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不復過往:中國法學院紀事:the law schools in modern China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223062
- 條形碼:9787516223062 ; 978-7-5162-2306-2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不復過往:中國法學院紀事:the law schools in modern China 本書特色
《不復過往:中國法學院紀事》是一部講授中國近代以來法律教育史的文化專著。 本書的整體結構是縱向沿著時間軸線,漸次梳理中國近代以來的若干家法律教育機構,同時也兼及若干國外的法律教育及其機構。橫的方向上,會就相關機構開展的各種教育項目、藏書、研究、學術出版,以及師資、招生、學生去向等情況進行介紹。其間也穿插了重要人物的生平履歷,特別是法律學習經歷及在相關法律領域的成就。 本書的作者對歷史的偏好由來已久。法律與歷史的交集頗多:兩者都接受權威文本,但同時都會對文本加以適當的懷疑和辯駁;兩者都看重過往的事實(史實)材料,法律講究“以事實為依據”,史家要求“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為此,作者堅守回頭看的傳統,把歷史當作“后事之師”。 本書的立意不是寫成全面的法律教育史,而是則其要,放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去解讀法律教育機構的成立、分合,法律教育的轉型,甚至法律學人個人命運的起伏進退、榮辱歡悲。 本書通過對近代大學管理體制的觸及,引申出許多比史實本身更重要的問題:將幾所大學的某些專業硬性調整、歸并,真的能實現強強聯合嗎?大學及其專業院系的設置是否有其自身規律,是否應當完全取決于教育行政部門的意志?包括法律教育在內的中國近現代的高等教育固然源自西方,但是否一定要唯某國或某幾國的教育模式馬首是瞻?
不復過往:中國法學院紀事:the law schools in modern China 內容簡介
誰是《萬國公法》*初的漢譯者?京師法律學堂和京師法政學堂是一家嗎?洋務運動中李鴻章的重要幕僚馬建忠到法國學習法律拿到的是什么文憑?北洋大學的法科何以失去?燕京大學到底有沒有法律系?國立清華大學法學院為何不設法律系?中國的法律教育機構何時開始授予法學博士?歷史上的兩所中國政法大學是否存在淵源關系?這些疑問可以在本書中得到回答。本書以時間為經,以機構為緯,利用大量資料,梳理了從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50年代近一百年間中國若干法律教育機構的歷史變遷。書中還收錄了大量歷史照片,從而有助于全景式地呈現近代中國法律教育的樣貌。
不復過往:中國法學院紀事:the law schools in modern China 目錄
不復過往:中國法學院紀事:the law schools in modern China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姜朋,法學博士,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中國法學會商法學研究會理事。1993年起就讀于吉林大學法學院,先后于1997年和2000年獲得法學學士(經濟法專業)、法學碩士(民商法學專業)學位。2003年6月于中國政法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民商法學專業)。2003年10月至2005年9月在北京大學法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目前主要講授商法、商業倫理、批判性思維等課程,主要研究興趣包括:商法、商業倫理與社會責任、商業制度史、法律及工商管理教育史等。著有《官商關系:中國商法前論》(法律出版社,2016)、《商事制度考據集》(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須有清風屬后來:吉林大學法學院史稿(1948-1998)》(法律出版社,2018)、《在明明德:大學的倫理之基》(合著,機械工業出版社,2020)等。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與地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