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早年毛澤東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37503
- 條形碼:9787108037503 ; 978-7-108-0375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早年毛澤東 本書特色
本書由七部有關毛澤東的稀見傳記資料組成,如斯諾根據采訪筆記所著的《毛澤東自傳》等,大多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撰寫和出版的,在1949年之后則很少流傳和再版。
早年毛澤東 內容簡介
《早年毛澤東》由七部有關毛澤東的稀見傳記資料組成,如斯諾根據采訪筆記所著的《毛澤東自傳》等,大多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撰寫和出版的,在1949年之后則很少流傳和再版。這些作品是珍貴的**手資料,以其原始性和真實性,受到研究者的重視。對于一般讀者來說,書中對于毛澤東早年經歷的記述、回憶,在當時都是以客觀的態度、樸實的文筆寫成的,讀起來親切、可信。 《毛澤東自傳》 這是美國作家、記者斯諾記錄的毛澤東口述傳記。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1905—1972),1926年進入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學習。1928年來到中國。曾任歐美幾家報社駐華記者、通訊員。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諾同時兼任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1936年,斯諾在宋慶齡和中共白區地下黨組織的幫助下,突破國民黨的封鎖線,于當年7月來到當時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所在地的陜北保安縣城。成為進入紅區的**個外國記者。毛澤東對他非常重視,同他談了幾天關于抗戰形勢的問題。隨后,斯諾在陜北進行了三個多月廣泛的采訪,接觸了許多紅軍干部和戰士。10月回保安后,毛澤東又同他談了自己的經歷和長征的主要情況。斯諾先在《密勒氏評論報》、《美亞》雜志上發表了采訪毛澤東的記錄,隨后發表了專著《紅星照耀中國》(《西行漫記》)。 因為斯諾采訪毛澤東的記錄發表早于《西行漫記》,所以國內讀者從英文雜志直接轉譯,名為《毛澤東自傳》。譯本據不完全的統計,現在尚存的版本有十幾個。軍事科學院圖書館收藏有1937年9月延安文明書局出版的張宗漢譯本,是目前國內*早的中文譯本。當年發行量*多、影響較大的是1937年11月上海黎明書局出版的汪衡譯本。早期版本文字風格各異,后面附錄的內容也不同。*權威的譯本是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吳黎平譯本《毛澤東一九三六年同斯諾的談話》。現以延安版《毛澤東自傳》為底本,注釋參考了吳黎平和汪衡的譯本,訂正了一些錯誤,并對一些史實作了說明。 《毛澤東的青少年時代和初期革命活動》 這是作家蕭三撰寫的毛澤東早期生活的傳記。蕭三(1896—1983),字子唪,湖南湘鄉人,蕭瑜之弟。湖南省立**師范學校第三班學生,新民學會會員。1920年赴法勤工儉學。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赴蘇學習,1924年回國。曾任共青團北方區委書記、共青團中央組織部部長等職。1930年以中國左翼作家常駐代表名義,出席國際革命作家會議,主編《世界革命文學》中文版并從事寫作。1939年回延安。新中國成立前后從事國際交往工作和文藝活動。 蕭三在東山學校和長沙湖南**師范曾與毛澤東同學,并參加了“新民學會”和毛澤東組織的革命活動。對毛澤東的早年經歷相當了解。在蘇聯,他曾用俄文寫過《毛澤東傳》。1943年秋,任弼時在延安建議蕭三寫一本毛主席傳。1944年7月1、2日,延安《解放日報》發表了他寫的《毛澤東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動》部分內容。1946年7月1日,張家口《晉察冀日報》發表《大革命時代的毛澤東同志》。1946年張家口的《北方文化》月刊第1號發表((毛澤東同志傳略》,許之楨主編的《毛澤東印象記》作為**篇轉載。