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中國經濟:實踐探索與學理解說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20817
- 條形碼:9787220120817 ; 978-7-220-12081-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經濟:實踐探索與學理解說 本書特色
一本寫給大眾的經濟學,讓普通讀者也能理解新發展格局的時代背景,看清后疫情時期中國經濟如何高質量發展。
中國經濟:實踐探索與學理解說 內容簡介
《中國經濟:實踐探索與學理解說》是經濟學名家蔡昉解讀中國經濟發展的通俗理論著作。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改革開放更讓中國經濟獲得了騰飛。當前,受2020年疫情影響和反全球化思潮的沖擊,世界經濟形勢趨于嚴峻,未來中國經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本書分“中國經驗的溯往鑒今”“維護經濟全球化”“政策思考與展望”“開啟增長新引擎”“應對風險挑戰”五編,對經濟學領域的一些熱點話題給出中國學者的解讀,為推動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保障和穩定民生提供了有益參考和借鑒。
中國經濟:實踐探索與學理解說 目錄
中國經濟:實踐探索與學理解說 節選
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進入新發展階段,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面臨環境和條件的新變化,為了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做出的重要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辯證思維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形成新發展格局正是黨中央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做出的*新部署,確保我國在“十四五”和2035年之前這個時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推動形成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包括著眼于促進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的平衡和相互促進、外需與內需的平衡和相互促進、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平衡和相互促進等一系列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應把以下三個方面作為重要的著力點,推出切實有效的舉措。**,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進一步挖掘和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潛力,形成和完善國內大循環這個主體。第二,暢通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完善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聯動和相互促進機制。第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用改革開放的辦法形成新發展格局。 一、內需潛力來自規模效應和速度效應 2010年以來,我國就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總規模達到99.09萬億元,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為14.3萬億美元,占全球經濟總量的16.4%。以這樣大的經濟規模,2019年我國GDP增長率為6.1%,在主要經濟體中增長*快,顯著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3.8%的平均水平、世界2.5%的平均水平和高收入國家1.7%的平均水平。這種規模效應和速度效應結合在一起,奠定了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重要位置。在2009—2019年十年期間,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高達28%。GDP總規模及其增長速度,既標志著我國的強大生產能力,也定義了我國的超大規模需求能力,形成經濟總量和市場規模上的獨特優勢。 近年來,在國際經濟環境和我國發展階段都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取得新的進展,經濟循環特征客觀上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既增強了國民經濟的平衡性,也對世界經濟的平衡做出貢獻。例如,我國經常項目順差與按支出法計算的GDP比率,從2007年的9.95%降至2019年的0.99%;2019年,在我國按支出法統計的GDP總量中,*終消費占比(消費率)為55.4%,其中70%為居民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占比(資本形成率)為43.1%,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占比(外需比率)僅為1.5%;在同年6.1%的GDP實際增長率中,上述需求“三駕馬車”分別貢獻了3.5個百分點、1.9個百分點和0.7個百分點。經濟循環中出現的這種新特征,并不意味著我國經濟已經轉變為內向型發展,也不說明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已經完成,我國經濟循環仍然存在進一步平衡的巨大潛力。 外需對拉動我國經濟增長仍有巨大的潛力,挖掘潛力需要繼續推動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開放合作格局,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我國目前是世界上*大的貨物出口國。如果把產品和服務出口以及主要收益加在一起,2019年的世界占比達到9.7%。如果進一步細化分析,特別是從價值鏈和更多要素的角度來觀察,可以得出我國經濟的國際參與度仍然十分顯著的結論。例如,在考慮到更復雜的價值鏈因素情況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我國外需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比單純以凈出口數據做出的估算要高19個百分點。麥肯錫的報告也顯示,從貿易、資本和技術等方面綜合觀察,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的依賴度仍在顯著提高之中。 二、挖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蘊藏的潛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拓展投資空間、挖掘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潛力,要與轉變發展方式,實現高質量發展緊密結合。以往過度依賴投資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具有不可持續性,仍要繼續進行調整,才能實現發展方式的根本改變。與此同時,提高生產率和推動高質量發展也需要投資來支撐。實際上,保持我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諸多新增長點,往往蘊藏在發展面臨的短板制約中,補足短板和形成新增長點,是未來投資的結合點和重要方向。 (后文略……)
中國經濟:實踐探索與學理解說 作者簡介
蔡昉,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學部委員、學部主席團秘書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勞動經濟學、人口經濟學、經濟增長、收入分配、中國經濟改革等。曾出版《讀懂中國經濟》《從人口紅利到改革紅利》《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世界意義》等作品。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煙與鏡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