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慶歷史地圖集
-
>
飛虎隊隊員眼中的中國:昆明 四川 杭州 上海(明信片)
-
>
威尼斯書
-
>
一聽說那島上有貓,我就出發了:日本貓島旅行筆記
-
>
中國分省系列地圖冊:江蘇(2016年全新版)
-
>
生命的邊緣-站在珠穆朗瑪峰之巔
-
>
不一樣的云南
旅游學縱橫:學界五人對話錄(續)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92378
- 條形碼:9787100192378 ; 978-7-100-19237-8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旅游學縱橫:學界五人對話錄(續)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旅游院校師生、旅游產業經營人員和政府管理人員由謝彥君、王寧、馬波、肖洪根和保繼剛聯合署名的《旅游學縱橫》是2013年出版的《旅游學縱橫:學界五人對話錄》的續集,也是五位旅游學者“五年之約”的第二輪成果。因他們的“共同身份”“共同關切”“共同關注”以及相異的學科背景,五位學者的對話得以在相同的根基下,萌發思想交鋒的張力;因暢言無阻的論辯氛圍,許多嶄新而深刻的觀點不期浮現并得到持續的商榷。本書以“本土化和國際化之辯”為軸心視點,圍繞旅游學的學科教育、學術研究、就業實踐這三大模塊展開,它們貫穿始終、相互滲透,在不同的次主題下各有側重。本書在學術上的前沿性和風格上的對話性,不失為一本向旅游學專業師生和政府管理人員解疑釋惑的好書。
旅游學縱橫:學界五人對話錄(續) 內容簡介
該書集中討論了旅游教育界、產業界、科學界和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在知識生產和應用方面的重要和前沿問題,所采用的視角則集中于知識的本土化和靠前化兩個對立統一的取向。該書的主體內容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關于旅游知識生產和旅游學科知識溢出問題。旅游學科發展的歷史較短,但發展進程卻相當迅速。旅游知識的學科內創新和學科外知識貢獻問題,一直是旅游學術界關心的重要問題,旅游學術界也為此而不斷付出努力。 其次,關于旅游知識生產與應用的本土化和靠前化之間的關系問題。旅游學科在其發展的歷程當中,一直面臨拿來主義和內生或本土知識之間的張力。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基本以拿來主義為主;進入21世紀之后,中國特色的旅游發展所引發的旅游知識的“中國范式”的呼聲開始出現。本書極好地回應了這一潮流并將視角投向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再次,關于旅游知識應用的政、產、學、研關系問題。旅游知識的邊界,涉獵面極廣,也因此引發了旅游知識在實踐應用領域的價值和局限問題。長期以來,由于視角、立場、社會角色的不同所引發的旅游知識應用上的價值判斷差異,造成了政、產、學、研方面的明顯張力,有時還導致了相互間的消極動能。對此,該書從學理上乃至科學哲學層面剖析了四方關系的實質,試圖厘清各方的角色差異,進而給出積極的協調方案。 很后,該書在研究內容和話題范圍上還有十分廣泛的涉獵,視角新穎,觀點獨到,認識深刻,非常不錯性也比較突出。
旅游學縱橫:學界五人對話錄(續) 目錄
**日
一、引子:這五年
二、旅游教育40年:不惑之惑
三、代際轉換、學術權力與學術傳承
四、從圈子走向學派:呼喚與路徑
五、學術生態與知識生產
六、大地上的技術和天空中的科學
七、旅游研究的唯真與唯用
第二日
八、外觀與內視(1):中國旅游研究
九、學術輸出的本體與文化問題
十、外觀與內視(2):中國旅游研究
十一、如歌的行板(1):談學科
十二、如歌的行板(2):談教材
十三、知識共同體:分形與分野
十四、爭鳴:學術大同中的和而不同
十五、大學:制度的張力(1)
十六、校企之鏈:就業導向的尷尬
十七、大學:制度的張力(2)
十八、本土化與國際化之辨
十九、尾聲:未來可期
后記
旅游學縱橫:學界五人對話錄(續) 節選
保繼剛:我有一個學生的論文就是對歷史城鎮的創造性破壞模型進行修正,這篇論文獲得了文化和旅游部的一等獎。文章的結論是,中國的行政干預力量很強,行政干預會避免歷史城鎮進入*后的毀滅階段。這就是西方理論的本土化過程。我也曾驗證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在中國是否適用,結果發現,它作為解釋模型已經很好用,不需要修正。當然作為預測模型也跟西方一樣,是存在問題的,尤其是它的拐點問題沒有解決。不過,作為解釋模型,好像不需要修正就可以應用。 王 寧:本土化有幾種不同的含義。一種是說要從國學中提煉中國化的概念,把西方的概念全部替換掉。這種觀點比較極端和邊緣化。另外一種是說,西方理論解釋不了中國現象,國內學者可以找到一些原有理論忽略的變量,或者把模型修改一下。這其實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規范,叫它國際化也好,普遍化也好,本土化也好,實際上就是效度化,即研究要有效度,對現實要有解釋力。現在大家*反感的是,拿一個模型來生搬硬套,切割中國現實。但這種“食洋不化”現象其實是由研究者的不合格造成的,這種不合格不能成為大家拒絕與國際對話的借口。所以我們要避免兩種做法,**種是“食洋不化”,就是用外國的東西來生硬地切割中國現實。所有的社會科學都講究效度,要結合中國的情景。第二種是“食土不化”,就是描述了很多內容,但卻不知道本身在世界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如何。我老是覺得中國要有世界主義的自覺,要從世界的角度來看中國,要有比較的視野,不要孤芳自賞,不要老是“厲害了我的國”。中國真正的特殊性沒有這么多,可能有很多東西與國外相同,比如現在 90 后的AA 制,已經非常普遍,跟國外是一樣的。要避免“食洋不化”和“食土不化”,關鍵就是要回到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規范,效度化、科學化、真理化。 馬 波:這是跨時空的。 謝彥君:你說的第二個是“食土不化”,還要加一個“食古不化”。
旅游學縱橫:學界五人對話錄(續) 作者簡介
謝彥君,海南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旅游基礎理論、旅游體驗和旅游研究方法。 王寧,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旅游社會學、消費社會學。 馬波,青島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旅游文化學、旅游制度經濟學、區域旅游規劃與發展。 肖洪根,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知識社會學、旅游科學理論、旅游與文化、休閑與社會。 保繼剛,中山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旅游地理學基礎理論與旅游規劃。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二體千字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與地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