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技術新未來5G技術核心與增強:從R15到R16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571513
- 條形碼:9787302571513 ; 978-7-302-57151-3
- 裝幀:8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時代·技術新未來5G技術核心與增強:從R15到R16 本書特色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教授 張平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院長、教授 沈八中東南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教授 金石中國移動集團級首席專家,3GPP RAN全會副主席 徐曉東聯袂推薦OPPO研究院5G標準專家團隊成果,包含R16新版本,對B5G、6G預研也有參考。令標準人員回味、從業人員尋味、初學人員領悟、開發人員頓悟。張平院士等專家推薦在5G R16標準完成之際, 編寫并出版介紹5G標準, 尤其是包含R15和R16版本的完整的技術專著, 是非常必要和亟需的。這將對5G領域的技術研究、設備開發、系統部署和業務運營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對未來的B5G、6G預研也可以提供重要參考。
——張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在3GPP正式完成5G國際標準R16版本6個月后,《5G技術核心與增強:從R15到R16》這本著眼于剖析5G標準化過程的新書問世了。這讓我們這些工作在無線通信領域前沿的研發人員、教師和學生感到興奮。該書作者團隊是參與3GPP 標準化的一線專家,他們在本書中對5G R15、R16版本各個部分的技術遴選、取舍和設計過程做了詳細的描述和透徹的分析,相信本書會給讀者帶來身臨其境參與5G標準制定的閱讀體驗。
—— 沈八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院長、教授這本書不僅介紹了5G標準本身,還介紹了5G標準化的過程,使讀者能看到完整的5G技術選擇與系統設計的過程。對于從事移動通信研發的人員來說,本書值得一讀。
—— 金石,東南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教授這是一本令5G標準代表人員回味、從業人員尋味、初學人員領悟、開發人員頓悟的好書。
—— 徐曉東,中國移動集團級首席專家,3GPP RAN全會副主席
新時代·技術新未來5G技術核心與增強:從R15到R16 內容簡介
《5G 技術核心與增強: 從R15到R16》是OPPO研究院的5G 技術專家和靠前標準化代表共同編著的一本5G技術圖書。與市面上已出版的5G書籍不同, 本書不僅介紹了5G NR標準的基礎版本——R15版本,也介紹了包含URLLC、NR V2X、非授權頻譜通信等5G重要組成部分的5G 增強技術標準——R16版本。本書的特色是深入介紹從無到有、由粗到細的5G技術方案遴選和標準形成的過程, 不僅可以作為從事5G研發人員的工具書, 也可以作為高校、企業中將要投身未來B5G及6G研究的學生和年輕研究人員學習5G的參考書。
新時代·技術新未來5G技術核心與增強:從R15到R16 目錄
目錄
第1 章 概 述蘇進喜 沈 嘉 編著
1. 1 NR 相比LTE 的增強演進…………… 2
1. 2 NR 對新技術的取舍………………… 9
1. 2. 1 NR 對新參數集的選擇………………… 9
1. 2. 2 NR 對新波形技術的選擇…………… 10
1. 2. 3 NR 對新編碼方案的選擇…………… 11
1. 2. 4 NR 對新多址技術的選擇…………… 12
1. 3 5G 技術、器件和設備成熟度……… 13
1. 4 R16 增強技術………………………… 15
1. 4. 1 MIMO 增強…………………………… 16
1. 4. 2 URLLC 增強———物理層……………… 17
1. 4. 3 高可靠低時延通信(URLLC)
———高層……………………………… 17
1. 4. 4 UE 節能增強………………………… 17
1. 4. 5 兩步RACH 接入……………………… 18
1. 4. 6 上行頻譜切換發送…………………… 18
1. 4. 7 移動性增強…………………………… 18
1. 4. 8 MR-DC 增強…………………………… 19
1. 4. 9 NR V2X ……………………………… 19
