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曲藝學》第2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967542
- 條形碼:9787503967542 ; 978-7-5039-6754-2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曲藝學》第2輯 本書特色
1. 舊社會說書先生的處境如何?他們是怎樣拜師學藝的?在他們日常的演出中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本書中,彈詞名家陳希安為我們講述了他的演藝生涯。 2. 現代傳媒怎么促進傳統曲藝的發展?曲藝的傳承與發展怎樣實現數字化?高校曲藝教育與學科建設如何開展?這些有關曲藝現代的問題,本書都一一給出了答案。 3. 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編寫的2016、2017、2018中國曲藝發展研究報告,聚焦中國曲藝發展中的熱點問題,分析中國曲藝發展現狀,對促進曲藝藝術繁榮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曲藝學》第2輯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和中國說唱文藝學會編輯的一種專門匯集曲藝學研究學術成果的文論集刊。內容包括有關曲藝歷史、理論、評論等的學術性文章, 創作、表演、伴奏、舞美等的談藝性文章, 文獻、美學、文化等的關聯性文章等。
《曲藝學》第2輯 目錄
《曲藝學》第2輯
目 錄
【學科建設】
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研究" 問題與出路/吳文科
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研究的歷史' 現狀與前瞻——周良訪談錄/潘 訊
【口述訪談】
上海“說書先生”的日常生活及演藝生涯——蘇州彈詞名家陳希安訪談錄/李 明
兼收并蓄"與時俱進——粵曲名家陳玲玉訪談錄/羅小平 采訪 吳文科 審訂
【文獻考述】
20世紀河西寶卷文獻研究概論/周 琪
駱玉笙演唱京韻大鼓代表性音像節目版本考論/柯 琳
【傳承傳播】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語境下曲藝傳承與發展的數字化路徑——基于《曲藝傳承發展計劃》 的實施解析/鄧雪晨
現代傳媒的發展與北京評書的傳播/張嘯濤
略論高校的曲藝教育及其學科建設/王 晶
【調研報告】
2016年度中國曲藝發展研究報告/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
2017年度中國曲藝發展研究報告/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
2018年度中國曲藝發展研究報告/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
【文摘轉載】
論《中國曲藝志》編纂對曲藝學學科建設的重大意義/吳文科
諸宮調創始人孔三傳新解/車文明
稿 約
《曲藝學》第2輯 節選
《第2輯》: 我對徒弟們的要求都很嚴格,學藝之初,每天都讓他們早起吊嗓子。大徒弟從藝校畢業后來跟我學,我讓她早起練功,她推說怕影響別人休息。我告訴她:等你將來有了成就時,就會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還讓她每天記錄學習心得,在我外出演出無法關照時,天天通過電話和我交流。我也學習我的師父的做法,對待徒弟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他們也把我當母親一樣,什么事都同我商量,聽取我的意見。在教他們本事和做人的同時,我也注意教導他們樹立牢固的專業思想,并與他們共勉:身為曲藝人,要肩負起堅守和傳承的重任!首先要熱愛粵曲,才會傳承和弘揚粵曲。許多曾經演唱粵曲的好苗子,經不住世俗的誘惑,轉行干了別的更能賺錢的工作,但我的幾個徒弟,大都未離開粵曲的表演舞臺,這是我比較欣慰的事情! 