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中國畫顏色的研究(修訂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219571
- 條形碼:9787550219571 ; 978-7-5502-1957-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畫顏色的研究(修訂版) 本書特色
現代工筆畫大師于非闇系統整理古代及當代畫家的顏色、顏料技法,結合繪畫實踐,將其畢生所學與獨門秘技毫無保留地記錄下來。這本小冊子篇幅不大,卻是研究中國傳統繪畫顏色、顏料的里程碑式的巨著。書中記載的相當多的顏料制備方法,在現今化工顏料的沖擊下已經瀕于失傳。
中國畫顏色的研究(修訂版) 內容簡介
《中國畫顏色的研究》詳細介紹了中國畫顏色的品種、性質及發展狀況,中國墨的特色,古代與現代畫家研漂顏料、使用顏色的方法等。此次修訂工作由劉樂園(Lewis Eden)主持。修訂者對于原書中所征引的傳世文獻,全部依據明清兩朝的刻本、鈔本,進行了校勘和重新標點;對于一些比較復雜的問題進行了綴輯、訂補和解釋,并與近世考古新發現互相印證、彼此闡發。在進行整理工作的同時,出版團隊組織專人,按照于非闇原稿中所說的顏料制備方法,對諸多中國傳統礦物質、植物質顏料進行了制備攻關實驗,許多攻克的顏料技法難點(比如純金金泥的制備和使用,西洋紅顏料的特性,石綠顏料的制法,花青顏料的用法等),都毫無保留地吸收進書稿中,使這本重要著作以精勘、精修、精校、精印出品的方式重現人間。
中國畫顏色的研究(修訂版)中國畫顏色的研究(修訂版) 前言
中國繪畫有悠久輝煌的歷史,幾千年來,經過很多畫家的鉆研創作,已形成獨特的形式與風格,留下來的經驗非常豐富,內容也非常廣泛。如果我們能夠以科學的態度,加以分析、甄別和繼承,對于發揚我國□□繪畫的傳統,創作具有□□形式的藝術作品,是有莫大益處的。
顏料是繪畫的物質基礎之一。在繼承□□繪畫遺產時,對物質材料和技法特點的了解,也不容忽視,所以如何認識和使用中國傳統的書畫顏色與顏料,當然是一個重要的課題。當前有不少美術工作者,并不完全熟悉我國優秀的傳統繪畫顏色,這一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是會影響我們“推陳出新、百花齊放”的工作的。
中國畫顏色的研究(修訂版) 目錄
中國畫顏色的研究(修訂版) 節選
總體來說,以上內容僅是很不成熟的、很貧乏的一些研究資料。希望我們能把古代畫家使用色彩的優良傳統繼承下來,依靠不斷的實踐,更進步地、更科學地創造出更多的經驗,同時希望可以吸收外來的營養來豐富自己,使我們□□繪畫有更高的成就,這就是筆者寫這篇東西的動機和愿望。
出版后記
于非闇《中國畫顏色的研究》,篇幅不大,卻是研究中國傳統繪畫顏色、顏料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是曠古空前的巨著。作者本人,是□□□□流的工筆重彩畫家,曾長期擔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附設國畫研究館導師。他有著極為精深的繪畫技藝,在中國傳統顏色、顏料的理論和實踐上,也有著極高的追求與豐富的經驗。《中國畫顏色的研究》,對于傳世文獻做了通盤的梳理,又闡述了作者本人目驗晉唐宋元名跡后加以實踐所獲得的種種新知。作者在書中毫無保留地公開了自己研漂、使用顏料的多項獨門秘技,比如清代基本失傳的槐花水調合石綠的方法,用竹筒澄漂朱砂、石青的方法,使用鐵朱、蛤粉的技法,臨摹宋元畫作的敷色與絹本襯背技法等。又比如,于非闇書畫使用“內殿輕煤”、“烏玉玦”、“五香”、“名花十友”等墨,其中不乏□□的清代皇室御制品。而于非闇居然對這種“御用”品級的顏料還多有不滿,還要進一步加以處理。張大千曾盛贊于非闇的工筆花鳥畫在自己之上,張大千也曾多次索要于家自存的上好紙張、顏料,就是因為于非闇不僅書畫技法精絕,在顏料的選擇、研漂、精制上,也無人能出其右。
化工改變了世界。半個多世紀過去,中國繪畫主流的顏色、顏料,都跟于非闇的時代有了本質性的懸隔。如果不是于非闇當年留下這部詳盡闡釋中國傳統顏色的作品,那么許多古代顏色、顏料的技法,也就永遠湮沒。中國傳統書畫的材料,紙絹壽逾千年,而傳統草色、石色的壽命原比紙絹還要長久。新的化工顏料能有那么長久的存世時間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只不過,短時間內(以十年為期)看不出來,也沒多少人在乎而已。傳統上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與精神,在波涌浩瀚的浮世洪流中,也脆弱得像是我們的生命:一不小心,一轉身就是一輩子;只要一百年,被征服者的后代就會將自己的前朝過去遺忘得干干凈凈。