1. 4. 10 NR 非授權頻譜接入………………… 20
1. 5 小結…………………………………… 20
參考文獻…………………………………… 20
第2 章 5G 系統的業務需求與應用場景田文強 編著
2. 1 業務需求與驅動力…………………… 22
2. 1. 1 永恒不變的高速率需求……………… 22
2. 1. 2 垂直行業帶來的新變化……………… 23
2. 2 5G 系統的應用場景………………… 24
2. 2. 1 增強型移動寬帶通信………………… 25
2. 2. 2 高可靠低時延通信…………………… 25
2. 2. 3 大規模機器類通信…………………… 26
2. 3 5G 系統的性能指標………………… 26
2. 4 小結…………………………………… 29
參考文獻…………………………………… 29
第3 章 5G 系統架構劉建華 楊 寧 編著
3. 1 5G 系統側網絡架構………………… 30
3. 1. 1 5G 網絡架構演進…………………… 30
3. 1. 2 5G 網絡架構和功能實體…………… 31
3. 1. 3 5G 端到端協議棧…………………… 33
3. 1. 4 支持非3GPP 接入5G ……………… 34
3. 1. 5 5G 和4G 網絡互操作………………… 35
3. 2 無線側網絡架構……………………… 36
3. 3 小結…………………………………… 43
參考文獻…………………………………… 43
Ⅵ 5G 技術核心與增強:從R15 到R16
第4 章 帶寬分段(BWP) 沈 嘉 編著
4. 1 BWP (帶寬分段) 的基本概念…… 45
4. 1. 1 從多子載波間隔資源分配角度
引入BWP 概念的想法……………… 46
4. 1. 2 從終端能力和省電角度引入BWP
概念的想法…………………………… 47
4. 1. 3 BWP 基本概念的形成………………… 49
4. 1. 4 BWP 的應用范圍……………………… 50
4. 1. 5 BWP 是否包含SS/ PBCH Block …… 51
4. 1. 6 同時激活的BWP 的數量…………… 52
4. 1. 7 BWP 與載波聚合的關系……………… 53
4. 2 BWP 的配置方法…………………… 55
4. 2. 1 Common RB 的引入…………………… 55
4. 2. 2 Common RB 的顆粒度………………… 56
4. 2. 3 參考點Point A ……………………… 57
4. 2. 4 Common RB 的起點RB 0 …………… 61
4. 2. 5 載波起點的指示方法………………… 61
4. 2. 6 BWP 指示方法………………………… 62
4. 2. 7 BWP 的基本配置方法小結…………… 62
4. 2. 8 BWP 配置的數量……………………… 64
4. 2. 9 TDD 系統的BWP 配置……………… 65
4. 3 BWP 切換…………………………… 66
4. 3. 1 動態切換和半靜態切換……………… 66
4. 3. 2 基于DCI 的BWP 激活方式的引入… 67
4. 3. 3 觸發BWP Switching 的DCI 設計
———DCI 格式………………………… 68
4. 3. 4 觸發BWP Switching 的DCI 設計
———顯性觸發和隱性觸發…………… 70
4. 3. 5 觸發BWP Switching 的DCI 設計
———BWP 指示符……………………… 71
4. 3. 6 基于Timer 的BWP 回落的引入……… 73
4. 3. 7 是否重用DRX Timer 實現BWP
回落 ………………………………… 76
4. 3. 8 bwp-InactivityTimer 的設計…………… 78
4. 3. 9 Timer-based 上行BWP 切換………… 81
4. 3. 10 基于Time Pattern 的BWP 切換的
取舍………………………………… 82
4. 3. 11 BWP 的自動切換…………………… 84
4. 3. 12 BWP 切換時延……………………… 86
4. 4 初始接入過程中的BWP …………… 88
4. 4. 1 下行初始BWP 的引入……………… 88
4. 4. 2 上行初始BWP 的引入……………… 90
4. 4. 3 下行初始BWP 的配置……………… 92
4. 4. 4 下行初始BWP 與下行缺省BWP
的關系………………………………… 94
4. 4. 5 載波聚合中的初始BWP …………… 96
4. 5 BWP 對其他物理層設計的影響…… 97
4. 5. 1 BWP 切換時延的影響………………… 97
4. 5. 2 BWP-dedicated 與BWP-common
參數配置……………………………… 97
4. 6 小結…………………………………… 98
參考文獻98 …………………………………… u56258 .
