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臺灣地區國學叢書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88656
- 條形碼:9787510888656 ; 978-7-5108-8865-6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臺灣地區國學叢書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本書特色
徐復觀先生認為:“人性論是以命(道)、性(德)、心、情、才(材)等名詞所代表的觀念、思想,為其內容的。人性論不僅是作為一種思想,而居于中國哲學思想史中的主干地位,并且也是中華民族精神形成的原理、動力。” 本書之中國人性論史著眼于先秦階段,是徐先生“以特定問題為中心”的中國哲學思想史的一部分。
臺灣地區國學叢書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內容簡介
本書為有名學者劉東先生主編的“臺灣地區國學叢書”之一種。本書就“生與性”,“周初宗教中的人文精神”,“孔子、孟子、荀子、《中庸》、《易傳》關于性的問題”以及先秦儒家思想等問題為中心,以“性”為經,采用歸納法,完整考察了周初以迄戰國諸子中的相關論述。作者認為,人性論是中國哲學思想史中一種重要的思想,并且人性論是中華民族精神形成的原理和動力,通過此書,可以更進一步了解古代的思想文化。
臺灣地區國學叢書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目錄
序
**章 生與性—中國人性論史的一個方法上的問題
第二章 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躍
一、概述
二、周初文化的系屬問題
三、敬的觀念之出現
四、原始宗教的轉化
五、周初人文精神對人性論的妊育及其極限
第三章 以禮為中心的人文世紀之出現及宗教之人文化
——春秋時代(紀前七二二至紀前四八○年)
一、周室厲幽時代宗教權威之墜落及其原因
二、禮與彝的問題
三、春秋時代是以禮為中心的人文世紀
四、宗教的人文化
五、“性”字之流行及向人性論的進展
第四章 孔子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其性與天道
一、孔子在中國文化史上之地位
二、《論語》中兩個性字的問題
三、孔子對傳統宗教的態度及性與天道的融合
四、仁是融合性與天道的真實內容
第五章 從命到性—《中庸》的性命思想
一、《中庸》文獻的構成及其時代
二、第二十章的問題
三、《中庸》上篇思想的背景與結構
四、釋中庸
五、命與性
六、性與道
七、道與教
八、釋慎獨
九、釋中和
十、程伊川與中和思想的曲折
十一、朱元晦與中和思想的曲折
十二、下篇成篇的時代問題
十三、上下篇的關連
十四、誠與仁
十五、誠的展開
十六、誠與明
第六章 從性到心—孟子以心善言性善
一、性善說是文化長期發展的結果
二、性善之性的內容的限定
三、心善是性善的根據
四、惡的來源問題
五、由心之存養擴充的工夫以盡心知性知天
六、由心善到踐形
七、與告子爭論之一—性善及性無善惡
八、與告子爭論之二—義內義外問題
第七章 陰陽觀念的介入—《易傳》中的性命思想
一、孔門性命思想發展中之三派
二、《易》與《易傳》
三、《乾彖傳》及《系辭》中的性命思想
四、《說卦》的性命思想
五、《易傳》對《易》的原始性的宗教的轉換
六、《易傳》性命思想中的問題
第八章 從心善向心知—荀子經驗主義的人性論
一、荀子思想的經驗的性格
二、天人分途
三、荀子所說的性的內容及性惡論的根據
四、由惡向善的通路—心知
五、知以后的工夫及師法的重要性
六、荀子性惡論中的問題
第九章 先秦儒家思想的綜合—大學之道
一、概述
二、從古代學制看《大學》的成篇時代
三、從《大學》的思想內容看它的直接來源
四、原義試探
五、朱元晦的《大學新本》問題
六、王陽明對朱元晦的爭論
第十章 歷史的另一傳承—墨子的兼愛與天志
第十一章 文化新理念的開創—老子的道德思想之成立
一、老子思想的時代背景
二、道的創生過程—宇宙論
三、人向道德的回歸—人生論
四、道德的政治論
第十二章 老子思想的發展與落實—莊子的“心”
一、與《莊子》有關的問題
二、《莊子》重要名詞疏釋之一—道,天,德
三、《莊子》重要名詞疏釋之二—情,性,命
四、《莊子》重要名詞疏釋之三—形,心,精神
五、莊子對精神自由的祈向
