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歷代經典百戰述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8766080
- 條形碼:9787538766080 ; 978-7-5387-6608-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歷代經典百戰述評 內容簡介
本書依據“二十四史”、《資治通鑒》《左傳》《國語》等較為可靠的史料, 敘述了中國古代戰爭中的一百個經典戰例, 上自黃帝與蚩尤涿鹿之戰, 下至中法文淵之戰, 將這些戰例分為“引人入彀”“迂回穿插”“臨機制變”“據險設伏”“兵不厭詐”“兵貴神速”“奇兵夜襲”“批亢搗虛”“突然襲擊”“背后插刀”十類, 每一類目下的戰例以發生年代先后為序。
歷代經典百戰述評 目錄
歷代經典百戰述評 節選
引人入彀 黃帝與蚩尤涿鹿之戰 大約四千六百多年前,我國黃河、長江流域已繁衍生息著三大部落,這就是居于黃河中游的夏族部落、居于黃河下游的夷族部落和居于長江流域的黎苗部落。 據《史記·五帝本紀》,神農氏末期,夏族各部落互相攻伐,戰禍連綿,“而神農氏弗能征”。亂世中,后來被尊為中華民族“始祖”的黃帝橫空出世了。 我們常說:“我們是炎黃子孫。”而比黃帝更早的上古部落領袖,還有有巢氏、燧人氏、庖犧氏(伏羲氏)、神農氏,神農氏就是炎帝。黃帝名曰軒轅,乃少典國君之次子,又號曰“有熊氏”“縉()云氏”“帝鴻氏”“帝軒氏”。司馬遷在《史記》中說他“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中原大亂之時,黃帝是一個國號為“有熊”的部落首領,他勵精圖治,修德振兵,使有熊部落漸漸強大起來,諸侯紛紛歸附。在實力壯大之后,黃帝與炎帝在阪泉之野展開大戰,“三戰,然后得其志”。 為了說明黃帝戰勝炎帝的正義性,司馬遷還特意寫了一句“炎帝欲侵陵諸侯”。炎帝戰敗后的結局如何呢?《五帝本紀》只說“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而不錄炎帝之結局。 就在黃帝用武力重新統一夏族各部落的時候,黎苗部落領袖蚩尤率八十一個黎苗小部落向黃帝挑戰,逐鹿中原。《史記正義》引《龍魚河圖》云:“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誅殺無道,不慈仁。”所謂“兄弟八十一人”,可能是八十一個氏族的誤傳。 由于黃帝、蚩尤之戰年代久遠,諸書記載多有齟齬矛盾、荒唐可笑之處,所以,我們只能根據史料進行一些合理的推測。如《龍魚河圖》所說的蚩尤兄弟“銅頭鐵額……造兵仗刀戟大弩”,我們可以推測,當時的黎苗部落的金屬冶煉技術已經比較成熟,能夠制造頭盔、刀戟、弓弩,軍事實力較為強大。 而夏族部落則主要以石器、棍棒為兵器,顯然比較落后。黃帝鑒于自己的部落武器落后這一局面,率領軍民“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制造弓箭,以抵御黎苗集團的攻擊。 戰前,黃帝審時度勢,認為若與蚩尤正面交戰,敵強我弱,難以取勝,況且蚩尤氣勢洶洶而來,志在決戰,若硬打硬拼,正好墮其術中。黃帝在認識到蚩尤之長的同時,也看到了他的短處,即他所統率的黎苗部眾都長期生活在南方,不熟悉北方的天候、地形。如果將蚩尤引至北方一個不利于他們的非常生疏的環境中,則不難尋找戰機擊敗之。 根據這一作戰方略,黃帝在與蚩尤短暫交戰后,即主動后撤,一直撤到了涿鹿(今河北省涿州市,與北京市搭界)一帶,準備在這里尋找戰機,殲滅蚩尤。 蚩尤一路追到涿鹿后,軍士們已疲憊不堪。史書雖然對此沒有明確記載,但可推測到,蚩尤率眾傾巢而來,千里跋涉,必然面臨氣候不適、水土不服、糧草匱乏等困難,加上環境陌生,迷失道路,部眾肯定人心惶惶。蚩尤欲退不能,欲進不得,已陷入被動局面。 《太平御覽·卷十五》引《志林》云:“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彌三日,軍人皆惑。黃帝乃令風后法斗機,作指南車以別四方,遂擒蚩尤。”許多神話傳說之類的書籍也都有類似的記載,即蚩尤作大霧,昏天黑地,黃帝因為有指南車辨別方向,遂擒殺蚩尤。還有傳說云:蚩尤請風伯雨師降狂風暴雨,黃帝則請一個叫“魃”的女神止住了風雨。(《山海經·大荒北經》)古人知識有限,認為風雨雷霧等自然現象皆神靈所致,故而編造出這些不經之談。然而,通過這些傳說,我們可以推測到,黃帝選擇了天降大霧、大風、大雨的時候突然進攻蚩尤,因為黃帝的部眾對這一帶非常熟悉,故能靈活主動地打擊迷困于涿鹿之野的蚩尤部眾。所謂“蚩尤作大風雨”等,顯系誤傳。 