1946—1947年華北解放區的《時代青年》發表《毛澤東同志的兒童時代》、《毛澤東同志的青年時代》。以后蕭三又作了幾次修訂,1949年合并為《毛澤東同志的青少年時代》,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54年再次修訂為《毛澤東的青少年時代和初期革命活動》,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1979年蕭三作了*后的修訂,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再版。 這本書的版本很多,內容也不一樣。我們現在選定的是《時代青年》發表的《毛澤東同志的兒童時代》、《毛澤東同志的青年時代》,‘及延安《解放日報》發表的《毛澤東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動》,是*原始的版本。 《毛澤東思想與作風》 作者張如心(1908—1976),廣東興寧人。1921年入梅縣樂育中學學習,1926年至1929年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回國后在上海從事新文化運動。1931年加人中國共產黨,并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任總政治部《紅軍報》主編、后方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1934年參加長征。到陜北后,任延安抗大主任教員、軍政學院教育長、中央黨校三部副主任、延安大學副校長。1946年后,任華北聯合大學教務長,《北方文化》副主編,東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校長、黨委書記。1953年后任中共中央馬列學院、中共中央高級黨校中共黨史教研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屆、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他長期從事理論研究工作,是中國共產黨內**個提出“毛澤東同志的思想”的人,對毛澤東思想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毛澤東思想與作風》是1946年初,張如心在華北聯合大學及張家口市的“青年講座”上作的幾場演講。題目分別是“毛澤東的人生觀”、“毛澤東的科學方法”、“毛澤東的科學預見”、“毛澤東的作風”等。演講稿發表在晉察冀邊區理論文藝刊物《北方文化》**卷一至四期上。山東、冀南、香港等地書店紛紛進行翻印和再版,分別命名《毛澤東論》、《毛澤東的思想及作風》、《毛澤東的人生觀》、《毛澤東的作風》、《毛澤東的人生觀與作風》等,廣為發行。這是解放區較早總結、宣傳毛澤東思想的理論專著,因為是個人著作,所以比較通俗生動,有個人見解。對研究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在黨內成為指導思想的過程,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們根據山東渤海新華書店1946年10月的版本整理出版此書。 《毛澤東的思想》 這是美國著名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于1947年在美國《美亞》雜志上發表的介紹毛澤東思想的著作。安娜·路易斯·斯特朗(Anna Louise Strong,1885—1970)早年就學于奧伯林學院。190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她年青時積極參加進步的社會活動,反對帝國主義的**次世界大戰。1927年**次來中國,抗戰時期兩次來華,積極報道中國抗戰情況。1946年第五次訪華時來到延安,對中共領導人和解放區進行了長達八個月的采訪。她在延安的時候,正逢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斯特朗采訪了劉少奇、陸定一等中共領導人,把這些談話整理出來,并閱讀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著作,寫成了這本小冊子。1947年在美國《美亞》雜志上發表后,影響很大。同年4月,由孟展翻譯、中共地下黨經營的香港光華書屋出版了中譯本。這本書解放后沒有再版,也沒有收入斯特朗的文集。