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7137943
- 條形碼:9787567137943 ; 978-7-5671-3794-3
- 裝幀:一般銅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當代藝術史 本書特色
本書不是以編年為敘事主線的歷史,也不是按照事件編輯的歷史——當然,編年史是必要的,比如,呂澎、香虹等人所著的20世紀中國藝術史和中國當代藝術史都是很有價值的著作。同時,本書也不是一本以資料編纂為主的歷史文集。
本書試圖通過歷史陳述來回答這個問題: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全球當代藝術之間的關系是什么?無論是從整體還是從個體的角度看,它的當代性價值在哪里?中國當代藝術在形態以及方法論方面形成了什么特點?抑或只是拿來和模仿,或者,不過是本土自然發生的全球化附屬現象?如果它有自己的特點,那么它對當代藝術(無論是國際的還是本土的)有什么價值?
正是從這些問題出發,這本書主要以藝術家的創作思想、方法和作品樣式的演變為主線展開對這段歷史的陳述,并把這些討論放到一個國際當代藝術語境中檢驗它的本土邏輯以及它自己的原創性元素。
中國當代藝術史 內容簡介
本書將中國藝術的當代性追溯到20世紀初的文化啟蒙和“美術革命”,由此展開了在百年來文化現代化的背景以及優選化語境中對于中國當代藝術的梳理。作者以40年來的親身見證,全面宏觀地呈現了中國藝術家如何通過創作對地緣政治、優選化、都市化等世紀變遷做出主動反應,同時避免把藝術圖像和現實對象簡單地畫等號,相反時時關注和挖掘中國藝術家的獨特思維方式,并從眾多藝術傾向和作品案例中總結出如變形、虛擬、儀式、“極多”、互象等諸多特定概念。本書的很終目的不是僅僅是為這些激動人心的歷史過程和藝術現象留下印跡,更重要的是嘗試梳理出一個在優選語境中屬于中國當代藝術自己的敘事邏輯,并在敘事當中體現出中國當代藝術的當代性價值。
中國當代藝術史 目錄
**部分 當代前史
**章 中國現實主義的大眾邏輯
**節 從“美術革命”到“革命的美術”
第二節 從藝術“化大眾”到“大眾化”藝術
第三節 大眾藝術的學院化到波普化
第四節 革命現實主義的懷舊和回潮
第五節 傷痕繪畫
第六節 鄉土寫實
第二章 現代唯美和“業余前衛”
**節 從“盡術盡藝”的唯科學到“去政治化”的唯美:20世紀的“中西合璧”之路
第二節 學院唯美主義
第三節 沙龍畫會和“業余前衛”
第四節 “星星”和“無名”
第二部分 文化轉向(1985—1989)
第三章 文化時間:“'85美術運動”的當代性
**節 為什么是“'85美術運動”
第二節 東部:理性文化批判
第三節 中部:平民文化的現代性
第四節 西部:逆現代的鄉土生命主義
第五節 不是現代流派,而是文化轉向的藝術運動
第四章 殿堂的角逐和出場
**節 發起、夭折、進場
第二節 1988年:“黃山會議”和前衛轉向
第三節 *后一堵墻——經費
第四節 69小時狂歡紀實
第五節 兩聲槍響、兩種敘事
第五章 文化時間模式:“理性繪畫”和“生命之流”
**節 理念、理性和“理性繪畫”
第二節 蘋果·書·鐘:思想者的自畫像
第三節 極地——凍土、黃土
第四節 宇宙——“軟幾何”山水
第五節 紅土和浮云——鄉土形而上學
第三部分 去主體性神話(1986—1996)
第六章 反觀念的觀念
**節 “反藝術”的本土邏輯和國際合法性
第二節 “達達”——空的能指
第三節 禪和日常:空手而來,空手而歸
第四節 反藝術和泛日常
第七章 規則和實錄:對表現性的凌遲
**節 洗情的“理性繪畫”
第二節 煩瑣和重復
第三節 解析:主體性失語的格式
第八章 字象互文
**節 無論真假,重復即空
第二節 圖說
第三節 “一加一等于一”和“一加一等于三”
第四節 “赤字”和“虧空”
第五節 審美代替陳述
結論 “字象”的本體性、策略性和日常性轉型
第四部分 全球和在地,身份和張力(1989—2017)
第九章 拼貼現實、表情現實和快照現實
**節 從“理性繪畫”到“政治波普”:語言挪用和修辭來源
第二節 從“鄉土”到“玩世”:個人表情如何成為國民符號
第三節 快照現實和二手現實
結論
第十章 布道身體和儀式行為
**節 從“盲流”到藝術村
第二節 行為藝術的”身體”概念
第三節 公共身體
第四節 私有身體
第五節 以藝術的名義死亡
第六節 中國行為藝術的儀式化特征
第十一章 “公寓藝術”
**節 1994年:“公寓藝術”的重要節點
第二節 家物糾纏
第三節 女紅:細膩的力量
第四節 紙上展覽:不用錢、不用地、不用關系
第十二章 海外藝術的第三空間攻略
**節 從本土到國際,從藝術批判到文化挑戰
第二節 動物的人性
第三節 至大同:來自東方的東方主義
第四節 天梯:來自外空的目光
第五部分 虛實間圖和世紀奇觀(1994—2019)
第十三章 水泥烏托邦(上):別樣紀實
**節 變形紀實
第二節 身份紀實
第三節 行為紀實
第四節 符號紀實
結論
第十四章 水泥烏托邦(下):另類虛擬
**節 女人即都市
第二節 從錄像到擬像,從重復到散點
第三節 游蕩和游戲:誰的烏托邦
結論
第十五章 鄉村托夢(異托邦)和介入藝術
**節 長征計劃的拓撲學
第二節 從鄉建、鄉土到介入
第三節 鄉村大美術?碧山、許村、石介子、羊磴
第四節 被介入的產業狂歡
結論
第六部分 當下和回望(1993—2019)
第十六章 “極多主義”
**節 日常的儀式
第二節 日常的定量
第三節 日常的形狀
第十七章 互象而非抽象
**節 寫意代抽象:意象風景
第二節 宇宙代抽象:從“軟幾何”到“實驗水墨”
第三節 “極多主義”和“時間水墨”
第四節 抽象和互象:波洛克和吳大羽
第五節 理一分殊
第六節 天工開物
第七節 按圖索驥
第十八章 長城的現在時
**節 記憶遺忘:現代意義的誕生
第二節 記憶哀悼:反思民族魂
第三節 記憶修復:重塑全球身份
附錄 中國當代藝術大事記(1976—2019)
展開全部
中國當代藝術史 作者簡介
高名潞
著名藝術批評家及策展人,曾任《美術》雜志編輯。曾任“‘85美術運動’”這一前衛藝術運動的介紹、批評和策劃工作,并策劃“中國現代藝術展”等多個重要的中國現代、當代、前衛藝術展覽。現執教于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藝術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