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中醫哲學基礎·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34917
- 條形碼:9787513234917 ; 978-7-5132-3491-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中醫哲學基礎·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 內容簡介
本書為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系列教材之一,立足于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的編寫宗旨,致力于中醫藥院校人才培養的需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以科學性、優選性、啟發性、實用性為編寫原則,力求客觀闡述中醫學的文化源流、哲學觀念、思維方式和歷史發展脈絡,力求反映當今中醫哲學研究的近期新成果和很高水平,力求為解決中醫理論、臨床、科研的重大問題提供理論武器和哲學指導,為中醫學的未來發展探明方向。
全書分六章,章導論,第二章中國哲學與中醫哲學,第三章中醫哲學源流,第四章中醫哲學基本范疇,第五章中醫哲學的生命觀,第六章中醫哲學思維方法,供高等中醫藥院校研究生使用。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中醫哲學基礎·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 目錄
**節 中國哲學
一、哲學的概念
二、中國哲學的思想體系
三、中國哲學的特點
第二節 中醫哲學
一、中醫哲學的概念與內涵
二、中醫哲學研究的范圍
三、中西醫學的本質區別
第三節 中醫哲學與中華文化偉大復興
一、中醫哲學與中醫學
二、中醫思維方式
三、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
第二章 中國哲學與中醫哲學
**節 易學與中醫哲學
一、《周易》的構成與性質
二、《周易》的主要內容
三、《周易》哲學思想
四、易學對中醫學的影響
第二節 儒學與中醫哲學
一、孔子哲學
二、孟子與茍子哲學
三、漢代經學
四、宋明理學
五、儒學對中醫學的影響
第三節 道學與中醫哲學
一、老子哲學
二、莊子哲學
三、黃老之學與《淮南子》哲學
四、魏晉玄學
五、道教文化
六、道學對中醫學的影響
第四節 佛學與中醫哲學
一、佛教的傳人與發展
二、佛教的主要流派
三、佛教的核心理論
四、佛學對中醫學的影響
第五節 其他流派與中醫哲學
一、陰陽家與中醫哲學
二、兵家與中醫哲學
三、名家與中醫哲學
四、法家與中醫哲學
第三章 中醫哲學源流
**節 漢代醫學哲學
一、《黃帝內經》醫學哲學思想
二、《神農本草經》醫學哲學思想
三、《傷寒雜病論》醫學哲學思想
第二節 晉唐醫學哲學
一、王叔和醫學哲學思想
二、葛洪醫學哲學思想
三、陶弘景醫學哲學思想
四、楊上善醫學哲學思想
五、孫思邈醫學哲學思想
六、王冰醫學哲學思想
第三節 宋金元醫學哲學
一、劉完素醫學哲學思想
二、張元素醫學哲學思想
三、張從正醫學哲學思想
四、李杲醫學哲學思想
五、朱震亨醫學哲學思想
第四節 明清醫學哲學
一、李時珍醫學哲學思想
二、孫一奎醫學哲學思想
三、趙獻可醫學哲學思想
四、張介賓醫學哲學思想
五、喻昌醫學哲學思想
六、黃元御醫學哲學思想
第四章 中醫哲學基本范疇
**節 道
一、概述
二、中醫之道
第二節 氣
一、概述
二、中醫之氣
第三節 陰陽
一、概述
二、中醫陰陽
第四節 五行
一、概述
二、中醫五行論
第五節 范疇關系論
一、道與氣
二、氣與陰陽
三、陰陽與五行
……
第五章 中醫哲學生命觀
第六章 中醫哲學思維方法
主要參考書目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中醫哲學基礎·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 節選
《中醫哲學基礎/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 一、形象思維重于抽象思維 以比類取象為基礎的中醫象數思維,通過發現事物之間的相似性,以人為中心,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自身的各組成部分之間建立起廣泛的聯系,建立起眾多的象數模型,這種思維方式將人的生命狀態放在自然和社會環境中加以考察,強調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自身各部分之間整體關系上去理解生命運動、疾病的發生、疾病診斷和治療,使中醫學具有無比開闊的視野,有助于充分認識和挖掘事物之間的各種有機聯系,有助于保存認識對象信息的豐富性、完整性。這與西方醫學相比具有一定的優勢,蘊含和孕育著自然醫學、環境醫學、社會醫學、心理醫學、精神醫學等眾多的現代醫學的萌芽,代表著未來醫學科學的發展方向。但傳統思想文化影響下的中醫象數思維也有其不足。 象數思維及其影響下產生的陰陽、五行、八卦等模型,在對事物進行分類、類比時往往只注意事物之間可以感知的表象,并以此表象作為現象與事物分類的依據。然而,這種分類的思路,常常從其可以感知的表象出發,進而產生相當廣泛的聯想,從而導致對事物的分類不像現代意義上的門類種屬那樣有分類學上的依據。象數思維在自然、社會和人類之間進行廣泛地類比,但這些眾多的類比之中有一些是有可比性的、是真實的、是科學的,而有很多則有一定的主觀比附色彩。由于象數思維的類比取象注重事物之間表象的相似,而不注重在事物表面之象的基礎上通過“抽象”發現其本質上的聯系,因而也不能全面、深入、精確地研究和揭示構成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人體形態學的構成、中藥的實有成分等。同一物象、象喻可以對應著眾多不同的意義,而同一意義又可以通過不同的物象、象喻來表示,這固然給醫者的想象、領悟留下很大的空間,有助于醫者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揮,但也使物象、象喻的意義變得具有模糊性、不確定性。 