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把孩子培養成財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0787028
- 條形碼:9787540787028 ; 978-7-5407-8702-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把孩子培養成財富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家長與其把財富留給孩子,還不如把孩子變成財富! 給孩子一片成長的天空,讓孩子做更好的自己! 著名家庭教育專家、億萬家長的導師、幾代少年兒童的“知心姐姐”盧勤的經典作品!
把孩子培養成財富 內容簡介
本書是盧勤的經典作品。在具體的家教過程中,家長們有很多難題,所有的家教難題盧勤都有辦法。本書結合大量生動鮮活的教育實例,提供了富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以盧勤在各個城市的講演內容為主,采用了大量她在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等媒體與家長孩子面對面做節目時的精彩內容,全面展現了盧勤幾十年家庭教育的思想精粹和經典的家教理念。其中,“把孩子培養成財富”“快樂人生三句話”“成長比分數更重要”“媽媽‘弱’一點,孩子會更強”“走進孩子的心靈”等精辟觀點已經成為深入人心的家教理念。 盧勤是當代國內*懂孩子心的家庭教育專家之一,影響了一代家長的教育理念。本書是父母的家教指南。
把孩子培養成財富 目錄
前 言 / 001
**章??家庭教育新概念
一、做孩子喜愛敬佩的父母
1. 跟孩子一起貼近時代 / 002
2. 用孩子易于接受的家教 / 004
3. 好父母的言傳身教 / 007
4. 賞識教育如溫暖陽光 / 009
5. 哈佛女生的家教啟示 / 011
二、家教中的正能量
1. 要做人中人,不做人上人 / 016
2. 多傳正信息,少給負信息 / 018
3. 要陪孩子成長,不要替孩子成長 / 020
4. 多用肯定式,少用否定語 / 023
5. 首先注重幫孩子立身 / 025
6. 維護孩子的尊嚴 / 030
第二章??給孩子一片成長的天空
一、今天的孩子缺什么
1. 缺失童年快樂 / 032
2. 缺失學習動力 / 035
3. 缺失精神文化 / 037
4. 缺失親情溝通 / 040
5. 缺失成就感 / 042
二、成長比分數更重要
1. 成長比成功重要——輸得起的孩子*成功 / 044
2. 經歷比名次重要——讓孩子接受挫折教育 / 046
3. 對話比對抗重要——別跟孩子較勁 / 049
4. 付出比給予重要——給孩子愛你的機會 / 050
三、成長的天空
1. 成長需要夢想——“放飛你的夢想” / 051
2. 成長需要尊嚴——“把頭抬起來” / 060
3. 成長需要包容——“我已經原諒你” / 062
4. 成長需要自由——“你的奇思妙想真不錯” / 068
5. 成長需要宣泄——“我聽你說” / 074
6. 成長需要肯定——“孩子,你真了不起” / 076
7. 成長需要磨難——“跌倒了,爬起來” / 080
8. 成長需要溝通——學會傾聽,學會傾訴 / 083
第三章??讓孩子做*好的自己
一、讓孩子擁有陽光人格
1. 讓孩子學會關心學會愛 / 087
2. 讓孩子有成功的信念 / 088
3. 讓孩子有自信心 / 092
4. 讓孩子有快樂觀 / 096
5. 讓孩子有堅強意志 / 102
6. 讓孩子有責任感 / 105
7. 讓孩子有正確的比較觀念 / 111
二、給孩子成功的力量
1. 賞識的力量——相信你能行 / 117
2. 信任的力量——你很重要 / 120
3. 發現的力量——你是奇跡 / 123
4. 評價的力量——你做得真好 / 127
5. 合作的力量——朋友需要你 / 129
6. 創新的力量——你能做得更好 / 131
三、讓孩子成為受歡迎的人
1. 文明禮貌三句話 / 137
2. 文明行為三件事 / 138
3. 待人接物三原則 / 140
4. 傳遞熱情三個示 / 142
第四章??家教中的五大沖突和七個忠告
一、家教中的五大沖突
1. 期望的沖突——過高的期望,帶來孩子的無望 / 144
2. 愛的沖突——過分的溺愛,帶來孩子的無情 / 147
3. 交流的沖突——過多的干涉,帶來孩子的無奈 / 150
4. 保護的沖突——過度的保護,帶來孩子的無能 / 156
