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立聽師語 北京師范大學教師訪談錄(2018)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457693
- 條形碼:9787519457693 ; 978-7-5194-5769-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立聽師語 北京師范大學教師訪談錄(2018) 本書特色
本書以“定格師者,聆聽師道”為初心,將北京師范大學教師群像映刻在每一篇文章的生動描述中,享其思,享其情,享其感;以親采原創、深度訪談展現新時代下的“北師大故事”,并以其背后的教育初衷和家國情懷豐滿“中國故事”。
立聽師語 北京師范大學教師訪談錄(2018) 內容簡介
本書輯錄了“BNU思享者”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推送的60多篇文章,分屬于聆聽師道、院長訪談、書記面對面、師大青椒、說學逗唱、理論知乎六個欄目。主題涵蓋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校園文化等多個方面,將師道師德濃縮其中。 期待本書能夠作為新時代高校宣傳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代表成果,可以在日異月更的變遷中彰顯不渝的師者初心,于春華秋實的發展中彰顯溫暖的教育本色。
立聽師語 北京師范大學教師訪談錄(2018) 目錄
王開存:拿出中國自己的氣候數據
王磊:筑夢“金磚”的思考者
王秀梅:燃燒學術生命,收獲絢麗風景——中國刑法學科培養的**個國際刑法博士的精彩人生
解博超:教育學部“馬大姐”的Office培訓之路
馬天星:奔跑在探索物理奧秘路上的“馬拉松選手”
張金星:科學做到極致就是藝術
郭智芳:十載赤子,“四業十心”,呵護一路花開
張雁云:“南極牧鵝”歸來
高超:精神補鈣一直在路上
徐琳瑜:勤教學之事,研城市之道,育環境之才
倪佳琪:用努力讓情懷落地,把青春與學生共度
胡曉江:跨越學科壁壘,打開不同世界
王蘭寧:用成果表明中國人也能用好超級計算機
檀傳寶:用詩意創造教育的遠方,用小我實現大我的成全
孫字:我導的“每日一讀”
高益民:感恩師大,情系教育
李愛華:從跆拳道冠軍、專業教練到高校教師,奮斗的人生*精彩
梁賽:志存高遠行則將至——科研路上的求是者
黃海洋:讓數學助學生走得更遠
鄭偉:三尺講臺育桃李一片丹心寄校園
李小龍:年少文學夢,終成學文人
胡思源:實驗是探尋真理*好的方法
葉波:讓學生體驗舞蹈的魅力,舞出美麗人生
林敦來:當老師是一場自我修行
董路:夫險以遠,勇而至焉
李翀:學生的認可高于一切
鄧文洪:我在埃蒙森海的二十一個日夜
劉寶存:中國要在國際上發出自己的教育聲音
鄭新蓉:在不斷自省中探尋教育的意義
蕭放:始于情懷,忠于情懷
趙朝峰:站穩教室三尺講臺,守住內心一片安寧
王友軍:一個不想做“學術新星”的學術新星
陳黎:開朗若星河
李葆萍:扎根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
鄭蘭琴:做學問要于無疑處找疑
萬安倫:讓編輯出版學科有學有理
李實:當老師要有一種神圣感
第二篇 聆聽師道
郭玉英:學為人師“師”物理,木鐸鐘聲“聲”教育
張百春:讓每一堂課部充滿情感和亮點
駱祖瑩:爭做課堂教學自動評價的“探路者”
姜桂萍:中國首位藝術體操碩士的人生三昧——勤·善·誠
汪明:利用防災減災研究,為百姓多做一些事
李興:永遠相信努力 永遠懷有期待
林崇德:師愛是我們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
章曉輝:努力做有顯示度的科研
瞿林東:潛身木鐸之教 心懷不良史之志
樸永馨:丹心熱血育桃李,矢志不渝獻特教
顧定倩:特教特辦,回應國家和廣大殘疾民眾的需求
王亞菲:不馳空想久為功不騖虛聲方行遠
王開存:點燃學生探索科學的激情
馮留建:努力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董春雨:追求智慧是每個人的本心
第三篇 師大青椒
趙寧寧:以學生為本的課程建設之路
黎堅:多行百千步前路自光明
余恒:這個世界并不完美,少些批評,多些建設
劉巖:興趣是人生*好的方向
毛睿:有幸成為師生是一種緣分
何挺:以“言傳”講授知識,以“身教”展示態度
蔡蘇:“虛擬在左,實證在右,教育在中間”
第四篇 院長訪談
過常寶:師范立校離不開一流的中文學科,每個師范生部是傳統文化的“火種”
…
宋長青:把握時代脈搏,建設一流地理學科
崔保山:聚焦國家發展戰略,建設一流環境學科
徐月賓:立足國家發展需求,培養一流社會工作人才
第五篇 書記面對面
滕彥國:以水為介助力中國創新發展
劉虹:凝心聚力,久久為功
張淑梅:用大數據繪制*美“師大夢”
附錄
**章 教授讀詩
人的一生能有多少次不顧一切的遠行
來年秋風起,等風也等你
自古人生何其樂,偷得浮生半日閑
第二章 教授書單
舞蹈老師帶你體驗生活之美
綱要課老師教你讀出中國近現代史
第三章 解憂雜貨店
時間總不夠用?專業選擇困難?跟高手過招,幫你拆掉思維里的墻,升級“人生操作系統”!
