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精)反敗為勝:印緬戰場對日決戰1942—1945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657287
- 條形碼:9787516657287 ; 978-7-5166-5728-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精)反敗為勝:印緬戰場對日決戰1942—1945 本書特色
★《反敗為勝》“二戰”英國名將斯利姆元帥回憶錄,軍事史界公認的“高級指揮官經典回憶錄”。
★ 1956年**版一經上市,便引起轟動,幾天后,銷售20,000冊。
★《紐約時報》《紐約客》《倫敦標準晚報》《紐約先驅論壇報·書評周刊》一致推薦!《紐約時報》稱:“本書的每一頁都閃耀著作者深遠無邊的卓越視野。”《倫敦標準晚報》稱:“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優秀將領的著作。”《紐約客》稱:“斯利姆的經驗教訓都是無價之寶,其是領導力精進之課。”《紐約先驅論壇報·書評周刊》稱:“《反敗為勝》是一本珍貴的著作,斯利姆正派而又深具魅力……”
★這部回憶錄中文版的出版,填補了國內二戰史研究方面英軍史料的重大空白,對于了解中緬印戰區全貌,客觀公正評價中、美、英三國軍隊的歷史貢獻有著重要價值。
★ 1942年斯利姆臨危受命,來到緬甸,連續幾年一直經歷著一系列失敗。然而,正是這個如你我一般,看似普通、平凡的人,卻一步步走上高位,從營長一路晉升為集團軍群司令官,帶領英軍反敗為勝,戰勝日軍。他是如何做到的?他的人格魅力是什么?他的領導素養是什么?這本書會給予一個全面立體的解答。
(精)反敗為勝:印緬戰場對日決戰1942—1945 內容簡介
1942年3月,斯利姆接到遠在巴格達的上級司令官電話,要求他三天之內飛往印度。之后英印軍總司令部又將其調往緬甸。在那里,仰光剛剛陷落,英國軍隊艱難脫險,地面和空中兩個方面的形勢都令人十分焦慮。斯利姆臨危受命,出任英緬第1軍軍長。
當時英軍在緬甸存在諸種問題,如空軍司令部 設在加爾各答,而陸軍司令部設在曼德勒附近的眉苗,斯利姆認為這不利于地面和空中協同作戰。繁冗低效的司令部、先后有五個不同的上級司令部輪流負責緬甸的防務和后勤補給、作戰指揮一直分離,種種問題一直妨礙著英軍的對日作戰。此外,還有在叢林戰方面訓練不足、兵力和裝備不足等一系列問題。在緊迫的形勢下,斯利姆冷靜分析作戰目標,*終拿定主意,決定反擊日軍。
從馬圭—東敦枝一線的反擊戰慘敗到撤退印度、士氣低迷,從接管新組建的英印第15軍、厲兵秣馬到**次若開戰役的慘敗,從科希馬戰役扭轉戰局到伊洛瓦底江畔戰役的致命一擊,*終搶占仰光,打贏*后一戰,戰事跌宕起伏,斯利姆用高超的指揮藝術、誠懇的反思力、洞察人心的細膩和干脆利落的決斷力,從丘吉爾口中的“我不相信一個有著像斯利姆這樣姓氏的人能好到哪里去”一步一步成長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優秀將領”。
(精)反敗為勝:印緬戰場對日決戰1942—1945 目錄
序 言
前 言
**部 戰 敗
**章 進入緬甸
第二章 **印象
第三章 不幸的一章
第四章 災 難
第五章 撤 退
第六章 余 波
第二部 厲兵秣馬
第七章 三個“V”
第八章 **次若開戰役
第九章 基 石
第三部 試煉武器
第十章 *佳計劃
第十一章 取勝之道
第十二章 北部戰線
第四部 扭轉戰局
第十三章 運籌帷幄
第十四章 戰事爆發
第十五章 消耗戰
第十六章 追擊戰
第五部 決 戰
第十七章 進軍伊洛瓦底江
第十八章 跨過伊洛瓦底江
第十九章 致命一擊
第二十章 伊洛瓦底江畔戰役
第六部 勝利之路
第二十一章 搶占仰光
第二十二章 *后一戰
第二十三章 戰后余思
譯后記
(精)反敗為勝:印緬戰場對日決戰1942—1945 節選
