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音樂民族志方法導論——以中國傳統音樂為實例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3059340
- 條形碼:9787103059340 ; 978-7-103-05934-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音樂民族志方法導論——以中國傳統音樂為實例 本書特色
本書是作者在長期的理論研究、田野考察與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對該學科理論的深度闡釋,是具有里程牌意義的成果,對中國傳統音樂研究及其他涉及東西方音樂文化觀念及相互關系問題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提供了研究范式。
音樂民族志方法導論——以中國傳統音樂為實例 內容簡介
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 分別為上篇: 民族音樂學與文化人類學、中篇: 音樂民族志研究的觀念立場、下篇: 音樂民族志的分析與描寫方法。書中首先對西方民族音樂學理論和中國本土民族音樂學發展做了系統性總結和研究, 又結合中國傳統音樂的研究實例, 深度闡釋和解讀音樂民族志研究的方法論, *終緊跟學科發展的*新動向, 提出具有創新性的學術觀點。作者對該學科進行了理論的深度闡釋, 是具有里程牌意義的成果, 對中國傳統音樂研究及其他涉及東西方音樂文化觀念及相互關系問題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提供了研究范式。是中國民族音樂學研究的原創性學術精品。
音樂民族志方法導論——以中國傳統音樂為實例 目錄
**章 民族音樂學的學科定義和基本概念
一、常規方法論層面:學科定義和基本概念
二、研究音樂是否需要“語境”或文化支點
三、對認知民族音樂學與結構主義一符號學的接納與應用
四、從常規方法論到文化哲學觀:學科理論的轉型與分層
第二章 民族音樂學與民族學的歷史淵源關系
一、民族學的“共時一歷時”學科劃分特征
二、**階段——比較音樂學與進化論派、文化圈學派
三、第二階段——民族音樂學與博厄斯學派、結構一功能學派
四、第三階段——現代民族音樂學與民族學的分層化和多元化時期
第三章 民族音樂學在中國的歷史發展過程
一、20世紀80年代以前——民族音樂學研究的萌動時期
二、20世紀80至90年代——民族音樂學學科在中國的確立
三、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民族音樂學的新發展
中篇:音樂民族志研究的觀念立場
第四章 描述與闡釋:音樂民族志描寫的方法論取向
一、西方音樂民族志研究手段的不同方法論取向
二、中國音樂民族志研究手段的方法論取向
三、關于音樂民族志研究手段和實施過程的幾點看法
第五章 主位與客位——民族音樂學的“雙視角”文化立場
一、中國民族音樂學界對“雙視角”的關注過程
二、“雙視角”研究方法的一般理論和實踐意義
三、早期民族志的“雙視角”立場對民族音樂學的影響
四、近二十年以來本學科研究領域的較新發展趨向
五、中國音樂民族志研究者的文化身份、研究觀念與文化立場
第六章 宏觀與微觀——音樂民族志研究規模的方法論取向
一、音樂民族志研究規模的“宏觀一微觀”方法論取向
二、民族音樂學研究中的“系統定位”與“歷史定位”
三、“客位一主位”與“宏觀一微觀”概念的區分
四、有關研究規模范圍的不同時期方法論取向
第七章 音樂民族志與結構主義一符號學
一、民族音樂學理論與符號學方法
二、從符號學觀念看民族音樂學的三個學科分支
三、音樂民族志研究中符號學方法的運用
四、民族音樂形態學的符號分析研究方法
五、傳統音樂研究中的語義學和文化學分析方法
六、多點音樂民族志的時空維度及符號學分析方法
第八章 音樂民族志與主位一客位雙視角考察分析方法——兼論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方法的來龍去脈
一、基礎理論之——-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及其理論原型
二、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的社科來源及其表述方式
三、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方法的學術貢獻和理論局限
四、音樂民族志的雙視角考察分析方法及其理論概念
下篇:音樂民族志的分析與描寫方法
第九章 中西樂器和音樂分類法的多維關系比較
一、中外樂器分類法的比較研究
二、中國傳統音樂分類法的研究
三、“多元分層一體化格局”與中國傳統音樂分類法
第十章 中國傳統音樂民族志的分析與描寫方法
一、“宏觀/客位”的研究思維
二、“中觀/互補”的研究思維
三、“微觀/主位”的研究思維
第十一章 歷時音樂民族志的分析與描寫方法
一、音樂史觀念的擴展:由歐洲中心論到多元歷史觀
二、“重塑民族音樂學”語境下的歷史民族音樂學研究
三、歷史民族音樂學的研究和分析方法
四、歷史民族音樂學中包含的“元文本-對象文本”評論關系