據《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攻伐黃帝,黃帝令大將應龍迎戰,雙方戰于冀州之野,蚩尤兵敗被殺。 《逸周書·嘗麥篇》則記載,蚩尤驅逐炎帝,赤帝(炎帝)向黃帝求援,炎黃二帝聯手擒殺蚩尤。 一說蚩尤率部驅逐炎帝榆罔,自立為炎帝,為上古“四帝”之一。所以,《孫子·行軍篇》在闡述了處山、處水、斥澤、平陸等特殊條件下的作戰原則后說:“凡此四軍之利,黃帝所以勝四帝也。” 涿鹿之戰是中國有史以來繼炎黃阪泉之戰之后又一次大規模戰役,是夏族與黎苗部落決定性的一次大決戰,也是*初運用“誘敵深入”戰術的輝煌戰例。黃帝以弱勝強,打敗了“暴虐百姓”的蚩尤,并乘勝統一了中原各部,使華夏民族得以振興,黃帝也與炎帝(神農氏)并稱,成為中華民族祖先的象征。 晉楚城濮之戰 自春秋首霸齊桓公死后,中原無主,南方的楚國乘時而起,北侵中原。宋襄公無才成為霸主卻不自量力,結果在泓水被楚擊敗,宋國遂成為楚的屬國。楚國勢力開始滲透至中原腹地,魯、曹、陳、蔡、許等中原小國紛紛與楚國修好,或向楚國稱臣,尚未屈服于楚的,唯有晉、齊、秦三國而已。 周襄王十八年(前634年),宋成公不甘屈事當時被視為“蠻夷”的楚國,見晉國迅速強盛起來,便叛楚與晉修好,從而拉開了晉楚爭霸的序幕。 楚成王聞宋國叛楚通晉,勃然大怒,于次年聯合陳、蔡、鄭、許等國伐宋,宋成公不敵,派大司馬公孫周出使晉國,向晉文公請求救兵赴援。 晉文公名重耳,是春秋時期具有雄才大略的一個君主,他曾因晉國內亂,外出流亡達十九年。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即位,是為晉文公。多年的流亡生活把晉文公由一個紈绔子弟磨煉成了一個深謀遠慮、百折不撓的杰出人物。他回國僅兩年的時間,便使內亂十五年之久的晉國百廢俱興,奠定了霸業的基礎。面對楚國勢力的強大和擴張,晉文公憂心忡忡,決定大修武備,與楚國爭奪對中原的霸權。 宋國叛楚歸晉,晉文公當然很高興。宋國位于中原腹地,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欲與楚國爭霸,必須得到宋國的支持和歸順。如今宋國遭楚圍攻,晉文公不會坐視不管。宋國是因為叛楚歸晉被楚國征伐的,如果見死不救,晉國在中原便會威信掃地。況且,失去了宋國,晉文公的霸業將無從談起。 晉若出兵救宋,須經曹國和衛國之地,而曹、衛是楚之屬國,若采取討伐曹、衛的軍事戰略,迫使楚軍棄宋以救曹、衛,那么,宋國的危機便可大大緩解。晉文公的舅舅、上軍之佐狐偃勸晉文公圍攻曹、衛,從而解救宋國。晉文公遂發兵討伐曹、衛。 楚令尹子玉識破晉文公之計,不僅不去救援曹、衛,反而攻宋愈急。晉文公擊破曹、衛二國,將曹、衛二國的土地分給宋國,以激怒子玉,使誘敵北上至曹、衛之境尋機與之決戰的方略得以實施。 久攻宋國不下,子玉本來就心浮氣躁,聞知晉軍已破曹、衛,兵至宋境,還裂曹、衛之疆土以資宋國,更是氣急敗壞,決定與晉決戰。而楚成王見曹、衛轉瞬之間便落入晉軍之手,晉軍大軍已至,戰場上的形勢已發生重大變化,認為若與晉交戰,勝負未卜,不如收兵回國,以圖后舉。 還有兩件事情促使楚成王下了收兵的決心:一是西方的秦國將出兵助晉,一是齊昭公也發兵來助晉國。楚國長時間攻宋,師老兵疲,驟臨大敵,實無勝算,楚成王乃令子玉撤宋國之圍,率軍回國。 而子玉卻意氣用事。無功而返,對他來說,無疑是奇恥大辱。因此,他不聽楚成王的命令,執意與晉決戰,并向楚成王要求增兵。他認為,楚國與晉國已成水火之勢,如果撤兵,晉國必然威望大增,中原諸國將會效法宋國,叛楚歸晉,那么楚之霸業將成泡影,十幾年對中原的苦心經營亦將付之東流。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春,子玉統率楚軍北進,準備與晉軍決一勝負。晉文公見子玉怒而進兵,兵驕將悍,決定落實以前擬定的作戰方針,先誘敵深入,以逸待勞,然后尋找戰機擊破之。 晉文公后撤的理由冠冕堂皇:退避三舍,以報答昔日楚成王的大恩。 原來,當年晉文公流亡列國的時候,在楚國受到了楚成王的盛情款待。楚成王見晉文公氣度不凡,知他必成大器,便問晉文公將來打算怎么報答楚國,并很認真地一再追問。晉文公說:“若能托君之威靈得以回晉國為君,如果晉楚在中原交戰,晉國軍隊將退避三舍以報答君之厚恩。”舍是古代的長度單位,一舍為三十里。
歷代經典百戰述評 作者簡介
李鐘琴,本名李忠勤,山東大學中文系畢業,現任齊文化研究院學術研究部主任,淄博師專兼職教授。已出版《致命文字——中國古代文禍真相》《經國巨賈呂不韋》《貞觀遺事》《細說宋高宗》《泱泱齊風》等文史類專著十部,發表學術論文多篇,被評為淄博市首屆十佳社科理論專家。
- >
推拿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