現在我們將它整理出版,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文獻價值。 《向毛澤東學習》 這是上海剛解放時出版的一本毛澤東傳記,莊淡如編。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后,迅速解放了國民黨統治區的許多大城市。國統區群眾在歡迎解放的同時,急需了解共產黨和毛澤東的情況。上海文化界的進步人士配合這個需求,迅速出版了一批反映解放區情況、黨的政策和領袖傳記讀物,《向毛澤東學習》作為“新生叢書”的一種,由上海新生書局1949年6月出版。 《毛澤東和我的游學經歷》 這是毛澤東在長沙**師范學校時的同學蕭瑜撰寫的有關毛澤東早期生活經歷的回憶錄。作者蕭瑜(1893—1976),字子升,又名旭東,湖南湘鄉人。湖南省立**師范學校第三班學生。新民學會發起人之一。1915年一師畢業后,先后在長沙修業、楚怡學校任教。1919年留法勤工儉學,1924年回國。曾任國民黨北平市黨務指導委員。1927年國共分裂后,曾任國民黨政府農礦部政務次長、華北大學校長、故宮博物院委員等職,后長期旅居國外。1976年在巴拉圭去世。本書是他在20世紀50年代旅居美國時完成的,*初由他的夫人譯成英文,1959年在Syraneuse大學出版社出版,題為“Mao Tse—Tung andIwere beggers”(《毛澤東和我曾經是乞丐》)。林語堂為其作序。香港明窗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了中文譯本,名為《我和毛澤東行乞記》。 1989年昆侖出版社根據英文版翻譯出版了這本書,名為《我和毛澤東的一段曲折經歷》。這是一個選譯本,也作了一些刪節。英文版后面附有美國學者諾思作的注釋,主要是為了讓外國讀者理解書中的內容,依據《西行漫記》作了一些考證和說明。我們現在根據香港中文版重新整理和注釋此書,諾思的注釋不再保留。英文版中有蕭瑜手繪的插圖,比較生動地再現了當年的情景,我們在本書中予以保留。 《毛澤東印象記》 這是一組采訪和回憶毛澤東的文章。編者許之楨(1901-1964),湖南漢壽人。1921年2月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2年11月到莫斯科學習,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回國。先后任中共湖北省委組織部長、宣傳部長。1928-1938年在蘇聯工作,1938年4月回國后,任延安馬列學院編譯部部長、中共中央出版局秘書長。 1945年8月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在國民黨統治區產生了巨大影響。廣大群眾迫切要求了解毛澤東的詳細情況。根據這個需求,人民出版社于1945年9月編輯了《毛澤東印象》,收錄了愛潑斯坦等人寫的9篇文章和新聞報道。同年11月,合眾出版社在上海出版了《毛澤東在重慶》,收錄的文章與《毛澤東印象》基本相同。1946年10月,許之楨編輯了《毛澤東印象記》,分為兩部分,**部分收錄了蕭三的《毛澤東同志傳略》和外國記者寫的5篇訪問記。第二部分是“重慶之行特輯”,收錄了解放日報和新華日報寫的幾篇通訊。這個版本曾在解放區廣泛流傳,并由三聯書店在1960年內部出版。 這次整理收錄的文章,是從上述的三本書中選錄的。新聞報道只保留了彭子岡那篇著名的《毛澤東先生到重慶》。斯特朗的《毛澤東訪問記》已經收入《毛澤東選集》第4卷,就不再重復了。將其替換為黃炎培的《延安歸來》節選。
早年毛澤東 目錄
題 記
《毛澤東自傳》 埃德加??斯諾著 張宗漢譯
**章 少年時代
第二章 動亂中的中年時代
第三章 共黨的展開
第四章 超人的忠勇和忍耐心
附 錄 賀子珍小傳及朱德等剪影
譯后記
《毛澤東的青少年時代和初期革命活動》 蕭三著-------------------------
毛澤東同志的兒童時代
農家子
六歲就開始勞動
一位賢良的母親
一個誠實的孩子
從小就好學
從小就和被壓迫者在一道
但他是倔強的
年十四五而志于救國
毛澤東同志的青年時代
一、卷入辛亥革命的運動的漩渦
他的**次政治行動
干革命——當兵去
開始贊成社會主義
二、他是怎樣刻苦自學的
漂泊在長沙城
要求學還是靠自修
學習抓住中心
學問,學問,好學要好問
日浴、風浴、雨浴及其他
游學
政治頭腦,善于分析、總結、概括的頭腦
三、初步的社會活動
組織家的天才
學生自治會
**次“搞軍事”和反軍閥運動
湖南革命運動的核心組織——新民學會
四、站在新文化運動的前哨
新文化運動開展在湖南
組織留法勤工儉學,但自己不出國
在北平
開始了大規模革命活動
毛澤東的初期革命活動
組織!組織!斗爭!斗爭!
