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簡潔如照片 本書特色
那些讀或聽我們故事的人,像透過鏡頭般洞察故事中 的一切。
這個鏡頭就是敘述的秘密,它在每個故事中都被打磨 一新,在暫時和永恒之間來回打磨…… 在短暫的生命中,我們在細細打磨這些鏡頭。
——約翰·伯格 《簡潔如照片》是約翰·伯格作品中較為“另類”的 藝術評論,觸及了約翰·伯格所有作品背后的主題——故 事,詩,藝術,哲學,社會觀察,等等。他揭示了愛和分 離的關系,詩歌如何賦予語言祈禱的承諾,先鋒的運動和 時代的落后力量之間的張力。他在倫勃朗的畫中重新發現 了神秘的力量,也重新審視了卡拉瓦喬的經典畫作。他還 探索了家對于早期人類,以及 城市中成千上萬移民的 意義。這本書“包羅萬象”,是伯格對對周圍世界美麗而 又親密的回應。
簡潔如照片 內容簡介
《簡潔如照片》是約翰·伯格作品中較為“另類”的藝術評論,觸及了約翰·伯格所有作品背后的主題——故事,詩,藝術,哲學,社會觀察,等等。他揭示了愛和分離的關系,詩歌如何賦予語言祈禱的承諾,先鋒的運動和時代的落后力量之間的張力。他在倫勃朗的畫中重新發現了神秘的力量,也重新審視了卡拉瓦喬的經典畫作。他還探索了家對于早期人類,以及今天城市中成千上萬移民的意義。這本書“包羅萬象”,是伯格對對周圍世界美麗而又親密的回應。
簡潔如照片 目錄
從 前
在故事里
在詩里
在阿姆斯特丹
在畫中
生命中的一刻
鏡頭一刻
童年一刻
在歐克索訥的經歷
過去的一刻
一首歌里的時光
在高地的時光
02 此處
附錄 詩句原文
簡潔如照片 節選
繪畫是靜態的。經年累月重復看一幅畫,這種經驗的獨特性在于 :歷經歲月變遷,形象始終不變。誠然,形象的意義可能會因歷史或個人事件而改變,但它所描繪的畫面卻始終不變 :同樣的罐子里倒出同樣的牛奶,海上連綿不斷的波浪,微笑和面容依舊。 有人可能會說,繪畫留存了某一時刻。然而稍加思索便知這顯然不對。與攝影不同,繪畫描繪的那一時刻從未存在過,因此不能這樣說。 在文藝復興早期的藝術里,在非歐洲文化的繪畫里,在某些現代作品里,形象暗示著時間的流逝。觀眾看到畫作時,看到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中國的圣人從一棵樹下漫步到另一棵樹下,馬車從孩子身上碾過,赤裸的人走下樓梯。然而,與畫面之外的動態世界相反, 接下來的形象仍是靜態的。這就產生一個問題 :動靜之間奇怪的對比有何意義。之所以奇怪,是因為這種動靜對比顯而易見,以至于看起來理所當然。 一幅畫作何時完成,不在于它與存在事物的*終契合——就像一雙鞋子的兩只——而在于畫家感知或預見了畫作被觀看的理想時刻。漫長或短暫的繪畫過程,就是在構建這樣一個時刻。當然這個“時刻”無法完全預見,也無法完全由繪畫來成就。然而所有繪畫在本質上都指向這一時刻。 無論是一般的畫家還是繪畫大師,對繪畫的描述并無二致。不同之處在于畫作傳達的東西 :當畫作產生的背景(贊助、時尚和意識形態)發生變化后,畫家所預見的被觀看的時刻與后人真實觀看時的興趣有多接近。 有些畫家有個習慣,就是在創作到達某一階段時,在鏡中研究畫作,然后他們會看到顛倒的圖像。如果問他們這樣做有什么益處,他們會說這樣可以讓他們以新鮮的視角審視畫作。他們在鏡子里捕捉到的或許有點類似畫作在未來某個時刻被解說的樣子。 所有完成的畫作,無論有一年還是五百年的歷史,都是從過去接收的預言,是觀者在當下時刻透過畫布看到的東西的預言。有時預言很快耗盡,畫作失聲 ;有時預言始終純粹, 真實如初。 然而,為什么靜止的繪畫形象會如此扣人心弦?是什么彌補了繪畫僅因靜態而表現出的明顯不足? 若說繪畫預言了觀看體驗,并不能真正回答這個問題。這種預言假定人們會持續對靜態形象感興趣。為什么直至今日,這樣的假設仍然合理?一般的答案是 :因為繪畫是靜態的,所以能夠建立一種視覺上“可感知”的和諧。只有靜止的事物才能讓人同時創作,才能如此完整。音樂作品的演奏需要時間,因此必然有開始和結尾。繪畫只有在作為物體的層面,才有開始和結尾。而在形象中,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尾。 這使得繪畫的構圖、和諧與形式成為可能。 在我看來,這種解釋性術語既過于受限,又過于美學化。這種顯而易見的對比一定有其優勢 :不變的繪畫形式與生動的表現對象之間的對比。 靜止的圖像不正是說明時間的永恒嗎?繪畫本身是觀眾眼中的預言,這與現代前衛主義的觀點不相干,即被誤解的預言家總會在未來得到正名。過去、現在和未來擁有一個共同的基礎, 一個永恒的基礎。 因為畫作是靜態的,所以繪畫藝術的語言就是永恒的語言。 然而與幾何學不同,這種語言訴說的是感性、獨特又短暫的東西。
簡潔如照片 作者簡介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英國藝術評論家、小說家、畫家和詩人。1926 年出生于英國倫敦。1944年至1946年在英國軍隊服役。退役后入切爾西藝術學院和倫敦中央藝術學院學習。20世紀40年代后期,伯格以畫家身份開始其創作生涯,于倫敦多個畫廊舉辦展覽。1948年至1955年,他以教授繪畫為業,并為倫敦著名雜志《新政治家》撰稿,迅速成為英國最有影響力的藝術批評家之一。 1972 年,他的電視系列片《觀看之道》在BBC播出,同時出版配套的圖文書,遂成藝術批評的經典之作。小說《G》為他贏得了布克獎及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2008 年,伯格憑借小說《A致X:給獄中情人的溫柔書簡》再次獲得布克獎提名。2017年1月2日,約翰·伯格在法國安東尼去世。
- >
月亮虎
- >
莉莉和章魚
- >
史學評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