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上海擔當——70年對口援建幫扶實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7141896
- 條形碼:9787567141896 ; 978-7-5671-4189-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上海擔當——70年對口援建幫扶實錄 本書特色
《上海擔當:70年對口援建幫扶實錄》是“《上海灘》叢書”中的一種,所收錄的文章反映了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上海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各方面支援全面建設的故事。從1950年上海金融界職工支援青海建立銀行、1951年上海五金工人援建安徽潤河集分水閘工地,到此后的大小三線建設,大批上海支邊青年奔赴內地和邊疆,全力支援全國重點建設項目,幫助相對落后地區的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入20世紀90年代后,上海各區縣又開展對口幫扶工作,幫助對口地區擺脫長期貧困落后,走上致富之路。書中所收文章通過大量親歷者和知情者的回憶,生動地講述了這一段歷史。
上海擔當——70年對口援建幫扶實錄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包括: 支援大西北的上海金融職工 ; 1951: 上海五金工人投身治淮大戰 ; 大興安嶺的上海人 ; 投身國防建設的上海技工 ; 我在小三線研制新武器 ; 我在四川工作十七年等。
上海擔當——70年對口援建幫扶實錄上海擔當——70年對口援建幫扶實錄 前言
市發展新路,已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和發展成就的生動縮影。 一千多年前的上海只有東部地區有一些海灘邊的漁村,而今天上海已是全國的城市和國際大都市。滄海桑田,上海從海濱漁村發展成為現代化大城市,反映了上海的歷史變遷。另外,上海又是個如詩如畫、有著江南田園美景的城市,1840年后,隨著國門打開,上海的面貌也發生了變遷,田園般的寧靜被打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時,注意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環境污染。是在中國的工業城市上海,改革開放以來,不斷地投入巨資,治理黃浦江和蘇州河年來已見成效:上海天藍了,山青了,水綠了,許多島嶼飛鳥集,瓜果飄香,成了人們休閑游玩的好去處。如今,我們需要一個現代化的上海,更需要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的美麗上海。《滬江游蹤——海天之間的上海風景》既講述了上海山水島嶼的地情知識,又涉及上海人早期旅游的故事,對上海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多有涉及。 中國對世界各種文化采取的是“海納百川,互相學習”的做法。尤其是上海,在一百多年時間里,將西方的文化,糅合到我國的傳統文化中,產生了一種更加自信、更有活力的海派文化。于是,上海成為中國的工業城市,中國*發達的科創中心,中國*繁華的國際大都市。為此,在今年的叢書中,我們編選了《,的2000多名職工,就熱烈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開始了對大西北等地的對口援建。70余年來,上海人的對口援建足跡遍布祖國各地,為各地擺脫貧困和開展經濟建設獻智出力,流血流汗,甚至犧牲生命,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中的不少人不僅獻出了自己的青春,而且還獻出了自己的子孫,讓子孫后代繼續為各地經濟建設作貢獻。他們是我們上海人的驕傲! 同樣的感受,我們在《砥礪前行——上海城市更新之路》中也能看到。本書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后,上海在城市發展中不斷創新,勇做改革開放“排頭兵”的故事。其中的文章,既有站在今天的角度,對上海城市發展中重大事件和變遷的回顧;也有許多年前對于上海未來面貌和發展藍圖的展望。對照今日的現實,讀來令人振奮而又感慨。回想70多年前,政權在敗逃臺灣之際,對上行了破壞,將中國銀行的黃金、白銀、美元搶運一空,給新生的人民政權留下了一副爛攤子。但是,在中國的堅強領導下,上海各界人民群眾,團結一心,奮發圖強,戰勝了派遣的飛機轟炸和特務破壞,粉碎了一些不法商人發起的經濟金融方面攻,穩定了人心,穩定了市場,并且很快展開了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并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讓世界震驚的成就。上海的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探索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時代特征、上海特點的超大城, 古人云:“溫故而知新。”我以為,我們每年編《上海灘》叢書,從雜志歷年發表的文章中擇其佳作,分門別類按不同主題推出,其實就是一個“溫故而知新”的過程。 這種“新”,在我們今年編輯出版的一套六種《上海灘》叢書中,集中體現在中國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在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剝削壓迫,在領導億萬人民群眾消除絕對貧困,在建設中國社會主義新征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 比如,《淬火成鋼——穿越烽煙的紅色戰士》一書講述了一大批優秀員在上海展開對敵斗爭的英雄事跡,以及上海部分紅色遺址中所蘊含的歷史。其中工人出身的員陶悉根,在大失敗后,并沒有被敵人的殘酷殺戮所嚇倒,而是咬著牙從血泊中爬起來,擦干凈身上的血跡,含淚辭別自己的老母親和妻兒,輾轉千里尋找到黨組織,繼行斗爭,我們被這樣的事跡所震撼!這位老員告訴我們,只有在中國的領導下,才能實現中國廣大工農群眾翻身解放的偉大目標。 