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北京傳 本書特色
? 三千年城邑史,八百年首都史 ? 視角宏闊,與時俱進,高屋建瓴 ? 著名作家邱華棟經年力作,為偉大首都立傳
北京傳 內容簡介
? 北京歷史源遠流長,從春秋戰國到金元明清,再到近現代以來的巨大變化,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年代里的世界大都市的形成,以及當下,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的建設,都是北京作為世界大都市的傳奇般的擴寫。這一雄偉的歷史進程和時間的鑄造,使北京成為了人類的建筑杰作。 ? 《北京傳》結合了時間和空間的轉移,梳理出這座偉大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全景觀。這是一個作家個人的城市觀察,又是一座偉大城市的個人記憶。一磚一瓦,一個個的詞匯,構成了北京這部大書,一座古老而又宏偉的城市躍然紙上。
北京傳 目錄
序章:中國尊的瞭望——1
**章:薊城與燕都——21
副章:董家林與永定河——51
第二章:唐幽州城——65
副章:潭柘寺的守望——90
第三章:遼南京城——103
副章:天寧寺與蕭太后河——125
第四章:金中都城——139
副章:離宮苑囿與燕京八景——168
第五章:元大都——185
副章:郭守敬與馬可·波羅——210
第六章:明北平府與北京城——231
副章:阮安與明長城——262
第七章:清京師——275
副章:恭王府與東交民巷——303
第八章:民國北平市——321
副章:正陽門火車站和老舍——350
第九章:新中國首都——365
副章:“梁陳方案”與“國慶十大建筑”——392
第十章:國際化大都市——409
副章:長安街與北京天際線——446
第十一章:未來之城——465
副章:城市副中心與北京新機場——488
終章:智慧北京——509
后記——530
主要參考文獻——536
北京傳 節選
建造元大都,燕京地區的老百姓負擔沉重,付出了巨大辛勞。僅在公元1271年,從大臣魏初的奏折中就能夠看到,營建大都城,一年所用的人力不下一百五六十萬人,幾乎全國的工匠都集中在這座城市,木工、鐵匠、瓦匠,各種工匠為大都城的營建貢獻力量。 這座城市按照劉秉忠的規劃設計,是從圖紙上平地而起的、規模空前的都城。劉秉忠巧妙地利用了高梁河水系,將西山水源、高梁河、太液池水系貫通起來,作為大都城的供應水源。此前兩千多年的時間里,從薊城、燕都到唐幽州城,再到遼南京和金中都城,所依賴的都是蓮花池水系。 劉秉忠確立鼓樓為南北中軸線對應的中心點之后,以麗正門南的一棵大樹為南部起點,那棵樹后來叫作獨樹將軍,披紅掛彩,受人祭拜。 公元1262年,大都籌建處又從汴京北宋的皇宮舊址上,拆除了宋、金時代的舊宮殿,把能用的木材和石材都運到了北京,用于大都建設。 也是在公元1262年,郭守敬通過興建水渠,將高梁河與玉泉山水源連通,把高梁河引入城市水系,又向東連通了通惠河。這樣就連通了京杭大運河的漕運,通過大運河把南方的貨物運到現今鼓樓南側的銀錠橋旁的碼頭。 元大都的興建得益于這條水系的補充,使得后來漕運興盛起來,元大都的經濟繁榮和貨物流通得到了保證,也使元代興建皇家園林得到了物資供應的保證。 公元1265年,郭守敬疏浚了金代的舊金口河河道,為的是便于把西山的大量石材和木材,通過漕運的方式運送到大都營建的工地附近。 公元1267年正月,這些籌備工作完成,元大都的城建工作正式開始。元大都的建造,首先建造的是宮城,五年之后的1272年,宮城初成,東華門、西華門左右掖門也都建好了,第二年,宮城的主殿大明殿開始修筑,1274年,忽必烈在建成后的大明殿接受皇太子和大臣們的朝賀。 元大都城內的宮城是1276年竣工的,前后花了十年時間。 公元1272年,大都城的城墻也開始興建,一直到1287年才建成。從時間上來計算,不算動工前準備材料和勘測規劃所花的幾年,從1267年開工建設,到1287年元大都城墻的整體竣工,前后花了二十年。 從元大都城的空間結構上來看,宮城、皇城、大城,形成了從內向外、三重城垣層層相套的結構。元大都的宮城首先確立了一條南北中軸線,這樣皇城和外城在外面繼續擴展的時候,不離開這條中軸線的主軸。 有學者認為,和現今貫穿南北城,呈現為一條長達八公里的中軸線不同,元大都分別有一條北中軸線和一條南中軸線,兩條軸線在鼓樓附近交匯,但不完全相銜接對應。如果南北中軸線完全對起來,就是死對,所以是錯開的,這一點和五行陰陽學說有關。因此,現在的舊鼓樓大街南口,就是北中軸線的南終點,而鐘鼓樓,是南中軸線的北終點。 南中軸線,南起外城正南門的麗正門,然后向北穿越皇城的欞星門,宮城的前門崇天門和后門厚載門,經過現今的地安門橋一帶的萬寧橋,直達城市中心所建的一座高閣——中心閣,在中心閣西側二十米處建有中心臺,那就是劉秉忠當時測量的元大都的中心點。 這個中心臺西側就是鼓樓,鼓樓北邊是鐘樓。這里是元大都的地標性建筑。也是我們了解元大都建設的一個聚焦點。 按照左祖右社的禮制,在元大都齊化門(現在的朝陽門)建了太廟,在平則門(現在的阜成門)建了社稷壇,并且把皇宮建在太液池和瓊華島的東側,在城北規劃了交易市場,實現了前朝后市的建筑理念。 元大都的皇城位于大城南部,周長二十里,皇城的墻外都種上了大樹,這面皇城的城墻也叫蕭墻。在皇城的城門欞星門和大城的南門麗正門之間,是一個宮廷廣場,兩邊是千步廊,衙署和官員辦公地就在千步廊的后面。 此時,瓊華島已經改名為萬歲山了,現今的北海公園當時叫作太液池,皇帝居住和辦公的宮城和皇太子居住的隆福宮,以及太后居住的興圣宮,成為三個圍繞在萬歲山東西兩側的三個宮殿建筑群。 比較來看,漢唐長安城的皇城和宮城都在大城的北部,北宋汴京和金中都的設計中,皇城和宮城在大城的中心位置。而元大都的皇城和宮城,則在大城偏南的位置,這一點可能略有不足。這是因為太液池水系的影響,這樣的規劃設計已經是*符合地理地形的處理了。 元大都地面的宮殿建筑,現在都沒有存留。根據一些歷史文獻,如元代陶宗儀的《輟耕錄》等書的記載,和現代建筑學家的復原想象,元大都宮城內的宮殿建筑氣勢宏偉,富麗堂皇,威嚴聳立。
北京傳 作者簡介
? 邱華棟,當代作家,現任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著有長篇小說《夜晚的諾言》《白晝的喘息》《正午的供詞》《花兒與黎明》《教授的黃昏》《單筒望遠鏡》《騎飛魚的人》《賈奈達之城》《時間的囚徒》《長生》等12部,中篇小說《手上的星光》《環境戲劇人》等32部,系列短篇小說《社區人》《時裝人》《十一種想象》《十三種情態》等180多篇。共出版有小說、電影和建筑評論集、散文隨筆集、游記、詩集等各類單行本100多種。多部作品被翻譯成日文、韓文、英文、德文、意大利文、法文和越南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巴金-再思錄
- >
二體千字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推拿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