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史速讀:29宗歷史奇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827604
- 條形碼:9787516827604 ; 978-7-5168-2760-4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史速讀:29宗歷史奇案 本書特色
1.歷史是一面鏡子,一樁樁奇案的斷解,既反映著清官能吏為百姓伸張正義、保民間安寧的優秀事跡;又映射出冤案、錯案給百姓帶來的疾苦和辛酸。 2.本書收錄了宮廷奇案、名臣冤案、高手斷案、清朝奇案等歷史奇案。 3.本書編寫遵從史實,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古代清官能吏的破案經過,讓我們看清這些歷史奇案背后的真相。
中國史速讀:29宗歷史奇案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 伍子胥被殺冤案、范雎進讒言殺白起冤案、荊軻刺秦王案、阿房宮消失迷案、呂后殺韓信冤案、馬王堆古尸千年不朽迷案、漢景帝殺晃錯案等。
中國史速讀:29宗歷史奇案 目錄
壹:伍子胥被殺冤案
貳:范睢讒言殺白起冤案
叄:荊軻刺秦王案
肆:阿房宮消失迷案
伍:呂后殺韓信冤案
陸:馬王堆古尸千年不朽案
柒:漢景帝殺晁錯案
捌:三國鐘繇竊書案
玖:三國火燒赤壁疑案
拾:神醫華佗之死迷案
拾壹:曹操陵墓疑案
拾貳:關羽之死疑案
拾叄:傳世名帖《蘭亭序》迷案
拾肆:隋煬帝楊廣殺開國元勛高穎案
拾伍:武則天陵墓迷案
拾陸:北宋登州少女殺人案
拾柒:北宋榮福帝姬“真假公主案”
拾捌:岳飛之死疑案
拾玖:宋太祖離奇暴斃疑案
貳拾:明朝方孝孺“誅滅十族”案
貳拾壹:永樂大典正本下落疑案
貳拾貳:明朝假太監汪直行騙案
貳拾叄:袁崇煥被殺冤案
貳拾肆:一生嫁人七次的滿蒙**美女東哥之死迷案
貳拾伍:順治出家疑案
貳拾陸:清朝紫禁城賣饅頭案
貳拾柒:太平天國天王金印被盜案
貳拾捌:李鴻章赴日本簽訂《馬關條約》遇刺始末
貳拾玖:光緒皇帝死因疑案
中國史速讀:29宗歷史奇案 節選
叁 :荊軻刺秦王案 戰國時代群雄并起,各諸侯國之間割據紛爭。各諸侯的國君們叱咤沙場,書寫了一部部精彩的歷史戰爭畫卷。戰國時期*強大的七個諸侯國,從中脫穎而出,被稱為“戰國七雄”,與“春秋五霸”一樣,七雄的國君,個個都是狠角色。其中,尤屬秦王嬴政*為耀眼。 隨著秦國國力的攀升,秦王的“胃口”也愈來愈大——他要完成一統中原的夢想。然而,他萬萬沒想到,在完成一統大業的過程中,自己將經歷一場恐怖的刺殺,而這場浩劫的執行者,居然只是一個喜愛“酗酒鬧事”的游俠。一代高高在上的秦王,為何會與游俠產生仇怨?*終的結局又將如何? 兄弟反目 戰國時期狼煙四起,戰爭頻繁,各國之間相互舉兵征伐,令春秋時期的禮樂制度徹底坍塌。但無論從政治、軍事角度而言,各國國王都不想令彼此的關系太過于僵化,因此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既打且和,那感覺就好像小孩“過家家”一樣。“打”指的是各國之間的戰爭,“和”是國與國之間為拉進關系而采取的綏和政策,包括“和親”與“質子”。“和親”可以很好理解,即兩國王子與公主之間成婚;而“質子”則是國君將自己的兒子送到他國,名義上稱其是貴賓,實則屬于人質。 