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音樂與心靈的對話聲樂藝術賞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8189296
- 條形碼:9787558189296 ; 978-7-5581-8929-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音樂與心靈的對話聲樂藝術賞析 本書特色
在中外聲樂藝術發展史上,各國的聲樂藝術大放異彩,許多作曲家和歌唱家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為世界聲樂藝術增添了許多亮麗的色彩。為了使聲樂愛好者們能夠更好地對中外聲樂藝術進行賞析,我們編撰了本書。本書分為“西方聲樂篇”和“中國聲樂篇”兩個部分,呈現了中外各個時期不同的聲樂藝術及其取得的豐碩成果,并各有側重點。本書內容豐富,結構脈絡清晰,對古今中外各個時期的聲樂藝術賞析生動細致,詳略得當,讓我們在閱讀中了解中外不同國家的各種聲樂藝術形式,領略各國各具特色的聲樂藝術風情。
音樂與心靈的對話聲樂藝術賞析 內容簡介
聲樂藝術,是*古老的音樂藝術之一,她裹挾一身音樂才華,正緩緩走來,本書帶你開啟一段聲樂藝術之旅,認識不同時期的聲樂藝術特點,感受她的古典、質樸、高雅、多彩、璀璨;感受西方聲樂與東方聲樂的不同藝術風格與魅力。賞析聲樂、品讀聲樂、感悟聲樂,快來跟上聲樂藝術的腳步,與她攜手共舞!
音樂與心靈的對話聲樂藝術賞析 目錄
**章
聲樂盛宴,異彩紛呈
帶你認識17-18世紀上半葉的聲樂藝術
你對綜合多種藝術于一體的意大利歌劇了解多少
帶你了解呂利是如何開創“喜芭蕾劇”這種法國歌劇的
普賽爾翻開了英國歌劇史的**頁
一直走在創新發展之路上的德國歌劇
短小通俗的康塔塔與大型聲樂套曲清唱劇
殘缺的完美——閹人歌手的興起與衰落
帶你認識這一時期的杰出作曲家及其聲樂作品
第二章
古典質樸,風格高雅
隨我領略18世紀下半葉的聲樂藝術風情
取材于生活且輕快幽默的喜歌劇
格魯克歌劇改革的“返璞歸真”之路
奮力反抗并追逐自由的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歌劇
不可不知的“古典音樂三巨頭”
第三章
回旋曲折,魅力非凡
一起參加19世紀上半葉的聲樂藝術盛典
彌漫著民間風情的德國浪漫主義歌劇
走近舒伯特與羅西尼
追求現實的意大利歌劇
宏偉華麗的法國大歌劇
本土風情濃厚的俄羅斯民族歌劇
第四章
璀璨輝煌,豐富多彩
與我共同感受19世紀下半葉的聲樂藝術魅力
詩與音樂完美結合的德、奧聲樂藝術
來了解一下威爾第是如何將意大利歌劇推向歷史高峰的
喜歌劇獨領風騷的法國歌劇
獨樹一幟的俄羅斯聲樂藝術
第五章
五彩斑斕,風格迥異
為你解讀20世紀的聲樂藝術特色
真實反映生活的意大利歌劇
形色各異的德、奧現代歌劇
如夢如幻、飽含人情的法國歌劇
積極樂觀的俄國聲樂藝術
中國聲樂篇
第六章
高山流水覓知音
隨我探秘遠古及先秦時期的聲樂之美
聲聲悅耳,其聲源于何處
你可知民族聲樂在遠古時期就已萌芽和發展
跟隨時間的腳步來認識一下先秦時期的民族聲樂藝術吧
第七章
彩云追月得知己
與我跨越時間一睹秦漢至隋唐時期的聲樂真容
古樸宏大的秦漢時期的聲樂藝術
呈現美學思想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聲樂藝術
千姿百態的隋唐時期的聲樂藝術
第八章
云隨碧玉歌聲轉
一起傾聽宋元時期的悠揚聲樂
清幽高雅的宋代聲樂藝術
曲藝雜劇大放異彩的元代聲樂藝術
不可不知的一些聲樂理論
第九章
隱隱歌聲歸棹遠
隨我追隨明清時期聲樂藝術的腳步
民歌絢麗多彩
說唱蓬勃興起
戲曲姹紫嫣紅
第十章
海角天涯若比鄰
讓我們將目光轉向近現代時期的聲樂藝術
風格多元的近現代聲樂藝術
唱響國際舞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的聲樂藝術
日新月異的新時期聲樂藝術
參考文獻
音樂與心靈的對話聲樂藝術賞析 節選