六、思想的自由問題
七、死生的自由問題
八、政治的自由問題
第十三章 道家支派及其末流的心性思想
一、道家的正宗與支派
二、楊朱及《列子》中的《楊朱》篇
三、由田駢、慎到的道與法的結合到韓非
四、《呂氏春秋》的本生貴生
五、宋钘、尹文與《管子》中的道家思想
第十四章 結論—精神文化在開創時期的諸特性
附錄一 有關老子其人其書的再檢討
附錄二 陰陽五行及其有關文獻的研究
附錄三 由《尚書·甘誓》、《洪范》諸篇的考證看有關治學的方法和態度問題
臺灣地區國學叢書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節選
單說一個“性”字,只訓詁“性”字的字義,這是語言學上的問題。我所要敘述的“人性論史”,是敘述在中國文化史中,各家各派,對人的生命的根源、道德的根源的基本看法,這是思想史上的問題。若不先把語言學的觀點和思想史的觀點,稍加厘清,則在討論中便無法避免不需要的混亂。 幾十年來,中國有些治思想史的人,主張采用“以語言學的觀點,解釋一個思想史的問題的方法”。其根據系來自西方少數人以為“哲學乃語言之副產品”的一偏之論,以與我國乾嘉學派末流相結托。關于哲學與語言的關系,亦即是思想與語言的關系,乃是互相制約、互相影響的關系,這里不進一步去涉入到此一問題。我現在所要指出的是,采用這種方法的人,常常是把思想史中的重要詞匯,順著訓詁的途徑,找出它的原形原音,以得出它的原始意 義;再由這種原始意義去解釋歷史中某一思想的內容。傅斯年的《性命古訓辨證》,因為他當時在學術界中所占的權力性的地位,正可以作為這一派的典范著作。但夷考其實,這不僅忽略了由原義到某一思想成立時,其內容已有時間的發展演變;更忽略了同一個名詞,在同一個時代,也常由不同的思想而賦予以不同的內容。尤其重要的,此一方法,忽略了語言學本身的一項重大事實,即是語原的本身,也并不能表示它當時所應包含的全部意義,乃至重要意義。 中國的人性論,發生于人文精神進一步的反省。所以人文精神之出現,為人性論得以成立的前提條件。中國文化,為人文精神的文化,現時固已成為定論。但此處得先提醒一句,中國的人文精神,在以人為中心的這一點上,固然與西方的人文主義相同;但在內容上,卻相同的很少,而不可輕相比附。中國的人文精神,并非突然出現,而系經過長期孕育,尤其是經過了神權的精神解放而來的。 人類文化,都是從宗教開始,中國也不例外。但是文化形成一種明確而合理的觀念,因而與人類行為以提高向上的影響力量,則須發展到有某程度的自覺性。宗教可以誘發人的自覺;但原始宗教,常常是由對天災人禍的恐怖情緒而來的原始性地對神秘之力的皈依,并不能表示何種自覺的意義。即在高度發展的宗教中,也因人、因時代之不同,而可成為人的自覺的助力,也可成為人的自覺的障礙,從遺留到現在的殷代銅器來看,中國文化,到殷代已經有了很長的歷史,完成了相當高度的發達。但從甲骨文中,可以看出殷人的精神生活,還未脫離原始狀態;他們的宗教,還是原始性的宗教。當時他們的行為,似乎是通過卜辭而完全決定于外在的神—祖宗神、自然神,及上帝。周人的貢獻,便是在傳統的宗教生活中,注入了自覺的精神;把文化在器物方面的成就,提升而為觀念方面的展開,以啟發中國道德的人文精神的建立。
臺灣地區國學叢書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作者簡介
徐復觀(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觀,生于湖北省浠水縣徐家坳鳳形塆。著名學者,曾任香港新亞書院、新亞研究所教授,臺中農學院教授,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華僑日報》主筆。 主編簡介: 劉東,1955年生,曾先后任職于浙大、南大、中國社科院、北大、清華,講學足跡遍及亞美歐澳各洲,現為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敦和講席教授、中西書院院長。創辦并主持“海外中國研究叢書”“人文與社會譯叢”及《中國學術》雜志。是當代具有獨立精神的學界“動手派”,以畢生之力為再造傳統而奔勞吶喊。代表著作有《西方的丑學:感性的多元取向》《悲劇的文化解析:從古代希臘到現代中國》《天邊有一塊烏云:儒學與存在主義》《國學的當代性》等。
- >
莉莉和章魚
- >
山海經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虎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