一般來說,被選為質子的孩子,往往都不受本國國君待見,其在國內的政治勢力也較弱,這才淪落成為國與國之間相互博弈的特殊籌碼。寄人籬下的灰色日子,自然不好過,如果兩國之間和平相處,質子尚且能在他國成為“座上賓”,可一旦兩國宣告開戰,質子的命運將異常兇險,甚至會被直接送上刑場。 不幸的是,秦王嬴政與燕太子丹二人,都曾被本國國君選為“悲催”的質子,共同前往趙國邯鄲,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在這段共同面對恐懼的日子,他們“抱團取暖”,相濡以沫,共度難關。在趙國邯鄲的日子里,嬴政與燕太子丹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二人曾相互安慰,相互鼓勁,盼望著“天下太平”后,自己能夠平安歸國。 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幾年之后,秦國突然傳來消息,嬴政的祖父秦孝文王突然暴薨,秦孝文王薨逝之后,太子子楚宣布即位,史稱“秦莊襄王”。繼位的子楚就是嬴政的親生父親。嬴政水漲船高,正式回歸秦國,相比之下,燕太子丹的歸國之路卻遙遙無期。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莊襄王薨逝,享年僅三十五歲。嬴政正式登上王位,成為秦國之主。嬴政繼位之后,秦國國內的大權由相國呂不韋掌控,自己只能算是傀儡君王。嬴政不甘心權力被架空,便產生了除掉呂不韋的想法。嬴政已經開始在爭權之路上飛奔,他的“難兄難弟”燕太子丹,仍然在趙國受苦受難,為明日的生死而擔憂。 燕太子丹在數年之后,迎來了歸國的希望,燕國又為趙國送來了新的質子,他重新獲得了自由。不過戲劇性的是,燕太子丹并沒有回歸燕國,而是接受下一個任務——入秦國為質。雖然自己的命運沒有太大改變,但對于燕太子丹來說,入質秦國總比在趙國要強,畢竟自己落在了“兄弟”嬴政的手中,生活和生命都會有一定的保障。 燕太子丹帶著滿腔的熱情來到秦國,一路上還在幻想著該如何與故人敘舊,然而當他真正見到嬴政后,嚴苛的事實,卻瞬間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原本羸弱、憂郁的秦國質子,如今卻已經高高在上,成為了秦國的國王。公元前228年,秦國已經攻滅了韓、趙等國,燕國正是下一個兼并目標,野心勃勃的嬴政,早已與少年在趙國時判若兩人。燕太子丹終于明白,如今坐在自己面前的,并不是昔日患難與共的嬴政,而是今日六親不認的秦王,一位肩負秦國稱霸使命的繼承者。 謀劃刺秦 秦王嬴政對于燕太子丹冷若冰霜的態度,令后者十分寒心。燕太子丹反復權衡之下,*終在別人的幫助之下逃回燕國。逃回燕國的太子丹,明白了一個道理,秦王已經不是他的兄弟,而是他的仇敵。 燕太子丹并非睚眥必報的小人,在他看來,自己是一國公子,即使他與嬴政私人恩怨深重,卻不能作為必須復仇的理由,真正令他下定決心誅滅嬴政的原因,還是秦國的吞并野心與燕國岌岌可危的處境。 秦國派兵四處征戰,戰國七雄中的韓國、魏國相繼被滅。燕國與趙國相鄰,趙國覆滅,燕國必然會成為下一個目標。秦國的虎狼之師接下來開始南征楚國、北伐趙國的兼并之戰。為此,燕國朝堂上下一度混亂,公卿大夫們急成了熱鍋上的螞蟻,一個個束手無策。燕國的謀士們,曾給燕太子丹出了一個“金點子”,準備派舌辯之士,去游說其他國家,效仿蘇秦合縱之術,共同舉兵抵御強秦。 