5. 評價的沖突——過多的指責,帶來孩子的無措 / 160
二、緩解沖突的七個忠告
1. 變以分為本為以人為本——關注孩子的心靈成長 / 165
2. 盲目變清醒——有舍才有得 / 168
3. 導演變觀眾——該放手就放手 / 170
4. 施愛變受愛——在乎孩子的愛 / 174
5. 嘮叨變忠告——勵志的話終身受益 / 176
6. 相同變不同——為孩子喝彩 / 180
7. 對抗變對話——從相互欣賞開始 / 184
第五章??讓學習從灌輸變成邀請
一、引導孩子愛學習
1. 孩子為什么厭學 / 189
2. 找找學習的成就感 / 190
3. 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 194
4. “我是在幫你們學” / 200
5. 怎樣做孩子才努力 / 201
6. 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 / 207
7. 要嚴守時間 / 209
8. 把時間交給孩子 / 210
二、怎樣幫助孩子學習
1. 挖掘孩子的智力潛能 / 212
2. 訓練孩子的想象力 / 217
3. 每天閱讀十分鐘 / 222
4. 教孩子集中注意力 / 225
5. 請別打擾孩子 / 228
6. 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效率 / 229
7. 為什么孩子學習有困難 / 231
三、應考心態很重要
1. 考前怎樣緩解緊張情緒 / 233
2. 家長滿意度決定孩子考試是否緊張 / 235
3. 考前要做好三個準備 / 238
4. 不能改變考試,那就改變心情吧 / 239
5. 如何對待孩子的考試失利 / 240
6. 過分看重分數會給孩子帶來無形壓力 / 243
7. 良好的心態保證考場的發揮 / 245
第六章??智慧父母的教育細節
一、良好習慣早養成
1. 一年級很重要 / 249
2. 家里規矩有方圓 / 250
3.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 253
4. 教孩子愛思考 / 255
二、方法總比問題多——典型個案分析
1. 孩子對父母說“請勿打擾” / 256
2. 我的孩子在叛逆 / 262
3. 女兒為什么變神秘 / 266
4. 孩子上網不要堵,要疏導 / 268
5. 孩子,你沒被“網住”吧 / 270
6. 把“早戀”變成“早練” / 274
三、媽媽“弱”一點,孩子會更強
1. 母親口頭禪:“有兒子就是不一樣。” / 276
2. 享受有兒子的快樂 / 277
3. 教孩子顧及別人的感受 / 281
4. 對女兒說:“有個女兒真好。” / 282
5. 享受女兒的善良和貼心 / 285
6. 保護女孩兒 / 287
7. 警惕男孩入團伙 / 289
把孩子培養成財富 節選
3. 好父母的言傳身教 “中國的家長,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及各種技能的提高;但同樣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國的家長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忽視孩子情感與道德的培養。” 家庭德育實在是完善孩子人格的根本。如果一個人無德,他的身體越健壯,智力越發達,就更助長他作惡,對社會更加無益。家長要注意的是,培養孩子的良好品德,一是自己要以身作則;二是要像春雨一樣,潤物無聲,使孩子不知不覺之間得到熏陶。法國社會學家塔爾德有句名言:“社會就是模仿。”小學生具有強烈的模仿心理,家長的榜樣就是無聲的教育。 已退休的李振霞是中央黨校的兼職教授,但人們更感興趣的卻是她作為四個博士的母親這一身份。 李教授的三個兒子,一個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一個是英國劍橋大學的博士,一個是中國航空研究院的博士,而大女兒金螢則是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博士后。 “老實說,我們并沒有刻意要把孩子培養成名成家,我們只是用愛心、信心、恒心、苦心織了一張網,誰料到它們竟給我網回了四個博士。”說到這兒,李教授找出了一張手繪仕女圖遞給記者,已經泛黃的紙頁上記著這幅幼稚作品的誕生時間:1971年10月5日。 “怎么樣?我女兒畫的。”言語間流露出慈祥、愛意和驕傲。 “我們給她取名叫‘螢’,希望她像螢火蟲一樣,能自己照亮自己就夠了。”