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鄉愁里的舊食光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9154264
- 條形碼:9787229154264 ; 978-7-229-15426-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鄉愁里的舊食光 本書特色
《鄉愁里的舊食光》題材新穎獨特,以美文+美食+鄉愁的方式,以鮮活的文字和故事,從美食的角度書寫故鄉、成長、人生與社會百態,記錄來源于生活的喜怒哀樂,讓讀者從美味感受故鄉的酸甜苦辣咸,讓舌尖銘記悠遠的鄉愁。
鄉愁里的舊食光 內容簡介
《鄉愁里的舊食光》是一部與食物和鄉愁有關的散文隨筆集,涉及四川、重慶、貴州、湖南、湖北、云南、安徽等地的美食,共47篇,分為五輯:荊楚絕味、湘辣食光、巴蜀滋味、高原味道和食光雜談。 作者把旅行當作美食探秘的線路,挖掘隱藏在當地民居深處的人文素養以及美食存在的意義。每一篇美食文章都涉及當地的風土人情、民俗習慣、人文地理、食材、味覺、制作方法等內容,注重美食的人文和歷史,傳達當地的風土民情,形成文化大餐,集合了人文地理、美食、菜譜、旅游書的優點。
鄉愁里的舊食光 目錄
**輯 荊楚絕味
雁鵝菌 / 003
張家界巖耳 / 007
葛根粑 / 011
南縣麻辣肉 / 016
荊州魚糕 / 020
潛江油燜大蝦 / 025
沔陽三臘 / 029
沔陽三蒸 / 033
沙湖鹽蛋 / 038
第二輯 湘辣食光
東山紫姜 / 043
大沖辣椒 / 046
洞口酸辣椒 / 049
洞口挨缽菜 / 052
醴陵焙肉 / 055
皮蛋拌豆腐 / 059
湘西南灌辣椒 / 062
臨武麻鴨 / 066
城步苗家香辣椒 / 070
湘陰無名田螺 / 074
苗族打油茶 / 078
苗家的米酒 / 084
土家族打油茶湯 / 090
第三輯 巴蜀滋味
回鍋肉 / 097
除夕,成都飄蕩著涼鹵味 / 101
夾沙肉 / 106
九斗碗 / 109
酥肉 / 116
雙流肥腸粉 / 120
缽缽雞 / 124
武隆羊角豆干 / 129
鄉愁里的舊食光 節選
自 序 鄉愁是一種病,思想的不治之癥;鄉愁是一種痛,心靈的錐心挫骨;鄉愁是一種思念,唯有美食和鄉音是良藥,堅持使用可以治愈。 我未滿二十歲就離開了養育我十九年的故鄉,我一路的打工、求學、結婚、生子、立業,都徘徊在大都市的城門之外,進不了城市的內心,也上不了大都市的高層,更回不去我惦記的村莊。記憶里的過去農村,已經變化得面目全非,它漸漸疏遠了我。那寄居的大城市,又與我格格不入、從不同屏,觀念、衣著、食物都不一樣,排斥我這個“鄉巴佬”。 我一直在思索、檢討,我才知道自己得了一種叫“鄉愁”的病。我一個人的時候,常常錐心挫骨的痛;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也常常無法入眠;工作的時候,我又力不從心、效率非常低。這些年,我唯一能緩解痛苦的只有那無法抗拒誘惑的美食,無論它來自我的故鄉,還是來自遠隔萬水千山的異域他鄉,只要它是道地的食材,能夠做出美味可口的美食,都可以慰藉我的心靈、麻木的神經,我把這些稱為自己的“食光”。 一九九七年的夏天,我離開故鄉、走出學校,到長沙、岳陽等地挑灰桶、倒混泥土、抬預制板、挖垃圾坑、搬窯磚、搞雙槍等,靠苦力過活。后來,又輾轉東莞、惠州,一度進廠搬運木材、砂磨木器、噴漆等雜活。這些辛苦又超額的體力活,過多的消耗我的體能,需要更多的食物補充能量。而唯一讓我刻骨銘心的記憶,不是生活有多苦、有多累,還是我有多餓、我有多挨餓,常常只能用一碗炒河粉來打發我的饑荒。 我不得不尋求新的出路,只好重返學校,追求知識,到長沙求學深造。 長沙被列為美食之都,為食客所鐘愛。我專心求學,肉體不再受煎熬,沒有被饑餓糾纏,心情有所放開。每天早晨、中午、晚上,我從宿舍到教室或從教室到宿舍的路途,不是早餐鋪,就是餐館、飯店,一到開餐的時候,只見店里是老板、服務員忙碌的身影,只有坐在餐桌前的食客,他們悠閑自得、消遣時光,那份用膳的快感,讓我難于釋懷、不能忘記,我是既羨慕又向往還心怯。 從小,我嘴巴周邊長了一圈黑痣,鄉人常笑我長的是好呷痣。我幼年身居農村,生活本來拮據,普通糧食都難于滿足,那里還有山珍海味來品味呢?兩三年的城市奔波、尋覓,還是在饑寒交迫中度日,根本無法體會到吃飯的快樂和愉悅,也沒有閑情逸致來享受吃的過程,只求飽肚抗餓。 二000年開始,事情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我受某位出版社的閑人瞧得起,常常帶我去社會上見見世面,無論是茶館、飯店,還是酒吧、咖啡館,我成了他的“小跟班”。