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法律職業成長 訓練機構、機遇與申請 第2版增補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19437
- 條形碼:9787301319437 ; 978-7-301-31943-7
- 裝幀:一般雅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法律職業成長 訓練機構、機遇與申請 第2版增補本 本書特色
本書對德國職場文化,乃至法律職業成長中的一些“軟技能”多有提及。詳盡系統的評介對那些旨在對德國法學教育制度有所了解和研究的讀者有極大的參考價值,而且也對即將進入職場的中國法學畢業生多有助益。
法律職業成長 訓練機構、機遇與申請 第2版增補本 內容簡介
本書詳盡系統地就德國文官候補期以及第二次國家考試等相關法律制度進行了評介,其中不單對法學教育大學階段“鑒定式”案例分析技術進行了簡要回顧,更有對文官候補期“判決式”案例分析技術的詳盡介紹,從而多方面地向讀者展示了德國法律人所應具備的思維方式和職業能力。同時,或許因為四位作者具有法律實務背景,所以本書不同于一般的法學著作,在字里行間中還就德國職場文化,乃至法律職業成長中一些“軟技能”多有提點?傊緯坏珜δ切┲荚趯Φ聡▽W教育制度有所了解和研究的讀者有極大的參考價值,而且對即將進入法律職場的法學畢業生也多有助益。
法律職業成長 訓練機構、機遇與申請 第2版增補本 目錄
**編 文官候補期
**章 導論
第二章 法律人訓練的改革
**節 緣起與問題
一、錯誤的培養目標?
二、訓練的風險
三、以律師職業為訓練樣板——德意志律師協會的
要求
第二節 改革的必要性
第三節 解決方案——統一法律人訓練模式還是模塊化
訓練模式?
第三章 文官候補期之前
**節 訓練主管機關
一、個別的訓練主管機關
二、正確選擇訓練機構的標準
第二節 任命日與等待期
一、等待期的時長
二、等待期縮短的可能
第三節 等待期的過渡
一、繼續教育的可能
二、參加工作的可能
第四章 文官候補期訓練的具體內容
第五章 文官候補生訓練機構
**節 引言
第二節 文官候補生訓練中的技巧
第三節 刑事機構
一、公訴書的撰寫
二、出庭
三、司法事務官與書記官
第四節 民事機構
一、言詞辯論的主持
二、判決書的撰寫
第五節 行政機構
一、總論
二、行政機構訓練的持續時間
三、國內行政機構的訓練
四、外交部門
五、外國機關所屬的訓練機構
六、公共企業
七、行政法院的訓練
八、位于施派爾的德意志行政科學高等學校
九、挑選行政訓練機構的標準
第六節 律師事務機構
一、律師法律文書的撰寫
二、出庭
三、文官候補生于律師事務所取得的額外報酬
四、德意志律師協會的訓練
第七節 國外機構或其他特別機構
一、選擇標準
二、重點訓練領域
三、訓練計劃
四、選擇空間
第八節 對于文官候補生訓練官的要求
第九節 文官候補生訓練證書
一、導論
二、結訓證書的意義
三、結訓證書的組成內容
四、對結訓證書內容的誤讀
五、權利保護
第六章 研討課
第七章 考試
**節 考試的流程
一、筆試
二、口試
第二節 考試的準備
一、基本原則
二、備考中的花費
三、備考的內容
四、輔導機構
第三節 考試程序錯誤時的權利保護
第四節 考試退出權
第五節 欺詐
第八章 針對文官候補生收入的稅收措施
**節 導論
一、文官候補期
二、非獨立性兼職
三、獨立性兼職
第二節 謀利成本
一、一般規定
二、職業協會的會費
三、住所與工作場所之間的路程費用
四、雙重家政花銷
五、辦公用品費
六、家庭辦公費
七、差旅費
八、餐食額外開支
九、進修費
十、搬家費
十一、通訊費
十二、申請費
十三、賬戶管理費
第三節 特別支出
第四節 異常負擔
第九章 保險與資助
**節 保險
一、醫療保險(Krankenversicherung)
二、個人責任保險(Privathaftpflichtversicherung)
三、職業能力喪失保險(Berufsunf?higkeitsversicherung)
四、意外傷害保險(Unfallversicherung)
五、養老與失業保險(Renten-und Arbeitslosenversicherung)
六、公職人員的保險優惠
第二節 《聯邦教育資助法》
一、部分免除
二、還款義務的中止
第十章 額外資質
**節 博士學位
一、申請條件與許可
二、博士論文的題目與撰寫
三、博士學習階段的成本與資助
第二節 法學碩士
第三節 歐洲范圍內的其他資質
第四節 歐洲范圍內的暑期課程
第五節 英國文化教育協會(British Council)的項目
第六節 哈根遠程大學
第七節 經濟法補充課程第
十一章 文獻與軟件
**節 概述
第二節 期刊
第三節 教科書
一、民法部分
二、刑法部分
三、行政部分
四、律師事務機構
第四節 法律評注
第五節 學習輔助工具
第六節 軟件
第十二章 互聯網
**節 互聯網對于法律人與文官候補生的意義
第二節 接入方式
第三節 互聯網搜索技巧
第四節 實用的網址
一、法律條文
二、司法案例
三、文獻
四、文官候補生會用到的網址
五、其他網址
六、需付費使用的網址第
十三章 法律人聯合會
**節 青年律師論壇(FORUM junge Anwaltschaft)
第二節 歐洲法學生協會德國分會(ELSA Deutschland
e. V.)