結果呢,金螢上學時書讀得好,下鄉時豬養得好,做醫生時手術做得好,出國后又逐步成為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基因工程研究的骨干。 身教重于言教。李教授非常喜歡列寧夫人克魯普斯卡婭的一句話:“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在四個孩子眼里,父母嗜書如命、忘情工作,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孩子和書是父母生活中的主角。孩子們成了博士,而他們的父母也成為業界翹楚,雙雙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無言的行動有力地傳達出做人和做學問的真諦。金螢說:“小時候,我們家很清貧,在物質上,父母給予我們的不豐厚,但他們給予了我們一個求學與做人的根本,那就是健康的心靈。” 教育專家李鎮西老師因為他的愛心、師德聞名于教壇。他培養女兒的目標是女兒一生能善良,快樂,勤奮。女兒晴雁小時候像大部分孩子一樣,普通,膽小,靦腆,學習感悟力一般,在李鎮西的言傳身教下,她優秀成才,品德臻于完美,并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重點大學。 2006年10月11日《中國青年報》發表了四川大學李晴雁的一篇文章——《80后:我們是一群昏迷的寵物》,引起了當代大學生及家長、教師關于價值觀的討論。人們在思考的同時,無不稱贊李晴雁思想的正直純真,文筆的灑脫。 李老師非常愛孩子,女兒小學時的成績一直不冒尖,他就一直非常注意保護她的快樂感,堅持認為學習的快樂比學習成績更重要,他舍不得女兒輕看自己。 一次,李老師的女兒說自己考試考得不好,糟透了,她感到難過,覺得自己是“差生”了:“爸爸,你的女兒沒考好,給你丟臉了!”李老師說:“也許在今天看來,你沒有考好,你覺得是天大的‘災難’。但五年、十年、二十年……當你真正在精神上成熟、經歷并戰勝了更多的人生挫折之后,再回過頭來看今天的期中考試,你會覺得這一次挫折不過是人生長河中一個小小的漩渦而已,簡直微不足道!我愿意和你一起再次高聲朗讀一位詩人的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女兒的話令李老師心痛而不安,但作為爸爸,他給女兒的開解的話語感人而又不乏清醒冷靜的哲理。 李老師常常說:“孩子,爸爸允許你下次考試失敗!” 關于李老師教育女兒成才的事,清華附小校長、教育專家竇桂梅深有感觸地說,李老師對于女兒品質的守望遠甚于學業,而*后獲得了讓人羨慕的收獲。“可是,今天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成績永遠不會滿意,在內心深處,這些家長總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是天才,而沒有把孩子看成是一個普通人。每次考試都理想化地認為應該是滿分,因此,家長永遠對孩子表示失望。這種失望,對孩子的自信心而言,無疑是*具殺傷力的武器。的確,中國的家長,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及各種技能的提高;但同樣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國的家長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忽視孩子情感與道德的培養。” 4. 賞識教育如溫暖陽光 “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就讓孩子深信他是什么樣的人。”賞識教育如同陽光育苗,多給孩子陽光吧。在陽光下長大的孩子,心智一定是健康快樂的。 賞識的語言和行動如溫暖的陽光,能融化人心中的冰山,注入無窮的力量。一些世界名流回憶他們成功的時候都有一個共同點:在他們小時候,經常被家長稱贊“你很棒”“你很聰明”“你將來一定有出息”。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帕瓦羅蒂還是個孩子時,祖母常把他抱在膝上對他說:“你將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你不久就會明白的。”后來他當了小學教師,偶爾唱唱歌。但他的父親不斷鼓勵他,說他唱歌很有潛力,于是他在22歲那年開始從事保險業,從而爭取到比較充裕的時間以發揮唱歌的天賦。