我們除了約定的社交、閑談、吹牛等活動,還有就是壓軸的吃吃喝喝等活動。這是我學吃學喝的開始,那些吃的禮儀、吃的文明、吃的方法、吃的奧妙、吃的問候、吃的文化、吃的營養、吃的精髓等,都成了我偷學或者現學現用的東西。 這漫長而又頻繁的吃喝學習任務,我都身心沉浸其中。我即興奮又惶恐,興奮的是好吃好喝而又天天不用自己掏錢;惶恐的是那天吃不上了自己又沒錢吃不起該咋辦?這樣的光景,我持續了兩三年。我對吃、喝的學習、積累、總結,慢慢釋放了自己吃的天性,發現了自己吃的天賦,明白了自己吃的天理,逐步上升到吃的閑情逸致和享受了,有了真把“時光”當“食光”的感覺。 我大學畢業進入圖書出版行業,謀得一份閱讀文字的工作之后。隔三岔五有人請客,約我們吃飯;我也經常組織三五同事,一起去單位周邊的新店品味;還邀請朋友三四們,在學校周邊一起上餐館、飯店尋覓菜肴;又自己下廚,做一桌的菜肴請朋友們指導;每月有三四千元的稿費,可以買單上館子。這些條件的變化,給我品味美食提供了足夠的物質基礎,讓人感覺舒服、溫飽。 我參加工作之后,經常是頻繁的出差,節假日又做長途旅行,讓我到其他省份和城市行走,吃到了無數道地的美食,跨越多個菜系。那些常見的地方小吃、平凡的菜肴、奇異的特產,往往觸發我心靈的識別,喚醒我鄉愁的觸角。這些食物,我吃后久久不能忘卻,只好用那支枯禿的筆尖描摹下來,形成一段一段的文字,記敘著我品味這些食物的過程和食物的歷史文化及香艷故事。我持續的記錄,勤懇的書寫,日積月累,那美食文章一篇又一篇的脫稿而出,在全國各地的報刊上發表、傳播。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誤會了我,忘記我是一個作者,人人都記住了我的美食寫作,并褒譽我為“美食作家”,也讓我都懷疑自己*適合寫美食散文。 我經過幾年的報紙副刊寫作,文章數量確實不少,成文也快,那千字文式的美食散文寫作沒有讓我滿足、停步不前。我倒覺得,那些寫得短小的美食散文,它們的深度遠遠不夠,文化和背景也挖掘不深,沒有讓文章更加的豐富、飽滿,結構也沒有完全舒展開來,沒有讓飲食文化完全包容進來。 我思索再三,覺得美食寫作不是飲食學,只是一種飲食文化的表現,它不是一個完整的學科,是一個不成形的邊沿性、交叉性學科方向,它涉及到文獻學、文字學、考古學、文物學、農業學、工業、林業、生物、微生物、發酵、物理、化學、機械、鍛造、加工、儲存、運輸、科技史等,是個交叉性極強的學科門類。 我們寫美食,往往很容易迷失自我,沉浸于吃喝之中。我總覺得,我要尋找到自己的根。我的根在湖楚大地上,那古老的楚國就是其疆界,它跨越現在的湖南、湖北、四川、重慶、貴州等地,也是*古老的楚菜誕生地,其中《楚辭》記錄、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沅陵漢墓出土文獻的菜肴就是其代表。 我們的美食探索,容易偏離方向,走入自我的感覺,沒有了靈魂。我扎根深入的楚菜,它有自己的靈魂,經歷幾千年的飄蕩、游走,它現在的表象就是大楚菜的辣、麻,讓人畏懼、害怕,又受人歡迎、喜愛,吃過有記憶,事后還有回味。 我沿著這個思路,寫下了荊楚絕味、湘辣食光、巴蜀滋味、高原味道、食光雜談等,成為《鄉愁里的食光》,讓我在辣與麻里跳躍,讓我在美食里吶喊,讓我在味道里馳騁,這些喧囂終究凝聚成文字,匯集成記憶。 是為序。
鄉愁里的舊食光 作者簡介
巴陵,原名方八另。1979年生,男,湖南新化人,現居長沙,從事“湖湘飲食文化”的教學與研究,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湘菜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作協會員、中國食文化研究會民族食文化委員會會員,美食旅游專欄作家。曾主筆《湖南省旅游志》等史志專著,出版有飲食文化隨筆集《嘗遍大中國》、《一本書吃遍中國》、《食全酒美》、《覓食》、《一簞食,一瓢飲,四方味好》、《遍地炊煙》、《媽媽的味道》、《最美的食光》、《南食記》、《尋味絲路 中國篇》、《絲綢之路上的味道》、《尋茶中國》等20余部,還出版有文化隨筆集《浮生物語》、《紙上閑游》、《書勤嫁翼》等10余部。《行走的餐桌》等紀錄片美食顧問,多家高端餐館顧問。
- >
唐代進士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回憶愛瑪儂
- >
經典常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煙與鏡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