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孟子詳解/人文傳統經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16522
- 條形碼:9787020116522 ; 978-7-02-011652-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孟子詳解/人文傳統經典 本書特色
若用西方政治學的名詞,我們可說孔子的,是“爸爸政策”(Paternalism或譯父性政策);孟子的是“媽媽政策”(Maternalism或譯母性政策)。爸爸政策要人正經規矩,要人有道德;媽媽政策要人快活安樂,要人享受幸福。——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 孟子極重視個人,故亦注重個人之自由。至于所謂禮者,若人認為不合,可以否認之,改革之。——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儒家作品以孟子為*有文采。……孟子的文章不僅文采華贍,清暢流利,尤以氣盛。——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
孟子詳解/人文傳統經典 內容簡介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人,是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是孔子的再傳弟子。曾在齊、魏等國游說,推行儒家思想。《孟子》一書由其門徒匯編整理而成,集中體現了孟子的思想,是先秦有名諸子作品之一。唐宋時期,由于韓愈、朱熹等人的推崇,《孟子》的地位逐漸升高,很后成為與《論語》并重的儒家經典。《孟子詳解》是對這部經典作品的詳注、翻譯和評析本,是很好適合當代讀者閱讀《孟子》的版本。
孟子詳解/人文傳統經典 目錄
目錄
前言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公孫丑上
公孫丑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離婁上
離婁下
萬章上
萬章下
告子上
告子下
盡心上
盡心下
前言
孟子詳解/人文傳統經典 節選
盡心下 14.1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1〕!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2〕,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3〕。”公孫丑問曰〔4〕:“何謂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5〕,大敗,將復之〔6〕,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7〕,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8〕。” 【注釋】 〔1〕梁惠王:魏國國君,姓畢,名(yīnɡ),死后謚為“惠”。在位時并未稱王,其子襄王即位后,追稱他為王。公元前362年,魏將國都從安邑遷到大梁(今開封西北),故魏也被稱為梁。 〔2〕以:連詞,為了。及:惠及。 〔3〕及:連累到。 〔4〕公孫丑:孟子的一個學生。 〔5〕糜爛:毀傷。 〔6〕復:再作戰。 〔7〕驅:逼著。殉:從,參加。 〔8〕之謂:叫作。 【譯文】 孟子說:“梁惠王很不仁義啊!仁義的人為了他所愛的人惠及他所不愛的人,不仁義的人為了他所不愛的人連累到他所愛的人。”公孫丑說:“您指的是什么事呢?”孟子說:“梁惠王為了奪取土地的緣故,不惜傷亡他的百姓而去和齊國打仗,大敗之后,要再打,擔心不能取勝,便逼著他所親近的大臣的子弟參戰,這就叫做為了他所不愛的人而連累到他所愛的人。” 【講解】 梁惠王為了掠奪土地、人口、財富,與周邊鄰國多次打仗,屢屢失敗,連自己的兒子和大臣們的子弟也都送了命。可參看上文1.5的內容。鄰國的民眾本來是梁惠王不愛的人,自己的兒子、大臣的子弟、魏國的民眾都不同程度地是梁惠王愛的人,但他卻為了奪取自己不愛的人而葬送了自己所愛的人,不惜用人命換取土地、財富等,所以是不仁義的。 孟子認為,仁義的君主應該推行仁政,使自己所愛的人過上好日子,從而吸引其他國家的民眾來投奔,這就是惠及所不愛的人了。 14.2孟子曰:“春秋無義戰〔1〕,彼善于此則有之矣。征者〔2〕,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3〕。” 