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海面之下:海洋生物形態圖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1106140
- 條形碼:9787571106140 ; 978-7-5711-0614-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海面之下:海洋生物形態圖鑒 本書特色
從海洋生物學科研人員、漁業工作者、環境保育人士,到海洋生物迷、海鮮愛好者……人人皆可學習 ◎115節海洋生物學課,涵蓋18大類450余種海洋動植物的棲息環境、攝食、繁殖、發育、共生、競爭、防御等關鍵信息,全面介紹海洋生命的運作方式。 ◎梳理核心知識,掌握海洋生物學,一本就夠。 ◎600多幅精準的科學繪畫多方位還原海洋生物的形態與結構。 ◎通過動覺學習將色彩轉換成視覺印象,高效記憶知識點。 ◎圖文同步,一目了然,輕松提高專注力、理解力與創造力。 ◎附海洋生物的拉丁學名與英文俗名,專業審閱,系統編排,有助于查詢與拓展。
海面之下:海洋生物形態圖鑒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了18大類450余種海洋動植物的生境、攝食、繁衍、發育等生活方式, 以及各生物之間的奇妙關系。用專業的插圖展示了海洋生物的形態與結構。此外, 還介紹了深海潛水科考船等研究技術。
海面之下:海洋生物形態圖鑒 目錄
海面之下:海洋生物形態圖鑒 節選
1 洋流和全球氣候 海洋是地球上*龐大的生境①,它的存在對陸地生境而言至關重要。海洋能夠調節地球的氣候模式。 太陽能是影響全球氣候的主要因素之一。地球是一個球體,無法均勻地接收陽光。近赤道處相對于地球其他區域更靠近太陽,且陽光能直射至此。因此,赤道地區能夠接收到更多的太陽能。而由于陽光只能斜照至地球的兩極地區,大量的陽光被反射,兩極地區接收的太陽能較少。根據太陽輻射程度的差異,我們或許會推想,赤道地區的海水會沸騰,而兩極地區的海水會凍結。但這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直射至赤道的太陽能被海洋及其上方的大氣層重新分配到了全球各地。 請給太陽及其輻射的能量上色。為地球上色。使用不同的顏色給三圈環流上色。 赤道附近海域上空的太陽輻射能夠使表層海水升溫,并引發水體的蒸發現象。在地球接收的太陽能(solar energy)中,近一半的能量用于將高密度的液態水轉化成低密度的氣態水。當水蒸氣上升至遠離赤道的大氣層中時,它們就開始冷卻,進而凝結,*后變成落下的雨滴或露水。隨著液態水轉化為密度更小的水蒸氣,空氣變得更輕、更濕潤;而干燥的空氣密度更大,會下沉。這樣一來,赤道附近較輕的上升空氣形成了一個大氣低壓區;而赤道以南及以北的空氣由于密度大而下沉,形成了大氣高壓區。 高壓區和低壓區的相互作用導致了大氣環流圈的生成。無論是在北半球,抑或是在南半球,我們都能找到三個大氣環流圈(即三圈環流):除了前文描述的赤道環流圈(equatorial cell),還包括中緯度環流圈(mid-latitude cell)和極地環流圈(polar cell)。這些全球性的大氣環流圈如由太陽輻射和海水蒸發所驅動的熱力泵般運作。當大氣層中的水蒸氣凝結時,其儲藏的能量被釋放了出來,加熱了高緯度區上方的空氣。在大氣環流的作用下,輻射至赤道地區的三分之二的太陽能被重新分配給了地球的其他地區,而剩下的三分之一則通過洋流的運動來分配。 請給行星風的底圖上色。注意觀察圖中風的運動方向,為不同方向的風涂上對比色。 地球上方的氣壓始終趨向于平衡狀態。因此,高壓區的空氣會流向低壓區。我們將這些流動的空氣稱之為“風”。赤道環流圈內的風是吹向赤道的。氣流走向的偏移與地球自轉相適應的現象被稱為科里奧利效應(Coriolis effect)。