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山腰上的中國:紅旗渠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51259
- 條形碼:9787559651259 ; 978-7-5596-512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山腰上的中國:紅旗渠 本書特色
★一部向“*美奮斗者”致敬之書,生動而具體的詮釋“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紅旗渠是當代中國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一個縮影,也是“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生動而具體的詮釋。十年修渠期間,林縣前后有30萬人參加,父子、母女、兄弟、姐妹齊上陣,人民斗志昂揚、劈山造渠,沒有工具自做,口糧自帶,石灰自燒,水泥自制,炸藥自造,修渠過程中還涌現出一大批能工巧匠——總指揮長馬有金、技術員吳祖太、“除險隊長”任羊成、“神炮手”常根虎、“鑿洞能手”王師存、農民水利技術員路銀等先進模范。十年間, 81人英勇犧牲。本書是一部向“*美奮斗者”致敬之書。 ★一部彰顯黨員干部的忠誠、責任與擔當,“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的通俗讀物。 紅旗渠為什么能夠成功建成?首先應歸功于黨組織的有力領導。林縣的領導楊貴、李貴、李運保、秦太生、周紹先、王才書、馬有金、張中和……他們形成了一個堅強的戰斗團體,站在了修渠隊伍的*前面,不管白天黑夜,還是刮風下雨,常年堅持在工地上,他們與民工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商量,成功地將全縣的人力、物力、財力有效集中起來,發揮出效應。本書全方位詮釋了什么才是共產黨員的責任、作為與擔當。 ★本書可作為紅旗渠精神研學活動的通俗讀本,亦可作為讀懂弄通紅旗渠精神當代價值的有益導讀和理論輔導。
山腰上的中國:紅旗渠 內容簡介
本書從紅旗渠建設者后人的視角,以“紅旗渠三問”即“為什么要”“為什么敢”“為什么能”三個問題為主線,詳細梳理了紅旗渠從醞釀到決策,從上馬到建成的波瀾壯闊、戰天斗地的過程,努力還原描摹那個火紅年代的時代背景、社會畫面、建設場景、人物細節、心路歷程,深刻揭示紅旗渠這一人間奇跡得以建成的原因,大力謳歌紅旗渠建設者的奮斗精神,集中論述紅旗渠精神的當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倡導每個人要認真秉持踐行奮斗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在新時代里建功立業、奮發有為,筑就一條屬于自己的“紅旗渠”。本書既可以作為學習紅旗渠精神的通俗讀本,也可以為開展紅旗渠研學提供有益導讀和理論輔導。
山腰上的中國:紅旗渠 目錄
前 言 1
**章 紅旗渠源 001
第二章 治山治水 023
第三章 引漳入林 055
第四章?? 鏖戰太行 085???
第五章 攻堅克難 121
第六章 再戰干渠 ?157
第七章 ??渠系配套 181
第八章 繼續奮斗 197
第九章 ??何以功成 221
結 語 山腰上的中國 250
后 記 259
參考文?獻 262
山腰上的中國:紅旗渠 節選
1960年2月11日,農歷正月十五,豫西北太行山東麓的林縣仍是春寒料峭、殘雪未消,全然沒有一點兒春天的味道。乘著曙光微明,3.7萬人涌出了村莊寨堡,肩扛各式工具,自帶干糧行李,紅旗迎風招展,匯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強大洪流,直奔晉、冀、豫交界處的濁漳河畔。 60年后的2020年1月25日,農歷正月初一,我與友人一起,在新春**天燦爛的正午陽光里,沿著當年修渠人走過的路線,懷著無比崇敬之情,驅車百里由豫入晉,去尋訪“人工天河”紅旗渠的源頭。 20世紀70年代,周恩來總理曾無比自豪地對國際友人說:“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南京長江大橋橫亙于浩渺長江之上,是新中國集全國之力拼搏攻關的國家工程。紅旗渠盤桓于太行山腰、濁漳河畔,是林縣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奮斗碩果。兩者一南一北、遙相呼應,詮釋了朝氣蓬勃的新社會風貌,彰顯著百舸爭流的新中國氣質。 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花費十年之功,從山西省平順縣引濁漳河水,在陡峭的太行山上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60年前正是國民經濟三年困難時期,物質條件異常艱苦,以一縣之力和簡陋工具“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不啻于創造了一個人間奇跡。即便以現在的眼光看,能夠在太行山上建成如此宏偉的工程,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壯舉。