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空間分析與建模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334897
- 條形碼:9787302334897 ; 978-7-302-33489-7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空間分析與建模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在多年從事地理信息系統教學與科研的基礎上撰寫而成的。全書共9章,第1、2章探討了空間分析與建模的基本概念及基礎知識:第3~6章主要介紹了空間量測、表達變換、統計學分析及地形可視化分析:第7章主要介紹了空間數據挖掘的基本內容及方法;第8章主要介紹了空間智能計算的基本原理及方法體系;第9章為空間分析建模實例應用。本書重點介紹了空間分析與建模的基本原理及方法體系。
本書可作為高校地理學信息系統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空間分析課程的教材,也可用作地理學、測繪學、地質學等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及科技人員的參考書。
空間分析與建模 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空間分析與建模
1.1.1 發展概況
1.1.2 相關學科
1.1.3 國內的專業領域
1.2 空間分析
1.2.1 空間分析的定義
1.2.2 空間分析的研究內容
1.2.3 空間分析的功能和分類
1.3 地理模型
1.3.1 地理模型的相關概念
1.3.2 地理模型的構建原則
1.3.3 地理模型的功能與分類
第2章 空間分析與建模基礎
2.1 空間實體及空間關系
2.1.1 空間實體及描述
2.1.2 實體的空間特征
2.1.3 實體的時間特征
2.1.4 實體的屬性特征
2.1.5 實體的空間關系
2.2 空間數據結構
2.2.1 柵格數據結構
2.2.2 矢量數據結構
2.2.3 矢柵一體化數據結構
2.3 地球體
2.3.1 地球的自然表面
2.3.2 地球的物理表面
2.3.3 地球的數學表面
2.3.4 地球上點的高程
2.4 地圖投影
2.4.1 地圖投影的產生和定義
2.4.2 地圖投影的變形
2.4.3 地圖投影的分類
2.4.4 常見的地圖投影
2.5 坐標系統和時間系統
2.5.1 坐標系統
2.5.2 常用坐標系
2.5.3 時間系統
第3章 空間量測與表達變換
3.1 空間量測尺度
3.1.1 空間維度
3.1.2 分數維度
3.1.3 屬性數據的量測尺度
3.2 空間幾何度量
3.2.1 位置
3.2.2 中心
3.2.3 重心
3.2.4 距離
3.2.5 長度
3.2.6 面積
3.2.7 體積
3.3 空間形態度量
3.3.1 方向
3.3.2 曲率和彎曲度
3.3.3 破碎度和完整性
3.4 空間分布度量
3.4.1 點模式的空間分布
3.4.2 線模式的空間分布
3.4.3 區域模式的空間分布
3.5 空間表達變換
3.5.1 空間數據格式轉換
3.5.2 空間量測尺度轉換
3.5.3 地理空間坐標轉換
第4章 空間幾何關系分析
4.1 疊置分析
4.1.1 疊置分析類別
4.1.2 矢量疊置分析
4.1.3 柵格疊置分析
4.2 鄰近度分析
4.2.1 緩沖區分析
4.2.2 泰森多邊形分析
4.3 網絡分析
4.3.1 網絡分析概念
4.3.2 路徑分析
4.3.3 連通性分析
4.3.4 資源分配分析
4.3.5 流分析
4.3.6 動態分段技術
4.3.7 地址匹配
第5章 空間統計分析
5.1 空間統計分析的理論基礎
5.1.1 空間統計分析
5.1.2 理論假設
5.1.3 常用統計量
5.2 確定性插值法
5.2.1 反距離加權插值法
5.2.2 全局多項式插值法
5.2.3 局部多項式插值法
5.2.4 徑向基函數插值法
5.3 地統計插值法
5.3.1 克里格法
5.3.2 普通克里格法
5.3.3 其他克里格法
5.4 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
5.4.1 可視化探索分析
5.4.2 空間自相關
5.4.3 空間變異描述
5.5 空間回歸分析
5.5.1 回歸分析模型
5.5.2 空間自回歸模型
5.5.3 地理加權回歸模型
