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拓醫學路 逐中國夢:陳灝珠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9146035
- 條形碼:9787309146035 ; 978-7-309-14603-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拓醫學路 逐中國夢:陳灝珠傳 本書特色
陳灝珠院士是中國著名的心血管病學家和醫學教育家,是中國心血管病介入性診治法的的主要奠基人,也是中國首位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心血管病內科專家,在65年的臨床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中,他精研醫術、妙手回春;為人師表、桃李滿園;刻苦鉆研,碩果累累,為中國心血管病學科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拓醫學路逐中國夢(陳灝珠傳)》將以中國近百年變遷的重要時間節點為線,介紹了陳院士的生平事跡,*后附陳院士大事年表及科研成果。
拓醫學路 逐中國夢:陳灝珠傳 內容簡介
《拓醫學路逐中國夢(陳灝珠傳)》將以中國近百年變遷的重要時間節點為線,全書分為十個章節,介紹了陳院士的生平事跡,*后附陳院士大事年表及科研成果。全書在敘事類自傳基礎上增加藝術性和對人物精神的再次挖掘,運用生動活潑的題圖詩詞、動畫和多媒體手段,全面增加該書的可讀性,使陳灝珠院士的形象更為豐滿,精神品質更為凸顯,也更被廣大讀者所喜愛。
拓醫學路 逐中國夢:陳灝珠傳 目錄
嚴父慈母家教正香江少年初長成
第二章
逃難路上苦中樂流亡大學志從醫
第三章
前輩引領事業起臨床前線多奔襲
第四章
上山下鄉到基層艱難歲月平和心
第五章
動蕩時局返專業研究不輟搞創新
第六章
改革開放出成果大醫精誠為人民
第七章
嚴師良友育英才桃李不言自成蹊
第八章
心研世界展宏圖實至名歸攀高峰
第九章
參政議政系百姓創立基金助扶貧
第十章
中山華山連姻緣醫學人文有傳承
編后簡語
附錄一
陳灝珠生平活動年表
附錄二
陳灝珠主要論著目錄
拓醫學路 逐中國夢:陳灝珠傳 節選
《拓醫學路逐中國夢(陳灝珠傳)》: 廣東省新會縣的棠下石頭鄉慈灣村(現歸屬蓬江區棠下鎮),世代居住著陳姓家族。1888年(戊子鼠年、光緒十四年),陳灝珠的父親陳國倫先生(又名維豪、兆達、卓雄)誕生于此。 雖然家境清寒,但陳國倫天資聰穎又勤奮努力,13歲考入廣州的免費公立學校就讀,由于免費學習,所以解決了上學的經濟難題;17歲又考入免費的廣卅I黃埔兩廣陸軍中學堂步兵科;20歲畢業留校任見習官、副區隊長。1912年2月,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成功,清朝統治被推翻。陳國倫受此鼓舞,滿懷愛國熱情,受聘為中國同盟模范軍教練官,并于1914年北上,任北京陸軍部總務廳、參事廳科員。1918年,思鄉的陳國倫回到廣東,受聘于當時的國民革命軍粵軍中工作。 1922年的春天,**次直奉戰爭爆發,張作霖敗北,粵軍首領多次易人,國內也逐漸陷入軍閥混戰的局面。陳國倫深感時局動蕩,朝不保夕的生活對家庭與親人而言,是無法承受之重,然而,為了民族自強與國家榮譽,好男兒為國效力義不容辭。為了免除后顧之憂,陳國倫將全家人移居香港,安置于香港九龍半島的東岸,即九龍城的譚公廟附近(譚公道273號),而他自己則繼續獨自在廣東工作。兩地分離是戰亂裹挾之下兼顧國家大義與家庭穩定的無奈選擇。 果然不出陳國倫所料,在把家安置在香港后的第三年,也就是1924年,甲子輪回,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廣州發生雙十慘案,局勢風云變幻。但這年對于陳家而言卻有一件特別值得高興的事情——11月6日,陳灝珠在香港出生了。他的“灝”與兄弟們的“浩”雖同音卻不同字,既表達了輩分,又顯示了特殊性;而“珠”既包含了東方之珠香港,又代表了掌上明珠之意。可見他的出生,給處于時局混亂中的家庭帶來了不少歡樂。 陳國倫雖然希望能常去香港看望家人,但往往身不由己。陳灝珠出生的次年,即1925年3月,孫中山先生逝世;當年8月,廖仲愷遇刺身亡;1926年3月,蔣介石在廣卅i制造“中山艦事件”,國民政府北伐。陳國倫為職責所系,常常席不暇暖,就要隨軍開拔。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他更難以赴港看顧家人。母親吳云香帶著孩子們在香港,有身在異鄉的孤獨,也有前途未卜的不安,健康、聰穎的陳灝珠帶給了她無限的安慰。“小時候父親因為在工作,難得能來香港,我們的生活并不寬裕,母親每筆開銷都要精打細算。她不識字就讓姐姐幫忙記賬。姐姐記了一個小本子,每一頁分上面一半,下面一半。我看了就很納悶,為什么這些賬目每一筆都只記在下面一半,上面卻沒有的。后來才明白,上面空的地方,有時候一個月才有一筆,甚至一年才有一筆,那里是收入,只有父親回來才有。” 雖然一家人聚少離多,但慈母嚴父構成了陳灝珠兒時*溫暖的家庭記憶。我的母親待人接物誠懇,辦事情也很認真 陳灝珠的母親吳云香,是一位善良、賢慧、謙遜、平和的家庭婦女。她纏過小腳,不識字,卻能獨自—人在香港操持家務,將幾個孩子撫養長大,并通過日常生活的言傳身教,給孩子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陳灝珠常把自己誠懇做事、謙遜為人、平和大觀的品性歸功于兒時母親的影響。“我的母親,是一個很溫和的女性,她盡管未受過多少教育,但待人接物總是很誠懇,辦事情和抓我們的教育也非常認真。” 重教育一直是陳家家風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父親陳國倫多數時間在廣卅』工作而不能住在香港的家里,家庭教導子女的職責便落在了母親吳云香的身上。當時廣東省教育廳規定有“經訓”課,選教古文,學生學古文按傳統都要背誦下來。“盡管母親不識字,但她每天都督促我背誦古文,還經常檢查。她就拿著課本看,讓我站在她面前背誦。有時我文章還沒有背熟,部分內容一時還未記住漏掉了,她其實也并不知道,只是叮囑我再看,第二天再背一遍。她用實際行動教育我,凡事都要認真,要有執著精神。” ……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虎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