第5 章 5G 靈活調度設計林亞男 沈 嘉 趙振山 編著
5. 1 靈活調度的基本思想……………… 101
5. 1. 1 LTE 系統調度設計的限制………… 101
5. 1. 2 引入頻域靈活調度的考慮………… 102
5. 1. 3 引入時域靈活調度的考慮………… 104
5. 2 5G NR 的資源分配設計…………… 107
5. 2. 1 頻域資源分配類型的優化………… 107
5. 2. 2 頻域資源分配顆粒度……………… 110
5. 2. 3 BWP 切換過程中的頻域資源指示
問題………………………………… 112
5. 2. 4 BWP 內的跳頻資源確定問題……… 115
5. 2. 5 信道“起點+長度” 調度方法的
提出………………………………… 117
5. 2. 6 起始符號指示參考點的確定……… 118
5. 2. 7 指示K0 與K2 的參考子載波間隔
問題………………………………… 121
5. 2. 8 Type A 與Type B 映射類型………… 121
5. 2. 9 時域資源分配信令設計…………… 123
5. 2. 10 多時隙符號級調度………………… 128
5. 3 碼塊組(CBG) 傳輸……………… 131
5. 3. 1 CBG 傳輸方式的引入……………… 131
目 錄Ⅶ
5. 3. 2 CBG 的劃分………………………… 132
5. 3. 3 重傳CBG 確定方法………………… 132
5. 3. 4 DCI 中CBG 相關信息域…………… 133
5. 3. 5 基于CBG 的反饋設計……………… 134
5. 4 NR 下行控制信道(PDCCH) 設計… 136
5. 4. 1 NR PDCCH 的設計考慮…………… 136
5. 4. 2 控制資源集(CORESET) ………… 138
5. 4. 3 搜索空間集(Search Space Set) …… 145
5. 4. 4 下行控制信息(DCI) 設計的
改進………………………………… 148
5. 5 上行控制信道(PUCCH) 設計…… 152
5. 5. 1 長、短PUCCH 格式的引入………… 152
5. 5. 2 短PUCCH 結構設計………………… 153
5. 5. 3 長PUCCH 結構設計………………… 155
5. 5. 4 PUCCH 資源分配…………………… 158
5. 5. 5 PUCCH 與其他上行信道沖突解決… 159
5. 6 靈活TDD …………………………… 161
5. 6. 1 靈活時隙概念……………………… 161
5. 6. 2 半靜態上下行配置………………… 163
5. 6. 3 動態上下行指示(SFI) …………… 164
5. 7 PDSCH 速率匹配…………………… 165
5. 7. 1 引入速率匹配的考慮……………… 165
5. 7. 2 速率匹配設計……………………… 167
5. 8 小結………………………………… '3170
參考文獻………………………………… 171
第6 章 NR 初始接入徐偉杰 賀傳峰 田文強 胡榮貽 編著
6. 1 小區搜索…………………………… 173
6. 1. 1 同步柵格與信道柵格……………… 173
6. 1. 2 SSB 的設計…………………………… 178
6. 1. 3 SSB 的傳輸特征……………………… 181
6. 1. 4 SSB 的實際傳輸位置及其指示……… 184
6. 1. 5 小區搜索過程……………………… 186
6. 2 初始接入相關的公共控制信道…… 189
6. 2. 1 SSB 與CORESET#0 的復用圖樣…… 190
6. 2. 2 CORESET#0 介紹…………………… 191
6. 2. 3 Type0-PDCCH Search Space ………… 194
6. 3 NR 隨機接入……………………… 196
6. 3. 1 NR PRACH 信道的設計…………… 196
6. 3. 2 NR PRACH 資源的配置…………… 199
6. 3. 3 SSB 與PRACH Occasion 的映射…… 201
6. 3. 4 RACH 過程的功率控制……………… 203
6. 4 RRM 測量…………………………… 204
6. 4. 1 RRM 測量參考信號………………… 204
6. 4. 2 NR 測量間隔………………………… 206
6. 4. 3 NR 的同頻測量與異頻測量………… 212
