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萬卷如雪:祝勇談散文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875437
- 條形碼:9787500875437 ; 978-7-5008-7543-7
- 裝幀:書寫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萬卷如雪:祝勇談散文 本書特色
暢銷書作者寫作寶典 中國散文寫作畫像 朱自清文學獎得主,《故宮六百年》作者祝勇作品;中國散文寫作畫像;三十年寫作、閱讀、思考所得;
萬卷如雪:祝勇談散文 內容簡介
收入本書的文字,前前后后跨越了二三十年,既是一本私人寫作史,也是一本散文閱讀史,可以說本書既是關于中國散文寫作脈絡的梳理,也是作者個人寫作閱讀的思考總結。本書傳達了有關當代文學的獨立觀念,是對當下寫作的有益探索。對于與讀者也是一本指導閱讀和寫作的重要指南讀物。 文學史不只是過去時,更是進行時。文學史是不斷生成的,我們正在經歷著,甚至是創造著文學史。唯有如此,文學才鞥闊步向前。
萬卷如雪:祝勇談散文 目錄
目錄:
卷一 散文聲色 1
卷二 紙上年輪
卷三 萬卷如雪
卷四 對談·獨白
附 錄
萬卷如雪:祝勇談散文 節選
自序:我的散文閱讀史 一 回想起來,我寫散文已經有三十多年了。我這三十多年的散文寫作史,同時也是散文閱讀史。可以說,我對散文寫作的熱情,很大程度上是閱讀賜予的。正是那些個性十足、卓爾不群、才華橫溢的散文滋養我、慫恿我、鼓勵我,讓我躍躍欲試,在寫作這條路上不斷地走下去。本書包含了我三十余年從事散文寫作的心得體會,更收納了這三十多年的閱讀光陰。當然,它們只是部分,而不可能是全部。正如所有的文字,都只能收納生命的吉光片羽。 像大多數人一樣,我的散文閱讀史,是從語文課本里的規定性閱讀開始的。課本里的散文,以范本的面目出現,完美,莊嚴,凜然,美則美矣,但這些來自不同年代、背景各異的散文在經過了教學大綱定性、定量的分析、過濾之后,散文本身應有的豐富性、多義性、神秘性統統消失了,所有人都必須有一樣的理解,所有問題都有眾口一詞的回答,原本美輪美奐的文章從此變得面目可憎。 在我看來,那種教條的、灌輸式的閱讀不叫閱讀,真正的閱讀是自主性的,是從生命本體的欲求出發的,是與個人的內心情感、人生體驗相結合的。我們的內心里盤旋著各種聲音,但我們不知如何去訴說,于是我們求助于閱讀,我們從別人的文字里找尋自己內心的聲音,甚至借助他們的文字抵達了自己未知的世界。文學是干什么的?文學就是用來表達我們的心聲、慰借我們的情感、安頓我們的靈魂的。除了文學,世上沒有什么其他的“學”愿意管這些事情。因此說文學是人之學,是生命之學,是靈魂之學。我們于是發現文字的世界是那么的深邃瑰麗、玄幻浩大,于是我可以對好的文字生出無限的崇拜之情。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事物是讓我崇拜的,只有好的文字讓我崇拜。 二 我對散文的真正熱愛,在走出校門以后才真正開始。至少在我看來,只有脫離了那些教條化的教學大綱,我們才能真正地發現散文之美。所以在我的寫作史與閱讀史上,發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就是在從學校畢業以后的許多年間,我又重讀了韓愈,重讀了魯迅,重讀了許多已經“學習”過的散文經典之作。從前的“學習”,不是讓我對他們熟悉,而是讓我對他們感到陌生,不是讓我靠近,而是讓我遠離。在以后的歲月里,我不斷地進行著“重讀”,我在一次次的“重讀”里遇見了莊子、司馬遷、韓愈、柳宗元、魯迅、老舍??他們不只是詞語、概念,而是生命,是活人。他們在文字里活著,他們的文字閃爍著生命的智慧與靈光。 我由衷地理解,伴隨著我們的內心伸向更加廣大深遠的世界,我們“重讀”的欲求是多么的強大,因為有那么多好的作品,在我們的應試歲月里被消耗掉了,我們必須把它們一一撿拾回來。因此我由衷理解一位北大學長在一本書的序言里寫下的話: “二十六歲的那一年我突然生出一種強烈而神秘的要重讀中國古書的愿望。或許是人走過青春、走向而立都會有那種尋找立命根基和精神皈依的需要,或許是在經歷了一場青春動難之后人會對遙遠而古老的文字產生親近感,或許是猝然面對一個多變而陌生的時代人會本能地要從祖先的傳統中尋找應對的力量和智慧;反正這一年我讀古書讀得很投入,在北京西郊的一處偏僻地方閉門謝客。《尚書》中的征戰與《史記》中的殺戮,《詩經》里的愛情和唐詩里的痛苦,這些曾經在我的祖國也即我的土地上發生過的一切都自然而真切地成為我生命歷程的一部分。??