-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上海電影產業發展報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35223
- 條形碼:9787552035223 ; 978-7-5520-3522-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上海電影產業發展報告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影評人,編劇,電影產業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上海電影產業發展報告(2021)》為連續性年度報告“上海文化發展系列藍皮書”中的一本。
上海電影產業發展報告 內容簡介
2020年是中國電影產業面對疫情砥礪奮進,同時繼續向電影強國不斷攀升的一年。本書圍繞疫情影響和可能由此產生的產業提升空間,邀請學界、業界專家學者,聚焦2020年度中國電影產業和上海電影產業發展的新形勢、新樣態,結合宏觀電影產業態勢分析與具體現象、案例的分析,從產業熱點、年度電影、上海電影產業的新發展、海外電影產業經驗啟示等方面展開研究。全書由五個單元組成,為電影產業從業者、關注電影文化及產業的專家學者及高等院校學生等,了解和研究本年度中國電影產業發展態勢提供參考,并為政府相關部門開展電影工作提供決策參考和智力支持。
上海電影產業發展報告 目錄
目錄
總報告
探索疫情影響下中國電影產業新業態、新起點
曹柳鶯李建強劉海波劉春談潔
齊青楊曉林孟暢趙建中/001
產業熱點
“一帶一路”電影的地緣政治與文化構型饒曙光劉曉希/020
中國電影“再民族化”
——新中國電影民族性建構的道路與前路王海洲/035
從經濟學理論看疫情對電影業的影響及應對劉藩/051
從“后窗”走向“廣場”:試論電影與電競的互融疊合
杜梁聶偉/064
年度電影
流媒體的媒介迷思與中國電影的結構性困局
——以《囧媽》之爭為例孫佳山杜宜浩/076
“杭州電影新浪潮”:江南區域電影的新發展余佳麗李曉雪/088
國漫產業的發展特征與動力機制研究趙路平陳兆宇/103
聚焦上海
新冠疫情下的堅守與創新
——2020年上海電影創作現象分析王艷云王曉/121
疫情下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媒介融合與行業復蘇許龔怡趙宜/139
2017—2019年上海出品電影受眾分析翟莉瀅馬筱茜/148
多元視野
新冠疫情下的2020年世界電影產業彭侃/176
東西方疫情電影比較:生態批評格局、類型原則、道德困境的解決
崔辰/194
國外影視產業基地發展的考察和經驗探索談潔/203
上海電影產業發展報告 節選
杭州電影新浪潮群體創作的多樣性帶來了頗具個人特色的影像實踐。雖然這些作品在技術層面上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但它們在美學方面各有所長,又顯現出一種殊途同歸的美學共性,即一種杭州電影美學特質的形成。這種電影美學特質便是江南特有的文人氣質:《春江水暖》題目來自蘇軾“春江水暖鴨先知”,電影中融合了傳統山水畫和詩歌的意象;《郊區的鳥》則取自王維的“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其電影語言拓展了影像的時空邊界,充分發揮電影語言的詩性,因此具有一種“詩電影”的特質。這些電影作品對南方特殊氣候之下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頗為敏感,影片題材各異但都基于現實生活,尊重日常生活的現實質感。這些新銳導演從經驗中尋找與組織電影的內容,但在方法與語言上,試圖接軌的是跨界的藝術傳統,或先鋒的影像實驗,嘗試不同的敘事結構與時空可能性。來自經驗的誠懇與來自方法的無拘束,使這些作品有一種共同的清新感蘇七七:《在湖邊,在河邊,在江邊——關于杭州電影新浪潮》,《西湖》2020年第2期。 顧曉剛導演曾在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上說“要返回到東方的審美傳統里去創作”。誠然,影片《春江水暖》無論在敘事內容還是電影語言上都多次與山水畫《富春山居圖》相勾連,在電影美學方面的嘗試做到了回歸傳統。影片在美學突破上主要體現在兩個維度:首先,在敘事上深受傳統繪畫的美學觀念影響,強調“共時性”,即在一個統一時空中產生并行敘事。導演試圖用中國山水畫的敘事和語言來結構電影,在連接古代與現代時空的嘗試中保留傳統繪畫美學的氣韻,使人物像散落于畫卷中,以達成時空的無限感。如樟樹下約會的段落,鏡頭先是跟隨小兒子與女子約會,二人交談的聲音逐漸被顧喜與江老師的交談聲蓋過,鏡頭拉遠,二人逐漸變小的畫面中出現了顧喜與江老師。觀眾這才得知兩對人的約會是出現在同一時空。之后并沒有復雜的運鏡,鏡頭悠然自得地平移穿梭在兩對人之間,穿過樹齡300余年的古樟樹,后又移至沿岸的樹叢,長鏡頭順著河流緩緩移動,穿過綠色的樹木和江水,跟隨游泳的江老師一同漂移,直至江老師上岸并牽著顧喜上船,鏡頭才移至空鏡。這段長鏡頭在兩對人的交互牽引之下生動地呈現了富春江沿岸的人情風貌,也自然地囊括了正在進行時的各種人物和景物,展示他們的生存狀態。此外,奶奶走失,三兒子算卦求母親回歸,這時鏡頭又一次漂浮在江面,從左至右緩慢橫移,跟隨岸邊的老大夫婦在江邊放魚以祈求母親早日回家;之后鏡頭運動到岸邊,跟隨一位古樸的漁翁繼續向右,逐漸拉遠,將岸邊的山、水、雪、古建筑以及運動的人一并囊括進來,*后隨漁船的遠航而回歸空鏡。這兩段長鏡頭呈現出相似的地點和不同的季節,畫面隨主角而動,但又絕不僅限于對角色的追隨。不相關的人物在不斷的出畫入畫中完善江畔的“時代風物”景色。導演的美學目的不僅在于保留完整的時空,還強調從古至今接續不斷的“共時性”。橫移的運用體現了富春江沿岸的風貌,包括代表歷史的古建筑和漁夫,代表人文的傳統習俗傳承,代表現代的年輕人的精神狀態。在移動的、觀察的視角中,觀眾得以看到一幅鮮活生動、跨越時空的富春江畔山水畫卷。
上海電影產業發展報告 作者簡介
主編:徐錦江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曾任《申江服務導報》主編、解放日報社副總編輯。上海市十佳新聞工作者,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研究方向:城市文化、大眾傳播。研究專長:路史研究、流言研究。出版有《愚園路》《流言研究》等10余種書,另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其中《構建新主流黨報的策略和路徑》獲上海新聞論文一等獎。 執行主編:劉春 文藝學博士,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上海電影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海派影視研究會副秘書長,上海電影評論學會理事,上海國際文化學會秘書長。研究方向為中國當代電影批評、電影產業、影視創意寫作。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