但是燕太子丹卻認為,眼下秦國實力強大,合縱之法難以迅速奏效,倒不如釜底抽薪,將戰爭的始作俑者秦王嬴政解決掉。燕太子丹擬定了一個極端的計劃——準備尋找刺客,暗殺秦王嬴政。 燕太子丹首先找到國內的“高人”鞠武,詢問燕國未來的命運。鞠武當即為太子丹介紹了國內的名士田光,認為只有田光才能擔負起拯救燕國的責任。在鞠武的引薦下,燕太子丹順利見到了田光,二人對坐品茗詳談許久,并對刺殺秦王計劃的“可行性”進行了討論。 田光認為,面對秦國咄咄逼人的軍事進攻,趙、楚等大國都不是其對手,燕國自然也無和秦國“掰手腕”的能力。為今之計,只能放手一搏進行“斬首行動”——招募死士刺殺秦王,或許能換來燕國的平安。田光思來想去,認為整個刺秦計劃的成敗關鍵,在于死士人員的挑選,秦王暴戾,而且奸狡異常,普通人根本無法近身,*好的人選當屬自己的好朋友荊卿。 “荊卿”就是荊軻,此人在司馬遷著作《史記·刺客列傳》中獨占風光的一頁,同時也是《刺客列傳》中*富傳奇色彩的人物。荊軻是衛國人,他應是齊國大夫慶封的后代,因此也被稱為“慶珂”。荊軻平素喜歡擊劍與讀書,曾經想以劍術獲得衛元君的賞識,卻并沒有得到重用。荊軻心灰意懶,隨即背上行囊,開始周游列國。 荊軻經過榆次之地時,曾與蓋聶談論過劍術,蓋聶卻自視甚高,不以荊軻為意,甚至還對其怒目而視。荊軻見蓋聶不待見自己,也不與其爭執,繼續向目的地進發。當荊軻漫游至邯鄲時,魯句踐邀請荊軻與自己博戲,二人因棋術產生分歧,魯句踐隨即對其出言嘲諷,荊軻無可奈何,只能起身告辭。 荊軻一身武藝抱負無從施展,只能在燕國地區落腳,終日借酒澆愁,與當地屠夫們和一位擅長擊筑的樂師高漸離結交,并相互引為知己。荊軻性嗜飲酒,整日與朋友們喝得爛醉如泥,醉酒之后,一群人就在鬧市中耍酒瘋,不久之后,他的俠義疏狂的名聲就傳遍了大街小巷。田光與荊軻相識訂交,也是在酒桌之上。 壯士相惜 田光將荊軻引薦給了太子丹,荊軻為人沉穩老練,他在與燕太子丹相談時,展現出了自己“百人敵”的劍術,并講出了自己“除強扶弱”的理想。 燕太子丹確信,眼前的壯士,正是挽救燕國命運的貴人。無論是燕太子丹還是荊軻,心中都清楚一件事,刺殺秦王嬴政,并非“九死一生”,而是“百死無生”。秦王宮殿內守衛森嚴,死士即使能夠僥幸完成刺殺任務,也絕對逃不過秦國鐵甲衛士們的捕殺。換句更通俗的話說,燕太子丹與荊軻之間的合作,其實就是前者讓后者去送死。所以前者所付賞金絕非金銀能夠衡量,而是天地間僅存的“義氣”。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荊軻一生懷才不遇,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令他感受到了自己特有的價值。 荊軻有勇氣坦然赴死,的確值得后人敬佩,但僅僅擁有死亡的勇氣還不夠,更重要的是順利完成任務。為此,荊軻與燕太子丹制訂了詳細的刺秦計劃。秦王宮守衛森嚴,盤查也異常嚴格,在身上攜帶匕首等武器覲見,顯然會露出馬腳。古人云:“欲取之,必予之。”秦王的目的,無非是統一六國,因此只要以燕國督亢地圖為誘餌,則秦王必定會喜出望外,繼而降低警惕,如此才能為荊軻等人創造“刺殺”的機會。 荊軻經過深思熟慮,他提出,僅僅靠燕國督亢地圖還不夠,他還需要有一張“通行證”,即秦國叛將樊於期的頭顱。樊於期原本是秦國重要的將領,曾遵王命攻伐趙國,卻被名將李牧擊敗,因畏懼懲罰不敢歸國復命。