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資源利用治理叢書中國資源利用空間依賴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563019
- 條形碼:9787030563019 ; 978-7-03-056301-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資源利用治理叢書中國資源利用空間依賴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對我國資源、產業與收入空間演化過程進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研究內容如下:①中國產業空間結構的演變研究。對我國產業空間結構演變過程進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②中國區域收入空間依賴的變化研究。對我國區域收入空間依賴變化進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③中國區域收入空間依賴存在性的再檢驗。利用Harris的市場潛力模型和新經濟地理學工資方程對我國區域收入空間依賴存在性進行了再驗證。④中國區域收入空間依賴的變化:"距離的詛咒"效應。結合市場潛力時變參數模型的系統GMM估計與分析結果,研究了我國區域收入空間依賴的"距離的詛咒"效應。⑤中國區域收入空間依賴變化的原因:基于產業空間結構變動的分析。根據廣義工資方程對我國產業空間結構變化中各種要素的流動與份額變化進行了模型求解和數值模擬,分析了我國區域收入空間依賴變化的原因。
資源利用治理叢書中國資源利用空間依賴研究 目錄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問題的提出 2
1.3 研究目標 4
1.4 研究思路 5
1.5 研究方法 6
1.6 主要創新點 7
第2章 文獻綜述 9
2.1 《管子》等古籍的區域資源利用空間依賴思想 9
2.1.1 區域資源利用報酬差距收斂說 9
2.1.2 區域資源利用差異動因論 10
2.1.3 區域資源利用差異調控 11
2.2 西方區域資源利用空間依賴研究的理論發展 11
2.2.1 古典區位論中的距離和運輸成本 12
2.2.2 新古典區位論中的不完全競爭模型 13
2.2.3 新經濟地理學對空間依賴的推導 14
2.2.4 空間計量經濟學對空間依賴的偵測和獲取 15
2.2.5 經濟理論中的空間依賴研究比較與整合 16
2.3 區域資源利用空間依賴的變化趨勢和機制研究綜述 17
2.3.1 貿易理論中的不完全空間依賴 17
2.3.2 “距離之謎”與“距離的詛咒” 18
2.3.3 區域資源利用空間依賴變化機制研究綜述 19
2.4 已有研究的主要貢獻、不足與啟示 20
2.4.1 主要貢獻 21
2.4.2 不足之處 22
2.4.3 對本書的啟示 23
第3章 理論基礎 24
3.1 新經濟地理學 24
3.1.1 新經濟地理學兩部門的假設及延伸 24
3.1.2 消費者行為與市場潛力的設定 25
3.1.3 生產者行為與工資方程 29
3.1.4 均衡的確定 31
3.1.5 新經濟地理學模型的擴展 32
3.2 空間計量經濟學 33
3.2.1 空間經濟數據和空間權重矩陣 34
3.2.2 空間自相關和空間依賴 36
3.2.3 空間計量模型 37
3.3 區域資源利用報酬和空間依賴的概念界定 39
3.3.1 兩種理論框架的局限性 40
3.3.2 區域資源利用報酬的變量形式及指標選取 40
3.3.3 區域資源利用報酬的產業部門跨度規范 42
3.3.4 空間依賴的內涵與規范 47
第4章 中國區域資源利用空間依賴的再檢驗 49
4.1 理論背景 49
4.1.1 區域資源利用空間依賴的兩種獲取路徑研究回顧 49
4.1.2 兩種路徑對比與整合的意義 50
4.1.3 需要解決的問題 51
4.2 實證模型的構建 51
4.2.1 Harris的市場潛力模型 51
4.2.2 Krugman工資方程 52
4.2.3 空間聯合模型 53
4.2.4 實證模型的規范 54
4.3 不同解釋變量的區別與規范:市場潛力和其他空間滯后變量 56