讓時光停留,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策略,學起來!
“傷心”同樣傷身,快給焦慮情緒按下暫停鍵!
第四章 理論知乎
不值得定律:別樣的心態,別樣的選擇
重溫什么是高校教師師德“紅七條”
馬太效應:贏家通吃,強者恒強
立聽師語 北京師范大學教師訪談錄(2018) 節選
王開存:拿出中國自己的氣候數據 推送時間:2018年3月28日 這是一個科學工作者為拿出中國自己的氣候數據而奮斗的故事! 王開存,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教授、首席科學家、副院長。中國青年科技獎、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者,現擔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北京高校優秀共產黨員,北京師范大學優秀共產黨員,北京師范大學十佳師德標兵。 這是他在北師大任教的第2555天。 1 王開存十分熱愛“大氣科學”,他與“大氣科學”結緣快24年了。從蘭州大學到北京大學,到美國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再到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后來到北京師范大學任教,他和師大有個故事得講講。 1994年,王開存考入了蘭州大學大氣科學系。但這份喜悅夾帶著隱隱的缺憾:大氣科學并非所填志愿,他當時是被調劑專業的。但也就是因為這樣,他誤打誤撞地與這門學科結下了不解之緣。進校不久,王開存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學的學習中。隨著對這門學科了解得更深入,他對大氣科學的興趣也漸漸濃厚起來,也就更喜歡這個學科。 就這樣,王開存認真地打好理論知識基礎,在本科畢業之后,選擇繼續在蘭州大學就讀碩士研究生。他的碩士生導師是陳長和教授,人品好、學術強,一直鼓勵著學生自主學習,也正是因為陳教授在科研上不斷地指導和幫助,王開存萌生了繼續讀博的想法。 2004年,王開存進入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博士生導師周秀驥院士是一位兼具儒家氣質和科學家品格的老先生。周院士獨具特色的教育方法,使王開存懂得了獨立學習和思考的重要性。這也是他之后擔任老師這個角色時,一直給學生強調的做研究的*基本方法。 畢業后,2006—2010年王開存分別在美國馬里蘭大學地理系和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地質系從事研究工作。在國外工作的這段時間,他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大氣科學”*前沿的研究方向,也堅定了要將自己所學帶回祖國的信念。 王開存教授于2011年回國到北京師范大學任教,在入職**年成為了中組部首批“青年千人計劃”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目前,王開存教授主持一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擔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 這一切看似很順利,但其實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從事科學研究的這些年,他懂得要做好科研必須在任何時候都懂得“堅持”。課題的研究要基于大量的數據分析,難度可想而知。枯燥、無聊、壓力……對這一系列隨時會出現的問題,他只會對自己說兩個字:“堅持”。在導師高標準培養的堅持下,他手寫的本科畢業論文,經過多次反復修改,直到博士期間才正式發表出來。 在王開存看來,科研就是一條漫長的路,唯有“堅持”才能采擷碩果。做課題也是如此,越是高難度的課題,越需要堅持著深挖下去。短期內做不來,有可能是因為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或能力不夠。而一直激勵他“堅持”的原因正是他對“大氣科學”的熱愛,他要“拿出中國自己的氣候數據”和世界對話。 2 王開存的“大氣科學”科研之路也經歷了被國際社會“不認可”到“認可”的一個過程。 在王開存看來,大氣科學是一門應用科學,領域涉及人們較為熟悉的空氣污染、天氣預報、氣候變化等諸多方面。而他的研究方向是大氣科學中的“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主要致力于對過去氣候變化的理解,通過量化觀測數據的不確定性,來提高氣候變化檢測的精度。 王開存一直為“拿出中國自己的氣候數據說話”而不懈努力,想為我們的國家與科學做點貢獻。 過去十幾年,正值我國各領域突飛猛進發展之際。之前在處理國際事務時,第三世界國家選擇站在中國這邊。隨著近些年全球變化問題的凸顯,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問題對多島嶼國家有了更為重要的影響,他們在國際社會上支持我們的力度大不如前。因而,我們在國際氣候談判上常常“被逼著”承諾減排。其實,發達國家以前也靠著燃燒石油、煤炭等發展工業來發展經濟。 目前氣候變化的基礎數據和結論都是由西方國家主導,對于這個問題,王開存教授一直在思考。而要得出正確結論,數據必須是準確的。 氣候變化領域*基礎的數據是溫度數據。針對溫度數據而言,國際上慣用三個數據集.兩個來自美國,一個來自英國。但王開存的研究表明,這些國外的數據集往往會高估中國變暖趨勢,低估美國變暖趨勢。 這主要是因為這些數據集的平均溫度是通過測量*高溫和*低溫取得的平均氣溫,和每天一直變化的真實平均氣溫是有差距的。溫度的日變化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一差距幾十年前和現在的數據結果就是不一樣的,所以就會導致增溫趨勢檢測結果的誤差。大氣結果就是中國的增溫趨勢會被高估,這可能和中國城市化導致的地面情況變化有關系。 因此王開存覺得,用中國自己觀測的數據進行科學研究可能會更合理,國外學者生成的數據對中國并不是有利的。就結果而言,用
立聽師語 北京師范大學教師訪談錄(2018) 作者簡介
程建平,1964年8月出生,教授,現任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主要從事核科學與技術方面的研究,負責我國“世界最深地下實驗室”的建設,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榮譽。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姑媽的寶刀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