17世紀初,世界上**部完整保留下來的歌劇——《尤麗迪茜》在意大利佛羅倫薩上演,立刻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此后,意大利歌劇開始不斷發展,并逐漸從宮廷走向民間,從意大利走向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1 17世紀的意大利歌劇包含以下四大樂派。 佛羅倫薩是意大利歌劇的搖籃。 在16世紀末的佛羅倫薩,有一個名叫“卡梅拉塔”的藝術社團,社團成員是一群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藝術家,他們對古希臘的音樂藝術創作非常向往,經常一起探討如何將音樂與戲劇相結合,以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增強藝術感染力。在這群充滿激情的藝術家的努力下,一種劃時代的音樂表現形式——抒情音樂劇,也就是早期的歌劇,在佛羅倫薩誕生了。 其實,在《尤麗迪茜》之前,“卡梅拉塔”社團成員還創作了另一部抒情音樂劇——《達夫尼》,遺憾的是,這部劇的樂譜并沒有流傳下來,只殘存了少許的旋律和片段。以《達夫尼》和《尤麗迪茜》為開端的佛羅倫薩歌劇的藝術風格清新幽雅,有著早期意大利歌劇的一般特征,但是在這兩部劇之后,佛羅倫薩歌劇沒有在意大利引起更多的注意,意大利歌劇逐漸向羅馬轉移。 17世紀初,在羅馬圣菲利浦·內里上演的道德神劇《靈魂與肉體之體現》拉開了羅馬歌劇的序幕。 17世紀的羅馬,無異于是奢侈豪華、紙醉金迷的象征,這一時期的羅馬歌劇自然也將羅馬的這一特征體現得淋漓盡致。為了迎合王公貴族的奢侈風,羅馬歌劇也崇尚奢侈、浮華,舞臺布置力求富麗堂皇,并且經常在劇中加入熱鬧的舞蹈和大合唱,以追求宏大的氣勢與場面,與佛羅倫薩歌劇淡雅的“田園式”風格形成鮮明的對比。羅馬歌劇這種濃厚的奢侈貴族風氣,由于慢慢脫離了群眾,逐漸淡出了意大利歌劇舞臺。 大約在17世紀的三四十年代,威尼斯成為意大利歌劇的藝術中心。 在劇情創作上,威尼斯歌劇以歷史題材為主,注重劇情的戲劇性和復雜化,以吸引觀眾的眼球。在音樂方面,威尼斯歌劇普遍使用美聲歌唱,增強了歌劇的音樂感染力,獲得了廣大民眾的喜愛。 17世紀下半葉以后,意大利歌劇中心逐漸轉移到南部的那波里地區。 那波里歌劇的風格活潑明快,形式上又注重優美和典雅,但是它一味追求音樂和感官上的奢華,強調以歌唱者的演唱技巧和華麗的舞臺裝飾來展現歌劇的內涵,而忽視了對人物情緒、心理的刻畫,戲劇性比較薄弱。盡管如此,到18世紀以后,那波里歌劇已經成為意大利正歌劇的傳統典范,對于意大利歌劇藝術進一步的普及與推廣,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7—18世紀,當意大利歌劇在歐洲稱霸之時,法國人也不甘落后,掀起了一股歌劇創作之風,并創造了與意大利歌劇風格迥異的歌劇藝術——“喜芭蕾劇”。 ‘ 芭蕾舞,又叫“腳尖舞”,其典型特征是演員在表演時以腳尖點地,是一種歐洲古典舞蹈。芭蕾舞*初源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人們在盛大的宴會中常以這種舞蹈來助興,后來才傳人法國,并正式形成一種舞蹈體系。在意大利歌劇傳人法國之前,芭蕾舞已經是法國人*喜愛的藝術表演形式之一了。 *初,法國的芭蕾舞是在一個固定的主題下,融合音樂、舞蹈、朗誦等形式為一體的表演藝術,后來又不斷發展,逐漸加入了許多聲樂演唱,如合唱曲、詠嘆調、宣敘調等,為法國“喜芭蕾劇”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在17世紀的法國,皇家樂長呂利在法國古典戲劇、美學理論以及法國傳統的芭蕾舞藝術的基礎上,結合意大利歌劇的創作成就,首創了具有法國民族特色的“喜芭蕾劇”。P5-10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虎
- >
史學評論
- >
二體千字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