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陸永建自選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5025900
- 條形碼:9787555025900 ; 978-7-5550-2590-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陸永建自選集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 散文 ; 散文詩 ; 詩詞賦 ; 文藝評論幾部分, 主要內容包括: 武夷山詠墨 —— 談朱熹的藝術思想、朱熹反腐、尋覓柳永、孤獨的李贄、讀劉伯溫《苦齋記》、嘆“迎者塞路”、一個女人的葬禮、江淹“才盡”、章惇: 瀟灑與悲歌、浦城女人、浦城男人、爺爺、福州的三坊七巷、聆聽那遙遠的聲音、走進承德避暑山莊、莫高窟之殤等。
陸永建自選集 目錄
武夷山詠墨一一談朱熹的藝術思想
朱熹反腐
尋覓柳永
孤獨的李贄
讀劉伯溫《苦齋記》
嘆“迎者塞路”
一個女人的葬禮
江淹“才盡”
章悖:瀟灑與悲歌
浦城女人
浦城男人
爺爺
福州的三坊七巷
聆聽那遙遠的聲音
走進承德避暑山莊
莫高窟之殤
讀黃山
雪山記行
華山偶遇
登方巖小記
且聽風去
山那邊有條河
后街
從“路索齋”到“三閑堂”
詩意的棲居一一淺談文化與生活
青竹廣場記
閑事的分量
永恒的飛翔
百姓美食
豆
吃茶去
巖茶滋味
運動之旅
閱讀的境界
生命的歡歌
漠視
尷尬滕閣
淡定看“末日”
“殺豬”有感
說“病”
戰蚊記
謠言:聽說你想扮演柳永
“三坊七巷”之殘
第二輯 散文詩
思想
天才
尊嚴
善良
藝術
感覺
忠誠
時間
方言
孤獨
文化
喝酒
自由
未來
天問
寶貝
知音
家園
逝水
純凈
牧歌
祈福
遇見
送別李宏先生
天凈沙·和梁建勇先生
贈陳祖輝先生
答謝李福生先生
鷓鴣天·和謝秀桐兄
有感于潘國璋先生歐洲五國游
三閑堂賦
青竹碑林賦
青竹山莊賦
佛跳墻賦
金駿眉賦
云門賦
第四輯文藝評論
躬行修篤志求索著華章——讀葉雙瑜《晴耕雨讀》
綠蔭下的詩意一一讀梁建勇的詩
真誠面對廣闊的社會現實一一評達長篇小說《海邊春秋》
秦巴漢水故園情氣韻風流金州吟一一讀陳俊哲的詩
何處樓臺無月明一一讀陳元邦散文及其他
書香墨影中的海天嘹望一一讀沈世豪《醉美五緣灣》
鄉土文化的守望——讀“小英阿姨看客家”叢書
歷史構建下的責任擔當——讀鐘兆云《我的國籍我的血》
“琵琶語”聲續續彈一一評徐華麗散文集《琵琶語》
紉佩秋蘭抱初心——談魏德泮的歌詞創作
鑄文學的新時代品格——福建省第33屆文學作品榜暨第15屆陳明玉文學榜評審印象
五味酌見——《碎語閑言》序
個性化寫作——《壇中日月長》序
浮世小悲歡清明大世界——《新月似當年》序
汲古得修綆開懷暢遠襟——陳為新壽山石雕刻印象
“石帆”叢書總序
“海壇文叢”總序
附錄 陸永建作品出版年表
陸永建自選集 節選
《陸永建自選集》: 爺爺叫陸英松,1904年出生,屬龍一一屬得其所,一輩子游歷四方:生于杭州,8歲遷居上海,14歲到南京學醫,上海淪陷后,先后逃難到重慶、四川、浙江等地,*后定居福建。 我從小就在爺爺家生活。那時,爺爺月薪50多塊錢,奶奶是家庭主婦。除了每月給太婆(爺爺的媽媽,住上海)寄10塊錢生活費外,每天早飯后,爺爺就從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塊錢給奶奶,作為我們仨一天的伙食費。那時物資匱乏,許多東西都要憑票供應,如每人每月豬肉半斤、面粉1斤、油3兩、米23斤等。似乎除了空氣、水和青菜以外,其他都要按計劃供應,盡管生活艱苦,但很幸福。當時頗為時髦的“四大件”一一收音機、手表、自行車、縫紉機,我們家早就已經有了兩大件,至于自行車和縫紉機,我們家基本用不著。在我讀幼兒園和小學期間,還沒有“零花錢”這個概念,除了過年爺爺和父親各給一塊的壓歲錢外,就是平時賣一些廢品的收入,全年合計也不過六七塊錢,但足夠一年買小人書、學習用品和一些零食的開銷了。在那些艱難的日子里,爺爺常教導我:“好木頭,既能做棺材,也能劈了當柴燒。”見我聽不懂其意,爺爺接著又解釋說:“既要學會做皇帝,也要學會做乞丐。”我由此知道,男子漢,要經受得起大起大落和大風大浪的考驗。 爺爺對我要求很嚴。學齡前,他就在墻壁上掛著一大一小兩塊黑板,他每天早上在小黑板上寫五個字,教我識讀,知其大意,接著就要我每個字在大黑板上用粉筆抄十遍。