6. 4. 4 RRM 測量帶來的調度限制………… 217
6. 5 RLM 測量…………………………… 218
6. 5. 1 RLM 參考信號……………………… 218
6. 5. 2 RLM 過程…………………………… 219
6. 6 小結………………………………… 219
參考文獻………………………………… 220
第7 章 信道編碼陳文洪 黃瑩沛 崔勝江 編著
7. 1 NR 信道編碼方案概述…………… 221
7. 1. 1 信道編碼方案介紹………………… 221
7. 1. 2 數據信道的信道編碼方案………… 223
7. 1. 3 控制信道的信道編碼方案………… 225
7. 1. 4 其他信息的信道編碼方案………… 226
7. 2 Polar 碼……………………………… 227
7. 2. 1 Polar 碼的基本原理………………… 227
7. 2. 2 序列設計…………………………… 229
7. 2. 3 級聯碼……………………………… 229
7. 2. 4 碼長和碼率………………………… 230
7. 2. 5 速率匹配與交織…………………… 230
7. 3 LDPC 碼…………………………… 232
7. 3. 1 LDPC 碼的基本原理………………… 232
7. 3. 2 奇偶校驗矩陣設計………………… 233
7. 3. 3 置換矩陣設計……………………… 235
7. 3. 4 基礎圖設計………………………… 236
7. 3. 5 提升值設計………………………… 238
7. 3. 6 分割與CRC 校驗…………………… 240
7. 3. 7 速率匹配與HARQ ………………… 243
7. 4 小結………………………………… 247
參考文獻………………………………… 247
Ⅷ 5G 技術核心與增強:從R15 到R16
第8 章 多天線增強和波束管理史志華 陳文洪 黃瑩沛 田杰嬌 方 昀 尤 心 編著
8. 1 NR MIMO 反饋增強………………… 253
8. 1. 1 NR 的CSI 反饋增強………………… 253
8. 1. 2 R15 Type Ⅰ碼本…………………… 257
8. 1. 3 R15 Type Ⅱ碼本…………………… 258
8. 2 R16 碼本增強……………………… 263
8. 2. 1 eType Ⅱ碼本概述…………………… 263
8. 2. 2 頻域矩陣設計……………………… 265
8. 2. 3 系數矩陣設計……………………… 266
8. 2. 4 Rank=2 碼本設計…………………… 268
8. 2. 5 高Rank 碼本設計…………………… 269
8. 2. 6 eType Ⅱ碼本表達式………………… 270
8. 3 波束管理…………………………… 270
8. 3. 1 模擬波束賦形概述………………… 271
8. 3. 2 下行波束管理基本流程…………… 272
8. 3. 3 下行波束測量與上報……………… 274
8. 3. 4 下行波束指示……………………… 278
8. 3. 5 上行波束管理基本流程…………… 280
8. 3. 6 上行波束測量……………………… 282
8. 3. 7 上行波束指示……………………… 282
8. 4 主小區波束失敗恢復……………… 283
8. 4. 1 基本流程…………………………… 284
8. 4. 2 波束失敗檢測……………………… 285
8. 4. 3 新波束選擇………………………… 286
8. 4. 4 波束失敗恢復請求………………… 287
8. 4. 5 網絡側響應………………………… 288
8. 5 輔小區波束失敗恢復……………… 288
8. 5. 1 波束失敗檢測……………………… 289
8. 5. 2 新波束選擇………………………… 290
8. 5. 3 波束恢復請求……………………… 291
8. 5. 4 網絡側響應………………………… 293
8. 6 多TRP 協作傳輸…………………… 293
8. 6. 1 基本原理…………………………… 293
8. 6. 2 基于單DCI 的NC-JT 傳輸………… 294
8. 6. 3 基于多DCI 的NC-JT 傳輸………… 296
8. 6. 4 基于多TRP 的分集傳輸…………… 300
8. 7 小結………………………………… 303
參考文獻………………………………… 304
u56258 .
