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刑法學名師講演錄 第3版(全2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69920
- 條形碼:9787208169920 ; 978-7-208-16992-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刑法學名師講演錄 第3版(全2冊) 本書特色
非常好的一本書,整本書是以課堂講義的形式的記錄下來,有很多的實際例子,并且密切結合司法實際,提出自己的明確評價,讓人身臨其境,仿佛就是在聽課。
刑法學名師講演錄 第3版(全2冊) 內容簡介
《刑法學名師講演錄》(第三版)是一部根據作者講課錄音整理而成的學術著作,其突出特色是高深的刑法理論與具體的實務應用相結合。全書以“講”的編寫體例,采用口語化的表述形式,以生動、平易之語言深入淺出地說明了深奧的刑法學原理,完整地再現了課堂的教學實況,能使讀者對中國刑法學基本理論有系統的理解;同時將囿于課堂時間而省略的重要刑法理論和個人研究成果予以補充,使其體系與論述更趨完備。本書既能滿足法學專業本科生、刑法學專業研究生的學習需求,也適合相關學科以及大眾讀者閱讀。誠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述,本書既是作者對自己三十余年來的教學經驗和研究生涯的一個總結,也期望更多對刑法學研究有興趣者借由本書之助,能有所得。
刑法學名師講演錄 第3版(全2冊) 目錄
總論
劉憲權著
(第三版)
上海目錄
前言·001
**講刑法學概述·001
一、 刑法學的歷史和*新發展·002
(一) 清末刑法學的轉軌·002
(二) 民國時期刑法學的發展·003
(三) 新中國前三十年刑法學的主要成就·003
(四) 改革開放后刑法學的發展·005
二、 刑法學的基本內容·007
三、 學習刑法學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009
(一) 學習刑法學的理論意義·009
(二) 學習刑法學的實踐意義·011
第二講刑法概述·018
一、 刑法的概念、性質和任務·018
(一) 刑法的概念·018
(二) 刑法的性質和任務·020
二、 我國刑法的產生和發展·022
(一) 革命根據地時期的刑法·022
(二) 新中國成立后刑事法律的初步發展·023
(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制定和頒布的過程·024
(四) 對我國《刑法》修訂的問題·025
三、 刑法的體系和解釋·033
(一) 刑法的體系·033
(二) 刑法的解釋·034
第三講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一)·039
一、 刑法的基本原則概述·039
(一) 刑法基本原則的概念和內容·039
(二) 確立刑法基本原則的意義·041
二、 罪刑法定原則·042
(一) 罪刑法定原則的歷史沿革·042
(二) 罪刑法定原則的理論基礎·045
(三) 罪刑法定原則的內容·047
(四) 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精神·050
00刑法學名師講演錄·總論目錄00第四講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二)·055
(五) 如何貫徹罪刑法定原則·055
三、 平等適用原則·070
四、 罪刑相當原則·071
(一) 罪刑相當原則的基本含義和理論基礎·071
(二) 罪刑相當原則在我國刑法中的確立和體現·071
第五講刑法的效力范圍·076
一、 刑法效力范圍概述·076
二、 刑法的空間效力·076
(一) 刑法空間效力的概念·076
(二) 我國刑法的空間效力·078
三、 刑法的時間效力·085
(一) 刑法的生效和終止·085
(二) 刑法溯及力的問題·086
(三) 刑法司法解釋的時間效力問題·096
第六講犯罪概述·103
一、 犯罪概念·103
(一) 犯罪概念的立法類型·103
(二) 犯罪本質的理論分析·104
(三) 我國刑法的犯罪概念和特征·105
二、 犯罪的分類·114
(一) 犯罪的理論分類·114
(二) 犯罪的立法分類·117
第七講犯罪構成·119
一、 犯罪構成概述·119
(一) 犯罪構成理論沿革·119
(二) 犯罪構成的概念與特征·121
(三) 犯罪構成與犯罪概念·122
二、 犯罪構成要件·123
(一) 犯罪構成的要件·123
(二) 犯罪構成的層次結構·124
(三) 犯罪構成的類型劃分·125
三、 犯罪構成與定罪·127
第八講犯罪客體要件·129
一、 犯罪客體要件概述·129
(一) 犯罪客體的概念·129
(二) 研究犯罪客體的意義·131
二、 犯罪客體的分類·132
(一) 犯罪客體在理論上的分類·132
(二) 犯罪客體在立法上的分類·135