2013年9月23日,紅旗渠以其中國式的設計理念和極其環保的設計方式,榮獲“北京國際設計周”設計大獎中*具分量的“經典設計獎”。2019年9月25日,新中國“*美奮斗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紅旗渠建設者(集體)被黨和國家授予新中國“*美奮斗者”的稱號。紅旗渠以其獨特的魅力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紅旗渠建成后,國際友人紛紛給予很高的贊譽,稱它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中國的水長城”“太行山上的藍色飄帶”等,周恩來總理親切地稱之為“人工天河”。我個人覺得, “人工天河”的比喻更為貼切,既鮮明地點出了紅旗渠凝聚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力量,又形象直觀地說明了它是一條懸于太行山腰的人工長河。紅旗渠是一項驚艷的高山引水工程,也是一座巍然屹立的時代豐碑,記載著一個嶄新社會的創造激情和奮斗足跡,是新中國奮斗史中彌足珍貴的財富。 我特意選擇與紅旗渠開工時間相近的時間節點,沿著當年修渠人走過的路溯流而上去尋訪紅旗渠源頭,主要有兩層寓意: 一為紀念。六十年寒來暑往一甲子,三千里沐雨櫛風紅旗渠。這一媲美南京長江大橋、屹立于太行山腰的新中國奇跡,已經載入史冊、化作豐碑,贏得了應有的榮光,我們理應仰視它,認真向其學習。我生長在太行山下,小時候也常到渠邊玩耍,可以說是被紅旗渠水滋潤長大,但遺憾的是,幾十年來卻從來沒有去看過它的源頭。我想,尋訪它的源頭活水,了解它的前世今生,挖掘它背后的故事,傳承它蘊含的精神,正是我們不忘本來、緬懷先輩的應有之義。 二為體驗。60年前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如今早已拓寬為柏油通途,但它依山傍河的走勢大體上仍是當年的軌跡。山腰上那一塊塊層層疊疊、緊緊依偎的渠石,也還是半個世紀前的老樣子。它們不舍晝夜地護送著濁漳河水緩緩而來又匆匆遠去。只有重走當年路,翻山越嶺叩石問水,才能體驗當年的荒山禿嶺、那時的燃燒歲月。只有登臨山上長渠,用腳丈量渠岸,用手觸摸山石,用心凝視渠水,才能感受當年劈山造渠、重整山河的豪情壯志。 尋源,其實更多的是尋根。觀源知流,可以從河流的源頭了解河流,在蜿蜒的河道里發現隱伏的力量,在歷史的綿延里捕捉不羈的氣質。千百年來,河流塑造了人類,人類也在塑造著河流。正是在兩者相互作用下,文明的曙光熠熠生輝、薪火相傳。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治水串起了治亂興衰,見證了王朝更替,也形塑了社會肌理。水利是農業社會的命脈,大規模興修水利、疏解水患離不開強大的社會動員和組織能力。新中國的成立,保證了大規模治水得以有效實施。從這一意義上來說,紅旗渠就不單單是一個物質意義上的引水渠,而是了解一個時代、洞悉社會治理的鮮活案例。要深入了解這么一條穿山越嶺而來、人工筑就的長渠,就必須溯流而上,近距離感知它的呼吸,用心聆聽它的脈動,用科學和理性去咀嚼它承載的希望、蘊含的偉力。 發源于山西省境內的濁漳河正是紅旗渠的水源。濁漳河共有三個源頭,南源出自山西長子縣發鳩山,西源出自沁縣漳源鎮,北源出自榆社縣北。三源合流后轉向東南,向東鑿穿南太行,從今日的河南省林州市和河北省涉縣之間穿過,*后在涉縣合漳鎮與清漳河匯合,后統稱為漳河。漳河現在已經取代黃河成為現代地理中河北、河南兩省的分界。 歷史上“東流注于河”的漳河是黃河支流。后來黃河幾次改道,不再流向東北注入渤海,而是漸趨東南注入黃海。漳河就這樣與黃河漸行漸遠,*后匯入了海河。漳河南岸幾十公里處的河南省內黃縣,就是因毗鄰黃河而得名。黃河故道沙地適宜種植西瓜,“內黃西瓜”在豫北小有名氣。南源經過的上黨盆地屬黃土高原,水中多含泥沙,汛期時更是濁水奔騰,故被稱為濁漳河。 南太行的層層山巒也攔不住濁漳河水一路向東。這一段高山夾峙,峽谷川行,水勢跌宕,水流湍急,自古就有“九峽十八斷”之稱。當地人形象地把河流急劇跌落形成的瀑布稱之為“斷”。“斷”者,既有地勢斷落之述,也有水勢下跌之態,的確比“瀑布”更為傳神。紅旗渠的引水點,就位于“十八斷”之一侯壁斷下600米處。
山腰上的中國:紅旗渠 作者簡介
楊震林 河南省林州市人,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法學博士,長期專注于中國農村問題和政治社會學、制度經濟學、傳播學等方面研究,先后在《人民日報》《國家行政學院學報》《中國軟科學》《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學術界》《學海》《天津社會科學》《社會主義研究》《中州學刊》等報刊上發表多篇文章,部分文章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現為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員。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朝聞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