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湯定元傳 本書特色
★貢獻畢生智慧,創新紅外科技。 ——路甬祥 ★數十年來,湯定元院士堅持民主科學,弘揚開拓創新、嚴謹治學的精神,培育、影響、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和廣大九三學社社員,我們以湯院士為榮,以湯院士為榜樣。 ——趙雯 ★皇城根旁遷滬海,東風催換年華。紅外物理*堪夸。為有湯公開拓,成就傳天涯。遙感地球村寨,高天細測誰家?科技創新任競佳。祝壽豪興里,南天耀米霞。 ——陸棟
湯定元傳 內容簡介
湯定元院士是我國有名固體物理學家,原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所長,是中國半導體學科和紅外學科創始人之一。他研究發現了金屬鈰的高壓相變起源于原子半徑的突然收縮;首創了靠前上高壓物理研究的重要儀器——金剛石高壓容器;開創了我國窄帶半導體分支學科,帶領科研團隊對碲鎘汞晶體的材料、器件和物理性能進行了系統研究,并成功地應用于我國空間遙感和軍事探測等優選裝備中。他作為我國紅外事業的創始人,為我國紅外科技的發展壯大辛勤奮斗了半個多世紀,培養出大批人才,取得了豐碩成果。宓正明編著的《湯定元傳》以翔實的歷史考證和大量一手資料為基礎,全面介紹了湯定元在科學研究道路上歷經磨礪而碩果累累的傳奇人生。
《科學與人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傳記:湯定元傳》詳細描述了中國代紅外制導技術研發、中國人民解放軍擊落美蔣間諜機等諸多情景,引人入勝、催人奮進。《湯定元傳》適合大眾讀者閱讀,特別是青年學生、科技工作者、文化教育工作者及各級黨政部門干部。
湯定元傳 目錄
總序(路甬祥) /i
序言(匡定波) /iii
上篇 少年立志(1920~1938)
**章 夢縈故里/3
一、小坵村, 揮之不去/3
二、小坵村的村民們/7
三、小坵村湯家的家族制度/8
四、兒時難忘的“三件事”/9
五、小坵村自然經濟的衰退/12
六、小坵村的教育/13
第二章 難忘中學/15
一、洪水沖走“讀書夢”/15
二、韓校長之恩沒齒不忘/18
三、李老師的表揚影響一生/20
四、興趣是獲得知識的動力/22
五、步入科學圣殿的指引/24
第三章 漂泊天涯/27
一、流亡去, 不做亡國奴/27
二、行路復行路, 路途真遙遠/28
三、刻骨銘心, 難忘之事/31
四、滯留宜昌, 期盼入川/33
中篇 展翅翱翔(1938~1951)
第四章 山城八年/39
一、考取大學, 感慨系之/39
二、勤奮苦讀, 彌補差距/42
三、頑癥襲來, 大難不死/48
四、空襲警報, 頻頻響起/51
五、趙廣增教授是一代楷模/52
六、山城生活之“萬花筒”/56
第五章 遠涉重洋/59
一、不花錢的“自費”留學/59
二、明尼蘇達是**站/60
三、芝加哥大學初嘗勝果/62
四、高壓容器再創新/66
五、注重實用的“美國精神”/69
六、三項沒有完成的研究/71
七、失敗也能引發創新/73
八、堅持真理, 胸懷祖國/75
九、海外赤子, 勝利歸國/76
下篇 報效祖國(1951~)
第六章 京華憶舊/83
一、美國歸來初識北京/83
二、天壇圜丘上的呼喊聲/86
三、初始階段的半導體研究/92
四、四專家與“半導體討論會”/95
五、完成科技書籍翻譯的重任/96
六、向科學進軍的號角/97
七、出訪民主德國/99
八、獨*的工作方式/102
第七章 軍情緊急/109
一、**封信/109
二、“55號” 任務/110
三、第二封信/116
四、調任在即/119
第八章 申城創業/124
一、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的“垂直整合”型結構/124
二、第三封信/127
三、辦刊與交流/132
四、關于保密問題的思考/135
