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移動通信原理與系統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307095
- 條形碼:9787030307095 ; 978-7-03-030709-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移動通信原理與系統 內容簡介
面向移動通信發展的近期新研究成果,從移動通信基本原理(包括無線傳播、蜂窩原理、多址技術、編碼調制技術)到典型系統(包括GSM系統、3G系統、Wimax系統)進行較為詳細的介紹與討論,并針對每種系統的關鍵技術問題展開案例分析與實驗研究,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素質。
移動通信原理與系統 目錄
目錄
前言
**部分
第1章 移動通信概述 1
1.1 移動通信的概念 1
1.2 移動通信的分類和組成 2
1.2.1 移動通信結構 2
1.2.2 移動無線通信的分類 3
1.3 移動通信的發展歷程與發展趨勢 6
1.3.1 發展歷程 6
1.3.2 發展趨勢與長期演進 10
1.4 移動通信的關鍵技術 11
1.4.1 物理層的關鍵技術 11
1.4.2 數據鏈路層的關鍵技術 12
1.4.3 網絡層的關鍵技術 12
1.4.4 其他層與跨層的關鍵技術 13
1.5 移動通信的業務 14
1.6 標準化組織 14
本章小結 16
思考題與習題 16
參考文獻 16
第2章 無線電波傳播與無線信道技術 18
2.1 電波傳播理論的發展 18
2.2 無線電波的傳播機制 19
2.2.1 直射 19
2.2.2 反射 20
2.2.3 繞射 21
2.2.4 散射 21
2.3 無線電波的衰落特性 22
2.3.1 大尺度衰落 22
2.3.2 小尺度衰落 24
2.3.3 多普勒頻移 30
2.4 無線電波傳播模型 30
2.4.1 電波傳播模型綜述 30
2.4.2 宏小區傳播模型 31
2.4.3 微小區傳播模型 35
2.4.4 微微小區傳播模型 37
2.4.5 室內傳播模型 38
本章小結 39
思考題與習題 40
參考文獻 40
第3章 蜂窩系統原理 42
3.1 頻率復用 42
3.1.1 大區制移動通信網 42
3.1.2 頻率復用 42
3.1.3 小區制蜂窩移動通信網 43
3.1.4 GSM網的頻率復用方式 44
3.2 干擾分析 45
3.2.1 同頻干擾 45
3.2.2 鄰頻干擾 46
3.2.3 互調干擾 47
3.3 提高蜂窩小區容量的方法 47
3.3.1 小區分裂 47
3.3.2 劃分扇區 48
3.3.3 分區微小區 48
3.3.4 評價指標 49
3.4 信道分配方法與案例 49
3.4.1 信道分配策略 49
3.4.2 固定的信道分配方案 50
3.4.3 動態的信道分配方案 51
3.5 話務量與呼損率 52
3.5.1 呼叫話務量與呼損率概念 52
3.5.2 愛爾蘭B公式和愛爾蘭C公式 53
3.5.3 案例 54
3.6 位置區理論 54
3.7 小區結構 57
3.7.1 宏蜂窩、微蜂窩和微微蜂窩系統 57
3.7.2 智能小區 58
3.7.3 異構網絡融合 60
本章小結 61
思考題與習題 61
參考文獻 61
附錄 愛爾蘭B表 62
第4章 移動通信系統結構、協議與信令及編號方案 65
4.1 移動通信系統網絡結構、關鍵單元及功能 65
4.1.1 GSM/GPRS網絡結構、功能單元與接口 65
4.1.2 CDMA 2000網絡結構、功能單元與接口 73
4.1.3 LTE網絡結構、功能單元與接口 76
4.2 移動通信系統協議棧 78
4.2.1 GSM 協議 78
4.2.2 IEEE 802.16 WiMAX協議 79
4.2.3 LTE協議 80
4.3 移動通信網絡信令 81
4.3.1 信令的基本概念 81
4.3.2 信令的分類 81
4.3.3 No.7信令 82
4.4 編號方案與專網GSMGR編號案例分析 84
4.4.1 GSM編號方案 84