第9 章 5G 射頻設計邢金強 張 治 劉啟飛 詹文浩 邵 帥 編著
9. 1 新頻譜及新頻譜…………………… 308
9. 1. 1 頻譜劃分…………………………… 308
9. 1. 2 頻譜組合…………………………… 310
9. 2 FR1 射頻技術……………………… 312
9. 2. 1 高功率終端………………………… 312
9. 2. 2 接收機靈敏度……………………… 315
9. 2. 3 互干擾……………………………… 316
9. 3 FR2 射頻及天線技術……………… 318
9. 3. 1 射頻天線架構……………………… 318
9. 3. 2 功率等級…………………………… 318
9. 3. 3 接收機靈敏度……………………… 322
9. 3. 4 波束對應性………………………… 324
9. 3. 5 MPE ………………………………… 325
9. 4 NR 測試技術……………………… 326
9. 4. 1 SA FR1 射頻測試…………………… 327
9. 4. 2 SA FR2 射頻測試…………………… 327
9. 4. 3 EN-DC 射頻測試…………………… 330
9. 4. 4 MIMO OTA 測試…………………… 331
9. 5 NR 射頻實現與挑戰……………… 334
9. 5. 1 NR 射頻前端………………………… 334
9. 5. 2 干擾與共存………………………… 336
9. 5. 3 SRS 射頻前端設計………………… 337
9. 5. 4 其他NR 挑戰………………………… 338
9. 6 小結………………………………… 339
參考文獻………………………………… 339
第10 章 用戶面協議設計石 聰 尤 心 林 雪 編著
10. 1 用戶面協議概述…………………… 341
10. 2 SDAP 層…………………………… 343
10. 3 PDCP 層…………………………… 344
10. 4 RLC 層…………………………… 346
10. 5 MAC 層…………………………… 347
10. 6 小結………………………………… 354
參考文獻………………………………… 354
目 錄Ⅸ
第11 章 控制面協議設計杜忠達 王淑坤 李海濤 尤 心 編著
11. 1 系統消息廣播……………………… 355
11. 1. 1 系統消息內容……………………… 355
11. 1. 2 系統消息的廣播和更新…………… 357
11. 1. 3 系統消息的獲取和有效性………… 358
11. 2 尋呼………………………………… 360
11. 3 RRC 連接控制…………………… 362
11. 3. 1 接入控制…………………………… 362
11. 3. 2 RRC 連接控制……………………… '3363
11. 4 RRM 測量和移動性管理………… 370
11. 4. 1 RRM 測量…………………………… 370
11. 4. 2 移動性管理………………………… 374
11. 5 小結………………………………… 380
參考文獻………………………………… 380
第12 章 網絡切片楊皓睿 許 陽 編著
12. 1 網絡切片的基本概念……………… 381
12. 1. 1 引入網絡切片的背景……………… 381
12. 1. 2 如何標識網絡切片………………… 382
12. 2 網絡切片的業務支持……………… 383
12. 2. 1 網絡切片的注冊…………………… 383
12. 2. 2 網絡切片的業務通路……………… 385
12. 3 網絡切片擁塞控制………………… 388
12. 4 漫游場景下的切片使用…………… 389
12. 5 小結………………………………… 389
參考文獻………………………………… 389
第13 章 QoS 控制郭雅莉 編著
13. 1 5G QoS 模型的確定……………… 390
13. 2 端到端的QoS 控制……………… 392
13. 2. 1 端到端的QoS 控制思路介紹……… 392
13. 2. 2 PCC 規則的確定…………………… 394
13. 2. 3 QoS 流的產生和配置……………… 395
13. 2. 4 UE 側使用的QoS 規則…………… 396
13. 3 QoS 參數…………………………… 396
13. 3. 1 5QI 及對應的QoS 特征…………… 396
13. 3. 2 ARP ………………………………… 399
13. 3. 3 碼率控制參數……………………… 399
13. 4 反向映射QoS …………………… 400
13. 4. 1 為什么引入反向映射QoS ………… 400
13. 4. 2 反向映射QoS 的控制機制………… 401
13. 5 QoS 通知控制……………………… 402