【注釋】 〔1〕春秋:孔子編寫的《春秋》記載了東周時期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這段歷史時期稱為春秋時期。義:正義的。 〔2〕征:出兵征討。 〔3〕敵國:地位平等的國家。 【譯文】 孟子說:“春秋時期沒有正義的戰爭,那次戰爭比這次戰爭好一點的情況是有的。出兵征討是地位高的攻打地位低的,地位相等的國家是不能互相征討的。” 【講解】 春秋時期,周王朝對諸侯的統馭能力喪失,諸侯之間互相攻戰,大部分戰爭都以兼并掠奪為目的,社會秩序陷入了混亂之中。有的戰爭雖然也打著道義的旗號,但背后往往有相應的利益企圖。 正常的情況下,只有天子才有征討諸侯的權利。春秋時期諸侯之間互相攻打,所以是社會統治秩序崩潰的表現,也是其戰爭不具有合法性的理由。 孟子講“春秋無義戰”,其實有點絕對,例如齊桓公曾經為救燕國而征討山戎,這樣的戰爭就不能說是不正義的。 14.3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1〕,吾于《武成》〔2〕,取二三策而已矣〔3〕。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4〕,而何其血之流杵也〔5〕?” 【注釋】 〔1〕《書》:《尚書》。 〔2〕《武成》:《尚書》中的一篇,沒有流傳下來,內容可能是關于周武王伐紂的事情的。 〔3〕取:認可。策:竹簡。當時的古書大都寫在竹簡上。 〔4〕以:憑著。至:極,*。 〔5〕其:會。流:漂著走。杵:舂米的棒槌。 【譯文】 孟子說:“完全相信《尚書》的記載,還不如沒有《尚書》,我對于《武成》,只相信它兩三條竹簡上的話。仁人在天下是無敵的,憑著周武王這樣*賢仁的人去討伐紂這樣*不賢仁的人,怎么會血流得漂起杵來呢?” 【講解】 孟子見到的《尚書·武成》上,可能說周武王伐紂時打得很激烈,血流成河,將杵都漂起來了。孟子認為仁者的軍隊是正義之師,是敵方民眾的救星,所以不會受到激烈抵抗,自然也不可能死傷那么多人,因而認為《武成》的說法不符合事實。 說戰場上血流成河,當然是一種夸張的手法,但孟子認為仁義之師不會受到激烈抵抗,這確實有點想當然。不過,讀書時不能盲從,應該根據事理去判斷真偽,這一主張還是十分可貴的。 14.4孟子曰:“有人曰‘我善為陳〔1〕,我善為戰’,大罪也。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南面而征北夷怨〔2〕,東面而征西夷怨,曰:‘奚為后我〔3〕?’武王之伐殷也〔4〕,革車三百兩〔5〕,虎賁三千人〔6〕,王曰:‘無畏,寧爾也〔7〕,非敵百姓也〔8〕。’若崩〔9〕,厥角稽首〔10〕。征之為言正也〔11〕,各欲正己也,焉用戰?” 【注釋】 〔1〕陳(zhèn):陣,作戰時的陣勢。 〔2〕南面:面向南。夷:此處泛指中原以外的部族。 〔3〕奚:何,為什么。后:把……事情放在后面做。 〔4〕武王:周武王,他打敗紂而建立了周朝。殷:商朝。 〔5〕革車:兵車的一種。兩(liànɡ):輛。 〔6〕虎賁(bēn):勇士的稱號。 〔7〕寧:使……安寧。爾:你們。 〔8〕敵:把……作為敵人。 〔9〕崩:指百姓紛紛跪倒。 〔10〕厥角:磕頭。厥:蹶,指跪地。角:額頭。稽(qǐ)首:先拜,然后雙手合抱按地,頭伏在手前邊的地上并停留一會,整個動作較緩慢。 〔11〕之為言:說的是。 【譯文】 孟子說:“有人說‘我會布陣,我會打仗’,這是大罪過。國君喜歡仁政,就天下無敵了。他到南方征討,北方的國家就會埋怨;向東方征討,西方的國家就會埋怨;人們會說:‘為什么把我們放在后面?’周武王討伐商朝時,只用了兵車三百輛,勇士三千人,武王對商朝的人們說:‘不要怕,我是來使你們安定的,不把百姓當作敵人。’商朝的人們紛紛跪下,向他磕頭參拜。‘征’的意思就是‘正’,人們都希望仁者來使自己的國家變‘正’,哪還用打仗?” 【講解】 孟子反對掠奪兼并的戰爭,他認為仁政能夠征服人心,在暴政折磨下的民眾會十分歡迎仁君來解救,無需血戰,敵方的民眾就會倒戈,變為支持自己的力量。
孟子詳解/人文傳統經典 作者簡介
白平,山西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漢語史。任山西大學文學院漢語言系副主任,山西省語言學會副會長。主要從事古代漢語、漢語史、訓詁學、校勘學、《春秋左傳》學、山西方言的教學與研究。主講的古代漢語課程為山西省精品課程,主持的《古代漢語教學資源庫》項目獲山西省政府一等獎。多次評為優秀教師。主持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項目《春秋左傳集注》及山西省教委項目《古代漢語教學資源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