4.4.2 ISG95編號方案 86
4.4.3 專網GSMGR編號方案——案例說明 87
本章小結 92
思考題與習題 93
參考文獻 93
第二部分
第5章 GSM、GPRS系統與均衡技術 94
5.1 GSM系統 94
5.1.1 GSM系統的基本特點 94
5.1.2 GSM系統的頻段和信道 94
5.1.3 GSM系統的幀結構 96
5.1.4 GSM系統中的身份標識碼 96
5.1.5 GSM系統的承載業務 97
5.1.6 GSM系統的移動網絡功能 100
5.2 GPRS系統 100
5.2.1 GPRS系統的主要特點 100
5.2.2 GPRS的業務功能 101
5.3 均衡原理及算法 105
5.3.1 均衡器原理與實現 105
5.3.2 均衡器結構及分類 106
5.3.3 均衡算法 109
本章小結 114
思考題與習題 114
參考文獻 115
第6章 CDMA系統與多用戶檢測技術 116
6.1 概述 116
6.1.1 CDMA技術標準的演進 117
6.1.2 雙模式數字蜂窩系統的概念 117
6.1.3 擴頻的概念及方法 118
6.2 CDMA系統 119
6.2.1 CDMA系統頻率和信道規范 120
6.2.2 CDMA系統下行信道 121
6.2.3 CDMA系統上行信道 122
6.2.4 CDMA系統的調制方式 123
6.2.5 CDMA系統的時間基準 123
6.2.6 CDMA系統的特點 124
6.2.7 CDMA系統的容量 126
6.2.8 CDMA系統的功率控制技術 127
6.3 多用戶檢測技術 129
6.3.1 多用戶檢測技術概述 130
6.3.2 多用戶檢測技術的分類 131
6.3.3 多用戶檢測技術的發展前景 135
本章小結 136
思考題與習題 136
參考文獻 136
第7章 OFDM系統與同步、峰均比關鍵技術 138
7.1 多載波調制 138
7.1.1 單載波調制技術概述 138
7.1.2 多載波調制技術概述 138
7.1.3 多載波調制技術的發展 140
7.2 OFDM系統及其數字實現 140
7.2.1 OFDM系統概述 140
7.2.2 OFDM系統中的關鍵技術 142
7.2.3 OFDM系統中的數字實現 143
7.3 同步:頻率偏移和時間偏移 144
7.3.1 同步技術概述 144
7.3.2 符號定時同步 146
7.3.3 頻率同步 154
7.3.4 采樣鐘同步 161
7.4 峰均功率比降低技術 166
7.4.1 OFDM系統的高峰均功率比 166
7.4.2 峰均功率比降低技術 167
7.4.3 峰均功率比降低——限幅技術 168
7.4.4 峰均功率比降低——頻域導頻技術 169
7.4.5 峰均功率比降低與PA線性化技術 174
本章小結 178
思考題與習題 178
參考文獻 178
第8章 MIMO及多用戶協作通信技術 183
8.1 多輸入多輸出(MIMO)技術 183
8.1.1 系統概述 183
8.1.2 MIMO模型 184
8.1.3 編碼技術 185
8.1.4 信道容量 186
8.2 多用戶協作通信技術 192
8.2.1 協作通信與協作分集 192
8.2.2 多用戶分集 193
8.2.3 波束賦形 196
8.2.4 多用戶分集性能 196
本章小結 198
思考題與習題 198
參考文獻 200
第9章 WiMAX系統與集中式調度關鍵技術 201
9.1 WiMAX系統與標準 201
9.1.1 WiMAX概述 201
9.1.2 IEEE 802.16系列標準 201
9.2 WiMAX系統的技術優勢與應用 202
9.2.1 WiMAX系統的技術優勢 202
9.2.2 WiMAX系統的應用 202
9.3 OFDM技術與MIMO技術 203
9.3.1 OFDM技術 203
9.3.2 MIMO技術 205
9.4 IEEE 802.16 PMP模式下MAC層 206
9.4.1 業務流管理 207
9.4.2 業務流標識、連接標識和業務類 208
9.4.3 分類符 208
9.4.4 動態業務管理 209
9.5 IEEE802.16的ARQ機制 209
9.5.1 IEEE 802.16的ARQ機制簡介 209
