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英第一次血戰:鴉片戰爭1840年浙東抗英全景記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8207096
- 條形碼:9787308207096 ; 978-7-308-20709-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英第一次血戰:鴉片戰爭1840年浙東抗英全景記錄 本書特色
2020年是鴉片戰爭爆發180周年,1840年在浙江爆發的定海戰役,是中英歷史上**場血戰,在鴉片戰爭全史中占有極為重要地位。但長期來,對浙江首戰的很多問題并未厘清,尤其對于三大核心事件定海戰役詳情、寧波英國戰俘事件、英軍疫病詳情等都未能詳加考實,由此影響了浙江在鴉片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且對浙東軍民的抗英斗爭存在貶低和誤讀。本書挖掘了大量不為人知的一手史料,以鴉片戰爭唯一女戰俘的人物命運為主線,有力證明浙江主戰場中軍民不屈的抗爭精神和民族氣節,并且從中凸顯出整個民族人性的光芒。
中英第一次血戰:鴉片戰爭1840年浙東抗英全景記錄 內容簡介
2020年是鴉片戰爭爆發180周年,1840年在浙江爆發的定海戰役,是中英歷目前場血戰,在鴉片戰爭全史中占有極為重要地位。但長期來,對浙江首戰的很多問題并未厘清,尤其對于三大核心事件定海戰役詳情、寧波英國戰俘事件、英軍疫病詳情等都未能詳加考實,由此影響了浙江在鴉片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且對浙東軍民的抗英斗爭存在貶低和誤讀。本書挖掘了大量不為人知的一手史料,以鴉片戰爭專享女戰俘的人物命運為主線,有力證明浙江主戰場中軍民不屈的抗爭精神和民族氣節,并且從中凸顯出整個民族人性的光芒。
中英第一次血戰:鴉片戰爭1840年浙東抗英全景記錄 目錄
**節 “鳶號”啟航
第二節 密件
第三節 舟山為何如此突出
第二章 航向:舟山
**節 先揍一頓,再作解釋?
第二節 帝國的捷報
第三節 不祥的預兆
第四節 群艦畢集
第三章 我不能退
**節 英軍集結地
第二節 誰登上英艦交涉?
第三節 我必須戰斗!
第四節 海上血戰!
第五節 陸戰:抵抗依然頑強
第六節 張朝發何罪?
第七節 不愿承認的搶劫
第八節 終于平等了
第九節 道光的震怒和輕蔑
第四章 入侵者在定海
**節 入侵者
第二節 活捉布定邦
第三節 搜救途中
第四節 險情突發
第五節 間諜戰-冥誅
第六節 奪命瘟疫
第七節 征糧隊-伏擊
第五章 歷史的帆影
**節 皇家學會會員的足跡
第二節 1700年舟山的樣子
第三節 英國*早的茶葉標本在此采集
第六章 西醫從這里傳入內地
**節 傳教士-偽知縣
第二節 醫療傳教在舟山
第七章 “鳶號”不歸路
**節 北上
第二節 災難終于降臨
第三節 圈套
第四節 活捉
第五節 引發英國人憤怒的籠子
第六節 驚魂時刻
第七節 押解
第八章 釋俘還地
**節 伊里布的燙手山芋
第二節 釋俘還地
第三節 獨探狼穴
第四節 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第九章 歷史的謊言:虐待戰俘
**節 安妮的獄中生活
第二節 清朝官兵對異國文化的尊重
第三節 搬家
第四節 獄中回憶:人性之光
第五節 獄中回憶:惡作劇
第六節 獄中回憶:女人公寓
第七節 獄中回憶:離別
第十章 大撤離
**節 喬斯林的嘆息:我們錯了
第二節 大撤離
第三節 生與死,三天之隔
第四節 再入狼穴
尾聲
參考文獻
要事記
名稱中英文對照
后記
中英第一次血戰:鴉片戰爭1840年浙東抗英全景記錄 節選