13. 5. 1 QoS 通知控制介紹………………… 402
13. 5. 2 候選QoS 配置的引入……………… 403
13. 6 小結………………………………… 404
參考文獻………………………………… 404
第14 章 5G 語音許 陽 劉建華 編著
14. 1 IMS 介紹…………………………… 406
14. 1. 1 IMS 注冊…………………………… 406
14. 1. 2 IMS 呼叫建立……………………… 408
14. 1. 3 異常場景處理……………………… 409
14. 2 5G 語音方案及使用場景………… 410
14. 2. 1 VoNR ……………………………… 410
14. 2. 2 EPS Fallback/ RAT Fallback ……… 413
14. 2. 3 Fast Return (快速返回) ………… 415
14. 2. 4 語音業務連續性…………………… 415
14. 3 緊急呼叫…………………………… 416
14. 4 小結………………………………… 416
參考文獻………………………………… 417
第15 章 高可靠低時延通信(URLLC) 徐 婧 林亞男 梁 彬 沈 嘉 編著
15. 1 下行控制信道增強………………… 419
15. 1. 1 壓縮的控制信道格式引入背景…… 419
15. 1. 2 壓縮的控制信道格式方案………… 419
15. 1. 3 基于監測范圍的PDCCH 監測能力
定義………………………………… 421
15. 1. 4 多種PDCCH 監測能力共存……… 422
Ⅹ 5G 技術核心與增強:從R15 到R16
15. 1. 5 PDCCH 丟棄規則增強……………… 423
15. 1. 6 多載波下PDCCH 監測能力……… 424
15. 2 上行控制信息增強………………… 425
15. 2. 1 多次HARQ-ACK 反饋與子時隙
(Sub-slot) PUCCH ………………… 425
15. 2. 2 多HARQ-ACK 碼本……………… 431
15. 2. 3 優先級指示………………………… 432
15. 2. 4 用戶內上行多信道沖突…………… 433
15. 3 終端處理能力……………………… 435
15. 3. 1 處理時間引入背景與定義………… 435
15. 3. 2 處理時間的確定…………………… 435
15. 3. 4 處理時間約束……………………… 437
15. 3. 5 處理亂序…………………………… 437
15. 4 數據傳輸增強……………………… 439
15. 4. 1 CQI 和MCS ………………………… 439
15. 4. 2 上行傳輸增強……………………… 441
15. 4. 3 上行傳輸增強的時域資源確定
方式………………………………… 442
15. 4. 4 上行傳輸增強的頻域資源確定
方式………………………………… 444
15. 4. 5 上行傳輸增強的控制信息復用
機制………………………………… 445
15. 5 免調度傳輸技術…………………… 446
15. 5. 1 靈活傳輸起點……………………… 447
15. 5. 2 資源配置機制……………………… 448
15. 5. 3 多套免調度傳輸…………………… 450
15. 5. 4 容量提升技術……………………… 451
15. 6 半持續傳輸技術…………………… 454
15. 6. 1 半持續傳輸增強…………………… 454
15. 6. 2 HARQ-ACK 反饋增強……………… 454
15. 7 用戶間傳輸沖突…………………… 456
15. 7. 1 沖突解決方案……………………… 456
15. 7. 2 搶占信令設計……………………… 458
15. 7. 3 搶占資源指示……………………… 460
15. 7. 4 上行功率控制……………………… 461
15. 8 小結………………………………… 462
參考文獻………………………………… '3462
第16 章 高可靠低時延通信(URLLC) ———高層付 喆 劉 洋 盧前溪 編著
16. 1 工業以太網時間同步……………… 465
16. 2 用戶內上行資源優先級處理……… 467
16. 2. 1 數據和數據之間的沖突…………… 467
16. 2. 2 數據和調度請求之間的沖突……… 470
16. 3 周期性數據包相關的調度增強…… 470
16. 3. 1 支持更短的半靜態調度周期……… 471
16. 3. 2 配置多組激活的半靜態調度
資源………………………………… 472
16. 3. 3 半靜態調度資源時域位置計算
公式增強…………………………… 473
16. 3. 4 重新定義混合自動重傳請求 ID …… 474
16. 4 PDCP 數據包復制傳輸增強……… 474