第二編 法律人的職業機會
第十四章 律師
**節 職業面貌
一、律師職業的自由
二、律師的工作
三、執業領域和專科律師
四、律師從業許可和律師密度
五、律師收費法(Anwaltsgebührenrecht)
六、執業律師的工作
七、顧問律師(Syndikusanwalt)的工作
第二節 申請成為聘用律師
第三節 獨立執業/律師事務所的設立
一、前提
二、收益預期
三、副業(Nebenjobs)
四、市場與市場營銷
五、律師事務所的設立
第十五章 法官
**節 法官的獨立性(Richterliche Unabh?ngigkeit)
第二節 審理(Verhandlung)與“調解”(Mediation)
第三節 不同的訴訟管轄(Gerichtsbarkeiten)與工作領域
第四節 委派(Abordnung)、管理、培訓與考試
第五節 特別假期和部分時間工作形式
第六節 升遷機會(Bef?rderungschancen)
第七節 工作條件(Arbeitsbedingungen)
第八節 試用期(Probezeit)
第九節 地域限制(?rtliche Gebundenheit)
第十節 申請(Bewerbung)
一、前提
二、工作市場(Stellenmarkt)
三、申請條件(Bewerbungsmodalitten)
第十六章 檢察官
**節 職業面貌
一、偵查程序(Ermittelungsverfahren)
二、專門部門(Spezialabteilungen)
三、提起公訴(Anklageerhebung)與訴訟終止(Einstellung)
四、庭審工作(Sitzungsdienst)
五、受指令權拘束(Weisungsgebundenheit)
六、部門轉換與部分時間工作形式(Abteilungswechsel
und Teilzeit)
七、刑事執行(Strafvollstreckung)
八、減刑或赦免程序(Begnadigungsverfahren)
九、升職機會與工作條件
第二節 申請
第十七章 公證人
**節 職業面貌
一、專職公證人
二、律師兼公證人
三、初級公證處(Amtsnotariat)與區公證處(Bezirksnotariat)
第二節 職位與收入
一、主權機關(Hoheitstrger)
二、利益平衡
三、收入
第三節 任務
一、地產法(Grundstückrecht)
二、家庭法
三、繼承法
四、企業法(Unternehmensrecht)
五、照管法(Betreuungsrecht)
六、調解
第四節 申請
一、專職公證處
二、律師兼公證人
第十八章 行政機關法務
**節 職業面貌
一、行政工作中法律人的作用與要求
二、地位問題
三、工作條件
四、公共服務領域的收入
五、行政服務工作中的升遷機會
六、崗位的安穩度
第二節 申請
一、前提條件
二、就業市場
三、申請方式
第十九章 企業法律人
**節 職業面貌
一、職能和任務領域
二、企業法律人作為顧問律師
三、薪資
四、晉升機會
第二節 申請
第二十章 銀行與保險公司中的法律人
**節 職業面貌
第二節 申請
第二十一章 企業咨詢公司中的法律人
**節 職業面貌
第二節 申請
第二十二章 法學教師
**節 職業面貌
第二節 通向教授職位之路
一、大學授課資格論文
二、初級教授席位
三、取得(教授)資格的其他途徑
第三節 結論
第二十三章 政治家
**節 以政治家為職業
第二節 在政治領域的工作
第二十四章 失業的法律人
**節 失業金和社會給付
第二節 住房補貼(Wohngeld)
第三節 支持性給付(unterstützende Leistungen)和流動性
補貼(Mobilit?tshilfen)
第四節 通過措施進行資助
第五節 因為失業而創業:創業補助金(Gründungszuschuss)
和起步金(Einstiegsgeld)
第二十五章 法律職業與父母身份
**節 國家層面的福利(Staatliche Leistungen)
一、子女補貼金(Kindergeld)
二、父母補貼金(Elterngeld)
三、撫養預付款(Unterhaltsvorschuss)
四、社會救濟金(Sozialhilfe)
五、養老金(Rente)
第二節 照顧孩子(Kinderbetreuung)——法律上的規則