(三) 犯罪客體的立法形式·137
三、 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138
(一) 犯罪對象的概念·138
(二) 犯罪對象與犯罪客體的聯系和區別·138
(三) 研究犯罪對象的意義·140
第九講犯罪客觀要件·141
一、 犯罪客觀要件概述·141
(一) 犯罪客觀要件的概念·141
(二) 犯罪客觀要件的特征·142
(三) 研究犯罪客觀要件的意義·142
二、 危害行為·143
(一) 危害行為的概念·143
(二) 危害行為的特征·146
(三) 危害行為的形式·148
(四) 危害行為與時間、地點和方法·152
三、 危害結果·153
(一) 危害結果的概念與特征·153
(二) 危害結果的種類·154
(三) 危害結果的地位與作用·156
四、 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157
(一) 刑法上因果關系的概念·157
(二) 刑法上因果關系的特性·158
第十講犯罪主體要件·164
一、 犯罪主體要件概述·164
(一) 犯罪主體的概念·164
(二) 犯罪主體的基本特征·165
(三) 犯罪主體要件的意義·166
二、 自然人犯罪主體·166
(一) 刑事責任能力的概念和內容·167
(二) 刑事責任能力的程度·168
(三) 決定和影響刑事責任能力的因素·170
(四) 自然人犯罪主體的特殊身份·180
(五) 研究犯罪主體特殊身份的意義·183
三、 單位犯罪主體·184
(一) 單位犯罪的由來·184
(二) 單位犯罪的概念和特征·185
(三) 單位犯罪的處罰及其法定刑的完善·187
(四) 單位犯罪與自然人犯罪起刑點的差異性·190
第十一講犯罪主觀要件·192
一、 犯罪主觀要件概述·192
二、 犯罪故意·192
(一) 犯罪故意的概念·192
(二) 犯罪故意的種類·193
三、 犯罪過失·197
(一) 犯罪過失的概念和特征·197
(二) 犯罪過失的種類·197
(三) 犯罪過失的認定·201
四、 犯罪動機與目的·209
(一) 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的概念·209
(二) 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的關系·210
(三) 研究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的意義·211
五、 刑法中的認識錯誤·212
(一) 法律上的認識錯誤·212
(二) 事實上的認識錯誤·213
第十二講排除犯罪性行為·221
一、 排除犯罪性行為概述·221
(一) 排除犯罪性行為的概念·221
(二) 排除犯罪性行為的種類形式·222
二、 正當防衛·223
(一) 正當防衛的概念和意義·223
(二) 正當防衛的成立條件·224
(三) 正當防衛中的特殊防衛·228
(四) 防衛過當及其刑事責任·229
三、 緊急避險·230
(一) 緊急避險的概念和意義·232
(二) 緊急避險的成立條件·233
(三) 避險過當及其刑事責任·237
(四) 緊急避險與正當防衛·237
第十三講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一)·239
一、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概述·239
(一) 故意犯罪停止形態的概念和范圍·239
(二) 故意犯罪停止形態的本質特征·242
二、 犯罪既遂·245
(一) 犯罪既遂的概念·245
(二) 犯罪既遂的類型·247
三、 犯罪預備·248
(一) 犯罪預備的概念和特征·248
(二) 犯罪預備的構成·249
(三) 犯罪預備的認定·250
(四) 犯罪預備的刑事責任·251
四、 犯罪未遂·252
(一) 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252
(二) 犯罪未遂的分類·255
(三) 犯罪未遂的存在范圍·257
(四) 犯罪未遂的刑事責任·258
五、 犯罪中止·258
(一) 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特征·258
(二) 中止犯的刑事責任·261
第十四講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二)·263
六、 故意犯罪停止形態認定中疑難問題分析·263
(一) 自動放棄重復侵害行為是否成立犯罪中止·263
(二) 危險狀態下停止犯罪的形態·265
(三) 以“低位犯罪”代替“高位犯罪”的犯罪形態·269
第十五講共同犯罪·276
一、 共同犯罪概述·276
二、 共同犯罪的認定·278
(一) 不構成共同犯罪的情形·278
(二) 片面合意的認定·279
(三) 一般主體與特殊主體的共同犯罪認定·282