第十二章 儀式音樂表演民族志的分析與描寫方法
一、儀式音樂的界分及其與傳統音樂之間的關系
二、系統的要素——儀式音樂的特殊性與同一性
三、系統的層次——作為子系統存在的儀式音樂文化叢
四、系統的結構——儀式音樂的對立統一結構模式
五、結構與功能——固定因素與可變因素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
再版后記
音樂民族志方法導論——以中國傳統音樂為實例 節選
《音樂民族志方法導論:以中國傳統音樂為實例》: 其一,“大約在一個半世紀之前,在整個歐洲人們對研究民間創作產生了興趣。他們從美學觀點出發面開始進行采集民歌。他們拿起筆來,是為了把那些從藝術觀點看來很稀有而優美的歌詞和曲調集合在一起。他們的確已經盡可能去找尋過民歌的‘原本的’,未經改變的形式;但如果達不到這目的,他們就會滿足于把許多不同的變體拼湊起來,成為他們自認為*正確的善本。” 其二,“他們為這些曲調配上器樂的伴奏,或改編為合唱曲,使這穿上‘衣裳’的曲調比原來赤裸裸的模樣更為群眾所歡迎。他們也采用民歌主題寫成了幻想曲、狂想曲和諸如此類的作品。在這個階段,他們都只是為了這一個實用的目的而努力。” 其三,“把各個語言不同的民族的音樂寶藏加以比較,人們驚異地發現其中有共同的曲調和歌詞,旋律風格也有類似之處。與此相反,也有一些曲調和旋律風格只局限于某一地區……*后,采集家們開始認識農民音樂怎樣地不同于個人的藝術。他們也認識到民間音樂從本質至一切表現都是集體性的。在這方面,他們驚異地發現民間音樂是農村生活全部集體活動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追溯它的來源,它是結合著各種集體活動而存在的。”作為結論,巴托克又指出:“在這領域里有多少問題尚有待解決啊!以后我們就會知道,今天彼此遠離的民族,其祖先的文化之間是什么一種關系,今天彼此為鄰的民族,其文化接觸又是什么一種情況,有什么心理上的相近和分歧的地方。”“這種問題的解決,就是民歌研究的*終目的。這門年輕的科學如果能夠有意識地為這個目的服務,它是可以和其它學科相比美的。……和往日根據‘藝術規律’來‘改正’和刪節民歌的采集方法相比,今天的一些合乎科學要求的,精密的工作方法更能幫助這門科學為上述的目的服務。”(巴托克,1936) 若結合巴托克作為作曲家和民間研究家的雙重音樂實踐來看,我們可以說,上述關于其當時至其前一百多年民間音樂研究道路的評述,其實也是巴托克自己一生中所走的音樂創作與學術研究道路的真實寫照和總結,其中濃縮了他幾十年對東歐民間音樂的藝術與文化真諦進行探索的所有感悟和體驗。若再將他的觀點同冼星海、呂驥等中國學者的音樂觀和學術觀念相對照,二者之間有著何其相似的地方。不過所不同的是,在冼星海所代表的音樂創作主旨論者那里,可以看到巴托克所言的“以音樂創作為目的”或“實用性目的”的第二個階段特點。而在呂驥的學術觀念中,則已經部分地出現了巴托克所崇尚和向往的“文化的溯源及比較”那樣的理論境界。同時也有必要看到,雖然在巴托克和呂驥的研究設想中都已經有了這樣比較完整的學術框架,但在當時戰亂的環境條件下,這一切卻無從在呂驥的研究實踐上得以實現。在巴托克的研究中,盡管已經出現了像對羅馬尼亞民間音樂進行較大面積的色彩區劃分和比較那樣的學術工作,但他所言及的有關民族文化的探索和比較,在當時也還僅只局限于一種理想狀態。可以說,他們在此方面學術觀念的思想性和學術性價值,主要體現在對后世音樂學術界的長期影響方面。 當我們做出中國的“民間音樂研究”階段同東歐音樂民俗學研究在發展方向上存在頗多相似的結論時,還有必要再對二者究竟是否有過橫向的影響關系再做一點討論。在前文提到的中國當代學者持有的不同觀點中,有一種觀點認為“民間音樂研究”顯然直接受到了東歐音樂民俗學的影響(伍國棟,2000;沈洽,1996b)。然而,若我們翻開當時該派作曲家們的論著時,卻僅只能從其中的只言片語中,看出在諸如“新音樂”的創作觀念上顯露出的、受俄羅斯民族樂派作曲家及蘇聯和東歐作曲家創作觀念影響的某些痕跡;而在關于民間音樂的整理、發掘和研究的觀念上,當時的有關文論中卻鮮有提及東歐及蘇聯的音樂民俗學,倒是在對中國二三十年代民俗學界有關民歌的研究和討論的文字中時有所見。 ……
音樂民族志方法導論——以中國傳統音樂為實例 作者簡介
楊民康,中央音樂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入選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2017年)。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副會長,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傳統音樂學會理事,國際傳統音樂學會(ICTM)會員,上海高校音樂人類學E—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上海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學位校外考試委員等。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隨園食單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