9.5.2 ARQ塊 210
9.5.3 ARQ參數 210
9.5.4 ARQ反饋消息格式 211
9.6 WiMAX的移動性支持 212
9.6.1 移動性管理的主要內容和要求 213
9.6.2 系統內切換 213
9.6.3 系統間切換 215
本章小結 217
思考題與習題 217
參考文獻 217
第10章 無線Mesh網絡與鏈路控制關鍵技術 218
10.1 無線Mesh網絡簡介及其應用 218
10.1.1 無線Mesh網絡 218
10.1.2 無線Mesh網絡的優勢 219
10.1.3 無線Mesh網絡的應用方案 220
10.2 無線Mesh網絡的關鍵問題 222
10.2.1 無線Mesh網絡的媒體接入控制(MAC) 222
10.2.2 無線Mesh網絡的路由問題 222
10.2.3 無線Mesh網絡中的QoS問題 223
10.2.4 無線Mesh網絡中的安全問題 226
10.3 無線Mesh網絡MAC層協議 228
10.3.1 IEEE 802.11 MAC層協議 228
10.3.2 IEEE 802.16 MeshMAC協議 233
10.3.3 IEEE 802.15.4 MeshMAC層協議 238
10.4 無線Mesh網絡路由協議 242
10.4.1 表驅動路由選擇協議 242
10.4.2 按需驅動路由選擇協議 246
10.4.3 混合式路由選擇協議 249
10.4.4 其他的路由選擇協議 249
本章小結 250
思考題與習題 250
參考文獻 251
第11章 UWB與認知無線電技術 253
11.1 UWB的發展及其標準化 253
11.2 UWB的優勢與挑戰 254
11.2.1 UWB的優勢 254
11.2.2 UWB所面臨的挑戰 255
11.3 UWB關鍵技術分析 255
11.3.1 UWB脈沖信號的產生 255
11.3.2 UWB脈沖檢測與多址 257
11.4 UWB認知無線電技術 257
11.4.1 UWB與認知無線電相結合的意義 257
11.4.2 UWB認知無線電的關鍵技術 258
11.4.3 認知無線電的標準化 258
本章小結 259
思考題與習題 259
參考文獻 259
第12章 LTE與無線資源管理 260
12.1 演進路線與目標 260
12.2 無線資源管理 261
12.2.1 概述 261
12.2.2 接入控制 261
12.2.3 功率控制 262
12.2.4 分組調度
前言
**部分
第1章 移動通信概述 1
1.1 移動通信的概念 1
1.2 移動通信的分類和組成 2
1.2.1 移動通信結構 2
1.2.2 移動無線通信的分類 3
1.3 移動通信的發展歷程與發展趨勢 6
1.3.1 發展歷程 6
1.3.2 發展趨勢與長期演進 10
1.4 移動通信的關鍵技術 11
1.4.1 物理層的關鍵技術 11
1.4.2 數據鏈路層的關鍵技術 12
1.4.3 網絡層的關鍵技術 12
1.4.4 其他層與跨層的關鍵技術 13
1.5 移動通信的業務 14
1.6 標準化組織 14
本章小結 16
思考題與習題 16
參考文獻 16
第2章 無線電波傳播與無線信道技術 18
2.1 電波傳播理論的發展 18
2.2 無線電波的傳播機制 19
2.2.1 直射 19
2.2.2 反射 20
2.2.3 繞射 21
2.2.4 散射 21
2.3 無線電波的衰落特性 22
2.3.1 大尺度衰落 22
2.3.2 小尺度衰落 24
2.3.3 多普勒頻移 30
2.4 無線電波傳播模型 30
2.4.1 電波傳播模型綜述 30
2.4.2 宏小區傳播模型 31
2.4.3 微小區傳播模型 35
2.4.4 微微小區傳播模型 37
2.4.5 室內傳播模型 38
本章小結 39
思考題與習題 40
參考文獻 40
第3章 蜂窩系統原理 42
3.1 頻率復用 42
3.1.1 大區制移動通信網 42
3.1.2 頻率復用 42
3.1.3 小區制蜂窩移動通信網 43
3.1.4 GSM網的頻率復用方式 44
3.2 干擾分析 45
3.2.1 同頻干擾 45
3.2.2 鄰頻干擾 46
3.2.3 互調干擾 47
3.3 提高蜂窩小區容量的方法 47