4.3.1 不同空間滯后權重對解釋變量構建的影響 56
4.3.2 “對數值的空間滯后項”與“空間滯后項的對數值”問題 58
4.4 中國的空間經濟模式及空間自相關檢驗 60
4.5 計量結果與穩健性檢驗 63
4.5.1 普通*小二乘估計結果 63
4.5.2 LM檢驗和RLM檢驗 64
4.5.3 極大似然估計結果 64
4.5.4 穩健性檢驗 66
第5章 中國區域資源利用空間依賴的變化趨勢 69
5.1 理論背景 69
5.1.1 “距離的詛咒”的提出及其在中國現實經濟中的發展 69
5.1.2 相關實證研究路徑的回顧 70
5.1.3 需要解決的問題 71
5.2 模型設定 72
5.2.1 理論模型 72
5.2.2 實證模型 72
5.3 數據來源與處理 73
5.3.1 市場潛力變量的選擇 74
5.3.2 內部市場潛力的處理 75
5.4 描述性統計與區域資源利用的“核心-邊緣”空間模式 76
5.4.1 描述性統計 76
5.4.2 中國區域收入的“核心-邊緣”空間模式 76
5.5 基準回歸 78
5.5.1 混合*小二乘回歸 78
5.5.2 工具變量回歸 80
5.6 中國區域資源利用報酬空間依賴變化趨勢測度 83
5.6.1 中國區域資源利用報酬歷年Moran’s I的計算 83
5.6.2 中國區域資源利用報酬對市場潛力歷年截面彈性的估計 84
5.6.3 穩健性檢驗 86
第6章 生產性公共支出與區域資源利用空間依賴變化 88
6.1 理論背景 88
6.1.1 中國的傾斜性區域經濟政策與區域資源利用報酬空間依賴 88
6.1.2 引入生產性公共支出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89
6.1.3 新經濟地理學模型與政府行為 90
6.2 一個改進的新經濟地理學模型 91
6.2.1 生產者行為 91
6.2.2 政府行為 92
6.2.3 消費者行為 93
6.2.4 均衡條件 93
6.2.5 求解過程 94
6.3 模型校準 95
6.3.1 區域間同質性參數校準 95
6.3.2 區域間異質性參數校準 96
6.4 數值模擬 98
6.4.1 生產性公共支出的邊際效應 98
6.4.2 生產性公共支出的空間外部性 100
6.4.3 調節生產性公共支出區域分布的影響 102
6.5 經驗分析 104
6.5.1 實證模型設定與估計方法選擇 104
6.5.2 計量結果與討論 105
第7章 資源空間依賴實證啟示 108
7.1 中國資源空間依賴實證總結 108
7.2 中國資源空間依賴實證啟示 109
7.3 后續研究空間 110
第8章 資源依賴的空間構成 111
8.1 二維與三維空間 111
8.2 四維空間 112
第9章 資源空間依賴規律 118
9.1 資源依賴性質決定規律 118
9.1.1 勞動部分稀缺性 119
9.1.2 勞動保護能力稀缺性 119
9.1.3 土地的稀缺性 120
9.1.4 資本的稀缺性 121
9.1.5 知識的稀缺性 121
9.1.6 歷史各發展階段*稀缺要素的更替 123
9.1.7 各歷史發展階段內*稀缺要素的替代 123
9.2 創新推動資源經濟發展規律 124
9.2.1 創新理念 124
9.2.2 技術創新 126
9.2.3 知識創新 128
9.2.4 組織創新 130
9.2.5 體系創新 131
9.2.6 社會創新 132
9.3 資源經濟無害而安平泰發展規律 134
9.3.1 大統一的超穩定結構 134
9.3.2 抑制兩極分化 135
9.3.3 遏制分裂 135
9.3.4 賦稅合理 136
第10章 資源空間依賴機制 137
10.1 順勢而為 137
10.1.1 治理之勢 137
10.1.2 勢中之序 138
10.1.3 治理導向 142
10.2 無為而治 145
10.2.1 無形的治理 145
10.2.2 循道的治理 146
10.2.3 道化萬物的治理 148
第11章 資源空間依賴有序化 149
11.1 有關秩序與耦合治理的理論 151
11.1.1 縱向秩序 151
11.1.2 橫向秩序 151
11.1.3 資源利用秩序的測度標尺 151
11.1.4 秩序的縱橫關系 152
11.1.5 耦合治理 152
11.2 我國資源利用縱向秩序測評 153
11.3 我國資源橫向秩序測評 154
