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少年李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50061
- 條形碼:9787559650061 ; 978-7-5596-5006-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少年李林 本書特色
1. 資料詳實,諸多細節描寫少年李林的成長歷程作者長期從事李林資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又以適合青少閱讀的口吻,將少年李林的故事娓娓道來,為青少年奉獻了一本精彩的愛國少年成長傳記2.名家作序,為青少年傾情導讀中共福建省委辦公廳原省委書記、省長秘書莊南芳,李林親外甥周文盛作序推薦3.圖文并茂,帶領青少年走近少年李林的真實生活書中插入許多相關的歷史圖片,幫助青少年還原少年李林生活過的地方、使用過的個人物品、與李林相關的人物等,拉近了時空的距離,讓青少年能夠真切感受少年李林的真實生活4. 全彩印刷,裝幀精美,滿足青少年的閱讀需求
少年李林 內容簡介
本書是華僑抗日女英雄李林的少年成長傳記,從李林坎坷的出生經歷講起,至其20歲時母親病故,她帶著母親留下的遺產,義無反顧地在上海創辦晏陽初式平民夜校為止。作者廣泛搜集各種相關資料,遍訪李林的后世親友,以真實細膩的筆觸還原了少年李林輾轉曲折的生活經歷及日益受到熏陶的思想成長過程,將其從小不屈于生活磨練、勇于奉獻的精神品質與人格光輝呈現給青少年。書中配有大量珍貴的史料圖片,文圖結合,真實刻畫了少年李林的堅強、勇敢和愛國的形象,對當今的青少年具有很好重要的教育意義。
少年李林 目錄
Ⅰ 序一 榜樣的力量/莊南芳
Ⅳ 序二 斯人已逝 風范猶存/周文盛
Ⅶ 少年李林成長足跡
001 **章 塔口庵的嬰兒聲
006 第二章 生不逢時苦命兒
010 第三章 有福遇得好人家
016 第四章 有家也要有名分
021 第五章 永不屈服的生命
027 第六章 我的阿爸在哪兒
033 第七章 放水燈以寄相思
039 第八章 漂洋過海下南洋
044 第九章 落后就要受壓迫
050 第十章 女孩也能上學去
055 第十一章 不忘祖國好河山
060 第十二章 華僑旗幟閃光輝
065 第十三章 滿目瘡痍是故鄉
072 第十四章 愿做集美好學子
078 第十五章 身心發展各不誤
085 第十六章 組織抗日救國會
091 第十七章 長大也要當紅軍
096 第十八章 不負韶光上杭州
102 第十九章 西子湖畔英雄夢
109 第二十章 立志報國轉上海
114 第二十一章 淚別慈母意更堅
121 第二十二章 結識革命領路人
127 第二十三章 甘愿征戰血染衣
132 第二十四章 黃浦江畔愛國潮
141 第二十五章 傾資辦平民夜校
148 第二十六章 遭受拘捕遭退學
153 第二十七章 淚別上海望北平
159 第二十八章 改名李林赴革命
169 附 錄 給中央婦委的信/李林
175 后 記
少年李林 節選
**章 塔口庵的嬰兒聲 漳州是歷史文化名城,是閩南文化的發祥地,也是福建*著名的僑鄉之一,早在一萬年前就有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這個以“水仙花之鄉”聞名的文化古城,自唐垂拱二年(686 年)建州,迄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的歷史。 九龍江是漳州的母親河,由干流北溪和支流西溪、南溪匯合,亙古流淌,流經漳州至廈門港對岸,奔涌注入臺灣海峽,沖刷出福建的**大平原—漳州平原。九龍江如母親般溫柔賢淑,靜默地陪伴著一輩又一輩生活在這里的人民,用自己豐沛的乳汁,養育著這一方兒女。 漳州平原是福建的糧倉,素有“花果魚米之鄉”之稱。據史料記載,南朝梁于此建置龍溪縣,屬南安郡。