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華北陸塊本溪組含鋁巖系形成機理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57190
- 條形碼:9787030657190 ; 978-7-03-065719-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華北陸塊本溪組含鋁巖系形成機理 內容簡介
本書系華北陸塊本溪組的研究專著,核心內容是運用本溪組的沉積作用、下伏碳酸鹽巖的古巖溶作用和鋁的富集作用三者協同演化的思想,在深入揭示本溪組含鋁巖系的基本特征、本溪組形成時期的沉積構造環境和古巖溶形成本質的基礎上,對本溪組含鋁巖系的形成機理進行研究。
華北陸塊本溪組含鋁巖系形成機理 目錄
目錄
前言
**章 概述 1
**節 研究現狀和存在問題 2
一、研究現狀 2
二、存在問題 5
第二節 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7
一、研究內容 7
二、研究方法 8
參考文獻 10
第二章 本溪組含鋁巖系的地質背景 16
**節 鋁土礦化的地質背景 16
一、鋁土礦化的基本條件 16
二、鋁土礦在地史時期的分布 17
第二節 華北陸塊構造和沉積特征 19
第三節 華北陸塊晚古生代古氣候特征 22
一、赤道和熱帶常濕生態域 22
二、熱帶和亞熱帶夏濕生態域 23
三、亞熱帶沙漠生態域 23
第四節 華北陸塊南部晚古生代沉積特征 23
一、上石炭統—下二疊統本溪組(C2—P1b) 24
二、下二疊統太原組(P1t) 25
三、中二疊統山西組(P2s1) 25
四、中二疊統下石盒子組(P2x2) 26
五、上二疊統上石盒子組(P3s1) 26
參考文獻 27
第三章 本溪組含鋁巖系的地質特征 31
**節 含鋁巖系產狀和形態特征 31
第二節 含鋁巖系礦物成分特征 32
一、含鋁巖系的巖性 32
二、鋁土質泥巖的礦物學特征 33
三、豆鮞(碎屑)狀鋁土礦的礦物學特征 41
四、含鋁巖系垂向上的礦物變化特征 49
五、含鋁巖系平面上的礦物變化特征 71
六、含鋁巖系礦物學的總體特點 74
第三節 含鋁巖系結構構造特征 75
一、含鋁巖系的結構特征 76
二、含鋁巖系的構造特征 80
第四節 含鋁巖系的化學成分特征 88
一、主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征 91
二、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征 92
三、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征 98
參考文獻 99
第四章 本溪組含鋁巖系的物質來源 100
**節 巖溶型鋁土礦成礦物質來源的不同認識 100
一、國外巖溶型鋁土礦成礦物質來源的不同認識 100
二、華北陸塊南部巖溶型鋁土礦成礦物質來源的不同認識 101
第二節 本溪組含鋁巖系的物源區和物源 104
一、樣品采集 105
二、分析結果 114
三、物源區 124
四、物源 135
參考文獻 136
第五章 本溪組含鋁巖系的沉積和構造環境 142
**節 焦作地區本溪組原始沉積物的搬運和沉積方式 142
一、地層和巖性特征 142
二、物源區 149
三、搬運和沉積方式 151
第二節 華北陸塊東南部含鋁巖系原始沉積物的搬運和沉積方式 157
一、含鋁巖系的原始沉積物恢復 157
二、含鋁巖系原始沉積物的沉積時代 158
三、含鋁巖系原始沉積物組成的差異 161
四、搬運和沉積方式 172
第三節 含鋁巖系原始沉積物的沉積環境 174
一、焦作地區原始沉積物的沉積環境 174
二、華北陸塊東南部原始沉積物的沉積環境 175
第四節 含鋁巖系原始沉積物的構造環境 177
參考文獻 181
第六章 本溪組含鋁巖系下伏的古巖溶 187
**節 含鋁巖系下伏古巖溶的發育條件 187
一、巖性條件 187
二、地貌條件 190
三、構造條件 193
四、氣候條件 194
五、植被條件 194
六、土壤條件 195
第二節 含鋁巖系下伏古巖溶的基本特征 195
一、古巖溶的識別 195
二、古巖溶的個體形態 199
三、古巖溶的形態組合 204
四、古巖溶塌陷 207
第三節 含鋁巖系下伏古巖溶的類型 213
第四節 含鋁巖系下伏古巖溶的期次 214
一、晚奧陶世—早石炭世古巖溶 214
二、晚石炭世—中三疊世古巖溶 215
三、中新生代古巖溶 218
第五節 含鋁巖系下伏古巖溶的水循環 224
一、本溪組沉積時期的古巖溶水循環 225
二、中新生代的古巖溶水循環 228
參考文獻 229
第七章 本溪組含鋁巖系的形成過程 233
**節 含鋁巖系的礦物成因 233
一、土壤化學基本理論 233
二、富鐵鋁化作用形成的礦物和剖面特征 238
三、還原作用形成的礦物和剖面特征 239
第二節 含鋁巖系的組構成因 244
一、豆鮞 244
二、碎屑顆粒 250
三、塊狀構造和紋層狀構造 251
四、浸染狀構造 252
五、網狀構造 252
第三節 含鋁巖系的巖性序列成因 253
一、海平面變化對含鋁巖系巖性序列的影響 253