晚飯前考試一一爺爺讀,我默寫,如果有一個字寫不出來就要挨罵被打,直到考試合格,才能吃飯。如此幾年下來,我在上小學一年級前,就已經認識500多個漢字了。在讀一年級的時候,爺爺讓我用鋼筆抄信。有一次,我抄一封寫給他妹妹的信,才抄第三行,就被站在身后的爺爺發現抄錯了一個字。按照爺爺的提示,我立刻涂改更正,結果還是少不了挨打。爺爺身材魁梧,力氣大,打起來痛得直鉆心底。我一邊哭泣一邊重抄,很是痛苦。從二年級開始,爺爺就要求我沒話找話地給他的親戚寫信了。每次寫信都免不了或多或少地被打罵,寫信成了我一個沉重的包袱。此外,他還要我臨摹柳公權的《玄秘塔》,每天午飯后寫一張紙一一現在,我還保存有小學二年級以來的書法習作。后來,練習書法和寫作成了我生活中的一種習慣。 每天早晨雞一叫,爺爺就起床晨練。他總是**個到單位上班。每次為病人治療后,他都要用“來蘇水”洗手消毒,這既是一種習慣,亦是他的基本生活態度。他不僅嚴于律己,對待家人也很嚴厲。一天,我父親在街上看大字報耽誤了上班時間,遲到了半個多小時,結果遭到爺爺的拍案批評。但他對待同志卻非常熱情寬厚。20世紀70年代初,我母親和她的一個同事都請爺爺幫忙弄一張購買縫紉機的供應券。后來,爺爺搞到了一張票,給誰呢?爺爺考慮到,前不久他身患重病,近半年時間都是媽媽的這位同事每天到家里給他打吊針。為了報答這份情誼,*后他把票給了媽媽的那位同事。平時,如果遇到有家庭困難的病人,爺爺總是減免醫療費、手術費等。有一次,一個病人沒錢買車票回家,爺爺知道后立即拿出10塊錢給這個病人……奶奶得知后,責怪爺爺對家人摳門兒,對別人大方。爺爺卻說:“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爺爺的生活極其簡樸。1954年從浙江龍泉遷徙到福建浦城后,他就一直住在后街那間古老破舊的40多平方米的木板房里。有些衣服褲子破了,他就自己縫補一下在家里穿,有兩雙長筒襪子是三雙改成一雙的,有兩件內衣是由多件舊內衣拼接起來的。夏天由于買不到合適的汗衫,他就把破蚊帳改成汗衫穿,熟人看了跟他開玩笑說:“您這么著名的醫師,咋穿這個啊!”“沒錢買呵!”爺爺笑哈哈地回答。冬天,閩北天氣濕冷,他不用電熱器,堅持燒木炭取暖。一個冬天下來,一二十塊錢就夠了。為了節約用電,家里的燈泡一律都是15瓦的,后來又換成了8瓦的日光燈和3瓦的節能燈。為了節約用水,爺爺把洗臉用的長條毛巾換成了小方巾,我百思不解地說:“用水又不要花錢。隔壁就是水井,要用多少我去挑就是了!”爺爺卻說:“要知足啊。”直到很多年后,我才悟出節約是一種習慣。 平時我的朋友到家里來訪,只要在家門口叫我的名字,屋里的爺爺就知道是誰來了,常常直呼其名,分毫不差,其耳聰目明和超強的記憶力讓人驚嘆不已。更為神奇并讓我吃驚的是另一件事:2007年10月,我陪爸爸、媽媽去浙江龍泉走親訪友。在河村,爸爸專門到老房東家看望兒時的好友,并合影留念。第二天,我們返回老家后把相片給爺爺看,我問他認不認識與爸爸合影的人。他搖搖頭說,不認識。我提示道,那個人就是1949年前你們住在他家里的保長的兒子。“哦,是胡根生。”爺爺脫口而出,讓所有在場的人聽后都目瞪口呆。 ……
陸永建自選集 作者簡介
陸永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文聯全委會委員,福建省文聯藝術委員會委員,福建省作家協會主席團成員,福建省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福建省電視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福建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福建省攝影家協會理事,全國第十屆文代會代表。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推拿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二體千字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莉莉和章魚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