成名之后他說:“如果沒有父親的激勵,我就永遠不會站在舞臺上。老師培養訓練了我,但是祖母的那句話讓我有勇氣和信心走向成功。” 優秀的父母應該在孩子小時候,每當他取得了好成績,或者做了一件讓他自己覺得很自豪的事情,或者讓家長覺得很驕傲的事情時,都像開新聞發布會一樣,向所有親友炫耀他的“成功”。這就像拿著放大鏡一樣,去放大他的優點。而且夸贊時一定要當著他的面,得是有意識的表揚。 賞識可以鼓舞人的勇氣,激發人的自信。周弘的女兒周婷婷一歲半時因注射慶大霉素造成雙耳失聰,然而婷婷卻取得了許多正常人都難以取得的成績——6歲多便能認很多漢字;10歲與爸爸合著的12萬字的童話故事出版;11歲榮獲“全國十佳少先隊員”稱號;她先后3次跳級,僅用9年便學完了中小學12年的全部課程;16歲成為中國**位殘疾少年大學生;17歲被評為全國自強模范。后來她以優異成績畢業于遼寧師范大學,獲學士學位,又被美國*好的聾人大學加勞德特大學錄取。這之后,周婷婷又在波士頓大學攻讀了博士學位。周弘說,他給女兒測過幾次智商,水平都處于正常人的范圍,絲毫沒有“天才”“神童”的跡象,但他就是通過一次次的鼓勵、賞識,使女兒達到了常人達不到,甚至都不敢想象的人生境界。周弘像欣賞嬰兒說話一樣,欣賞著女兒在各方面的點滴進步,在欣賞中教育,在教育中欣賞。他終于領悟到:在教育女兒的同時,女兒也教會了他很多。女兒那顆純潔的童心,讓他像在讀一本充滿真善美、充滿良知的書,使他認識到人生的價值,找到了新的自我。 對孩子的賞識教育是一種藝術。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和心理,要遵循以下幾個賞識原則。 (1)及時激勵。孩子的良好行為一經發生,就要及時肯定,時間越早,效果越好。就像批評教育孩子一樣,一定要在孩子有體驗的時候進行,這樣才能強化他對被賞識的記憶和感受。 (2)表揚要具體,切忌說些不符合孩子心理的空話。比如,孩子和小朋友一起摔倒了,孩子把小朋友扶起來,家長就不能只說:“今天你真乖啊!”這樣指向性不強。你可以說:“你今天把小朋友扶起來,做得很好,媽媽很高興,以后就要這樣,和小朋友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要讓孩子明白因為什么受到獎勵。 (3)注意賞識的態度和語言,讓孩子有滿足感。“你一定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做這件事,真好!”“這孩子還真行,這么難的問題他竟然解決了。真不錯。”“你很有潛力啊,下次一定做得更好。”孩子的心靈其實是很敏感的,態度真誠的激勵,才會被孩子接受。不能習慣性地在激勵的時候,再加上消極的評語。 (4)激勵應該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對外向型的孩子不宜過多地激勵,恰當表達出賞識,以防止他滋長驕傲和虛榮;而對內向的孩子,則應及時并充分地進行激勵,以激發他的自信心。 (5)獎勵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質的,要了解孩子*感興趣的是什么,*希望得到什么。 (6)不能僅僅是賞識而沒有教育,賞識一定是和教育引導連在一起的。 “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就讓孩子深信他是什么樣的人。”賞識教育如同陽光育苗,多給孩子陽光吧。在陽光下長大的孩子,心智一定是健康快樂的。 5. 哈佛女生的家教啟示 對于湯玫捷,與其說機會等她,不如說她找機會。積極的人生觀,開闊了她的眼界,而她有這種積極的心態和性格,是因為她父母從小放飛了她的心靈——做到你自己*好的狀態。 19歲的上海女孩湯玫捷,高中上的是上海一所普通中學,卻成為2005年國內唯一一個被美國哈佛大學提前錄取的中國學生,更獲得了哈佛校長提供的每學年4.5萬美元的全額獎學金! 這個在學校400名學生中排名僅在百名左右的普通女生,究竟具有何種魅力,居然讓世界名校為她敞開大門!哈佛究竟看中她什么? 說真的,我也特別想知道答案。 一個星期天,湯玫捷和北京電視臺的編輯記者一起走進了我的辦公室。我覺得眼前一亮:這姑娘真漂亮!湯玫捷特健美,個子高挑,說話樸實。 “你就是2005年的‘哈佛女孩’?”我好奇地問。 “我叫湯玫捷。請別叫我‘哈佛女孩’,我不喜歡這個叫法。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制造——MADE IN CHINA!”湯玫捷說話干脆利索。 “哈佛究竟看中你什么呢?”我一上來就迫不及待地問。 