3.3.1 小區分裂 47
3.3.2 劃分扇區 48
3.3.3 分區微小區 48
3.3.4 評價指標 49
3.4 信道分配方法與案例 49
3.4.1 信道分配策略 49
3.4.2 固定的信道分配方案 50
3.4.3 動態的信道分配方案 51
3.5 話務量與呼損率 52
3.5.1 呼叫話務量與呼損率概念 52
3.5.2 愛爾蘭B公式和愛爾蘭C公式 53
3.5.3 案例 54
3.6 位置區理論 54
3.7 小區結構 57
3.7.1 宏蜂窩、微蜂窩和微微蜂窩系統 57
3.7.2 智能小區 58
3.7.3 異構網絡融合 60
本章小結 61
思考題與習題 61
參考文獻 61
附錄 愛爾蘭B表 62
第4章 移動通信系統結構、協議與信令及編號方案 65
4.1 移動通信系統網絡結構、關鍵單元及功能 65
4.1.1 GSM/GPRS網絡結構、功能單元與接口 65
4.1.2 CDMA 2000網絡結構、功能單元與接口 73
4.1.3 LTE網絡結構、功能單元與接口 76
4.2 移動通信系統協議棧 78
4.2.1 GSM 協議 78
4.2.2 IEEE 802.16 WiMAX協議 79
4.2.3 LTE協議 80
4.3 移動通信網絡信令 81
4.3.1 信令的基本概念 81
4.3.2 信令的分類 81
4.3.3 No.7信令 82
4.4 編號方案與專網GSMGR編號案例分析 84
4.4.1 GSM編號方案 84
4.4.2 ISG95編號方案 86
4.4.3 專網GSMGR編號方案——案例說明 87
本章小結 92
思考題與習題 93
參考文獻 93
第二部分
第5章 GSM、GPRS系統與均衡技術 94
5.1 GSM系統 94
5.1.1 GSM系統的基本特點 94
5.1.2 GSM系統的頻段和信道 94
5.1.3 GSM系統的幀結構 96
5.1.4 GSM系統中的身份標識碼 96
5.1.5 GSM系統的承載業務 97
5.1.6 GSM系統的移動網絡功能 100
5.2 GPRS系統 100
5.2.1 GPRS系統的主要特點 100
5.2.2 GPRS的業務功能 101
5.3 均衡原理及算法 105
5.3.1 均衡器原理與實現 105
5.3.2 均衡器結構及分類 106
5.3.3 均衡算法 109
本章小結 114
思考題與習題 114
參考文獻 115
第6章 CDMA系統與多用戶檢測技術 116
6.1 概述 116
6.1.1 CDMA技術標準的演進 117
6.1.2 雙模式數字蜂窩系統的概念 117
6.1.3 擴頻的概念及方法 118
6.2 CDMA系統 119
6.2.1 CDMA系統頻率和信道規范 120
6.2.2 CDMA系統下行信道 121
6.2.3 CDMA系統上行信道 122
6.2.4 CDMA系統的調制方式 123
6.2.5 CDMA系統的時間基準 123
6.2.6 CDMA系統的特點 124
6.2.7 CDMA系統的容量 126
6.2.8 CDMA系統的功率控制技術 127
6.3 多用戶檢測技術 129
6.3.1 多用戶檢測技術概述 130
6.3.2 多用戶檢測技術的分類 131
6.3.3 多用戶檢測技術的發展前景 135
本章小結 136
思考題與習題 136
參考文獻 136
第7章 OFDM系統與同步、峰均比關鍵技術 138
7.1 多載波調制 138
7.1.1 單載波調制技術概述 138
7.1.2 多載波調制技術概述 138
7.1.3 多載波調制技術的發展 140
7.2 OFDM系統及其數字實現 140
7.2.1 OFDM系統概述 140
7.2.2 OFDM系統中的關鍵技術 142
7.2.3 OFDM系統中的數字實現 143
7.3 同步:頻率偏移和時間偏移 144
7.3.1 同步技術概述 144
7.3.2 符號定時同步 146
7.3.3 頻率同步 154
7.3.4 采樣鐘同步 161
7.4 峰均功率比降低技術 166
7.4.1 OFDM系統的高峰均功率比 166
7.4.2 峰均功率比降低技術 167
7.4.3 峰均功率比降低——限幅技術 168
7.4.4 峰均功率比降低——頻域導頻技術 169