二、古巖溶對含鋁巖系沉積序列的影響 258
第四節 含鋁巖系的形成階段 260
一、本溪組沉積時期 260
二、本溪組沉積后至中三疊世 262
三、中新生代 263
第五節 含鋁巖系的形成模式 263
參考文獻 266
第八章 結論 269
附表 275
附圖1 381
前言
**章 概述 1
**節 研究現狀和存在問題 2
一、研究現狀 2
二、存在問題 5
第二節 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7
一、研究內容 7
二、研究方法 8
參考文獻 10
第二章 本溪組含鋁巖系的地質背景 16
**節 鋁土礦化的地質背景 16
一、鋁土礦化的基本條件 16
二、鋁土礦在地史時期的分布 17
第二節 華北陸塊構造和沉積特征 19
第三節 華北陸塊晚古生代古氣候特征 22
一、赤道和熱帶常濕生態域 22
二、熱帶和亞熱帶夏濕生態域 23
三、亞熱帶沙漠生態域 23
第四節 華北陸塊南部晚古生代沉積特征 23
一、上石炭統—下二疊統本溪組(C2—P1b) 24
二、下二疊統太原組(P1t) 25
三、中二疊統山西組(P2s1) 25
四、中二疊統下石盒子組(P2x2) 26
五、上二疊統上石盒子組(P3s1) 26
參考文獻 27
第三章 本溪組含鋁巖系的地質特征 31
**節 含鋁巖系產狀和形態特征 31
第二節 含鋁巖系礦物成分特征 32
一、含鋁巖系的巖性 32
二、鋁土質泥巖的礦物學特征 33
三、豆鮞(碎屑)狀鋁土礦的礦物學特征 41
四、含鋁巖系垂向上的礦物變化特征 49
五、含鋁巖系平面上的礦物變化特征 71
六、含鋁巖系礦物學的總體特點 74
第三節 含鋁巖系結構構造特征 75
一、含鋁巖系的結構特征 76
二、含鋁巖系的構造特征 80
第四節 含鋁巖系的化學成分特征 88
一、主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征 91
二、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征 92
三、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征 98
參考文獻 99
第四章 本溪組含鋁巖系的物質來源 100
**節 巖溶型鋁土礦成礦物質來源的不同認識 100
一、國外巖溶型鋁土礦成礦物質來源的不同認識 100
二、華北陸塊南部巖溶型鋁土礦成礦物質來源的不同認識 101
第二節 本溪組含鋁巖系的物源區和物源 104
一、樣品采集 105
二、分析結果 114
三、物源區 124
四、物源 135
參考文獻 136
第五章 本溪組含鋁巖系的沉積和構造環境 142
**節 焦作地區本溪組原始沉積物的搬運和沉積方式 142
一、地層和巖性特征 142
二、物源區 149
三、搬運和沉積方式 151
第二節 華北陸塊東南部含鋁巖系原始沉積物的搬運和沉積方式 157
一、含鋁巖系的原始沉積物恢復 157
二、含鋁巖系原始沉積物的沉積時代 158
三、含鋁巖系原始沉積物組成的差異 161
四、搬運和沉積方式 172
第三節 含鋁巖系原始沉積物的沉積環境 174
一、焦作地區原始沉積物的沉積環境 174
二、華北陸塊東南部原始沉積物的沉積環境 175
第四節 含鋁巖系原始沉積物的構造環境 177
參考文獻 181
第六章 本溪組含鋁巖系下伏的古巖溶 187
**節 含鋁巖系下伏古巖溶的發育條件 187
一、巖性條件 187
二、地貌條件 190
三、構造條件 193
四、氣候條件 194
五、植被條件 194
六、土壤條件 195
第二節 含鋁巖系下伏古巖溶的基本特征 195
一、古巖溶的識別 195
二、古巖溶的個體形態 199
三、古巖溶的形態組合 204
四、古巖溶塌陷 207
第三節 含鋁巖系下伏古巖溶的類型 213
第四節 含鋁巖系下伏古巖溶的期次 214
一、晚奧陶世—早石炭世古巖溶 214
二、晚石炭世—中三疊世古巖溶 215
三、中新生代古巖溶 218
第五節 含鋁巖系下伏古巖溶的水循環 224
一、本溪組沉積時期的古巖溶水循環 225
二、中新生代的古巖溶水循環 228
參考文獻 229
第七章 本溪組含鋁巖系的形成過程 233
**節 含鋁巖系的礦物成因 233
一、土壤化學基本理論 233
二、富鐵鋁化作用形成的礦物和剖面特征 238
三、還原作用形成的礦物和剖面特征 239
第二節 含鋁巖系的組構成因 244
一、豆鮞 244
二、碎屑顆粒 250
三、塊狀構造和紋層狀構造 251
四、浸染狀構造 252
五、網狀構造 252
第三節 含鋁巖系的巖性序列成因 253
一、海平面變化對含鋁巖系巖性序列的影響 253
二、古巖溶對含鋁巖系沉積序列的影響 258
第四節 含鋁巖系的形成階段 260
一、本溪組沉積時期 260
二、本溪組沉積后至中三疊世 262
三、中新生代 263
第五節 含鋁巖系的形成模式 263
參考文獻 266
第八章 結論 269
附表 275
附圖1 381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莉莉和章魚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