恩格斯曾說:“依靠經驗性自然科學本身所提供的材料,可以對作為連貫性整體看的自然界總情景給一個頗有系統的說明。對自然界總情景給一個這樣的說明,在從前是所謂自然哲學的任務,而自然哲學所能用以執行這個任務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拿理想的、幻想的聯系來代替它還不知道的真實的現象聯系,拿虛構來代替缺乏的事實,單只在想象中把真實的缺陷填補起來。這樣做時,自然哲學吐露了好多天才的思想和猜到了好多后來的發現,但也有過不少的廢話和胡說。這在當時也不能不如此。”對于中醫象數思維中這種優勢與不足同時互存的現象也當作如是觀,給予歷史、客觀、公正地看待與評價。 二、整體思維重于分析思維 中醫整體思維不僅把人體生命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運用陰陽五行理論,總結宇宙規律,模擬生命現象,建立系統整體普遍適用的一般結構模型,而且揭示了聯系和運動的不可分性,把生命、健康和疾病作為一個動態的過程來理解,重視人體整體、功能、運動的特點,既考慮到了自然、社會環境中不同因素對機體產生的不同反應,又考慮了同一自然環境中不同機體的不同反應,因而能夠很好地處理類別和個體、共性和個性、常時和瞬時的關系,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順應人體氣機與天地日月相應之勢,順應人身正氣抗邪之勢,順應臟腑、體質好惡之勢,辨證地診斷治療疾病,在探索認識生命這一復雜的運動形態方面,具有超前的科學性、先進性、實用性。 人是一個異常復雜的生命體,是一個非線性的自組織結構,僅用有限的幾個固定功能模型去描述是簡單粗略的。同時,這樣的模型雖然能夠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反映事物運動的某些規律,但往往更強調事物的變化是一個循環反復的過程,把事物運動的周期性看作原封不動的封閉圓圈,帶有循環論的傾向。 正如愛丁頓所說:“科學需要予以注意的任何事物,都是用對客體的微觀解剖來發現的。”近代科學的發展靠的是分析,分析也是西醫學的優勢所在。分析既是明確認識統一體的各部分、要素的本質和屬性的必然方法,也是再度辯證綜合認識該統一體的必需前提。中醫思維方式雖然勾畫出了人體生命運動的畫面,但缺乏對微觀的分析,借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研究成果,實現中醫學整體、宏觀把握與局部、微觀分析的有機結合,將是中醫趨向完善的不二法門。三、關系思維重于實體思維 在象數思維、整體思維、中和思維指導下,中醫通過各種模型在人與自然、社會之間,在人體的器官各部分之間建立起廣泛地聯系。就人體與外部的聯系看,它把人體與天時、氣候、區域、人際、知識、運動、食物、藥物等聯結在一起,構成了人體外界的多層次系統結構。就人體自身內部關系看,它把精、氣、神、藏象、經絡、五志、五神、五液、氣血營衛、三焦九竅等聯結在一起,構成人體內部的系統結構。這樣內外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使人體這個小宇宙與大宇宙融為一個整體。醫家在診病時,根據精、氣、神的多種表現,結合時間、空間、體質、病史進行陰陽、表里、寒熱、虛實之八綱分析,恰切地診斷出病證。在治療時要根據時間的不同、年齡的不同、臟腑虛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案。處方用藥時,考慮到臟腑功能、老少盛衰、時空條件、貴賤之別,決定藥物君、臣、佐、使的配伍。這無疑是這種思維的優勢所在。 但象數思維、整體思維、中和思維在重視關系功能時,卻受“重道輕器”“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等傳統思想的影響和局限,輕視和忽略了對具體的物質實體的分析。 如在病因的認識上,中醫采取辨證求因的認識方式,以病證的臨床表現及病變規律推求病因。如六淫病因,主要不是物質性實體而是功能性概念。臟腑概念雖然也包括一些實物功能,但主要屬性是指動態功能。由于缺乏嚴密的解剖學實驗,囿于“重功能,輕形質”的氣化圖,使臟這一概念*初的內涵已經發生了由實質器官到功能系統組合的轉移,外延擴大化。對于機體的各組成部分,并不探求它組成的物質實體,而著重探討它在機體中的作用和行為方式;不是從解剖學的臟腑實質器官出發研究各自的功能,而是把顯露于外的功能現象當作研究的基礎,根據整體體表各種功能現象之間的聯系確定臟腑概念和臟腑之間的聯系。 對于中醫思維中的這種重關系而輕實體的傾向,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2卷中指出:“西方人的頭腦問它本質上是什么?而中國人的頭腦則問它在其開始、活動和終結的各階段與其他事物的關系是怎樣的,我們應該怎樣對它做出反應?” ……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中醫哲學基礎·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 作者簡介
張其成,男,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中醫醫史文獻學科博士生導師,先后擔任中醫文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圖書館館長、管理學院院長、校學術委員會委員。主編《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中國傳統文化》《中醫哲學基礎》《醫古文》等教材,出版《易學與中醫》《易道主干》《易圖探秘》等專著。先后任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文化分會主任委員、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易學與科學委員會理事長、中國哲學史學會中醫哲學分會副會長、國際易學聯合會副會長、中國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周易研究會常務理事等職。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山海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