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新月照澄灣:何汾王氏家族美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908133
- 條形碼:9787519908133 ; 978-7-5199-0813-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月照澄灣:何汾王氏家族美學研究 內容簡介
《新月照澄灣——河汾王氏家族美學研究》通過對河汾王氏家族藝術理論和藝術成就的探討,生動具體地呈現了其家族美學的特色,剖析了其對美學發展的貢獻及其美學的價值和意義,為讀者研究美學開辟了新的視角和思路,是研究初唐美學不可或缺的理論讀物。
新月照澄灣:何汾王氏家族美學研究 目錄
一、論題說明
二、選題意義
三、結構框架
第二章 家族美學淵源及主要成員思想分期
一、儒學為宗的家族美學淵源
二、家族主要成員之美學思想分期
第三章 王氏家族美學生成的歷史背景
一、兩種美學風尚
二、北人學南
三、政治家的美學清算
四、歷史的合理性
五、美學期待視野
第四章 文必貫道-一王氏家族美學的政治倫理訴求
一、融道人儒的“道”觀
二、“文必貫道”思想的政治倫理內涵
三、“文必貫道”的具體實踐
四、“文必貫道”思想的影響
第五章 會意為功——王績對唐代詩歌美學的貢獻
一、意統情志
二、意通自然
三、意與境偕
第六章 氣陵云漢——王勃與唐詩風骨美的生成
一、唐前“氣”范疇概說
二、王勃之“氣”范疇的文本意義
三、詩文革新運動與唐詩風骨
四、王勃之“氣”的生成
第七章 感而成興-一王氏家族對宮廷詩歌美學的超越
一、詩文創作論中“興”之美學內涵
一、興“缺失的宮廷詩
三、感而成興-一王氏家族對宮廷詩歌美學的超越
……
第八章 王氏家族與上官家族的美學比較
第九章 余論
附錄
后記
主要參考文獻
新月照澄灣:何汾王氏家族美學研究 節選
《新月照澄灣——河汾王氏家族美學研究》: 士皆屬和。當時人所歆慕。“②對于這種宮廷詩的主宰狀況和宮廷詩的特點,明人楊慎在其《升庵集》卷五十七中總結道:“唐自貞觀至景龍,詩人之作,盡是應制。命題既同,體制復一,其綺繪有余,而微乏韻度。”③ 可見,群臣的奉和應制,不是因為有所“興會”,沒有觸物起情的過程,而是其作為大臣的身份決定的。為了取悅帝王,他們就順著帝王的喜好來應制一篇,形式上講究精巧典雅,往往以祥瑞的詞匯來表達歌功頌德的主題,常常是為了作詩而作詩,甚至會言不由衷,缺乏真情實感,無法做到修辭立誠。 不僅如此,在宮廷詩的時代,有時還會舉行一些詩歌的擂臺賽。如前文所舉《唐詩紀事》卷三所記載的“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時所舉行的比賽。在這次比賽中,宋之問以結句“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獲勝。盡管此次比賽中宋之問的詩歌被認為是奉和應制中的杰作,歷來備受推崇,但在這種競爭體制下,詩歌的寫作成了注重文詞雕琢的技藝性活動,很難表達出作者的真情實感,唯以歌功頌德為能事卻是實情。詩歌的創作往往是程式化、模式化的,自然也很難有觸物起情的“興會”之作,一般很難表達出作者淋漓盡致的真性情。 這種奉和應制的詩歌生成方式,沒有觸物起情的“興會”過程,違背了詩之本根,自然難以產生出情景交融,興象精妙,在內容和審美方面具有一定深度的力作。同時,朝臣們為了迎合君王的品味,無論在詩歌的內容還是藝術方面,都不可能進行自由發揮,而只能是“矯揉造作”。于是,“在自由和深度方面所失去的,宮廷詩人就試圖從技巧、文體、精致等方面加以補償”。①初唐宮廷詩人所用的文體,主要是正在形成過程中的“五言律詩”。群臣寫作宮廷詩時,往往對于聲律、對偶及詞藻都非常講究。 因為初唐正是律詩定型的關鍵時期,所以在其未正式定型之前,宮廷詩人對于聲律、對偶等形式技巧的探討,主要是通過宮廷詩的寫作實踐及理論總結來完成的。而這一探討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若從形成于齊梁間的“永明體”算起②,通過聲律規則、對仗模式及篇章結構的一步步完善,到公元七世紀的沈儉期、宋之問時期律詩詩體形式的*終建立,前后經歷了近三百年。 魏晉以后,隨著音韻學研究的不斷發展,在佛經轉讀的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了漢字的四聲規律。其后,逐漸把四聲學說運用到詩歌創作的聲律上來。沈約對此頗有貢獻。他在《宋書·謝靈運傳論》中提出:“夫五色相宣,八音協暢,由乎玄黃律呂,各適物宜。欲使官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后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言文。”③沈約不僅專門研究了平、上、去、入四聲,還提出“八病”說。按照《詩人玉屑》的記載,沈約所謂的“八病”是指: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在這些規則之上形成的“永明體”,把詩歌的寫作限制得太死,鐘嶸《詩品》曾批評其文多拘忌,以至于傷其真美。這就使詩歌從民間詩的不假雕琢到文人詩的有意刻畫,是由“自然的藝術”轉為“人為的藝術”。①但這種理論對于律詩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梁代的宮廷文士們即以這種新的聲律論作為創作范式,且在形式上更為講究。至初唐,元兢在其《詩髓腦》中還較為明確的將四聲二元化為平仄二聲,且建立了律詩聲律模式上的一個重要規則:兩聯之間要相粘,也就是上聯的對句與下聯的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相同,這樣就保證了兩聯之間的平仄不會雷同。 ……
新月照澄灣:何汾王氏家族美學研究 作者簡介
李海燕,女,北方工業大學教授。文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2006),哲學博士后(清華大學,2008),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高級訪問學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等國家項目兩項,教育部等省部級項目多項。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經典常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