秦王對樊於期極為痛恨,曾宣布對其全國搜捕,致使樊於期逃往燕國,拜于燕太子丹門下。 燕太子丹素來看重情義,不忍加害樊於期,同時又不想因此而放棄機會,因此感到左右為難。荊軻明白燕太子丹的難處,隨即面見樊於期,向其訴說隱情。樊於期聽罷感動得熱淚盈眶,當即拔劍自刎,將自己的人頭給了荊軻。 刺客人選 燕太子丹雖信任荊軻,但心里也是直打“小算盤”,認為荊軻獨自前去勢單力孤,不如二人同行,如此才算是萬事俱備,行刺的利劍才會“割掉”嬴政的腦袋。為此,燕太子丹特意挑選了一位名叫秦舞陽的武士,令其伴隨荊軻同行。秦舞陽是燕國人,早年曾因在鬧市殺人而聞名燕國,相傳他年少時殺人面不改色,是當地人心目中公認的勇士。 荊軻深切的明白,此去秦國必將一去不返,他在燕國王宮逗留的日子中,仍終日以酒為伴,太子丹也片刻不離,左右陪伴。在無聊的時候,荊軻會以投石為樂,擊打池塘中的烏龜。太子丹聽說后,馬上命人用黃金鑄成瓦片送給荊軻,供其任意投擲。荊軻曾與燕太子丹戲言稱“千里馬的肝臟很好吃”,燕太子丹又命人找來千里馬,當場殺馬取肝為荊軻烹飪。二人享用千里馬肝之時,燕太子丹特意找來數名美女彈琴助興,荊軻酒醉之時只是瞟了一眼美女的手,燕太子丹便認為荊軻喜歡美女的酥手,于是下令將美女的雙手砍下,敬獻給荊軻。不得不說,燕太子丹籠絡荊軻的手段真可謂是發揮到了極致,甚至已到了“瘋狂”的地步。 轉眼之間數日已過,一切準備就緒,終于到了出發的日子,燕太子丹相送數里,惜別了荊軻與秦舞陽。眼望著二人的背影漸漸消失,燕太子丹腦海中響起了一段“悲壯”的歌謠:“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他眼含熱淚,默默地拱手,喃喃地講道:“燕國命運,皆仰仗二位壯士了!”。 荊軻雖為一介草莽,但思維縝密、行事穩妥,在他看來,自己即使能順利進入咸陽,也無法直接面見秦王,因此必須要尋找一位掮客,向秦王介紹自己。當時秦王嬴政有一位寵臣名叫蒙嘉,此人不僅能言善辯,而且異常貪財。荊軻以重金對其進行賄賂,蒙嘉欣然接受,隨即面見秦王,并向其介紹荊軻。 蒙嘉曰:“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興兵以拒大王,愿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之頭,及獻燕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荊軻、秦舞陽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意思是說,燕王非常懼怕于秦國的軍威,不敢出動軍隊,抗衡大王的將士,情愿全國上下做秦國的臣子,比照其他諸侯國排列其中,納稅盡如同直屬郡縣職分,使得以奉守先王的宗廟。因為恐慌畏懼不敢親自前來陳述,特意砍下叛將樊於期的頭顱,并獻上燕國督亢地區的地圖,裝匣密封,燕王還在朝廷上舉行了拜送儀式,派出使臣荊軻、秦舞陽把這種情況稟明大王。敬請大王指使。 秦王聽罷自然十分高興,因為無論從政治還是軍事角度而言,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上策”。秦國縱然強悍,攻城拔寨也需要國家錢糧與人丁的消耗,如今燕國已經將“肥肉”送到嘴邊,不費一兵一卒便可一口吞下,實乃孫子曰的“善之善者也”。秦王嬴政當即下令,設置九賓之禮招待燕國使者荊軻與秦舞陽,自己身穿禮服親自迎接。