五、幾次國外出訪/136
第九章 心血結晶/146
一、“窺天地之奧而達造化之極”/146
二、紅外研究的“三部曲” /154
三、軍事需求與技術推進有機結合的典范/157
第十章 辛勤筆耕/160
一、有件事他至今疑惑不解/160
二、把科學成就告訴普通老百姓/161
三、建言獻策天下事/163
四、無心插柳柳成蔭/166
第十一章 淡泊生活/170
一、對音樂,他曾很癡迷/170
二、鐘情文史、地理與考古/171
三、文理相通與“藝術細胞”/173
四、關鍵要有一個好心緒/175
五、“心隨朗月高,志與秋霜潔”/176
第十二章 桃李天下/178
一、鐘情于教育事業/178
二、褚君浩眼里的湯定元/180
三、他創造了有利于人才發展的環境/184
附錄A 湯定元院士活動年表/188
附錄B 湯定元院士主要著作目錄/192
后記/193
湯定元傳 節選
上篇 少年立志(1920~1938) **章 夢縈故里 一、小坵村,揮之不去 1920年出生于江蘇省金壇縣(今金壇市)小坵村的湯定元,對童年的往事記憶很深。90年前的小坵村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中,揮之不去。湯定元在小村的老家,1913年建造的房屋(1951年9月攝),已于2003年拆除出金壇縣城東門,僅幾十步路,就有一條向南的道路,大約走10里就可到達小坵村。“坵”字在字典里應該讀“秋”,但當地人因口音關系,都把它讀成“區”。 小坵村的南面是一片很大的水域,名叫“錢資蕩”,南北寬二三里,東西長20多里。村的東。北。西三面都有漕河圍繞。漕河被村民們稱做“大河”,據說可以通到任何地方。西部有一個不大的缺口,缺口附近有一座前后三開間三進的大廟,叫“隴西廟”。村正南有一條跨越“錢資蕩”的人工堤,通往岸頭鎮,全長約4里。堤上有4座石橋,*北面的那座較高較大,稱為“大橋”,其余3座是平坦的小橋。堤的西面是浩瀚的湖蕩,站在大橋上極目遠眺,湖蕩好似用一匹白色錦緞鋪陳。此情此景,不由得令人回憶起古人的詩句:“水軟櫓聲柔,草綠芳洲,碧桃幾樹隱紅樓。。” 堤的東面大多是淺灘,上面長滿蘆葦。風吹蘆葦搖曳,不時有野鴨之類的鳥兒從蘆葦叢中騰空飛起。每當蘆葦開花的時節,湯定元站在河岸邊,遠遠地眺望著,那碧綠的蘆葦上像蓋了一層白白的厚雪,微風吹來,鵝毛般的葦絮就忽忽悠悠地飄了起來。蘆葦屬于村民共有,秋季收割后,按約定的辦法分配。小坵村是湯定元兒時的樂園,他覺得這小橋。這湖蕩。這蘆葦。這野鳥,一切都太美了,令他心曠神怡。 村的東南也有一條人工大堤,通向東南方向的一些村鎮,不過,湯定元從未去過那里。村東面大河上的一座橋已經倒塌,過河時必須乘擺渡船。村的西北和北面都有橋,北面的那座橋叫“衣錦橋”,是進城的要道。 小坵村就這樣被四周的水道圍繞在中央。從村民聚居點到東南西北河岸的距離都有一二里路。村之南地勢較高,除靠近“錢資蕩”邊緣地勢較低的莊稼地之外,其余都是桑樹田。在湯定元的印象中,當時小坵村的蠶桑業很興旺,村民的宅前宅后都栽種了桑樹,每年春季蠶繭的收入常常占農民全年收入很大的比例。當然,和小伙伴們爬上樹采桑葚吃,也是湯定元兒時的樂事一樁。 湯定元記得在1930年的春季,村里來了一位蠶桑養殖指導員,聽她介紹說,當時的江蘇省金壇縣和浙江省蕭山縣是全國的蠶桑模范縣。大約在1934年或是1935年間,村里開始用機器打水,“錢資蕩”邊上也建起了戽水機站,大片桑田被改造成水稻田,養蠶業在小坵村也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村的東。西。北三面都有水灌溉,大河兩岸的農田都變成了豐產田。有些離水源較遠的田地,得不到灌溉水,只能盼望老天爺及時下雨,這些田被稱作“叫天田”。在村東北約四五里處,有大塊大塊這樣的“叫天田”,歸小坵村村民共有,而豐產田大多屬于住在城里的地主所有。 在四面河道圍繞的村莊里,還有許多小池塘。其中有兩個比較大一點的池塘,一個叫“社溝河”,村南的大道就沿著它的西岸向南去岸頭鎮,村中部的人家都是從這里汲取食用水。