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郭漢城文集》(十卷本)研討會論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969973
- 條形碼:9787503969973 ; 978-7-5039-6997-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郭漢城文集》(十卷本)研討會論文集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 用一生體會戲曲之美 ; 郭漢城: 樹高千尺源自根深 ; 堅持真理和實事求是是漢城先生治學的靈魂 ; 郭漢城的戲曲理論架構等。
《郭漢城文集》(十卷本)研討會論文集 目錄
新中國戲曲改革、發展、傳承的實踐與理論見證——郭漢城先生的治學精神、學術態度和豐碩成果
郭漢城:樹高千尺源自根深
用一生踐行對戲曲的承諾——十卷本《郭漢城文集》編者的話
學術建設中理論聯系實際的典范性榜樣——十卷本《郭漢城文集》新書發布會暨學術研討會綜述
堅持真理和實事求是是漢城先生治學的靈魂
郭漢城的戲曲理論架構
郭漢城對山西戲曲的情懷與要言
郭老——我終身性的領導和老師
淺談郭漢城先生的教育思想
郭漢城先生的湯顯祖研究
為新版《郭漢城文集》歡呼
人格溫度與人格魅力——為戲曲做大事也做“小事”
能動的理論——郭漢城先生戲曲理論之我見
郭漢城先生的理論學術價值
理論見解、學術勇氣與人格魅力——兼論郭漢城對新中國戲曲創新發展的貢獻
戲曲的改革者與發展者
感受郭漢城老師的人品和文品
一位站在歷史前頭的學者——在《郭漢城文集》新書發布會暨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獨特發現與獨特表現——郭漢城戲曲劇作淺論
我對張庚、郭漢城戲曲思想的點滴認識
案頭場上四海傳,接續梨園初心恒——我對郭漢城先生“案頭與場上相結合”思想的實踐與探索
時代擔當與民族審美——論郭漢城戲曲理論
感恩郭漢城先生
敬賀《郭漢城文集》出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談文藝大家郭漢城先生的學人風范
切實掌握唯物辯證法思想利器——重讀郭漢城先生“人民性”學說
馬克思主義“戲曲學”的拓荒者
蒼翠顯青松品質匠心護南戲遺響——記恩師郭漢城先生對珍稀劇種正字戲的關愛扶持
郭漢城戲曲現代戲思想述評——《郭漢城文集》學習札記
郭漢城老師與東風劇團
恩師郭老,恩情不盡——由一篇詩集序而想到的
“前海學派”的學術實踐
偶入紅塵里,詩戲結為盟
十卷雄文傳后世丹心一片獻梨園——《郭漢城文集》(十卷本)問世
郭漢城先生答謝詞
編后記
《郭漢城文集》(十卷本)研討會論文集 節選
《(十卷本)研討會論文集》: 首先,重視戲曲高度表演性的特點,強調戲曲劇本的“動作性”。中國戲曲的表現力,不僅在于能夠真實深刻地描摹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面貌,還在于能夠用明確的表演形式把它們化為鮮明的藝術形象。這就決定了戲曲創作必須有其不同于話劇的特點。中國戲曲由于表演上復雜的程式性和強烈的節奏性,以及演員嚴格的形體和技術訓練,運用動作這種表演手段,就尤其顯得重要。傳統戲曲劇目特別是那些比較古老、表演手段豐富的劇種的劇目,劇本往往不是寫得很滿,給表演留下余地,讓演員能夠充分發揮創造才能。戲曲表演是劇本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在劇本中看不見它,但它存在著,而且是與整個劇本的風格、結構有機地聯系著的。例如,表現人物在特定情景中的心理狀態,特別是處于尖銳、激烈的沖突狀態中時,其復雜細微的精神變化,往往通過動作比通過語言更具有表現力,有時一個身段、一個眼神,就能夠傳達出特定的思想。戲曲的動作是寫意化的,是夸張、放大了的獨特舞臺表演方式,它與強調寫實的話劇動作不同,帶有極其強烈的戲劇性效果。掌握了戲曲表演的特點,創作時就要有意識地不讓人物把思想感情、心理狀態、人物與人物之間的聯系等用臺詞說盡,而給演員留下“做戲”的余地。 其次。強調戲曲應按照綜合表現手段的特點來提煉和安排情節。戲曲是通過歌唱、念白、舞蹈、表演等多種藝術手段來表現內容的,而這些藝術手段又都是按照一定的程式、根據一定的節奏統一于舞臺上,這種節奏性,就決定了舞臺上的語言、動作比生活中的語言、動作要慢,需要更多的時間,特別是運用歌唱、舞蹈來抒發人物內心情感的時候更是如此。這勢必要求刪汰或精減與主線關系不大的人物和交代性情節,以便使人物更集中,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來歌唱和表演。所以戲曲對于情節提煉和安排有著特殊的要求,可以概括為:情節集中,重點突出,頭緒清楚,簡單明了。而圍繞戲劇沖突,著重地、反復地刻畫人物性格,構成戲曲繁中有簡、簡中有繁的特點,這種特點要求戲曲描寫矛盾要開門見山,經濟簡練,但對戲劇沖突的細節描寫則反復鋪墊,盡情渲染。 *后,強調戲曲結構要按照戲曲藝術的內在規律進行組織。在劇本結構方面,戲曲借鑒話劇的繁簡剪裁合宜、明暗場處理得當等長處,克服以往冗長、松散的毛病,注意嚴密性和完整性,這是好的一面。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按照話劇的分幕結構法來要求戲曲,機械地集中場景,取消分場形式。戲曲分場是與其特性相關的,它能充分發揮戲曲唱、念、做、打的表演程式和虛擬手法以突出戲曲的特長,分幕形式則受到固定時空的嚴格限制,對于人物行為的限制性也很大,這就與戲曲自由時空的表演發生矛盾,損傷了戲曲性。分場形式還與傳統的民族審美習慣有關,總是一開始就說明事件,提出矛盾,然后讓群眾看事情如何發展,矛盾如何展開,把一個復雜的故事表現得清楚明了,使觀眾容易看懂。戲曲的過場形式特別適宜于表演功能的發揮,通過歌唱或表演來渲染環境氣氛、刻畫人物性格、推動劇情發展,它是戲曲舞臺時空自由的一種創造,其性質類似于電影蒙太奇手法,但又重在表現演員的舞臺演技,分幕就把戲曲這靈活的表演手段舍棄了。 在上述基本觀點的統貫下,郭漢城比較全面地探討了中國戲曲的編劇理論,涉及了主題、情節、結構、語言、人物形象塑造、作品風格和技巧等各類問題,對中國戲曲中的悲劇、喜劇問題也有論述。郭漢城指出:中國戲曲對悲劇和喜劇有自己的理解,與西方古典悲劇性質完全不同。例如,戲曲中常常有一種小人物的悲劇,這種悲劇的主人公不是英雄,往往是一些善良、無辜的普通人,他們是落后社會制度的犧牲品。 ……
《郭漢城文集》(十卷本)研討會論文集 作者簡介
郭漢城,戲曲評論家。郭漢城1917年生于浙江省蕭山。1938年入延安陜北公學學習。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察哈爾省文化局副局長、省文聯主任,華北行政委員會文藝處副處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戲曲研究所所長、《文藝研究》副主編等職。 中國藝術研究院,是我國唯一一所集藝術科研、藝術教育和藝術創作為一體的國家級綜合性學術機構。2019年10月15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承辦的《郭漢城文集》(十卷本)學術研討會在恭王府24號院召開,60余位戲曲界專家學者和表演藝術家暢談研讀文集的心得體會并撰寫文章,中國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推拿
- >
巴金-再思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