由此可見,荊軻的確是一位“釣魚”高手,在拋下香餌之后,秦王這條“大魚”即將上鉤。 刺王殺駕 荊軻端著樊於期的頭顱,秦舞陽手捧督亢地圖,兩個人身著華服步入咸陽宮朝堂。朝堂上百官林立,周圍站滿了全副武裝的甲士,整座宮殿顯得異常森嚴肅靜。二人一步步登上大殿的臺階,距離秦王也越來越近,荊軻甚至可以感覺能看清秦王的每一根胡須。就在此時,秦舞陽卻突然臉色蒼白,身體不禁抖成一團,督亢地圖也“啪”的一聲掉落在地上。朝堂群臣大驚失色,秦王也忙問其故,荊軻笑道:“北方蠻夷粗野之人,從未沒見過如此大的場面,未免有些害怕,請大王諒解”,說罷拾起督亢地圖,神色平靜的繼續前行,來到秦王面前。 荊軻先是打開了盛放樊於期頭顱的木匣,接著又將督亢地圖置于秦王面前,將其慢慢展開。隨著地圖越展越大,秦王的眼中貪光閃閃。當地圖被完全展開時,秦王頓時大驚,因為他看到了一把寒光閃閃的匕首,毫無疑問,這是荊軻專門為送他“上路”而準備的。 荊軻左手揪住秦王,右手抓起匕首向其刺去。所幸秦王袍袖寬大,匕首只是割斷了衣袖,嬴政見勢不妙趕忙逃跑,荊軻哪肯罷休?當即持刀追逐。秦王慌不擇路,只能繞著殿中的大柱躲閃,并試圖拔出佩劍,然而因佩劍太長,短時間竟無法出鞘,場面一度十分危急。 此時廷下眾臣才反應過來,一位宮廷醫士忙丟出藥箱猛砸荊軻,荊軻躲閃不及被砸個正著。趁荊軻緩神,朝堂下有人喊道“王負劍,王負劍”,提醒秦王以背負的方式拔出寶劍。此法果然奏效,嬴政順利拔出寶劍,在荊軻被砸暈頭轉向之時,只一劍就砍斷其左腿。荊軻轟然倒地卻心有不甘,隨即丟出匕首作*后一擊,卻也被秦王輕松躲過,接著,眾武士一哄而上,將荊軻亂刃分尸。臨死之前,荊軻仍大罵秦王,悲嘆自己愧對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 荊軻刺秦王不中,也有史學家解釋,荊軻不想要秦王的性命,他只想活捉秦王,逼其寫下不侵略燕國的協定,用以報太子丹知遇的大恩。可是“事未成功人先死”,讓人不勝唏噓。 行刺之事發生后,秦王嬴政大怒,命令大將王翦攻打燕國,燕太子丹立即帶兵抵抗,卻無法抵御秦國的兵鋒,燕國兵敗如山倒。 公元前226年,秦軍勢如破竹,順利攻下燕國都城薊,燕王喜只能攜太子丹逃往遼東郡地區。秦王嬴政痛恨太子丹,發誓要將其擒獲,命令大將李信率軍星夜追擊。燕王喜聽聞消息,嚇得面無血色,隨即信了代王嘉的計策,被迫縊死太子丹,并將太子丹的人頭獻給秦軍求和,算是暫且緩解了危局。燕王喜顯然是太天真了,秦國順利攻下楚國一年后(公元前222年),秦王在遼東虜獲燕王喜,燕國宣告滅亡。 史學界對于荊軻刺秦的失敗原因,一直爭論不休。為荊軻開脫者不計其數,理由包括助手秦舞陽犯慫;荊軻不殺秦王目的是令其簽下不侵犯燕國的詔書;秦王武藝高強;秦王的宮廷醫士丟出救命藥箱等。可是歷史從來都是“勝者王,敗者寇”,荊軻刺秦王敗了,敗得如此悲壯。
中國史速讀:29宗歷史奇案 作者簡介
李洪文,遼寧省作協會員,擅長歷史和文物解密。 開設有今日頭條、百家號、公眾號等平臺自媒體:歷史解密坊、歷史小店、歷史店、歷史大揭秘等,粉絲50萬。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姑媽的寶刀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回憶愛瑪儂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