第6章 地形可視化分析
6.1 數字地形模型
6.1.1 DEM的表示方法
6.1.2 DEM的構建
6.1.3 DEM的分類
6.1.4 DEM之間的轉換
6.2 數字地形分析
6.2.1 地形因子分析
6.2.2 地形特征提取
6.2.3 地形統計分析
6.2.4 地學模型分析
6.3 三維可視化
6.3.1 三維數據模型
6.3.2 可視化工具及平臺
6.3.3 三維場景制作流程
6.4 可視化分析
6.4.1 剖面分析
6.4.2 通視分析
6.4.3 水文分析
6.4.4 其他可視化分析
第7章 空間數據挖掘
7.1 空間數據挖掘概述
7.1.1 空間挖掘的步驟
7.1.2 空間挖掘的任務
7.1.3 空間挖掘的知識類型
7.1.4 空間數據挖掘方法
7.2 空間聚類
7.2.1 聚類統計量
7.2.2 聚類算法分類
7.2.3 聚類分析算法
7.3 空間關聯分析
7.3.1 空間關聯規則
7.3.2 Apriori算法
7.3.3 關聯規則的其他算法
7.4 分類與預測
7.4.1 分類與預測的基本概念
7.4.2 決策樹方法
7.4.3 支持向量機
7.4.4 貝葉斯網絡
7.4.5 近鄰分類方法
7.5 異常值分析
7.5.1 異常值的定義
7.5.2 異常點數據檢測算法
7.5.3 異常值挖掘算法
第8章 空間智能計算
8.1 神經網絡
8.1.1 神經元模型
8.1.2 神經網絡學習算法
8.1.3 典型的神經網絡模型
8.2 模糊邏輯模型
8.2.1 模糊邏輯的基礎理論
8.2.2 模糊邏輯系統
8.2.3 模糊系統與神經網絡
8.3 遺傳算法
8.3.1 遺傳算法機理
8.3.2 簡單遺傳算法
8.3.3 遺傳算法的應用
8.4 元胞自動機模型
8.4.1 元胞自動機的定義
8.4.2 地理元胞自動機
8.4.3 不同類型的地理元胞自動機
8.5 分形幾何
8.5.1 分形理論的基本概念
8.5.2 分形維數的基本測量方法
8.5.3 多重分形
8.6 小波分析
8.6.1 小波變換及其基本性質
8.6.2 多尺度分析
8.6.3 Mallat算法
第9章 空間分析建模實例應用
9.1 空間分析常用工具
9.1.1 疊加分析工具
9.1.2 緩沖區分析工具
9.1.3 網絡分析工具
9.1.4 重分類工具
9.1.5 表面分析工具
9.2 選址分析
9.2.1 實驗目的及準備
9.2.2 實驗內容及步驟
9.3 適宜性分析
9.3.1 實驗目的及準備
9.3.2 實驗內容及步驟
9.4 網絡分析
9.4.1 實驗目的及準備
9.4.2 實驗內容及步驟
9.5 山頂點的提取
9.5.1 實驗目的及準備
9.5.2 實驗內容及步驟
9.6 三維可視性分析
9.6.1 實驗目的及準備
9.6.2 實驗內容及步驟
9.7 模型生成器建模
9.7.1 基本概念及模型類型
9.7.2 模型形成過程
9.7.3 實例建模
參考文獻
1.1 空間分析與建模
1.1.1 發展概況
1.1.2 相關學科
1.1.3 國內的專業領域
1.2 空間分析
1.2.1 空間分析的定義
1.2.2 空間分析的研究內容
1.2.3 空間分析的功能和分類
1.3 地理模型
1.3.1 地理模型的相關概念
1.3.2 地理模型的構建原則
1.3.3 地理模型的功能與分類
第2章 空間分析與建模基礎
2.1 空間實體及空間關系
2.1.1 空間實體及描述
2.1.2 實體的空間特征
2.1.3 實體的時間特征
2.1.4 實體的屬性特征
2.1.5 實體的空間關系
2.2 空間數據結構
2.2.1 柵格數據結構
2.2.2 矢量數據結構
2.2.3 矢柵一體化數據結構
2.3 地球體
2.3.1 地球的自然表面
2.3.2 地球的物理表面
2.3.3 地球的數學表面
2.3.4 地球上點的高程
2.4 地圖投影
2.4.1 地圖投影的產生和定義
2.4.2 地圖投影的變形
2.4.3 地圖投影的分類
2.4.4 常見的地圖投影
2.5 坐標系統和時間系統
2.5.1 坐標系統
2.5.2 常用坐標系
2.5.3 時間系統
第3章 空間量測與表達變換
3.1 空間量測尺度
3.1.1 空間維度
3.1.2 分數維度
3.1.3 屬性數據的量測尺度
3.2 空間幾何度量
3.2.1 位置
3.2.2 中心
3.2.3 重心
3.2.4 距離
3.2.5 長度
3.2.6 面積
3.2.7 體積
3.3 空間形態度量
3.3.1 方向
3.3.2 曲率和彎曲度
3.3.3 破碎度和完整性
3.4 空間分布度量
3.4.1 點模式的空間分布
3.4.2 線模式的空間分布
3.4.3 區域模式的空間分布
3.5 空間表達變換