7.4.5 峰均功率比降低與PA線性化技術 174
本章小結 178
思考題與習題 178
參考文獻 178
第8章 MIMO及多用戶協作通信技術 183
8.1 多輸入多輸出(MIMO)技術 183
8.1.1 系統概述 183
8.1.2 MIMO模型 184
8.1.3 編碼技術 185
8.1.4 信道容量 186
8.2 多用戶協作通信技術 192
8.2.1 協作通信與協作分集 192
8.2.2 多用戶分集 193
8.2.3 波束賦形 196
8.2.4 多用戶分集性能 196
本章小結 198
思考題與習題 198
參考文獻 200
第9章 WiMAX系統與集中式調度關鍵技術 201
9.1 WiMAX系統與標準 201
9.1.1 WiMAX概述 201
9.1.2 IEEE 802.16系列標準 201
9.2 WiMAX系統的技術優勢與應用 202
9.2.1 WiMAX系統的技術優勢 202
9.2.2 WiMAX系統的應用 202
9.3 OFDM技術與MIMO技術 203
9.3.1 OFDM技術 203
9.3.2 MIMO技術 205
9.4 IEEE 802.16 PMP模式下MAC層 206
9.4.1 業務流管理 207
9.4.2 業務流標識、連接標識和業務類 208
9.4.3 分類符 208
9.4.4 動態業務管理 209
9.5 IEEE802.16的ARQ機制 209
9.5.1 IEEE 802.16的ARQ機制簡介 209
9.5.2 ARQ塊 210
9.5.3 ARQ參數 210
9.5.4 ARQ反饋消息格式 211
9.6 WiMAX的移動性支持 212
9.6.1 移動性管理的主要內容和要求 213
9.6.2 系統內切換 213
9.6.3 系統間切換 215
本章小結 217
思考題與習題 217
參考文獻 217
第10章 無線Mesh網絡與鏈路控制關鍵技術 218
10.1 無線Mesh網絡簡介及其應用 218
10.1.1 無線Mesh網絡 218
10.1.2 無線Mesh網絡的優勢 219
10.1.3 無線Mesh網絡的應用方案 220
10.2 無線Mesh網絡的關鍵問題 222
10.2.1 無線Mesh網絡的媒體接入控制(MAC) 222
10.2.2 無線Mesh網絡的路由問題 222
10.2.3 無線Mesh網絡中的QoS問題 223
10.2.4 無線Mesh網絡中的安全問題 226
10.3 無線Mesh網絡MAC層協議 228
10.3.1 IEEE 802.11 MAC層協議 228
10.3.2 IEEE 802.16 MeshMAC協議 233
10.3.3 IEEE 802.15.4 MeshMAC層協議 238
10.4 無線Mesh網絡路由協議 242
10.4.1 表驅動路由選擇協議 242
10.4.2 按需驅動路由選擇協議 246
10.4.3 混合式路由選擇協議 249
10.4.4 其他的路由選擇協議 249
本章小結 250
思考題與習題 250
參考文獻 251
第11章 UWB與認知無線電技術 253
11.1 UWB的發展及其標準化 253
11.2 UWB的優勢與挑戰 254
11.2.1 UWB的優勢 254
11.2.2 UWB所面臨的挑戰 255
11.3 UWB關鍵技術分析 255
11.3.1 UWB脈沖信號的產生 255
11.3.2 UWB脈沖檢測與多址 257
11.4 UWB認知無線電技術 257
11.4.1 UWB與認知無線電相結合的意義 257
11.4.2 UWB認知無線電的關鍵技術 258
11.4.3 認知無線電的標準化 258
本章小結 259
思考題與習題 259
參考文獻 259
第12章 LTE與無線資源管理 260
12.1 演進路線與目標 260
12.2 無線資源管理 261
12.2.1 概述 261
12.2.2 接入控制 261
12.2.3 功率控制 262
12.2.4 分組調度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巴金-再思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