一、依據《孕產婦保護法》(Mutterschutzgesetz,MuSchG)
的孕婦及母親保護(Mutterschutz)
二、育兒假(Elternzeit)
第三節 照顧孩子——實踐層面
第四節 由父親照顧孩子
第三編 附錄
附錄一 2003年至2005年間的第二次國家考試成績
附錄二 1999年至2005年間受任命的文官候補生數
附錄三 針對文官候補生的聯邦法律層面的規則
附錄四 聯邦評分令
附錄五 州司法考試局
附錄六 訓練主管機關列表
附錄七 德國-外國(或地區)法律人聯合會
附錄八 *高聯邦行政機關
關鍵詞索引
法律職業成長 訓練機構、機遇與申請 第2版增補本 節選
法治國家*終需要依靠具備法治思維的法律人予以實現,而法學教育正是孕育合格法律人的搖籃。是以,一國是否能建成法治國家在本質上取決于該國之法學教育健康與否。反觀我國法學教育,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尤其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起到了相當積極的作用。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在驕人成績的背后,我國法學教育存在的問題也是復雜深刻的:一方面,社會現狀不時反映出我國法學院所培養的學生無法適應現時法律服務市場對法律人的需要,并直接表現為我國各大法學院畢業生的就業壓力長期居高不下,以至于法學有時甚至被人調侃為“無用之學”;另一方面,我們的法科大學生也常抱怨在學校所學到的“法學知識”不僅與法律實務相差甚遠,甚至與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亦有距離。故而,主張對我國法學教育進行全面反思之聲,一直不絕于耳。與此同時,有關法學教育的理念,乃至對國外法學教育體制的介紹與探討,雖非鮮見,但對國外法學教育具體組織模式的系統引薦,卻寥若晨星。然須知,一國法學教育的形成,不僅來源于理念上的變革,更有歷史、政治因素的影響,從而在相當程度上來看,法學教育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是經驗的而非理念的。 本書的特色正在于全景式地介紹德國文官候補期和第二次國家考試,而非囿于特定法學教育理念的宣教。同時,或許因為本書四位作者都是來自德國法律實務界,從而他們不僅就文官候補期的相關訓練要點為讀者進行介紹,還在字里行間衍射了德國職場文化的方方面面。例如,在本書邊碼4中,作者點出,良好的人脈背景對于德國法科畢業生職業成長的重要性;而在本書邊碼38中,作者更建議文官候補生,可考慮赴位于施派爾的德意志行政科學高等學校接受訓練,以彌補自身人脈上的不足。另外,本書作者不止一次強調所謂“軟技能”(Soft Skills)在法律職業成長當中的重要性。當然,這些“社會大學知識”的存在并不能抹殺德國國家考試制度對于法科學生在專業培養上的嚴格和系統。從法教義學到報告技術,從實務部門的訓練與研討課到*后的閉卷考試和口試,無不體現了德國現行制度對于文官候補生的嚴格要求。蓋因如此,德國的文官體制得以保有享譽世界的高專業度和素質,并在相當程度上成為世界典范之一,也直接使得法治國家在德國不只是單純的理念,而得以成為當代德國國家權力運行的基本原則和準則。 眾所周知,我國法制在歷史上深受德國法系的影響。這不僅體現在具體法制體系和術語直接或間接的傳承上,更表現在抽象法治國家理念與歷史的相互印證上。但唯獨在法律人培養上,不論組織模式,還是教學內容,上述這種傳承與連接卻并沒有明顯的印記。相反,當前我國法律人的培養,不論制度上還是內容上,仍然深受蘇聯法學教育的影響。盡管從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我國逐步建立起了律師資格考試,并經國家司法考試,*終形成現行的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制度。但是,我國現行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在考試形式上以客觀題為主,考題內容無法考查考生從法條出發的法律思維能力的現實,卻仍舊沒有改變,至于之后應有的實務訓練更近乎空白。