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中國常見植物野外識別手冊:祁連山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16633
- 條形碼:9787100116633 ; 978-7-100-11663-3
- 裝幀:藝術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常見植物野外識別手冊:祁連山冊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高校師生、科研工作者1. 精選以祁連山為代表的西北地區植物80科296屬569種。 2. 可供甘肅、青海等部分省市作為參考。 3. 由植物分類學者編寫,經專家審定,確保性。 4. 精心編排內容和版式,語言簡明通俗,普及性強。
中國常見植物野外識別手冊:祁連山冊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了祁連山區常見維管植物80科296屬569種(包括8亞種、14變種、1變型),約占祁連山區維管植物種類的44%。植物種類的選擇上除了考慮常見之外,還選擇了一些具有本區特色的植物。在中國植物區系中,祁連山植物區系屬于泛北極植物區、青藏高原植物亞區唐古特地區,是該地區區系向東北延伸的部分,與甘肅中部、西南部的興隆山、馬啣山、蓮花山、太子山和甘南高原以及青海省東部和北部的植物區系組成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本手冊收錄的植物對于這些地區的常見植物識別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祁連山地理位置特殊,是中國、二級階梯、內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內流區和外流區、草原景觀和荒漠景觀、青藏高寒氣候區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的分界線。祁連山孕育了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及其多條內陸河流,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線。祁連山東段植物種類較多,西段分布的喬木和灌木較少。另外,受山地氣候垂直變化的影響,植被類型也出現相應的垂直變化,自下而上依次呈現出草原化荒漠植被、山地草原、山地森林草原、高山灌叢草甸和高山墊狀植被。本書所記載的每種植物均配有花果期(蕨類植物為孢子期)的圖例,植物圖片均為作者在祁連山及周邊地區拍攝,在一些植物介紹時附有1~2種形態相似的物種。這里的“相似”指的是花、果、葉等形態學上的相似,并非親緣關系上的相近。希望本書能為您在祁連山及其鄰近地區旅行帶來更多的快樂,讓您通過此書認識更多的植物,更希望您能提出您的寶貴意見和建議,以便我們及時改正。
中國常見植物野外識別手冊:祁連山冊 目錄
使用說明 How touse this book
本書的檢索系統采用目錄樹形式的逐級查找方法。先按照植物的生活型分為三大類:木本、藤本和本。
木本植物按葉形的不同分為三類:葉較窄或較小的為針狀或鱗片狀葉,葉較寬闊的分為單葉和復葉。藤本植物不再做下級區分。本植物首先按花分為七類,由于蕨類植物沒有花的結構,禾狀植物沒有明顯的花區分,列于后。每種花之下按花的對稱形式分為輻射對稱和兩側對稱。輻射對稱之下按花瓣數目再分為二至六;兩側對稱之下分為蝶形、唇形、有距、蘭形及其他形狀;花小而多,不容易區分對稱形式的單列,分為穗狀花序類和頭狀花序兩類。
正文頁面內容介紹和形態學術語圖解請見后頁。
木本植物
葉針狀或鱗片狀14~19
單葉18~63
復葉64~81
藤本植物 82~93
本植物花黃(淡黃)
輻射對稱
花瓣四94~101
花瓣五102~131
花瓣六130~133
花瓣多數132~133
兩側對稱
蝶形134~139
唇形140~149
有距148~153
蘭形或其他形狀152~153
小而多
組成穗狀花序154~155
組成頭狀花序156~171
花白
輻射對稱
花瓣二172~173
花瓣四172~181
花瓣五182~205
花瓣六204~207
花瓣多數206~207
兩側對稱
蝶形208~209
唇形210~217
有距216~217
小而多
組成穗狀花序218~219
組成頭狀花序218~221
花紫(紫紅、淡紫、粉紅或藍)
輻射對稱
花瓣四222~233
花瓣五232~269
花瓣六270~277
花瓣多數278~281
兩側對稱
蝶形282~289
唇形290~303
有距302~309
蘭形或其他形狀310~315
小而多
組成穗狀花序316~319
組成頭狀花序320~333
花紅(橙紅)
輻射對稱
花瓣四334~335
花瓣六334~335
兩側對稱
蝶形336~337
小而多
組成穗狀花序336~337
花綠或花被不明顯
輻射對稱
花瓣五338~339
花瓣六340~341
兩側對稱
蘭形或其他形狀340~349
小而多
組成穗狀花序348~357
組成頭狀花序358~359
花小,花被不明顯 360~373
蕨類植物 374~377
植株禾狀 378~393
中文名索引394~396
學名(拉丁名)索引397~400
后記401
中國常見植物野外識別手冊:祁連山冊 作者簡介
馮虎元,男,博士, 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甘肅省植物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發表論文100余篇,主編專著和教材3部,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甘肅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甘肅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和三等獎1項。2007年入選獲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2010年入選甘肅省領軍人才,2013年獲得寶鋼優秀教師獎。主要從事環境微生物、植物資源和植物與微生物相互關系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潘建斌,男,碩士,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實驗師。參與《植物生物學實驗》、生物學野外綜合實習等本科生實驗課程的教學。主要從事環境植物學和菌根生物學方面的研究,發表研究論文10余篇,主編專著1部。研究生階段曾主持交叉學科青年基金一項,現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長期從事西北地區的生物多樣性調查,對西北地區的高等植物較為熟悉。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巴金-再思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