16. 4. 1 R15 NR 數據包復制傳輸………… 474
16. 4. 2 基于網絡設備指令的復制傳輸
增強………………………………… 476
16. 4. 3 基于終端自主的復制傳輸增強
構想………………………………… 477
16. 5 以太網包頭壓縮…………………… 478
16. 6 小結………………………………… 480
參考文獻………………………………… 480
第17 章 5G V2X 趙振山 張世昌 丁 伊 盧前溪 編著
17. 1 NR V2X 時隙結構和物理信道…… 481
17. 1. 1 基礎參數…………………………… 481
17. 1. 2 側行鏈路時隙結構………………… 483
17. 1. 3 側行鏈路物理信道和側行鏈路
信號………………………………… 485
17. 2 側行鏈路資源分配………………… 494
17. 2. 1 時域和頻域資源分配……………… 494
17. 2. 2 模式1 動態資源分配……………… 495
17. 2. 3 模式1 側行免授權資源分配……… 497
17. 2. 4 模式2 資源分配…………………… 499
17. 3 側行鏈路物理過程………………… 505
17. 3. 1 側行鏈路HARQ 反饋……………… 505
17. 3. 2 側行HARQ 反饋信息上報………… 507
17. 3. 3 側行鏈路測量和反饋……………… 508
17. 3. 4 側行鏈路功率控制………………… 509
17. 4 高層相關過程……………………… 511
17. 4. 1 側行鏈路協議棧總覽……………… 511
17. 4. 2 能力交互…………………………… 512
目 錄Ⅺ
17. 4. 3 接入層參數配置…………………… 513
17. 4. 4 測量配置與報告過程……………… 515
17. 4. 5 RLM/ RLF ………………………… 515
17. 5 小結………………………………… 516
參考文獻………………………………… 517
第18 章 5G 非授權頻譜通信林 浩 吳作敏 賀傳峰 石 聰 編著
18. 1 簡介………………………………… 518
18. 2 信道監聽…………………………… 518
18. 2. 1 信道監聽概述……………………… 519
18. 2. 2 動態信道監聽……………………… 522
18. 2. 3 半靜態信道監聽…………………… 527
18. 2. 4 持續上行LBT 檢測及恢復機制…… 529
18. 3 初始接入…………………………… 531
18. 3. 1 SS/ PBCH Block (同步信號廣播信
道塊) 傳輸………………………… 531
18. 3. 2 主信息塊(MIB) ………………… 535
18. 3. 3 RMSI 監聽………………………… 537
18. 3. 4 隨機接入…………………………… 540
18. 4 資源塊集合概念和控制信道……… 542
18. 4. 1 NR-U 系統中寬帶傳輸增強……… 542
18. 4. 2 下行控制信道和偵測增強………… 545
18. 4. 3 上行控制信道增強………………… 552
18. 5 HARQ 與調度……………………… 557
18. 5. 1 HARQ 機制………………………… 557
18. 5. 2 HARQ-ACK 碼本…………………… 560
18. 5. 3 連續PUSCH 調度………………… 568
18. 6 NR-U 系統中免調度授權上行…… 569
18. 6. 1 免調度授權傳輸資源配置………… 569
18. 6. 2 CG-UCI 和CG 連續重復傳輸……… 571
18. 6. 3 下行反饋信道CG-DFI 設計……… 573
18. 6. 4 CG 重傳計時器…………………… 574
18. 7 小結………………………………… 575
參考文獻………………………………… 575
第19 章 5G 終端節能技術(Power Saving) 左志松 徐偉杰 胡 奕 編著
19. 1 5G 終端節能技術的需求和評估… 577
19. 1. 1 5G 終端節能技術需求…………… 577
19. 1. 2 節能候選技術……………………… 578
19. 1. 3 節能技術的評估方法……………… 583
19. 1. 4 評估結果與選擇的技術…………… 585
19. 2 節能喚醒信號設計及其對DRX
的影響……………………………… 587
19. 2. 1 節能喚醒信號的技術原理………… 587
19. 2. 2 R16 采用的節能喚醒信號………… 588
19. 2. 3 節能喚醒信號對DRX 的作用…… 591
19. 3 跨Slot 調度技術…………………… 593
19. 3. 1 跨Slot 調度的技術原理…………… 593