找到了,具備著和工人接近的言語
可紀念的“七一”和“三十節”
斗爭是不簡單的,不容易的
湖南工人運動中的幾個片斷
《毛澤東思想與作風》 張如心著
中國人民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略歷
毛澤東的人生觀
毛澤東的科學方法
——兼論新民主主義革命學說
一 毛澤東的理論與實踐的統一觀
二 毛澤東的革命學說是從實踐中來又被實踐所證實和發展
三 毛澤東的科學方法既反對教條主義,也反對經驗主義
毛澤東的科學預見
一 從諸葛亮的“錦囊妙計”說起
二 毛澤東的科學預見
三 “論持久戰”中的科學預見
四 沒有預見,談不上領導;為著領導,必須預見
毛澤東的作風
平凡與偉大
領袖與群眾
先生與學生
謙遜與原則性
大膽與小心
狠與和
結束語
人民領袖這樣愛咱們
——吳滿有去見毛主席的故事
人民歌頌毛澤東
《毛澤東的思想》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著
介紹斯特朗女士
一 毛澤東思想的來源
二 “毛澤東路線”的發展
三 毛澤東的六大著作
四 毛澤東科學的預見
《向毛澤東學習》 莊淡如編--
序
**章 少年時期
一 人民的領袖
二 農家子弟
三 撒播革命種籽
四 劃時代底轉變
第二章 革命時期
五 中國革命的性質
六 階級關系的性質
七 二萬五千里長征
八 在苦難中成長
第三章 紅軍時期
九 紅軍發展史
十 “圍剿”的奇跡
第四章 抗戰時期
十一 統一陣線的過程
十二 統一戰線的特點
十三 八路軍的行進
第五章 成功時期
十四 列寧第二
十五 心理武器
十六 新中國的創造者
十七 新中國的誕生
十八 向毛澤東學習
《毛澤東和我的游學經歷》 蕭瑜著
**章 湖南——英雄與強盜之域
第二章 毛澤東度過其童年時代的田園
第三章 毛澤東為求學而奮斗
第四章 到學堂的路上
第五章 到了東山學堂
第六章 到長沙去
第七章 我們**次談話
第八章 **師范“孔夫子”
第九章 許配毛澤東的楊開慧
第十章 我們的朋友蔡和森
第十一章 楊度
第十二章 妙高峰上竟夕談
第十三章 新民學會:中國共產主義的胚胎
第十四章 學校放暑假了
第十五章 修業學校和楚怡學校
第十六章 “叫化”生活
第十七章 乞丐出發了
第十八章 克服**道難關
第十九章 第二道難關:饑餓
第二十章 何胡子的家
第二十一章 從何家農場到寧鄉縣城
第二十二章 溈山之行
第二十三章 溈山的寺院
第二十四章 到安化途中
第二十五章 沙灘上的一夜
第二十六章 離開沙灘之后
第二十七章 安化縣城中的困厄
第二十八章 到益陽縣城的路上
第二十九章 到了益陽縣城
第三十章 沅江泛洪
第三十一章 返回長沙
第三十二章 留學運動的發起
第三十三章 “勤工儉學”運動
第三十四章 毛澤東留在北京
第三十五章 中共在法國的萌芽
第三十六章 森林群英會
第三十七章 長沙長敘
第三十八章 一連串的問題
第三十九章 中國共產黨之誕生
第四十章 *后的聯系
《毛澤東印象記》 許之楨編輯
毛澤東同志略傳 蕭三
這就是毛澤東——中國共產黨的領袖 I.愛潑斯坦
毛澤東印象記 埃德加??斯諾
毛澤東會見記 根瑟??斯坦因
訪問毛澤東 福爾曼
毛澤東先生訪問記 趙超構
延安歸來 黃炎培
毛澤東先生訪問記 孔照愷
毛澤東先生到重慶 彭子岡
我所知道的毛澤東先生二三事 柳六文
關于毛澤東早期傳記(代后記) 劉統
早年毛澤東 作者簡介
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1905年7月19日—1972年2月15日)生于美國密蘇里州,美國著名記者。代表作《紅星照耀中國》。他于1928年來華,曾任歐美幾家報社駐華記者、通訊員。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諾同時兼任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1936年6月斯諾訪問陜甘寧邊區,寫了大量通訊報道,成為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抗日戰爭爆發后,又任《每日先驅報》和美國《星期六晚郵報》駐華戰地記者。1942年去中亞和蘇聯前線采訪,離開中國。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唐代進士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