湯玫捷笑了,“狡猾”地解釋說,她的一個校友,專門去哈佛招生辦打聽了為什么錄取她的事。那里的老師講了三點:**點,湯玫捷這個人很嚴謹,有很好的學術背景,而且在許多比賽中,獲得了讓哈佛認可的獎項。第二點,湯玫捷上高二時,曾作為上海唯一一名中學生赴美學習過一年,在這一年的經歷中,湯玫捷給美國當地學校和所有與她交往過的同學、家長都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美國的歷史老師更是在推薦信中夸獎說:“湯是一個熱情、勇敢、自信、不太一樣的中國學生……”第三點,進哈佛也要經過一系列考試,完成一系列申請材料,在這些方面,湯玫捷都做得很好,毫不遜色于其他的申請者。 其實,湯玫捷的“勇敢、自信”,正是來自她不一樣的個人經歷。 湯玫捷的父親是一名中學教師,母親是一名退休工人。夫婦倆對女兒唯一的要求是:“做到你自己*好的狀態。”因此,他們從不把女兒按在題海之中,從不過分關注女兒的分數、排名,也從不認為女兒參加社會活動是在浪費時間。小學時,湯玫捷就以全票當選了中隊長;從初中起,她在上海市紅領巾理事會擔任小理事,還做過小記者、校刊主編,辦過網站,出過指導小朋友上網的小手冊……那些大大小小包括“上海市十佳少先隊員”“上海市青少年溜溜球比賽第三名”等76個市級以上的獎項,都從另一個方面映襯出湯玫捷多彩的青春年華。對此,她深有感觸地對我說:“在我成長的經歷中,好像沒參加過什么培訓班。興趣就是*好的老師。只要是我喜歡的,我就一定會去做!” “那么,你都喜歡什么?”我問她。 湯玫捷又笑了。“喜歡旅游啊。可我旅游有兩個原則:一是不跟旅行團走,二是不要導游。跟著旅行團走的*大壞處就是,到一個景點拍一堆照片,然后趕鴨子似的轟你上車,急匆匆奔向下一個景點……這種方式我特不喜歡。所以,不管在美國還是在中國,我都是選擇自助式旅游。” “不要導游又是為什么呢?”我有些不明白。 “我看到的世界,不是一個導游能夠用語言描述的,而是一個我自己用心感受到的世界。就說一些名勝古跡吧,人們首先就會想到很具體的標志性建筑,但實際上,那些東西離尋常百姓的生活非常遙遠。打個比方說,北京人不會天天去天安門吧,我在上海當然也不會每天爬一趟明珠塔……是這樣吧?太不實際了!離人們的生活太遠了!所以,我旅游的時候,從不以一個游客的心態去觀看一個城市,而是融入其中,悄悄地關注人們是怎樣在那里生活的。要想做到這一點,就不能光聽別人的解說,還得靠自己走遍那些土地。而且我認為,在一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后還應該再加上一條‘和萬人交流’,這才是完美的學習。” “看來,你比較看重的是經歷,是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這一點我很贊同。”我高興地說,“在我們周圍,有些人外出旅游就是遵循‘上車就睡覺,下車就尿尿,到處去拍照’的死模式,結果只能是‘回家啥也不知道’。這正是因為他們沒有用心去體驗,身在心沒在。” “太對了!”湯玫捷提高嗓門說,“依我看,這個道理跟素質培養其實差不多嘛。比方說上美術班,你一進去,指導老師就像導游一樣,告訴你這個世界是怎樣的,這一筆應該怎樣畫,那一筆應該涂成什么顏色……可我認為,真正的美術學習不是這樣一個過程,而應該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出于對美的熱愛,對美的追求,用自己的心去操縱手中的畫筆,自己走進這個門。” 湯玫捷說得很對,進興趣班、參加各種比賽……其實只是一種經歷。只要是自己愿意做的,就只管去做好了!有沒有名次真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有沒有感受。 聊到開心的時候,湯玫捷還忍不住告訴我說,就在升高二的那年夏天,她和一個好朋友計劃獨自去安徽自助旅游。由于知道父母肯定不會支持,于是她倆就隱瞞了真相,把這趟出游說成是一次夏令營活動,結果沒等回來事情就徹底穿幫了,她還被爸媽責罰一個多月不準出門。對此,湯玫捷卻毫不后悔:“我覺得這是一個選擇問題。與其說要幫助一個人提高素質,達到未來獲取某種成功,倒不如讓他從小就學會選擇。” 湯玫捷和同學的這次私自出游雖然受了罰,卻也證明了她很有能力。她的爸爸媽媽發現,孩子離開大人半個多月,沒缺胳膊沒少腿,就連旅行袋和行李也都完好無損地帶回來了,不但先前自己擔心的“錢被搶了”“包搞丟了”之類的事根本沒有發生,而且看到女兒這一路上玩得特別開心,還學到了很多東西,以后也就不再過多地干涉她了。