《中國畫顏色的研究》,原為報刊連載稿,后結集,1955年由朝花美術出版社出版。然而,這部書稿當年的編校整理也存在諸多問題,導致此書多年沒有再版。書稿大約是于非闇口述,一個年輕記者以速記記音的方式記錄語音,然后直接轉寫成文字稿排印面世(未加進一步董理)。原稿中有相當數量的錯誤,就是音近而字訛,比如《隋書》的“經籍志”誤作“經濟志”,“研墨”誤作“研磨”,“ 天王像”誤作“天皇像”……這種成書方式帶來的缺點還有:書稿結構上前后體例不統一,口語化風格過重導致某些語句滯澀,有的句子缺少主語、謂語,語句細部有時指代含混不清。加上書中大量引用傳世文獻,其排印、校對都比較粗率,衍奪訛脫之處頗多。雖說“真學士不以魯魚亥豕為意”,當年編校整理過程產生的錯字、病句畢竟還是影響了這部書稿的流傳。
另外,因為書稿相當多的篇幅是于非闇的口述,作者娓娓而談,征引前代文獻時并不核書,提到知名畫作或書籍名稱時,也不甚注重文字準確性。比如□□章闡釋各種顏料的別名、成分和制法等細節,很多內容都出自《本草綱目》。《本草綱目》中宂謬饒多,所以李時珍原書中大大小小的錯誤,也被因襲到于氏書稿中;又比如于氏原稿第三章說:“《說文》上說:‘墨者黑也,松煙所成土也。’”而實際上這段“引文”在《說文》中根本就不存在;比如于氏書稿第二章談“文同《雪竹圖》”,第五章談“李思訓《浴日圖》”“、楊升《夕照圖》”,都與那些畫家的傳世畫跡不符;又比如第五章引《大明會典》,附錄二注釋《歷代名畫記》,所據系第□□材料,也未加校核,舛誤自難亸免……如此種種,紛云不容一一贅述。
書畢竟是要用來讀的。此番出版,我們用六個月的時間,對于書中所征引的傳世文獻,依據明清兩朝的刻本、鈔本,全部做了校勘和重新標點。因為體例原因,未出校記。原書中簡單的錯誤刪削逕改,比較復雜的問題則加以綴輯、訂補和解釋。原書語句過分滯澀處,也做了調整。書中有一部分注釋,為于非闇當年所說所寫,我們以頁下注(腳注)的方式排印。有些生僻字的漢語拼音注音,也以頁下注的方式簡單呈現。另外還有一種前綴“整理者按”字樣的腳注,則是整理者為澄清、疎解原稿字句內容所撰寫的說明解釋。整理者在中國畫傳統顏色方面的經驗與認識,在梳理相關傳世文獻方面所做的工作,也多在頁下注內表達。整理、標點工作,由劉樂園(LewisEden)負責。工作中得牛津大學柯律格(Craig Clunas)、北京大學漢畫研究所陳宇和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杜鴻達諸先生毫無保留的大力幫助。整理完成后的書稿歷七勘七校。勘校過程中,馮科臣、金存惠先生亦助益良多。
在董理文稿的同時,我們按照于非闇所說的方法,對多種顏料的制備和使用進行了實驗。有些顏料使用起來有相當大的難度。攻克技術瓶頸的過程中,宋立選、佟春平和劉雪婷先生給我們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后需要說明的是,關于胭脂蟲紅158□年傳入中國的說法(見本書44~45頁),于非闇并未提供出處,我們長時間追索,也一直沒有結果。 Craig Clunas的Art in China(Oxford History of Art )書中提到了這個年份細節,但是當年牛津藝術史叢書的體例上并不允許作者給出詳備的索引,作者本人如今也想不起其原始依據(Art in China出版迄今已逾十五年,作者數次搬家,當年撰寫書稿的筆記本已遺失)。十六世紀墨西哥(當時的名字叫“新西班牙〈Nueva Espa□41;a〉”)所產胭脂蟲紅,是由西班牙殖民者販售,經馬來西亞樞紐(包括明代所謂“滿剌加〈Malaca〉”、“呂宋〈Luzon〉”等地)中轉,進入中國。我們推測,胭脂蟲紅傳入中國時間的原始出處,應該是西班牙殖民者的貿易清單,或者當時馬來西亞進出口貨物的記錄清單。此事的澄清,涉及多語種的、中國境外的文字檔案,且待來日機緣。
由于我們的學識非常有限,整理文稿中一定存在這樣那樣的錯誤和不足,敬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我們將在再版時糾正。 (Email: CrownElite@1□6.com)
冠英堂出版工作室
二〇一三年八月
中國畫顏色的研究(修訂版) 作者簡介
于非闇(1889—1959),20世紀工筆花鳥畫的杰出代表,現代瘦金體書法第一大家。早年隨王潤暄學畫。1912年,入滿蒙高等師范學堂。1930年起,任教于華北大學美術系、京華美術專科學校,兼任古物陳列所附設國畫研究館導師。1935年,始畫工筆花鳥,初學陳洪綬,繼而研究宋元諸家,對趙佶工筆花鳥畫法用功尤深。1949年后,歷任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北京畫院副院長。代表作有《玉蘭黃鸝圖》、《紅杏山鷓圖》、《和平鴿圖》、《臨寫生珍禽圖》等。著作有《非闇漫墨》、《于非闇工筆花鳥畫選》、《我怎樣畫工筆花鳥畫》等。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二體千字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桂徵芍藥作品選
¥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