(四) 共同犯罪成員的刑事責任認定·286
三、 共同犯罪的形式·289
四、 共同犯罪人的分類及其刑事責任·292
五、 部分共犯停止犯罪問題·298
第十六講罪數形態·300
一、 罪數形態概述·300
(一) 研究罪數理論的意義·300
(二) 罪數形態的基本特征·302
二、 一罪的類型·303
(一) 單純的一罪·304
(二) 實質的一罪·304
(三) 法定的一罪·305
(四) 處斷的一罪·312
三、 數罪的分類·319
第十七講刑罰論(一)·320
一、 刑罰論概述·320
(一) 刑罰的概念與刑罰權·320
(二) 刑罰的功能與目的·321
(三) 刑罰的體系和種類·322
二、 刑罰裁量概述·336
(一) 刑罰裁量的概念、特征及其作用·336
(二) 刑罰裁量的原則·336
(三) 刑罰裁量中的情節·339
三、 累犯·343
四、 自首·347
五、 立功·351
六、 數罪并罰·353
(一) 數罪并罰的概念和特征·353
(二) 數罪并罰的相關疑難問題·360
第十八講刑罰論(二)·365
七、 緩刑·365
(一) 緩刑的適用條件·366
(二) 緩刑的考驗程序·366
(三) 戰時緩刑制度與一般緩刑制度·367
(四) 緩刑適用的相關疑難問題·368
八、 刑罰執行制度·371
(一) 刑罰執行的特征與原則·371
(二) 減刑·372
(三) 假釋·374
九、 刑罰消滅制度·377
(一) 刑罰消滅的事由·377
(二) 時效·378
(三) 赦免·380
刑法學名師講演錄 第3版(全2冊) 作者簡介
劉憲權,華東政法大學刑法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荷蘭伊拉斯謨大學法學博士。現任華東政法大學刑事法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刑法學研究會會長,兼任上海市委、市紀委監察委、市委政法委、市教衛工作黨委、市教委等法律顧問,上海市一流學科刑法學學科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9年10月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長期從事刑法學研究,重點研究人工智能刑法規制、經濟犯罪、金融犯罪、涉信息網絡犯罪、職務犯罪等領域。獨著和參著學術著作80余部,科研成果曾分別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全國法學科研成果獎,以及國*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上海市優秀教材一等獎、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等多項獎項。曾主持1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3項一般項目和1項中華外譯項目,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認可,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在《中國法學》《法學研究》《中外法學》《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權威期刊、報紙發表論文800余篇。 入選首批“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即國家‘萬人計劃’)”,曾獲“全國勞模”“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上海市教育功臣”“國家教學名師”“全國優秀教師”“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勞模年度人物”“寶鋼教育基金全國優秀教師”“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等多項榮譽稱號。連續11年榮獲中國法學創新網“高產作者”稱號,連續20年被華東政法大學全校學生投票評為“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師”,并因此獲全校唯一的“最佳教師終身成就獎”。因教學事跡特別突出,在2019年被授予華東政法大學首屆“杰出教學貢獻獎”。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自卑與超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巴金-再思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朝聞道
- >
山海經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