后來,女兒遠赴美國進行一年的學習交流,父母幾乎就沒擔心過,始終堅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行! “說真的,假如沒有這么一段經歷,我的父母肯定會說:美國太危險了!”對這一點,湯玫捷顯得很自豪。 的確,美國學校之所以*終確定了她,重要的一點就是:她的人際交往能力特別強。 而湯玫捷也是抱定了“和萬人交流”的信念去美國的。 美國希德威爾私立中學是華盛頓地區一所著名的中學,云集著上流社會的子弟,克林頓總統的女兒就曾經在這所學校讀過書。學校每年都會招收兩名中國留學生。可是長期以來,中國學生卻給美國孩子留下了這樣一種印象:不愛說,不愛笑,更不愛戶外運動,整天就知道埋頭傻學,像木頭樁子一樣。數學成績好有什么了不起?物理課上有出色表現又能怎么樣?要是有種的話,就跟我們去體育場,和我們比試比試。 所以,希德威爾中學校長到上海復旦附中挑選交流學生時就提出要求:*起碼來交流的這個孩子得能說話。千萬不要來了又不說話,待上一年就走!既然是交流嘛,美國人希望的就是,你能滿足他們對中國的好奇,更希望你給他們帶去自己國家的不同文化。 湯玫捷在美國學習了9個月后,徹底扭轉了全校師生和當地居民對中國孩子的印象。 到美國后,湯玫捷就讀于11年級。但是,她所選修的課程卻跨遍了所有年級,有些甚至還是大學的內容。在國內,她的英語還算不錯,可是到了美國,立刻就顯出了差距。不過,這可難不住自信的湯玫捷,聰明的她很快就找到了提升英語水平的方法。在她寄宿的美國家庭中,女主人是個學歷史的自由撰稿人。雖然每天忙忙碌碌,但有遛狗的習慣。所以每到那時,湯玫捷就會放下手中的事,風雨無阻地陪著這位“臨時媽媽”每天遛狗一個半小時,還陪著她養魚、喂貓……你可千萬別小看每天的這一個半小時。“收獲也許是在‘新東方’里待幾周都不能達到的。”湯玫捷這樣說。 湯玫捷與“臨時媽媽”的談話內容,論遠縱橫天下以及200多年的美國歷史,論近則囊括當下的所有新聞。她還天天堅持翻閱英文報紙,對某一則消息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找機會就要和“臨時媽媽”議一議。就這樣,只用了小半年的時間,她就出色地過了語言關,那發音,那語調,聽起來都相當“美國化”了。 正如希德威爾中學希望的那樣,湯玫捷不但愛說愛笑愛交流,而且在運動場上也時常可以看見她的身影。 “打籃球我會搶著**個運球上籃,沖浪時我也是**個踏上沖浪板。我并不知道沖浪有很多危險,甚至我還不會游泳!但是,如果我想做一件事,就會對事情的結果有個大致估計,然后便堅決去做!曾經有人說,我被哈佛錄取有著這樣那樣的原因。其實要我說,倒不如說哈佛覺得這個孩子有一種強烈的好奇心,對新鮮事物感興趣,而且上手快,掌握得也快,體現了一種勇敢和自信,以及百分之百的投入熱情。哈哈,我是不是有點‘老王賣瓜’啊?” 人常說見多識廣,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也說過:“不要竭盡全力和你的同僚競爭,你應該在乎的是,你要比現在的自己強。” 對于湯玫捷,與其說機會等她,不如說她找機會。積極的人生觀,開闊了她的眼界,而她有這種積極的心態和性格,是因為她父母從小放飛了她的心靈——做到你自己*好的狀態。
把孩子培養成財富 作者簡介
盧勤,高級編輯。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原總編輯,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全國“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報告團”成員,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她長期主持《中國少年報》的《知心姐姐》欄目,被廣大少年兒童及其父母熱情地稱為“知心姐姐”。她親切、平易、認真、深情,守護著孩子們心中的希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少年兒童。曾獲中國新聞工作者“韜奮新聞獎”、“中國內藤國際育兒獎”,聯合國頒發的“支持兒童杰出成就獎”,并獲“全國優秀少年兒童工作者”“中國保護未成年人杰出公民”“全國三八紅旗手”“巾幗建業標兵”等稱號。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隨園食單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姑媽的寶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