11.3.1 全要素生產率模型 154
11.3.2 數據采集與處理 156
11.3.3 橫向秩序測度結果 157
11.4 能源、水資源和建設用地利用秩序 160
11.4.1 能源、水資源和建設用地利用秩序測度 160
11.4.2 供給側秩序差異 161
11.4.3 需求側的秩序波動 163
11.5 我國三種資源秩序耦合研究 163
11.5.1 耦合協調度模型 163
11.5.2 水資源、建設用地及能源利用耦合結果及分析 164
第12章 結論與啟示 168
12.1 結論 168
12.2 啟示 169
12.3 本書的局限與后續研究展望 170
參考文獻 172
附錄 186
第1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問題的提出 2
1.3 研究目標 4
1.4 研究思路 5
1.5 研究方法 6
1.6 主要創新點 7
第2章 文獻綜述 9
2.1 《管子》等古籍的區域資源利用空間依賴思想 9
2.1.1 區域資源利用報酬差距收斂說 9
2.1.2 區域資源利用差異動因論 10
2.1.3 區域資源利用差異調控 11
2.2 西方區域資源利用空間依賴研究的理論發展 11
2.2.1 古典區位論中的距離和運輸成本 12
2.2.2 新古典區位論中的不完全競爭模型 13
2.2.3 新經濟地理學對空間依賴的推導 14
2.2.4 空間計量經濟學對空間依賴的偵測和獲取 15
2.2.5 經濟理論中的空間依賴研究比較與整合 16
2.3 區域資源利用空間依賴的變化趨勢和機制研究綜述 17
2.3.1 貿易理論中的不完全空間依賴 17
2.3.2 “距離之謎”與“距離的詛咒” 18
2.3.3 區域資源利用空間依賴變化機制研究綜述 19
2.4 已有研究的主要貢獻、不足與啟示 20
2.4.1 主要貢獻 21
2.4.2 不足之處 22
2.4.3 對本書的啟示 23
第3章 理論基礎 24
3.1 新經濟地理學 24
3.1.1 新經濟地理學兩部門的假設及延伸 24
3.1.2 消費者行為與市場潛力的設定 25
3.1.3 生產者行為與工資方程 29
3.1.4 均衡的確定 31
3.1.5 新經濟地理學模型的擴展 32
3.2 空間計量經濟學 33
3.2.1 空間經濟數據和空間權重矩陣 34
3.2.2 空間自相關和空間依賴 36
3.2.3 空間計量模型 37
3.3 區域資源利用報酬和空間依賴的概念界定 39
3.3.1 兩種理論框架的局限性 40
3.3.2 區域資源利用報酬的變量形式及指標選取 40
3.3.3 區域資源利用報酬的產業部門跨度規范 42
3.3.4 空間依賴的內涵與規范 47
第4章 中國區域資源利用空間依賴的再檢驗 49
4.1 理論背景 49
4.1.1 區域資源利用空間依賴的兩種獲取路徑研究回顧 49
4.1.2 兩種路徑對比與整合的意義 50
4.1.3 需要解決的問題 51
4.2 實證模型的構建 51
4.2.1 Harris的市場潛力模型 51
4.2.2 Krugman工資方程 52
4.2.3 空間聯合模型 53
4.2.4 實證模型的規范 54
4.3 不同解釋變量的區別與規范:市場潛力和其他空間滯后變量 56
4.3.1 不同空間滯后權重對解釋變量構建的影響 56
4.3.2 “對數值的空間滯后項”與“空間滯后項的對數值”問題 58
4.4 中國的空間經濟模式及空間自相關檢驗 60
4.5 計量結果與穩健性檢驗 63
4.5.1 普通*小二乘估計結果 63
4.5.2 LM檢驗和RLM檢驗 64
4.5.3 極大似然估計結果 64
4.5.4 穩健性檢驗 66
第5章 中國區域資源利用空間依賴的變化趨勢 69
5.1 理論背景 69
5.1.1 “距離的詛咒”的提出及其在中國現實經濟中的發展 69
5.1.2 相關實證研究路徑的回顧 70
5.1.3 需要解決的問題 71
5.2 模型設定 72
5.2.1 理論模型 72
5.2.2 實證模型 72
5.3 數據來源與處理 73
5.3.1 市場潛力變量的選擇 74
5.3.2 內部市場潛力的處理 75
5.4 描述性統計與區域資源利用的“核心-邊緣”空間模式 76
5.4.1 描述性統計 76
5.4.2 中國區域收入的“核心-邊緣”空間模式 76
5.5 基準回歸 78
5.5.1 混合*小二乘回歸 78