而本書不但有對德國法學教育大學階段“鑒定式”案例分析技術的簡要回顧,而且有對文官候補期“判決式”案例分析技術的詳盡介紹,全方位地向讀者展示了德國法律人應具備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同時,本書對文官候補生在各個訓練機構所接受的訓練內容的介紹也從另外一個角度展現了德國公權力機關的日常工作職責和內容,為相關理論研究打開了另外一扇窗口。 此外,本書還難能可貴地,就文官候補生在訓練期間可能面對的考試中的權利保障、相關社會保險和稅收優惠乃至租房等各類問題進行了詳盡介紹。這不單讓讀者能對德國文官候補生的日常生活更加感同身受,而且對于那些致力于相關比較法研究的學者來說也具有相當的參考意義。總之,本書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內容,將實用性和學術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完整而全面地向讀者展現了德國文官候補期和第二次國家考試制度的全貌,并且為法律人的職業成長提供了諸多有益的建議。 *后,翻譯德文法律專業著作的難度,或許只有譯者本人才能明白。而本書又不同于一般的法律專業著作,其作為一本主要面向文官候補生的向導書,所涉及的專業領域包羅萬象,涵蓋了從公法到私法,從實體法到程序法,甚至稅法和社會法等相對很少有人觸及的具體行政法。這都進一步造成本書的翻譯難度遠超一般法律著作。鑒于此,也考慮到譯者本身能力有限,翻譯內容難免有不完善之處,也請讀者多多指正。 本書能夠翻譯成功,首先要感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李昊老師,是其作為北京大學出版社“法律人進階譯叢”召集人的精心組織和耐心、寬容,使得我們譯者能夠安心地完成翻譯工作。同時,也要感謝北京大學出版社以陸建華先生為代表的編輯們的努力,使本書的翻譯得以獲得授權,并能順利出版。另外,還要特別感謝本書的另外兩位譯者:現同為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候選人的王軼女士和黃麟嘯先生,是兩位譯者的及時參與和細致工作,使得本書的翻譯達到了既定目標。再者,筆者還要感謝父母雙親以及內子的理解和幫助,沒有親人們的付出,本書的翻譯以及筆者事業上的成長,都是不可期待的。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肆虐,民眾對于不確定性的恐懼,以及由此而來的對于政府“萬能”干預的急切盼望,正時時刻刻考驗著法治國家理念。而本書恰在此時翻譯完成,似乎也正迎合著時代的挑戰。故而,筆者希望當下以及未來的讀者,能夠在心思平復時詳讀本書,并能堅定或燃起對法治國家的盼望與信賴。 愿疫情早日過去,祝大家身體安康,祝法律人大團結! 本書翻譯分工如下:胡川寧負責封面、前言至第八章第二節第二部分,王軼負責第十四章至關鍵詞索引,黃麟嘯負責第八章第二節第三部分至第十三章。另外,三位譯者共同完成了校對工作。 胡川寧 公元2020年3月7日晚 于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鎮陋室
法律職業成長 訓練機構、機遇與申請 第2版增補本 作者簡介
[德]托爾斯滕·維斯拉格,漢堡市政務副主任級一級高等文官、司法考試局委員。 [德]斯蒂芬妮·貝格曼,博士、法學碩士、漢堡市執業律師 [德]斯文尼亞·凱勒爾,博士、漢堡市區域法院法官、司法考試局委員 [德]馬蒂亞斯·扎貝爾,漢堡市社會法院法官、司法考試局委員 譯者簡介: 胡川寧,西南政法大學副教授。 王軼,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生。 黃麟嘯,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生。
- >
巴金-再思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煙與鏡
- >
自卑與超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