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給孩子的第一本美育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410876
- 條形碼:9787515410876 ; 978-7-5154-1087-6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給孩子的第一本美育書 本書特色
美育一詞這些年一直被人們掛在嘴邊,但作如此系統深入的思考與研究的并不多見。本書開宗明義地提出“美育關乎生命質量”,對目前中國美育的狀況進行了詳盡剖析。尤其可貴的是,作者提供了切實的解決方案、有效的美育提升路徑,具有可操作性。這是一本難得的、有著專業研究成果的著作,相信會對中國的美育事業做出貢獻,會在提升國人素質上發揮積極作用。 ——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薇 該書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分析當前培養教育孩子的議題: “美育”如美玉,要讓孩子具有捕捉美的敏銳和感受美的細膩。只有具有“美商”,才能在競爭激烈的今天脫穎而出,才能贏在未來。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 韓立萍 美育不僅是國之大策,也是每一位明智家長之義務和責任。本書作者在從社會、歷史、人文與科學的角度闡述和分析美育對當今社會重要性的同時,還深入淺出地給家長和孩子們提供了美育的途徑和思路,是當代孩子們美育啟蒙的必讀物,也是家長們的必修課。 ——北京服裝學院客座教授 張艦 美育之道,應像陽光雨露滋養著孩子們的生命,外化于身、內化于心。推薦父母們共讀這本書,它不僅為我們闡明了教育對于人生的重要性和如何踐行于日常之中,更是我們和孩子身心共同成長的一次機會。 ——世界小姐 張梓琳
給孩子的第一本美育書 內容簡介
當代的美育應該是一個全方位的工程,包括音樂、美術、模特、形體、舞蹈、演講、時尚、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等。同時,美育也是一件趕早不趕晚的事情,雖然孩子的氣質和修養與年齡沒有太直接關系,但越早接觸美育,感受美的氛圍,便可以越早發現美,從而盡早成為一個由外而內“美好”的人。 所以,無論學校、社會還是家庭,都需要達成美育共識,為孩子打造一個整體的美育環境,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有信念、有情懷、有素養的人,以成就他們更加豐富飽滿的人生,力爭讓他們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今天和科技將解放大部分勞動力的將來,擁有一項不可替代的能力。
給孩子的第一本美育書 目錄
**章??美育概述
美育是什么 / 2
美育不是什么 / 18
第二章??美育認知:由外而內奠定基礎
美育對個人以及整個民族的重要性 / 30
美育興國——美育就是人文教育 / 34
美育的顯性價值與隱性價值 / 38
美育的歷史進化和社會現狀 / 42
美育能提升國民整體素質 / 46
美育不是知識和技能,而是態度和境界 / 49
家長的美學素養影響孩子一生 / 52
美育帶給孩子高貴并受人尊重 / 58
第三章??美育現狀:熏陶與化育
國家對美育的重視 / 64
父母美育缺失,無法引領孩子 / 67
學校教育側重應試,輕視德美藝 / 71
年輕父母美育意識的覺醒 / 76
學藝術的初衷不同,美育的結果便不同 / 80
藝術教育的急于求成和揠苗助長 / 85
生活,是*好的美育 / 89
國學熱與美育認知糾偏 / 93
第四章??美育應用:提升生命素養
禮儀之邦的淵源和傳承 / 98
美育讓孩子擁有獲得幸福的能力 / 103
讓美育造就“生活的藝術家” / 107
用美育拓寬孩子的見識 / 111
美育要給孩子樹立誠信意識 / 115
基于審美,化育心靈 / 120
美育關乎真正的快樂 / 124
用美育培養未來國際化精英 / 128
第五章??美育實施:在行走中感知美好
以貌取人,也是一種科學現象 / 134
