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fā)明與發(fā)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江蘇古黃河三角洲地區(qū)地質演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64136
- 條形碼:9787030664136 ; 978-7-03-066413-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江蘇古黃河三角洲地區(qū)地質演化 本書特色
本書詳細介紹了江蘇古黃河地區(qū)的地質演化情況,包括地質資料/古生物資料/物探資料和水工環(huán)資料,內容豐富,專業(yè)性強。
江蘇古黃河三角洲地區(qū)地質演化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在1∶5萬區(qū)域地質調查工作基礎上進行研究編寫的,利用了巖心及其相關測試分析、地面調查、地球物理勘查等資料,以第四紀地質學、沉積學、層序地層學、巖石學、構造地質學等為理論指導,闡述了廢黃河口區(qū)域第四系分布范圍、物質組成、堆(沉)積厚度、空間變化、形成環(huán)境,建立了區(qū)域第四紀地層層序,分析了古地理環(huán)境及演變規(guī)律;探索了基巖面埋深與起伏變化和隱伏基巖的地層、巖石、構造特征,評價了區(qū)域地殼穩(wěn)定性。本書以巖石地層單位為基礎,開展第四紀多重地層劃分對比研究,在建立江蘇古黃河三角洲地區(qū)第四紀地層層序結構的基礎上,研究了第四紀巖相古地理、海岸線變遷和沉積環(huán)境變化特征,揭示了基巖面的起伏變化和隱伏基巖的地層、巖石、構造特征,以巖石地層為基礎研究了新構造運動特征。
江蘇古黃河三角洲地區(qū)地質演化 目錄
序
第1章 自然地理概況 1
1.1 位置及特征 1
1.2 氣候 1
1.3 水系 1
1.4 地形地貌 2
1.4.1 徐淮黃泛平原 4
1.4.2 蘇北濱海平原 5
第2章 第四紀地質 7
2.1 地層劃分 7
2.1.1 第四紀劃分沿革及地層劃分方案 7
2.1.2 全新統(tǒng)淤尖組、連云港組(Qhy、Qhl) 10
2.1.3 上更新統(tǒng)灌南組(Qp3g) 11
2.1.4 中更新統(tǒng)小腰莊組(Qp2x) 11
2.1.5 下更新統(tǒng)五隊鎮(zhèn)組(Qp1w) 12
2.1.6 海侵層確定、深海氧同位素1~5 階段 12
2.2 淺表地層論述 13
2.2.1 廢黃河沉積區(qū)分布范圍及沉積物特征 14
2.2.2 潮坪沉積區(qū)分布范圍及沉積物特征 14
2.2.3 廢黃河沉積區(qū)和潮坪沉積區(qū)綜合對比 15
2.2.4 廢黃河三角洲沉積模式 18
2.3 代表性鉆孔論述 19
2.3.1 濱海縣濱淮鎮(zhèn)新嶺社區(qū)鉆孔XJ01巖性描述 19
2.3.2 響水縣南河鎮(zhèn)平建鉆孔JZ04巖性描述 25
2.3.3 濱海縣頭罾鹽場鉆孔XG01巖性描述 32
2.3.4 灌南縣田樓鎮(zhèn)東盤村鉆孔JZ03巖性描述 39
2.3.5 灌云縣圩豐鎮(zhèn)鉆孔YQ01巖性描述 46
2.4 巖石地層學 52
2.4.1 化學分析 52
2.4.2 重礦物分析 58
2.4.3 黏土礦物組合特征 64
2.4.4 沉積物原生、后生地球化學作用 66
2.5 年代地層學 70
2.5.1 古地磁測試 70
2.5.2 14C 測年 74
2.6 生物環(huán)境地層學 75
2.6.1 孢粉數據分析 75
2.6.2 微體古生物數據分析 82
2.6.3 宏體生物分析 86
2.7 多重標準劃分地層 89
第3章 第四紀沉積環(huán)境與巖相古地理 94
3.1 沉積物粒度變化與環(huán)境演化 94
3.1.1 粒度變化特征 94
3.1.2 沉積環(huán)境 97
3.2 沉積相與沉積體系 98
3.3 上新世末期巖相古地理特征 101
3.4 早更新世早期巖相古地理特征 102
3.5 早更新世中期巖相古地理特征 104
3.6 早更新世晚期巖相古地理特征 105
3.7 中更新世早期早時巖相古地理特征 107
3.8 中更新世早期晚時巖相古地理特征 108
3.9 中更新世晚期巖相古地理特征 110
3.10 晚更新世早期巖相古地理特征 112
3.11 晚更新世MIS4對應時期巖相古地理特征 113
3.12 晚更新世MIS3對應時期巖相古地理特征 115
3.13 晚更新世MIS2對應時期巖相古地理特征 116
3.14 全新世巖相古地理特征 118
第4章 前第四紀地質 120
4.1 地層分區(qū)概述 120
4.2 蘇魯造山帶地層區(qū)地層 120
4.2.1 云臺巖群花果山巖組 120
4.2.2 新近系宿遷組 122
4.3 揚子地層區(qū)地層 127
4.3.1 新元古界 130
4.3.2 下古生界 132
4.3.3 上古生界 136
4.3.4 中生界和新生界 146
4.4 巖漿巖 152
4.5 變質巖 153
4.5.1 花果山巖組變質巖 153
4.5.2 周崗組變質巖 154
第5章 基巖構造 157
5.1 大地構造分區(qū)及特征 157
5.1.1 蘇魯造山帶 157
5.1.2 揚子板塊 158
5.2 韌性流變構造 159
5.2.1 面理與線理構造 159
5.2.2 褶皺構造 160
5.2.3 構造巖巖石特征 160
5.2.4 韌性剪切帶 162
5.2.5 變形期次 162
5.3 褶皺 162
5.3.1 小尖—陳家港背斜(A1) 163
5.3.2 小喜灘向斜(A2) 164
5.3.3 新淮河口背斜(A3) 164
5.3.4 康莊—新灘鹽場背斜(A4) 164
5.3.5 濱淮倒轉向斜(A5) 165
5.3.6 八灘南—大淤尖背斜(A6) 166
5.4 脆性構造 166
5.4.1 斷裂構造 166
5.4.2 其他脆性構造 177
5.5 新構造運動與區(qū)域穩(wěn)定性 177
5.5.1 新構造運動特征 178
5.5.2 新構造分區(qū)及特征 181
5.5.3 基巖面特征 182
5.5.4 地殼穩(wěn)定性分析 185
5.6 地質發(fā)展史 186
5.6.1 蘇魯造山帶 186
5.6.2 揚子板塊 187
第6章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與環(huán)境地質 190
6.1 水文地質 190
6.1.1 地下水類型 190
6.1.2 水文地質結構特征及含水巖組富水性 190
6.1.3 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 192
6.1.4 地下水水位動態(tài) 193
6.1.5 地下水水質特征 193
6.2 工程地質 194
6.2.1 工程地質分區(qū) 194
6.2.2 工程地質評價 194
6.3 環(huán)境地質 197
6.3.1 海岸的坍塌、淤積及岸線變遷 197
6.3.2 水土污染問題 198
6.3.3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198
參考文獻 199
- >
我與地壇
- >
史學評論
- >
二體千字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巴金-再思錄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隨園食單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