3.5.1 空間數據格式轉換
3.5.2 空間量測尺度轉換
3.5.3 地理空間坐標轉換
第4章 空間幾何關系分析
4.1 疊置分析
4.1.1 疊置分析類別
4.1.2 矢量疊置分析
4.1.3 柵格疊置分析
4.2 鄰近度分析
4.2.1 緩沖區分析
4.2.2 泰森多邊形分析
4.3 網絡分析
4.3.1 網絡分析概念
4.3.2 路徑分析
4.3.3 連通性分析
4.3.4 資源分配分析
4.3.5 流分析
4.3.6 動態分段技術
4.3.7 地址匹配
第5章 空間統計分析
5.1 空間統計分析的理論基礎
5.1.1 空間統計分析
5.1.2 理論假設
5.1.3 常用統計量
5.2 確定性插值法
5.2.1 反距離加權插值法
5.2.2 全局多項式插值法
5.2.3 局部多項式插值法
5.2.4 徑向基函數插值法
5.3 地統計插值法
5.3.1 克里格法
5.3.2 普通克里格法
5.3.3 其他克里格法
5.4 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
5.4.1 可視化探索分析
5.4.2 空間自相關
5.4.3 空間變異描述
5.5 空間回歸分析
5.5.1 回歸分析模型
5.5.2 空間自回歸模型
5.5.3 地理加權回歸模型
第6章 地形可視化分析
6.1 數字地形模型
6.1.1 DEM的表示方法
6.1.2 DEM的構建
6.1.3 DEM的分類
6.1.4 DEM之間的轉換
6.2 數字地形分析
6.2.1 地形因子分析
6.2.2 地形特征提取
6.2.3 地形統計分析
6.2.4 地學模型分析
6.3 三維可視化
6.3.1 三維數據模型
6.3.2 可視化工具及平臺
6.3.3 三維場景制作流程
6.4 可視化分析
6.4.1 剖面分析
6.4.2 通視分析
6.4.3 水文分析
6.4.4 其他可視化分析
第7章 空間數據挖掘
7.1 空間數據挖掘概述
7.1.1 空間挖掘的步驟
7.1.2 空間挖掘的任務
7.1.3 空間挖掘的知識類型
7.1.4 空間數據挖掘方法
7.2 空間聚類
7.2.1 聚類統計量
7.2.2 聚類算法分類
7.2.3 聚類分析算法
7.3 空間關聯分析
7.3.1 空間關聯規則
7.3.2 Apriori算法
7.3.3 關聯規則的其他算法
7.4 分類與預測
7.4.1 分類與預測的基本概念
7.4.2 決策樹方法
7.4.3 支持向量機
7.4.4 貝葉斯網絡
7.4.5 近鄰分類方法
7.5 異常值分析
7.5.1 異常值的定義
7.5.2 異常點數據檢測算法
7.5.3 異常值挖掘算法
第8章 空間智能計算
8.1 神經網絡
8.1.1 神經元模型
8.1.2 神經網絡學習算法
8.1.3 典型的神經網絡模型
8.2 模糊邏輯模型
8.2.1 模糊邏輯的基礎理論
8.2.2 模糊邏輯系統
8.2.3 模糊系統與神經網絡
8.3 遺傳算法
8.3.1 遺傳算法機理
8.3.2 簡單遺傳算法
8.3.3 遺傳算法的應用
8.4 元胞自動機模型
8.4.1 元胞自動機的定義
8.4.2 地理元胞自動機
8.4.3 不同類型的地理元胞自動機
8.5 分形幾何
8.5.1 分形理論的基本概念
8.5.2 分形維數的基本測量方法
8.5.3 多重分形
8.6 小波分析
8.6.1 小波變換及其基本性質
8.6.2 多尺度分析
8.6.3 Mallat算法
第9章 空間分析建模實例應用
9.1 空間分析常用工具
9.1.1 疊加分析工具
9.1.2 緩沖區分析工具
9.1.3 網絡分析工具
9.1.4 重分類工具
9.1.5 表面分析工具
9.2 選址分析
9.2.1 實驗目的及準備
9.2.2 實驗內容及步驟
9.3 適宜性分析
9.3.1 實驗目的及準備
9.3.2 實驗內容及步驟
9.4 網絡分析
9.4.1 實驗目的及準備
9.4.2 實驗內容及步驟
9.5 山頂點的提取
9.5.1 實驗目的及準備
9.5.2 實驗內容及步驟
9.6 三維可視性分析
9.6.1 實驗目的及準備
9.6.2 實驗內容及步驟
9.7 模型生成器建模
9.7.1 基本概念及模型類型
9.7.2 模型形成過程
9.7.3 實例建模
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朝聞道
- >
姑媽的寶刀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與地壇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