高級的美,是讓人感覺舒服 / 139
由外而內,可以快速改變一個人 / 143
點亮個性,人生就與眾不同 / 149
氣質在先,能力和知識次之 / 153
以身垂范,讓父母和老師先“美”起來 / 157
自信優雅是伴隨孩子一生的通行證 / 162
充滿儀式感,人生大不同 / 167
美育實施,體系化實操指南 / 173
第六章??美育的未來
人工智能時代,美育才是必修課 / 184
美育培養孩子*重要的競爭力 / 189
美育功在當下、利在未來 / 194
具備“美商”,才能不被替代 / 199
美育,讓孩子成為*好的自己 / 203
參考資料 / 208
后??記 / 209
給孩子的第一本美育書 節選
**章??美育概述 美育是什么 美育,開發一個人感受與感動的能力 所謂感受和感動的能力,是指內心能夠被觸動的能力。缺乏感受力和感動力的人,往往會表現出一種麻木不仁的狀態。 比如,一段音樂、一篇文章或電影中的某個片段,都能讓人感動,內心貧乏的人卻很少會被觸動。或許同樣的一件事,在一個人內心已經波瀾起伏,在另一個人的內心卻激不起任何漣漪。之所以會出現這種不同的狀態,是因為一個人對美的感受力是不同的。心生感動的時刻,往往是一個人內心*真、*純、*善、*美的時刻。 比如,同樣欣賞一幅畫,有人看到的是技法,有人看到的是色彩,而有人看到的是畫里的故事和精神,那種內心被觸動的感受,或幸福,或悲傷,或蒼涼,或溫暖。 比如,一朵云在大人眼中可能看不出什么,可在孩子眼中就不同了,它可能是恐龍、鯨魚,甚至可能是一個奇異的世界;一群螞蟻在大人的眼里可能沒有什么稀奇,可在孩子的眼中就完全不同,它們可以是列隊運糧的士兵,也可以是一起玩耍的伙伴。 教育家陳鶴琴說過:“愛美是兒童的天性,當兒童在一個優美的環境里面,看看四周是蒼翠的樹木,鮮艷的花朵,還有各種有趣的小動物,眼前是一幅美麗的圖片,試想他會不會產生一種美感和愉快的情感。”這種情感就是一個人感受和感動的能力。 所以,美育要做的就是回歸對孩子生命直覺的引導,用美來溫潤孩子的眼睛和心靈,讓他們能夠認識美,感受美。美育通過一定的媒介可以讓孩子看到美,聽見美,觸摸美,從而讓孩子保有一顆童真的心,通過童真的心來感知外面普通的世界,令其變得不普通。如同蔡元培先生所說,“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冶人的感情,認識美丑,培養高尚的興趣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美育不僅僅包括視覺美學的培養,還包括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審美綜合能力,它是感性的、情感的、心靈的教育,是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有效途徑。 當一個人被某個事物感動的時候,此刻外面的世界是無聲的,溫暖和力量會流向內心,把自己帶入一片純凈。所有的假、惡、丑被真、善、美驅逐出去,卑劣被高尚所替代,錯誤的價值觀*終轉為正向的能量…… 生命之所以美好,是因為我們可以去感受那些細小而又無比美妙的時刻。當一個人發現不了美,內心無法感受美的時候,這個人就會變得冷漠而無趣,生活也會失去色彩。美育做得好,能夠使人具備審美能力,感知身邊每一處的細微變化。在每一個小世界中發現大千大美的世界,讓繁忙快節奏的現代人能夠真正回歸生活,回歸內心。 有的父母可能要問了,培養一個“有感動能力”的孩子到底要怎么做呢?其實,孩子天生就擁有感知美的能力,父母們要用心呵護孩子的這份童真和美好,不讓成年人世界過早地改變孩子,就已經是對孩子*好地培養了。尤其是生活在當今和平年代的孩子,他們沒有經歷過貧窮、戰爭,浸潤在一個充滿愛的時代,所以孩子們會更具有同情心,更愛別人,具備更強的感動能力。他們知道愛護小動物,知道與人分享。同時,他們也是生活在一個流光溢彩、藝術紛呈的年代,耳濡目染了很多與美有關的事物,這在貧困年代是無法想象的。 所以,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呵護孩子的這份善良,呵護孩子從小內心擁有的這份美好,引導孩子去學習和提升這份美好,并培養孩子向美、向善的能力。家長在帶給孩子美的同時,與孩子一起學習成長,*終一起收獲感知愛、感受愛的能力。 