據《清漳志》載:“大同六年(540 年)置,以西江上有九龍晝戲,故名為九龍江,置縣曰龍溪縣。”北宋時期編纂的《太平寰宇記》曰:“龍溪縣因溪為名。”如今,歷經數個朝代變遷,龍溪縣早已分置為漳浦縣、南靖縣、華安縣和漳州市區。龍溪縣以縣名從南朝開始一直存續到1960 年,時龍溪縣與海澄縣( 明代由龍溪縣分置)合并為龍海縣,從此,有著1600 多年的龍溪縣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之后龍海縣于1993 年撤縣設市,改為龍海市(縣級市)。 歷史變遷總是無情的,然而,龍溪縣也因悠久的歷史而遺留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讓人們*為津津樂道的莫過于位于原龍溪縣城大同路(現為漳州薌城區大同路)塔口庵經年的故事。傳說,這個塔口庵是朱熹于1189 年知漳州時,為教育百姓改變不良風氣,在唐代的凈眾寺基礎上修建的。 傳說總歸傳說,但歷史上的塔口庵,應分為塔口庵經幢與塔口庵兩部分。塔口庵經幢始建于宋紹圣四年(1097 年),經幢以二十四層浮雕塊石累疊筑成,基座乃利用唐代遺存的石構件建造,為八角柱狀須彌座,基座之上為圓形、八角形、覆盆形、圓柱形,分別雕刻有海水、螭龍、蓮瓣等六層塊石,承托著中隔蓮花石的兩層八角柱形幢身,幢身八面均雕有或站或坐形態各異的佛像各一尊。幢身之上有佛像、蓮花等圖案的十三層各種形狀的塊石,構成五重八角出檐,高聳奇特的幢頂上置葫蘆尖鋒。 塔口庵坐北朝南,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 年)。據志書載,元朝漳州總管羅良與陳友定在北門一帶巷戰,羅良戰死于該處,人們認為羅良生是個猛將,死后必成厲鬼,憂心羅良死后鬼魂騷擾居民,于是眾人集資建庵祀佛,并供奉羅良以祭拜,以安民生。庵建成后,因前有古經幢石塔,故庵名為塔口庵。塔口庵經幢造型獨特,前有巨大榕樹覆蓋,塔口庵風貌也是別具一格,二者因相近而相互映襯,不 經考查,人們常常混為一談,塔口庵也逐漸形成了統稱。而塔口庵所在的大同路,一直以來都是龍溪縣里非常熱鬧的老街,做買賣的大都集中在這條街上。 20 世紀初,中國時局動蕩不安,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大量民眾流離失所,經濟遭受嚴重破壞。由于漳州偏安神州東南一隅,為躲避戰亂,許多難民來到漳州討生活,使得原本繁華的大同路,更是熱鬧非凡,熙熙攘攘。白日里,做買賣的、賣藝雜耍的、挑擔的、乞討的、閑逛的,來來往往,應接不暇;夜里,一切恢復了平靜,只有一些無家可歸的人,有些躺在塔口庵旁,有些躺在塔口庵里,隨著靜寂的夜,進入了悠遠的夢鄉。 這是1915 年11 月15 日,農歷十月初九,立冬剛過,清晨的寒氣依然逼人,萬籟寂靜,塔口庵里忽然傳出嬰兒呱呱墜地的哭聲,這響亮的哭聲沒有持續多久,卻已打破了這個寧靜的清晨。萬物,開始蘇醒了。
少年李林 作者簡介
鄭坤全,1966年生,漳州市高新區古縣中學教師,漳州市作協會員,龍海市李林研究會原秘書長,編寫出版的作品有《華僑抗戰女英雄李林》《薌城區革命老區發展史》等,在全國各地發表詩文二百多篇。 陳忠坤,廈門市作協會員,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現為廈門外圖凌零圖書策劃有限公司總經理,《書香兩岸》雜志社執行社長。著有文集《天黑黑》、采訪集《夢想與現實》、長篇小說《七匹狼:追逐自由夢想》《通仙茗》等,策劃編寫“少年中國”書系《少年陳景潤》《少年李林》等。
- >
莉莉和章魚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巴金-再思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