5.5.2 工具變量回歸 80
5.6 中國區域資源利用報酬空間依賴變化趨勢測度 83
5.6.1 中國區域資源利用報酬歷年Moran’s I的計算 83
5.6.2 中國區域資源利用報酬對市場潛力歷年截面彈性的估計 84
5.6.3 穩健性檢驗 86
第6章 生產性公共支出與區域資源利用空間依賴變化 88
6.1 理論背景 88
6.1.1 中國的傾斜性區域經濟政策與區域資源利用報酬空間依賴 88
6.1.2 引入生產性公共支出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89
6.1.3 新經濟地理學模型與政府行為 90
6.2 一個改進的新經濟地理學模型 91
6.2.1 生產者行為 91
6.2.2 政府行為 92
6.2.3 消費者行為 93
6.2.4 均衡條件 93
6.2.5 求解過程 94
6.3 模型校準 95
6.3.1 區域間同質性參數校準 95
6.3.2 區域間異質性參數校準 96
6.4 數值模擬 98
6.4.1 生產性公共支出的邊際效應 98
6.4.2 生產性公共支出的空間外部性 100
6.4.3 調節生產性公共支出區域分布的影響 102
6.5 經驗分析 104
6.5.1 實證模型設定與估計方法選擇 104
6.5.2 計量結果與討論 105
第7章 資源空間依賴實證啟示 108
7.1 中國資源空間依賴實證總結 108
7.2 中國資源空間依賴實證啟示 109
7.3 后續研究空間 110
第8章 資源依賴的空間構成 111
8.1 二維與三維空間 111
8.2 四維空間 112
第9章 資源空間依賴規律 118
9.1 資源依賴性質決定規律 118
9.1.1 勞動部分稀缺性 119
9.1.2 勞動保護能力稀缺性 119
9.1.3 土地的稀缺性 120
9.1.4 資本的稀缺性 121
9.1.5 知識的稀缺性 121
9.1.6 歷史各發展階段*稀缺要素的更替 123
9.1.7 各歷史發展階段內*稀缺要素的替代 123
9.2 創新推動資源經濟發展規律 124
9.2.1 創新理念 124
9.2.2 技術創新 126
9.2.3 知識創新 128
9.2.4 組織創新 130
9.2.5 體系創新 131
9.2.6 社會創新 132
9.3 資源經濟無害而安平泰發展規律 134
9.3.1 大統一的超穩定結構 134
9.3.2 抑制兩極分化 135
9.3.3 遏制分裂 135
9.3.4 賦稅合理 136
第10章 資源空間依賴機制 137
10.1 順勢而為 137
10.1.1 治理之勢 137
10.1.2 勢中之序 138
10.1.3 治理導向 142
10.2 無為而治 145
10.2.1 無形的治理 145
10.2.2 循道的治理 146
10.2.3 道化萬物的治理 148
第11章 資源空間依賴有序化 149
11.1 有關秩序與耦合治理的理論 151
11.1.1 縱向秩序 151
11.1.2 橫向秩序 151
11.1.3 資源利用秩序的測度標尺 151
11.1.4 秩序的縱橫關系 152
11.1.5 耦合治理 152
11.2 我國資源利用縱向秩序測評 153
11.3 我國資源橫向秩序測評 154
11.3.1 全要素生產率模型 154
11.3.2 數據采集與處理 156
11.3.3 橫向秩序測度結果 157
11.4 能源、水資源和建設用地利用秩序 160
11.4.1 能源、水資源和建設用地利用秩序測度 160
11.4.2 供給側秩序差異 161
11.4.3 需求側的秩序波動 163
11.5 我國三種資源秩序耦合研究 163
11.5.1 耦合協調度模型 163
11.5.2 水資源、建設用地及能源利用耦合結果及分析 164
第12章 結論與啟示 168
12.1 結論 168
12.2 啟示 169
12.3 本書的局限與后續研究展望 170
參考文獻 172
附錄 186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莉莉和章魚
- >
唐代進士錄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經典常談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