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帝國的覆沒:近代中國社會的轉(zhuǎn)型困局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20712767
- 條形碼:9787520712767 ; 978-7-5207-1276-7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帝國的覆沒:近代中國社會的轉(zhuǎn)型困局 本書特色
◇帝國為何會失敗? 清王朝為何在改革深水區(qū)傾覆? ◇歷史學(xué)者雷頤披閱數(shù)載,厘清史實,傾心力作! ◇揭示晚清改革失敗之因,再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沖突,解讀近代中國社會的轉(zhuǎn)型困局! ◇一個末代王朝的艱難變革,一個古老民族的蹣跚背影。 ◇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病入膏肓的清政府為何一錯再錯,自掘墳?zāi)鼓酥磷呦蚋餐觯? ◇辛亥革命的猝然爆發(fā),其實是清王朝對現(xiàn)代性的一整套價值體系、制度系統(tǒng)懵然無知,應(yīng)對失據(jù)、步步被動,各種問題、矛盾越積越多、越來越尖銳的總爆發(fā)。 ◇傳統(tǒng)“天下觀”與現(xiàn)代國家觀、技術(shù)進步與制度落后、改良與革命這三對矛盾的長期撕扯,是近代中國社會轉(zhuǎn)型屢屢陷入困局的關(guān)鍵所在。 ◇扎實的史料根基+深刻的歷史觀感+高明的講故事技巧,可讀性和思想性俱佳,大眾類歷史書的文本典范。 ◇如何處理好舊制度和新文明的關(guān)系,是中華民族復(fù)興繞不開的關(guān)鍵問題,愿本書能提供一些鏡鑒。
帝國的覆沒:近代中國社會的轉(zhuǎn)型困局 內(nèi)容簡介
1911年,武昌起義,事起倉促,仿佛只一夜之間,一個碩大無比的王朝就轟然坍塌。其實,這是自1840年起,清王朝對中國面臨現(xiàn)代性轉(zhuǎn)型懵然無知,對現(xiàn)代性的一整套價值體系、制度系統(tǒng)懵然無知,因此應(yīng)對失據(jù)、步步被動,各種問題和矛盾越積越多、越來越尖銳的總爆發(fā)。 本書從多個視角全景描繪了晚清自鴉片戰(zhàn)爭至辛亥革命這*后幾十年的歷史畫卷,圍繞這一時段的史事、人物、社會等方面展開解讀,*終梳理出了清王朝覆滅的內(nèi)在邏輯在于傳統(tǒng)“天下觀”與現(xiàn)代國家觀、技術(shù)進步與制度落后、改良與革命這三對矛盾的長期撕扯與斷裂,這也是近代中國社會轉(zhuǎn)型屢屢陷入困局的關(guān)鍵所在。
帝國的覆沒:近代中國社會的轉(zhuǎn)型困局 目錄
前言
**章 “天下”的破滅
第二章 洋務(wù):在“器物”的背后
第三章 制度困境
第四章 國家觀念:從倫理到契約
第五章 崩潰
余論
帝國的覆沒:近代中國社會的轉(zhuǎn)型困局 節(jié)選
中國傳統(tǒng)“天下”觀的核心是“華夏中心論”,即天下是以中國為中心的,其他都是邊緣,而且由“邊緣”漸成“野蠻”。 《尚書·禹貢》把天下分為五個同心而具有階級性的地區(qū),分別是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蠻夷屬于要服,他們需要中國的控制管理,每三個月貢賦一次,而戎狄則屬于荒服,相對于蠻夷離中國更遠,因此他們只需一年貢賦一次。顧頡剛先生在《禹貢注釋》中認為,“侯服”以外四面各五百里喚作“綏服”,這是介于中原和外族間的地區(qū),應(yīng)當給它安撫和羈縻,所以一方面要在那里推廣中原文化,一方面又要整頓武備來保護甸服和侯服的安全。“綏服”以外四面各五百里喚作“要服”,“要服”以外四面五百里喚作“荒服”。“荒服”“要服”都是外族所居,同時也是中國流放罪人的地方。“照這般說來,那時的天下( 甸、侯、綏、要、荒)共計方五千里,中央政府勢力所及的地方( 甸、侯、綏)所謂‘中國’也者,是方三千里,而直屬于中央的王畿( 甸)則只有方一千里。” 對歷史上是否真正存在這樣一個規(guī)規(guī)整整的區(qū)劃,史學(xué)界一直有爭論,但重要的是,它說明古代中國人的“天下觀”就是如此。 夷夏對舉始于西周,有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說;嚴夷夏之辨卻是在春秋時期。約至春秋時期,“夏”和與其相對的“狄”“夷”“蠻”“戎”“胡”等( 后簡稱“夷狄”或“夷”)概念的使用開始突破地域范圍,被賦予文化的意義,甚至被賦予一定程度的種族意義,主要用于區(qū)別尊卑上下、文明野蠻、道德與非道德。“華夏”代表正宗、中心、高貴、文明、倫理道德;“夷”則代表偏庶、邊緣、卑下、野蠻、沒有倫理道德、尚未脫離獸性。 按照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蠻”為蛇種,從蟲;“貉”為豸種,從豸;“狄”本為犬種,從犬;“羌”為西戎,羊種,從羊。《左傳》閔公元年:“狄人伐邢。管敬仲言于齊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齊人救邢。”《左傳》襄公四年:晉國魏絳主“和戎”,但也是將戎作為“禽獸”看待。晉侯曰:“戎狄無親而貪,不如伐之。”魏絳曰:“戎,禽獸也,獲戎失華,無乃不可乎!”《左傳》成公四年:“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國語·周語 中 》:“ 夫 戎 狄, 冒 沒 輕 儳, 貪 而 不 讓。 其 血 氣 不 治, 若 禽 獸焉。”“狄,豺狼之德也”,“狄,封豕豺狼也”。 在現(xiàn)實中“華夏”不能不與“夷狄”接觸,孔、孟都提出要嚴夷夏之防。雖然孔子及后來的孟子主要是從“文化”意義上歧視“夷狄”,而不是從種族意義上歧視“夷狄”,但這種文化歧視是嚴重的。孔子在《論語》中的名言“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強調(diào)“夷夏之辨”。因此,孔子大力宣揚、高度評價“尊王攘夷”,經(jīng)過“尊王攘夷”,華夏與夷狄的地理邊界與文化邊界已清晰劃分。孔子高度肯定管仲輔佐齊桓公“尊王攘夷”之功:“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與華夏衣俗不同的“被發(fā)左衽”,成為野蠻的同義詞。
帝國的覆沒:近代中國社會的轉(zhuǎn)型困局 作者簡介
雷頤,歷史學(xué)者,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思想史、文化史等。著有《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孤寂百年: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十二論》《走向革命:細說晚清七十年》《歷史:何以至此》《逃向蒼天:極端年代里小人物的命運沉浮》《歷史的裂縫:近代中國與幽暗人性》《歷史的進退:晚近舊事與集體記憶》《中國切片,1901》等,譯有《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之間》《胡適與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選擇》《中國現(xiàn)代思想中的唯科學(xué)主義》等。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二體千字文
- >
唐代進士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史學(xué)評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xué)概述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