羅:你近年常進大學校園舉辦粵曲講座,也是一種對粵曲文化的傳承,能介紹一下大學生的反應及態度嗎? 陳:從藝40年,無論在海內海外演出,我都會舉辦各種方式的講座,宣傳普及粵曲的藝術文化知識。我也一直提倡粵曲要進校園,并讓大學生們能了解并喜愛這種傳統藝術。我曾在香港公開大學及廣州大學開辦粵曲藝術的普及講座,受到師生們的普遍歡迎。特別是聲樂系的師生,對粵曲更感興趣。他們都說粵曲好聽,富有感染力,很想學習,課堂上的互動因而異常活躍,對短小易學的小調類唱段,他們尤其喜愛。我和他們當中的許多人也成了朋友,經常交流切磋。有的聲樂系老師在自己舉辦的音樂會上如果選唱了廣東的方言歌曲,還會邀請我做排練指導,幫助他們調整強化粵調演唱的發聲和韻味。 這種講座式的普及,對于吸引青年學子喜愛粵曲很有作用。社會上的青年人,也逐漸關注并喜歡上了粵曲藝術。如前所述,2011年“陳玲玉琵琶彈唱音樂會”在廣州大劇院舉辦,沒想到吸引了很多對粵曲不太熟悉的青年觀眾包括外地觀眾,開創了粵曲演唱會開演兩周前演出票即已售罄的空前佳績,刷新了票房收入的*高紀錄,從而證明,對傳統的粵曲只要有所了解,就會有人喜歡,就能贏得不同層次觀眾的支持并拓展生存的空間。 羅:這說明你的這類努力,已經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陳:是啊11991年,我應邀在香港為一個民歌獨唱音樂會擔任表演嘉賓,香港著名書法家和揚琴演奏家陳文杰先生聽罷我的彈唱節目《琵琶壯烈歌》之后,連連對我說:沒想到粵曲這么好聽,從此他也迷上了粵曲。我2011年在廣州大劇院舉辦“陳玲玉琵琶彈唱音樂會”時,許多年輕觀眾由于沒聽過粵曲,以為是類似吉他彈唱的歌曲演唱會。沒料想遇到了讓他們感到有些好奇的琵琶彈唱粵曲音樂會,更意想不到的是,這些年輕人競被優美的粵曲旋律和特有的嶺南韻味所吸引,居然沒有一個人中途退場。 印象*深的一次是在巴黎,參加一個由英國皇室主辦的活動,當介紹我是從事傳統表演的藝術家并聽了我的粵曲演唱后,在場的嘉賓都投來了敬重的目光,并報以特別熱烈的鼓掌,與對其他表演所展示的相對禮節性的掌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讓我深感一個國家的傳統文化及其影響力之重要!從而啟示我們:傳統的藝術及文化擁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底氣,一定要發揚光大;要以各種方式積極地宣傳和推介,只要大眾了解和熟知了,就一定會接觸并且喜愛。這就是藝術自覺,也是文化自信。 羅:記得你在政協會議上提交過一個讓粵曲進入中小學課堂的提案,還發動很多人簽名聯署,我也簽了名。請問后來有下文嗎?在青少年層面,你有沒有開展過粵曲的普及與傳承活動? 陳:在省政協時,我曾提過讓粵曲進入中小學課堂的提案。當時收到的答復是“會跟進”。曾有相關學科的廣東省級教材中,選用了我和粵劇名家倪惠英粵曲及粵劇選段的演出影像及參考學習資料加以介紹,但好像是選修課而不是必修課。不過,廣東省曲藝家協會和廣東音樂曲藝團都組織有到中小學開展粵曲普及的傳教活動,包括輔導學生排演粵曲。有關方面還組織了青少年的粵曲比賽及推出新人的“明日之星”選拔活動。也有一些支持粵曲在青少年中普及的義演籌款活動。我的徒弟王文是廣東音樂曲藝團的國家二級演奏員,他現在就定期定點到各個相關學校,面向中小學生教他們粵曲伴奏的鑼鼓演奏,也是在做傳承工作。 ……
《曲藝學》第2輯 作者簡介
吳文科,1963年生,甘肅天水人,1984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1987年調入中國藝術研究院,專事曲藝研究,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參與主持國家藝術科學規劃重點項目《中國曲藝志》大型系列叢書的編撰組織和指導審定工作,任叢書項目總編輯部副主任,曾獲文化部“編審成果獎”“特殊貢獻個人獎”。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史學評論
- >
二體千字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