從兩個半球吹向赤道的風受到了西向推力的影響;相反,中緯度環流圈內的風則受到了東向推力的作用;而極地環流圈內的風則受到西向推力的作用。這些在全球大氣環流圈里流動的風就被稱為行星風(planetary wind)。 風的命名取決于其生成方向。在赤道環流圈里,吹向赤道的行星風為東信風(eastern trade wind)。中緯度環流圈內的風被稱為西風(westerlies,又叫西風帶)。 請給太平洋的表層洋流上色。 東信風吹過海水表面時,海水變得溫暖,開始運動,形成了表層洋流。海水自東向西流動,當洋流迎面遇到大陸時,它們就會分開,向北或者向南流動,*終完成整個大洋環流過程,回到赤道。在太平洋地區,南北半球的大洋表層環流是呈對稱分布的。 請為北美洲涂色。用冷色給加利福尼亞寒流上色,用暖色給墨西哥灣流上色。 全球尺度的海水表層洋流影響著各地的天氣。在北半球大洋盆地②的上方,海洋表層水體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順時針環流。在太平洋海區,海水在赤道地區被加熱,而后沿著亞洲海岸線向北流動,再向東流向寒冷的北方高緯度區。當流到北美洲時,海水會改變方向,開始沿著加利福尼亞州的海岸線向南流動,進而形成加利福尼亞寒流(California Current)。至此,這條洋流在赤道處吸收的熱量都已釋放完畢,水體溫度降低。生活在加利福尼亞州的人們來到海邊游泳時,能夠體驗到加利福尼亞寒流帶來的寒冷。加利福尼亞寒流繼續向南流動,流至赤道海區,循環重新開始。該寒流冷卻了其上方的空氣,也調節了沿岸地區的氣候。 在美國的東海岸地區,夏季期間,墨西哥灣流(Gulf Stream)沿著海岸向北流動,為赤道至墨西哥灣之間的海域帶來了溫暖的海水,也提高了沿岸地區的氣溫。 ① 生境是指生物的個體、種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環境,包括生物必需的生存條件和其他對生物起作用的生態因素。——譯者注 ② 大洋盆地是海洋的主體,是介于大陸邊緣與洋中脊之間的較平坦的地帶,約占海洋總面積的45%。——譯者注
海面之下:海洋生物形態圖鑒 作者簡介
[美] 托馬斯·M. 尼森(Thomas M. Niesen),于美國的俄勒岡大學獲得生物學博士學位,后任舊金山州立大學海洋生物學副教授,擁有40余年授課經驗,研究方向為海洋無脊椎動物生態學。著有《太平洋西北地區海洋生物拾荒指南》《加利福尼亞州海洋生物拾荒指南》等書籍。尼森喜愛沖浪、潛水、游泳、攝影和園藝,目前與妻子安妮居住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半月灣。 溫·卡皮特(Wynn Kapit),溫·卡皮特是《人體解剖學涂色書》《生理學涂色書》《地理學涂色書》等經典暢銷書的作者,也是出版界專業涂色學習書的創立者之一。 Coloring Concepts, Inc. 自1982年起出版了一系列以科學為主題的涂色書,涉及的領域包括人類進化論、解剖學、生物學、海洋生物學、動物學、植物學和微生物學。目前,這些書已被翻譯成13種語言,全球銷量達上千萬本。 曾千慧,福建廈門人,自小生活在被白海豚包圍的島嶼上。于中國海洋大學獲學士學位,于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獲碩士學位,其間研究大洋與南北極深海底棲動物,現為山東大學與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聯合培養的博士生,主攻海洋哺乳動物保育方向。曾審校《無盡深藍》等書。目前是知乎海洋生物領域的優秀回答者(喵魚醬),著有專欄《海錯生靈》。曾多次前往南極,擔任游輪探險隊員,考察海洋哺乳動物。
- >
二體千字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山海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