在結束這一年封閉式閱讀的時候我感到自己終于完成了對中國的歸化,終于喚醒了作為這個東方種族的一環,延續并且更新這個種族的自覺。”[1] 三 假如說從前的經典讓我有了些許底氣,許多當代的寫作者,尤其是同代人所寫的散文,則讓我真正地感到觸動。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應該是20世紀90年代吧,我“發現”了它們,從眾多的文字里捕捉到它們,發現了它們的迥異的特質:葦岸、鐘鳴、張銳鋒、寧肯、于堅、龐培??那些被許多“主流”批評家看不慣的、認為它們是標新立異的寫作者,既讓我感到驚艷和詫異,也感到親切和溫暖。我意識到,一種嶄新的散文潮流正在暗自涌動。它不是教條的、學生腔甚至娘娘腔的,而是更加神奇、勇敢、飽滿、復雜、多義、迷幻、充滿想象力的。我知道,散文這種文體,不是教科書里的標本,它還活著,還在吐故納新。它活著的標志,正在于這些寫作者不約而同地表現出強大的創造力。他們的寫作,讓我看見了在他們之前沒有呈現過的散文樣貌,這就是散文的活力所在,也是散文的魅力所在。 我明確地體會到,同代人的寫作,為散文賦予了新的可能性。我看到了這種可能性,也從他們身上,驗證了我自身寫作的價值。我們在前人作品的養育下成長,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因循前人。不同的書寫者處于不同的時空中,有著不同的精神體驗,也尋找著不同的表達方式。在我看來,文學史不只是過去時,更是正在進行時。文學史是不斷生成的,我們正在經歷著,甚至是創造著文學史。唯有如此,文學才能闊步向前。 四 其實我們寫作的過程,也是相互尋找的過程。“新散文”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團伙,而是彼此認同的價值。我們在寫作中尋找自己的語言,也尋找著自己的伙伴,就像尋找失散多年的兄弟。我三十多年的散文寫作史,大部分時間是與他們在一起的,準確說,是與他們的文字在一起,因為讀到這些文字時,我并不認識他們。我“發現”了他們的散文,并對自己的“眼光”沾沾自喜。當然,這“發現”不是發現新大陸,可以惠及全人類,它只是個人意義上的,對別人可能完全無用,卻讓我在翻開他們的著作時,心頭生出幾分竊喜。對我來說,這已經足夠了。我很慶幸,在我的寫作和閱讀生涯中,能與這樣卓越的文字相遇。后來,我把這些作品編成書,比如為春風文藝出版社主編了許多年的散文年選,還有系列讀物《布老虎散文》等,試圖與更多的人分享,就有了這本書里長長短短的讀后感。 收在本書中的文字,前前后后跨越了二三十年,其實是一部個人化的散文閱讀史。關于古代的部分,我收入另一本書中,名字叫《國學筆記》。關于魯迅以來現當代散文的閱讀體會,我寫進了本書的《值得一讀的散文五十九篇》。更多的,則是有關“新散文”寫作群體的評述,我認為那是中國當代散文*強韌、*富創造力的一股力量。我不敢說自己是一個優秀的文字鑒賞家,但我可以確認自己是一個認真的閱讀者,我所寫下的每一句心得體會都是認真負責的。我不會欺騙我的讀者,就像我從來不會欺騙自己一樣。 2021年3月6日寫于北京 [1] 李書磊:《重讀經典》,第2—3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版。
萬卷如雪:祝勇談散文 作者簡介
祝勇,作家、紀錄片導演、藝術學博士。現任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 出版《故宮六百年》《故宮的古物之美》《故宮的隱秘角落》《故宮的書法風流》《在故宮尋找蘇東坡》等數十部著作。 任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歷史的拐點》《蘇東坡》、北京電視臺大型文化綜藝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一季)總編劇,國務院新聞辦、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天山腳下》總導演,《天山腳下》獲評“新中國70年紀錄片百部推薦典藏作品”。
- >
史學評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經典常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與地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煙與鏡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