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貝多芬 本書特色
貝多芬的英雄主義是他一生人格和精神的主流 他的英雄風格始終體現在他對自我和藝術的控制力上 他是真正只為靈魂創作的個人主義者音樂家 他是與時代精神呼應的偉大古典主義者 在樂譜與光環之外,借同時代人的眼睛,去結識一個更真實的貝多芬。 “世界音樂家傳記叢書”是一套幾乎收藏了世界上所有知名音樂家生平傳記的叢書。每本傳記都由在現代音樂領域極有研究且經驗豐富的音樂發燒學者寫成。如若對音樂家的生平感興趣,本套叢書是絕不可繞過的。每本傳記都詳實收錄了音樂家私密的信件和日記、眾多熟人的語錄,同時極其豐富的照片展現了各位音樂家跌宕起伏又獨具個人特色的音樂人生。
貝多芬 內容簡介
《貝多芬》用貝多芬生前的信件、同時代人的描述,以及豐富的圖畫資料,還原了“樂圣”貝多芬的一生和他所處的時代。 貝多芬的作品既是個性的映射,也是時代的產物。他少時經受父親嚴苛的教育,一生追求純潔美好的感情而不得,晚年罹患耳疾以致聽力盡失,坎坷的經歷造就他倔強而敏感的個性。同時,貝多芬又經歷了法國大革命前后歐洲社會的激烈變革,他使交響樂成為反映社會變革的體裁,賦予其極強的感染力和宏偉的氣魄。 縱觀貝多芬作為作曲家的一生,他創作頗豐、涉獵體裁廣泛,在交響樂的結構與思想內容上實現突諸多創新,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同時開啟了浪漫主義音樂的門戶。
貝多芬 目錄
致 謝
**章 曲終
第二章 典范
第三章 出身
第四章 早期生涯:1770—1792年
第五章 維也納:1793—1799年
第六章 革命與變化
第七章 地標:1800—1804年
第八章 英雄男女
第九章 激情與謎團
第十章 “一個純粹的浪漫主義者”:1806—1808年
第十一章 幕間曲:1809—1813年
第十二章 維也納會議
第十三章 “世間*著名作曲家”
第十四章 封神
參考書目
貝多芬 節選
費盧西奧·布索尼認為貝多芬不僅是“自由、平等、博愛”的象征,同時也是“1793年的產物……音樂史上首個偉大的民主人士”。他其實表達了一種觀點:藝術家是時代的產物,這是許多浪漫主義思想家的普遍假設。例如,黑格爾在他的柏林《歷史哲學講演錄》中,很早就論及浪漫主義時代哲學的興起,他認為“藝術和文學,就像法律和制度一樣,是社會的表現,因此與社會發展的其他因素有著不可割裂的聯系”。古斯塔夫·席林在1841年甚至追溯了音樂和政治之間廣泛的相似和類比,一方的變化意味著另一方的變化。他像布索尼一樣,表達了一個時代的信念,認為貝多芬是自由精神的化身。 這種觀點到了我們的時代仍然存在。例如,保羅·亨利·朗在他的《西方文明中的音樂》中,談到了歌德和席勒以及后期的狂飆突進運動: 他們從所處的時代中獲得了特殊的力量——這個時代對新生活的*大激勵,就是反對現存的思想和制度。人們發現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國家從經濟奴役走向自由的現代秩序,從君主專制走向中產階級參政,從貴族和宮廷的統治走向公民權利的維護。當新目標出現在地平線時,新的運動隨之開始。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生于這場運動中, 并隨著這場運動而前進。 之后,朗接著把貝多芬描述為“理想的詩人”。對他來說,貝多芬“令人信服地證明真正的理想主義就是英雄主義”,他是“19世紀的先驅”“意志力量的音樂先知”。在《貝多芬其人其樂》中,威爾弗雷德·梅勒斯也說過,我們無法了解貝多芬,“除非我們認識到,音樂對他來說不僅僅是一種聲音的組合、一種自我表達的手段,也是一種道德和倫理力量”。之后,他甚至斷言“貝多芬的音樂和法國大革命之間有某種聯系”。在另一本專著《維也納的黃金時代》中,我們發現漢斯·高爾極具洞察力,采用了非常相似的關聯: 貝多芬與他的老師海頓的私人關系與其說友好,不如說流于形式,有時甚至很緊張。而年齡的巨大差異并沒有阻止海頓和莫扎特之間*真誠的友誼。海頓和貝多芬年齡相差將近40歲,關鍵之處在于他們之間隔著一場現代史上*大的危機。對于在“舊制度”下長大的海頓來說,法國大革命很恐怖。莫扎特的《費加羅》,盡管經過了仔細的刪節,但仍然能看出革命性的主題,這是他自己的選擇,他可能對法國人民爭取自由的斗爭有些同情,但他在斗爭剛剛開始時就已去世。而對貝多芬這一代人來說,革命意味著激情澎湃,盡管他不贊成它的暴行,但法國大革命的理想是他一生的夢想。 顯而易見,*初鼓勵革命思維的時代也很早就孕育了這種思維,這種思維具有制約精神的力量,它塑造了思想和態度,鍛煉了邏輯和哲學,并有意識地決定了整個歐洲的藝術家的創作方向。結果,異想天開的比喻很快變成了事實的佐證,以至于像韋伯、舒曼、柏遼茲或瓦格納這樣的作曲家成為時代和地方的縮影,成為特定的文化氣候的晴雨表,成為不可逆轉的政治和社會變革的代言人。在貝多芬這個歷史轉型的時代之子身上,我們看到了這一思想的曙光: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一個理想主義者,一個自由的捍衛者,一個哲學家,一個普世神性的信徒,他的每一個姿勢、動作都是即將到來的浪漫時代的表現,也是對于前輩們的古典時代的告別。從他的通信和同時代人那里,我們知道他信奉當時的許多信條:盡管活動范圍局限在維也納及其周邊地區,但是他屬于世界。他熱衷讀報,博覽群書,在《悲愴》奏鳴曲、《英雄》交響曲、《費德里奧》、《莊嚴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中,他表達了對于獨立和個性的信仰,如果沒有對新時代革命、追求自由的認識和認同,這種信念是不可想象的。將貝多芬從他的時代中剝離出來理解他,不去了解他的時代背景,只不過是認識了這個人和這位藝術家的一個方面。浪漫主義者憑借他們自己的美學信條就能看清他,一個傲然于世的人杰。若看錯了他,就會誤解他的個性和革命性,以及他的盧梭式自由的本質。 正如高爾所說,貝多芬在“現代史上*大的危機”中成熟了。這一點很重要。貝多芬出生與離世的時刻,歐洲政治處于相對平靜的海洋。但是,1789年,在他音樂創作和發展*易受影響的階段,巴士底獄陷落了。用埃德蒙·伯克的話說,騎士時代已經過去,“詭辯家、經濟學家和商人的時代已經來臨,歐洲的榮耀永遠消失了”。奧地利已經與宿敵奧斯曼帝國開戰,在接下來25年左右的時間里,整個歐洲都將被戰爭、革命和短暫的;鹚勰。貝多芬正是在這樣血腥的沖突和動亂的時代中開始創作的。
貝多芬 作者簡介
著者簡介: 阿蒂斯·奧爾加,倫敦圣三一音樂學院研究生,曾在BBC音樂部工作,現為薩里大學音樂講師。 譯者簡介: 趙國春,安徽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畢業于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虎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莉莉和章魚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