**節“鳶號”啟航 1839年10月16日。 法國波爾多港。 一艘載重量281噸的英國雙桅帆船,滿載著聞名遐邇的波爾多葡萄酒緩緩駛離港口,前往毛里求斯。 這艘雙桅帆船名為“鳶”,經驗豐富的船長約翰·諾布爾對這趟航行充滿了信心,他甚至帶上了自己已懷有4個月身孕的妻子——安妮·諾布爾。 安妮是船上唯一的女性。 她原名安妮·沃森,是英國威爾特郡人,25歲。或許,她認為能干、勇敢的丈夫完全可以在六個月的時間里返回英國趕上產期,那樣,他們的孩子一出生就充滿著傳奇色彩;或許,她認為將孩子生在海外英皇家屬地,也是個不錯的主意。 船上,還有約20名船員,包括大副維特、二副亨利·特維澤爾、佩爾·韋伯、沃姆威爾以及約翰·李·斯科特等人。 斯科特7月8日星期一離開英國希爾茲,前往“鳶號”停泊的法國波爾多港,跨洋過海用了三個星期,又在波爾多港等待了兩個月,這才等到帆船啟航的那一天。① 地處歐洲大陸西岸外大不列顛群島的每一個島民,血液里天然地融合著冒險的細胞,向海而生,這是他們的信念,因為,茫茫大海里,充滿了無窮的希望。 這種個性,和萬里之遙的東方古國浙江、福建、廣東等省沿海的人民十分相似。無論命運帶給他們多大苦難,只要面向大海,生活便充滿了生機。 就在“鳶號”劈波斬浪駛向大西洋那一年,有位年已六旬的福建人正志得意滿地從中國**大島走向中國第四大島。 他叫張朝發。 他去的地方,英國人稱之為“Chusan”,中國人叫“舟山”,時為寧波轄下的定海縣。 張朝發本是臺灣水師的一員副將,因有戰功,擢升為浙江定海鎮總兵,官至二品。 而此時,另一個福建人正在仕途中勤勉地奔波著。他叫姚懷祥,57歲,和張朝發是同鄉。姚懷祥的仕途并不太順,36歲時才中舉人,此后6次進京會試均名落孫山,直至1835年才在北京大挑中考中一等,隨后以知縣身份被派往浙江候補,歷署象山、龍游、新昌、嵊縣。 再過幾個月,姚懷祥會被任命為定海縣署理知縣,和張朝發在同一個地方任職,兩人的官衙,也就隔了幾百米遠。或許,是冥冥中的一種安排,兩位福建同鄉文武相配,靜靜地在浙江定海城等候著英國帆船到來。 當然,中國人和英國人都無法預料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更不會知道,他們邁出的每一步,都在接近中國歷史的分水嶺——那是他們悲劇開始的地方。 戰爭的陰云,也在接近這個東方古國的歷史分水嶺。 張朝發、姚懷祥,兩位福建同僚,將用他們的血肉之軀,在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在浙東舟山群島,站成中國人不屈的脊梁。 “鳶號”——這艘無辜的商船,在駛抵舟山群島后,永遠也不可能返航。它本來只是個過客,卻被征用成為英國遠征軍艦隊的一員,為撕裂東方古國而效力,*終沉沒于異國他鄉的水底。這些船員,有的人將死去,有的人會活著歸來。活著的人,目睹了戰爭強加給中國人的痛苦,也親歷了戰爭帶來的災難。*后令他們咀嚼一生的,卻是浙江軍民給予的溫情——那是人性散發出的光芒,也是中國人對待放下屠刀的俘虜的態度。 安妮·諾布爾,這位船長的妻子,“鳶號”上唯一的女性,也將成為鴉片戰爭初期唯一的英國女戰俘。 安妮幸存了下來,但她失去了至愛的丈夫和孩子。她一度被中國人認為是英國女王的妹妹,得到了離奇的關愛。而關押她的一個中國囚籠,卻引發了整個英國社會的憤怒,英國人認為中國人虐待戰俘,要求遠征軍迅速進攻,解救同胞,英國新任全權大臣亨利·璞鼎查在發動第二次定海之戰前甚至說,他“十分期待奪取寧波,以報復那里人們對英國囚犯的虐待”①。在占領寧波后,英軍將關押戰俘的監獄夷為平地以泄憤。 這是一場完美的復仇行動,卻從開始就陷入了道義背離的漩渦,因為中國人根本就沒虐待他們。P1-3
中英第一次血戰:鴉片戰爭1840年浙東抗英全景記錄 作者簡介
夏重 媒體人,多年來關注鴉片戰爭研究,作品散見于全國報刊。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與地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