美育,打造一個人卓爾不群的修為 中國有句古訓“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被大部分人曲解成了“人活著如果不為自己著想,就會被天地所不容”,從而把自私自利解釋得冠冕堂皇。事實上,這句古訓中的“為”應該念作wéi,是“修為”的“為”。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告訴人們:如果做人不修為自己,就會做一些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情,那么就會被天地所不容。 一個人的修為是很重要的,很難想象在一個毫無美感的環境中,能培養出舉止、氣度、談吐不凡之人。所以,一個受過美育的影響和教育的人,往往能夠成為一個有修為的人。 什么是有修為的人呢?就像作家梁曉聲說的,一個真正有修為的人,應具備四種素養:根植于內心的修養,無須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外加一條,獨特的審美品位和能力。 懂得了何為美,其品位就會變得獨特,即使個性張揚也會待人溫和,他們會懂得欣賞音樂和詩歌,會學習喜歡的樂器,會參與繪畫與藝術,會把自己裝扮得大方得體,舉手投足間透著獨特之處。 懂得了何為美,就會擁有不一樣的眼界。一個不懂得美的人,很難精神富足,心靈也會顯得貧乏,缺少對美的感知和熱愛,在生活中自然缺少對品質的追求,而這些恰恰是金錢都彌補不了的人生缺陷。 懂得了何為美,就會擁有不一樣的價值觀和人生理念。美,絕不是一味追求奢侈或者用金錢堆砌出來的。比如,有些裝修昂貴的房子既談不上美感又缺乏舒適度,而那些具備審美能力的人,卻能用有限的金錢將住宅裝飾得非常雅致,二者的區別就在于品位和價值觀的不同。比如,穿著華美的人并不一定能讓人感覺高貴,反之有人穿著樸素卻渾身散發著貴氣,二者的區別在于內在美的不同。這種對美的品位不是花錢就能買來的,也不是短期就能夠實現的;這種對美的品位往往是從小到大、長年累月在特定環境下熏陶培養而成的。 如果從小沒有接受過美育熏陶,情形會比從小沒有上過學更糟,因為美盲比文盲更可怕。從小缺乏美的教育,生命缺少美的營養,長大以后一定會影響人生觀和價值觀。 某大學教授在學生的畢業典禮上做過這樣的演講:“看看我們的校園里,許多男同學穿著一條大短褲,露著帶毛的雙腿,穿著一雙拖鞋,身披莊嚴的畢業禮服滿校園逛。你們覺得這樣美嗎?今天,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判斷一個人是否是中國人的標準,基本上就是看服飾與行為。相對于其他亞洲人而言,中國人的服裝搭配,如衣褲、鞋帽、鞋襪等的搭配基本是不合體的,遠遠一看便知道這是中國人。” 這位教授的演講絕不是貶低或者輕視中國人,他只是在闡述一個事實,因為我們很少有人意識到穿著得體是一件多么體面的事,大部分人從小沒有接受過這方面的教育,這也造成了他們成年以后因為缺少對美的意識和修為,會當眾挖鼻孔,在人群中剪指甲,不顧周圍人的感受高聲說話,在封閉的公共交通工具上吃味道濃重的韭菜盒子,穿著拖鞋和睡衣在大街上溜達……出現這樣的狀態其根源在于他們缺乏美的教育,內心沒有積淀下對美的感受和認知,外顯出來的行為特征就是缺少修為。 如果一個人從小接受美的教育,內心就會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得體與大方,從而循著這種感知去為人處世,去修飾自己,如此就會成長為一個有修為的人。換個說法,一個內心有美的人,外在就會體現出美感,這種美感給人的印象就是修為。
給孩子的第一本美育書 作者簡介
王浩天: 新時代美育推動者 時尚創意產業學者 書上傳播策略專家 中關村環球時尚創意產業聯盟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 “絲綢之路國際時裝周”組委會主席 亞洲模特協會中國委員會主席 澳門時尚產業協會會長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二體千字文
- >
朝聞道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