19. 3. 2 靈活調度機制用于跨Slot 調度…… 595
19. 3. 3 動態指示跨Slot 調度的處理……… 596
19. 3. 4 跨Slot 調度的作用時間機制……… 597
19. 3. 5 跨Slot 調度的錯誤處理…………… 598
19. 3. 6 跨Slot 調度對上下行測量的
影響………………………………… 598
19. 3. 7 BWP 切換與跨Slot 調度………… 598
19. 4 多天線層數限制…………………… 600
19. 4. 1 發射側和接收側天線數影響能耗…… 600
19. 4. 2 下行MIMO 層數限制……………… 601
19. 4. 3 上行MIMO 層數限制……………… 601
19. 5 輔小區(載波) 休眠…………… 601
19. 5. 1 載波聚合下的多載波節能………… 601
19. 5. 2 輔小區(載波) 節能機制………… 602
19. 5. 3 激活時間外的輔小區(載波)
休眠觸發…………………………… 603
19. 5. 4 激活時間內的輔小區(載波)
休眠觸發…………………………… 603
19. 6 RRM 測量增強…………………… 604
19. 6. 1 非連接態終端的節能需求………… 604
19. 6. 2 非連接態終端RRM 測量放松的
判斷準則…………………………… 605
19. 6. 3 非連接態終端的RRM 測量放松
的方法……………………………… 606
19. 7 終端側輔助節能信息上報………… 607
19. 7. 1 終端輔助節能信息上報的過程…… 607
19. 7. 2 終端輔助節能信息上報的內容…… 608
19. 8 小結………………………………… 609
參考文獻………………………………… 609
Ⅻ 5G 技術核心與增強:從R15 到R16
第20 章 R17 與B5G/6G 展望杜忠達 沈 嘉 編著
20. 1 Release 17 簡介…………………… 611
20. 2 B5G/6G 展望……………………… 616
20. 3 小結………………………………… 627
參考文獻………………………………… 627
縮略語………………………………………………………………………………………… 629
_x00C_
展開全部
新時代·技術新未來5G技術核心與增強:從R15到R16 作者簡介
OPPO研究院簡介 OPPO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3月,是引領前沿技術研究,代表OPPO公司在學術、標準和應用研究方面z高水平的組織。OPPO研究院總部位于中國深圳,包括分設于中國、美國、日本、以色列的六大研究所。在語音語義、計算機視覺、數據智能、情境智能、材料科學、電源科技、標準協議、軟件架構、硬件架構九大技術領域開展前端研究。其使命是洞察用戶未來生活方式,構建OPPO公司的核心技術能力,成就怦然心動的產品與服務體驗。 OPPO研究院標準研究部是OPPO研究院的二級部門,負責標準協議研究,方向涉及5G/B5G/6G、短距離技術、物聯網平臺技術、視頻編解碼等多個關鍵領域。累計向3GPP提交標準文稿超過5000篇,對5G國際標準制定做出了貢獻。在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申請了超過3300族5G發明專利,在ETSI已聲明了超過1000族5G標準專利。 沈嘉
OPPO研究院標準研究部資深研究員。自2005年開始參與4G、5G國際標準化工作, 作為主要完成人之一的項目《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TD-LTE)關鍵技術與應用》獲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出版有《3GPP長期演進(LTE)技術原理與系統設計》一書。 杜忠達
OPPO研究院標準研究部資深研究員,高級工程師。自2005年開始參與4G、5G國際標準化工作。和他人合著的《5G無線系統設計與國際標準》一書獲中國工信出版傳媒集團2020年優秀出版物專業類一等獎。 張治
OPPO研究院標準研究部資深研究員。香港大學博士,有超過10年的3GPP 標準化和研究工作經驗,作為OPPO公司的主要代表全程參與了5G NR RAN1、RAN4標準化過程。 楊寧
OPPO研究院標準研究部部長。北京郵電大學博士,高級工程師,從事5G核心標準以及相應增強技術的研究工作,輸出數百項專利及標準化提案。 唐海
OPPO研究院副院長。曾就職于大型運營商和通信網絡設備商,自2005年開始參與4G、5G國際標準化工作,曾任3GPP RAN全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