斯利姆談士氣 當我上任時,我靜靜坐下來解決士氣問題。我得出某些結論,其不是基于任何我以往學過的理論,而是基于一些經歷和大量的思考。正是基于這些結論,我有意識地著手增強集團軍的戰斗精神。
士氣是一種精神狀態,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力量,可以激發全員官兵為了實現某種成就而獻出自己*后一點力量,而不考慮自己的付出。士氣使士兵感覺他們是比自己更偉大的某物的一部分。如果有那種感覺且能夠持續下去士氣的核心就是持續力那么他們就具有了士氣的基礎要素。這些基礎是精神、理性和物質,這是按重要性所排列的順序。**位是精神,因為只有具備精神基礎才能夠經受真正的緊張。第二位是理性,因為人們會由于理性和感情而發生動搖。物質在重要性上排*后一位,但放在*后是由于,通常物質條件*不濟的時候,反而士氣*高。
我坐在辦公室里思考,將士氣的上述基礎羅列如下: 精神
1.必須有一個偉大而崇高的目標。
2.目標的實現一定是至關重要的。
3.必須以積極而主動的手段實現目標。
4.人必須感覺到他是什么人,而且他做的事情直接關乎目標的實現。
理性
1.他必須堅信目標可以實現,并非遙不可及。
2.他也必須認識到,他所屬且渴望實現目標的這個組織是一個有效率的組織。
3.他必須對領導者有信心,并且知道無論號召他去經歷什么樣的危險和艱難,他的生命都不會被輕易拋棄。
物質
1.他必須感覺到,他一般會得到指揮官和軍隊的公平對待。
2.在人力所及范圍內,他會得到*好的武器和裝備執行任務。
3.盡可能向他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條件。 整理我的這些原則是一回事,而發展和應用這些原則,使其得到整個集團軍的認可則是另一回事。
無論如何,我們的精神基礎是堅定的基礎。我所稱的“精神”這個詞,并不具有嚴格的宗教意義,而是指對一項事業的信仰。宗教往往且仍然是道德的*偉大的基礎之一,特別是軍隊士氣的基礎。圣人和軍人有很多共同之處。我們第14集團軍有穆斯林、錫克人、廓爾喀人,以及好戰的印度教徒,他們各自的宗教能夠在士兵中激發起一種蔑視死神的光芒。基督教是持久勇氣的*重要來源,是士氣的組成部分中*珍貴的源泉。正如我們所知,宗教并不是高昂士氣的重要因素。曾經與納粹傘兵部隊、日軍自殺特攻隊或者俄國的政委打過仗的人,都會意識到這一點,但是作為一種精神基礎的事業信仰則是高昂士氣的重要因素。
(精)反敗為勝:印緬戰場對日決戰1942—1945 作者簡介
[英]威廉·斯利姆(William Slim,1891—1970),英國陸軍元帥,第一代斯利姆子爵,二戰名將。他1891年出生于英國布里斯托爾,1908年入讀愛德華國王學校,爾后加入軍官訓練團。1914年8月22日,以代理少尉軍銜到英國皇家沃里克郡團服役,隨軍參加一戰。1918年11月,轉隸英印軍,以代理少校軍銜到第6廓爾喀步槍團就職。1937 年入讀英國皇家國防研究院,畢業后,出任第7廓爾喀步槍團第2營營長,隨后又出任英印高級軍官學校校長。 二戰爆發時,斯利姆就任英印第5師第10旅旅長,前赴非洲作戰,再度負傷。1941年,升任英印第10師長。日軍入侵緬甸后,英印軍節節敗退,1942年3月,斯利姆臨危受命,出任英緬第1軍軍長,克服重重困難,率軍撤抵印度。斯利姆此后歷任英印第15軍軍長、第14集團軍司令官和第11集團軍群總司令,反敗為勝,領軍收復緬甸,特別是在科希馬和英帕爾戰役之中,決定性擊敗日軍,立下赫赫戰功。戰后出任澳大利亞總督。東南亞盟軍高統帥蒙巴頓勛爵認為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優秀的將領”。
- >
回憶愛瑪儂
- >
二體千字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煙與鏡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