河的南端有一座小廟,里面供奉著關云長的塑像,稱為“青龍山太師廟”,遠近聞名。另一個池塘在社溝河之西約百米的位置,幾乎是圓形的,名叫“蕩溝河”,一般耕牛喝水洗澡大多到這個池塘里來。兩塘之間的田地都是很肥沃的“塘田”。此外,至少還有5個面積僅為幾百平方米的小池塘,其中位于村莊中部*靠近農舍的一個,叫“荷花塘”。塘里其實并沒有種荷花,不過,塘的東北角水面常漂浮著一層薄油,遠遠望去,有些光彩,也許是這個原因,所以它被為“荷花塘”。漂浮的油膜表明地下可能有石油。湯定元聽說,北京的石油勘探部門曾來此在荷花塘里打過一口探油井,而打井勘探的技術負責人正是湯定元在中央大學物理系時的同學。 小坵村是交通要道。金壇縣東南地區的岸頭。水北。儒村等幾個重要市鎮的居民要進城,都必須從這里經過。太平天國進軍金壇城時就是從小坵村經過的。在小坵村去岸頭鎮的大橋南,有一小塊空地叫做“朝王殿”,據說村民們曾在此歡迎過洪秀全和他的隊伍。湯定元小時候還看到過一塊倒在那里的大石碑,上面刻滿了字,估計就是記載這一史實的。湯定元聽老人們說過,太平天國戰爭期間,小坵村損失很大,村民們流離失所。他的曾祖父帶領全家向東南流亡到河頭鎮,曾祖父就死在那里。年幼時湯定元每年清明節都要跟著兄長們去河頭鎮上墳,為曾祖父燒些“紙錢”,磕幾個頭。戰爭結束后,他的祖父回到小坵村。當時農田已經荒蕪,村里的人也死了很多,有些田已沒了主人,只要誰去耕種,就屬于誰的了。 據文史資料記載,金壇城墻堅固,有“鐵打金壇城”之說,易守難攻。1853年和1860年太平軍兩次攻城,清軍守城,雙方共投入兵力13萬之多,歷時近200天;1860年和1864年太平軍兩次守城,英軍和清軍聯合攻城,經過激烈戰斗,英軍傷亡150余人,其中軍官14人,英清聯軍頭目戈登腿部受傷,狼狽潰逃到溧陽。 小坵村離城不遠,又是附近一帶*大的村莊,湯定元認為,小坵村當時很可能是攻城部隊的重要駐地之一,因而遭受的損失是首當其沖的。小時候,湯定元看到村里有多座房子的墻壁下部都用大塊的石頭砌成,而上部建筑卻很差。他認為,這些房子極可能原來都是大戶人家的住房,后來遭到戰爭的破壞,后在原址上改建的平房。 在湯定元家老屋的西面,是從南向北延伸的三排普通平房,由他的大伯父。二伯父和叔父三家分別居住。但在第二進平房后墻處,還殘留著很高的墻壁,表明這里原來是樓房。墻的背后是一個大院子,院中有一個用石頭砌成的荷花池,院子里還有許多大房子拆除后留下的柱子的基石。湯家平房的墻壁下部多用整齊的大石頭砌成,由此,湯定元判斷,他的曾祖父輩可能是小坵村富有的鄉紳。 湯定元的父親名叫湯培林,是鄉村的私塾先生。母親荊氏,目不識丁,是一位裹小腳的農村婦女。湯定元兄弟姐妹5人,他排行老四。老大。老三是女孩,都是文盲,即使父親是教書先生,姐妹兩人也未能上學。這是典型的封建思想“女子無才便是德”在作怪。實際上湯定元是雙胞胎兄弟中的一個,弟弟叫湯雙元,在他4歲那年弟弟不幸夭折。鄉親們經常在湯定元面前夸獎死去的湯雙元有多么聰明。多么討人喜歡,久而久之,湯定元幼小的心靈中蒙上了一層陰影,認為仿佛只有死去的雙胞胎弟弟才是聰明的,而自己是天生愚笨的。湯定元8歲那年,還有人在他面前說這樣的話,那次,他終于忍耐不住了,沒好氣地回答對方:“如果我聰明的話,我也就死了,活不到今天的。”當時小坵村里有三對像湯定元這樣的雙胞胎,都只活了一個,后來才知道,這可能是因為農村經濟條件差的緣故,撫養雙胞胎開支大,農民一般養不起,孩子從小缺乏必需的營養,又缺醫少藥,雙胞胎中就難免會有夭折的。也正因為這個原因,自從湯定元離開家鄉之后,幾乎沒有在外人面前提起過自己還曾有個雙胞胎弟弟,因為他對此感到很辛酸。 1927年國民黨北伐時,進駐金壇的部隊也是從南方宜興那邊過來經過小坵村的,那時湯定元已經7歲,他和小伙伴們一起忙著前去看熱鬧,這是他生平**次看到士兵。 抗日戰爭期間,日寇占領金壇縣城。小坵村因離縣城近,是日軍的勢
- >
月亮虎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