在《上海擔當——70年對口援建幫扶實錄》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只有在中國領導下,上海廣大干部、科技人員、企業家才能在東西部對口支援、合作幫扶工作中,幫助成千上萬的貧困群眾完成消除絕對貧困、走向小康生活的偉大歷史任務。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950年,上海金融戰線,們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是一個善于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政黨,是一個始終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高地位的政黨。初心綻放,愛我中華,百年政黨正青春,未來我們將更加自覺地團結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砥礪前行,排除萬難,去奪取更大的勝利! 上海通志館 《上海灘》叢書項目組 2021年3月23日,海納百川—代上海的中西碰撞與交融》一書,供讀者了解海派文化的形成過程和重要作用。這本書與前兩年編輯出版的紅色文化讀物(即《申江赤魂——中國誕生地紀事》《海上潮涌——紀念上海改革開放40周年》《五月黎明——紀念上海解放70周年》)和江南文化讀物(《海派之源——江南文化在上海》《城市之根——上海老城廂憶往》《年味鄉愁——上海灘民俗記趣》等一起,為讀者系統學習了解紅色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提供了珍貴而生動的教材。 今年出版的《上海灘》叢書的第六種是《戲劇人生——滬上百年戲苑逸聞》。這是因為去年我們編輯出版了反映上海電影界歷史的《影壇春秋——上海百年電影故事》后,有些讀者提出,幾十年來《上海灘》雜志發表了許多戲劇界的故事,其中有對各劇種的介紹,也有對一出戲盛衰的講述,更有不少戲劇表演藝術家和演員在中國的領導和影響下,以各種方式反抗日本帝國主義和當局的統治的感人故事,如果能擇其精彩內容編成一冊,頗有意義。 我們認為,編輯出版這套叢書,不僅能為上海廣大市民和青少年朋友了解上海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提供一套有價值的讀物,還是開展“四史”教育和黨史學習的一套生動教材。尤其是在迎接和慶祝中國誕生一百周年的日子里,這套《上海灘》叢書,可以幫助人
上海擔當——70年對口援建幫扶實錄 目錄
1951:上海五金工人投身治淮大戰
大興安嶺的上海人
投身國防建設的上海技工
“原三刀”大漠編織蘑菇云
我在小三線研制新武器
1958午:奔向蘄春的上海知青
建設二汽,難忘那山腰上的日子
十堰,蘆席棚里的青春往事
解決青工婚姻“老大難”的回憶
在運煤車隊的日日夜夜
我在四川工作十七午
竹片抹泥土:亦苦亦樂“干打壘”
我在“大三線”的那四十午
我在支邊的所見所聞
楊永青:天山腳下的浦江支邊青午
南疆鐵路建設中的上海人
在兵團監獄工作的日子里
赴支邊的上海知青座談記
大雪災中的一場殊死搏斗
我的知青生涯
在押運活畜的專列上
2008年,我在四川地震災區參加心理援助
昆侖山下的上海援疆情
世界屋脊上的上海援藏干部
三赴隴南:為了老區的孩子們
情系紅土地——上海青年志愿者赴慎扶貧幫困的故事(1998—2001)
“百企幫百村”,高原脫貧忙——長寧區助力對口地區脫貧攻堅記
要讓英雄的土地富起來——靜安區對口幫扶工作紀實
對口幫扶的那些人、那些事——普陀區對口幫扶工作紀實
幫扶路上的一道道陽光——寶山區對口幫扶工作紀實
“虹口的干部,真是我們的貼心人!”——虹口區對口幫扶工作紀實
“上海的同志。感謝你們的真誠援助!”——閔行區對口幫扶工作紀實
大山里飛出“金鳳凰”——金山區助攻云南四縣脫貧紀實
創造“上海溫度”的幫扶“神話”——青浦區對口幫扶工作紀實
“謝謝,來自寶島的上海干部!”——崇明區對口支援工作紀實
上海擔當——70年對口援建幫扶實錄 節選
支援大西北的上海金融職工
黃
1950年,兩千余名上海金融職工熱烈響應黨的號召,拜別父母,告別家人,奔赴祖國的西北邊陲,為保衛和建設大西北流血流汗,奉獻青春乃至生命,涌現出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
潘漢年動員,四天報名六千多
新中國成立初期,大西北經濟相當落后.人才嚴重匱乏。以青海為例,當地的銀行網點很少,縣一級人民銀行有的剛成立,有的則處于籌備階段。由于缺乏專業人員,銀行吸收了部分當地干部;這些人文化很低,從未受過會計等專業培訓,致使內部管理混亂,賬目差錯很多。為此,大西北的金融業亟待其他地區的支援。
50年代初,上海占有全國金融業半壁江山(全國金融業職工共18 941名,上海就擁有9 400名)。1950年8月27日,上海市副市長潘漢年、工會副主席鐘民、華東區行行長陳穆等在天蟾舞臺召開上海金融職工響應祖國建設號召動員大會。潘漢年號召:金融職工要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到祖國*需要的大西北去!
會后,合營銀行、北五行、上海銀行及**、第二聯營所屬各單位職工們沸騰起來了。很多單位在報名室尚未布置好的時候,“光榮門”口已熙熙攘攘地擠滿了人,人們有共同的愿望:“爭取**個報名…‘爭取**個批準出發”。胡家吉,這位上海金融業第二聯營的青年職工,當他接到“支援大西北,現在開始報名”的電話通知后,以百米沖刺的速度從廣東路連穿六條馬路,跑到北京東路報名,原想奪個**,沒想到已排在200名之后了。
作為家屬的葉元貞趕來代表暫時不在上海的丈夫周和邦報了名;老母親陪同兒子吳杏初興沖沖地前來報名,她說:“去年我送小兒子參軍,現在我又看到大兒子去大西北建設,我感到高興。”父子、兄弟聯袂報名的則更多,堅決要求組織上予以批準的每日都有……到8月31日上午報名截止后,還有很多同志趕來要求通融通融。據統計,共有6 203人報了名,占上海金融職數60%以上。
經多次篩選,2 078名(以及家屬約4 500余人)職工被批準,并編成9個大隊。**大隊去,第二大隊去青海,第三、四、五大隊去甘肅,第六、七、八、九大隊去陜西。9月12日,虹口體育場舉......
上海擔當——70年對口援建幫扶實錄 作者簡介
上海通志館:建立于1996年,其前身上海市通志館初建于1932年,是全國最高的方志館之一。《上海灘》雜志:月刊,創刊于1987年,以“介紹上海地方知識和各方面建設成就為己任”。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