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fā)明與發(fā)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海底地震勘測理論與應用(第2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69957
- 條形碼:9787030669957 ; 978-7-03-06699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海底地震勘測理論與應用(第2版) 本書特色
本書的讀者對象為從事海洋地震、海洋地球物理的科技人員和大專院校教師和學生,也可供其他從事地球深部結構探測的人員參考。
海底地震勘測理論與應用(第2版) 內容簡介
本書對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地震與深部構造科研團隊多年來積累的、被證明是好的OBS相關技術進行了總結,并根據作者的親身體驗和學習筆記,對前人著作中的一些重要公式進行了引用性推導。全書共分9章,分別介紹了海洋地殼的特點、彈性本構關系和彈性波基本解與廣義反射透射理論、地震波傳播和分界面上反射及透射、OBS基本結構和信號特點、海上作業(yè)實用和數據處理技術、2-D和3-D反演建模方法、橫波和多次波的應用、天然地震的OBS接收函數和各向異性反演方法等
海底地震勘測理論與應用(第2版) 目錄
目錄
再版說明
前言
第1章 海洋地殼結構的主要特點 1
1.1 標準洋殼 1
1.2 洋中脊 2
1.2.1 超快速和快速擴張洋中脊 3
1.2.2 中速擴張洋中脊 5
1.2.3 慢速擴張洋中脊 6
1.2.4 超慢速擴張洋中脊 9
1.3 深海盆地 11
1.3.1 正常洋殼 11
1.3.2 異常洋殼 13
1.4 大陸邊緣 15
1.4.1 主動大陸邊緣 15
1.4.2 被動大陸邊緣 16
參考文獻 18
第2章 彈性力學常用方程 24
2.1 彈性本構關系及常用方程 24
2.1.1 本構關系 24
2.1.2 各向同性線彈性常用方程 27
2.1.3 線彈性運動方程 28
2.2 彈性動力學方程的解 31
2.2.1 波動方程的基本解 31
2.2.2 標量亥姆霍茲方程的分解(柱坐標) 33
2.2.3 矢量亥姆霍茲方程的分解(柱坐標) 33
2.2.4 彈性動力學方程的本征矢量解(柱坐標) 36
2.3 水平層狀介質的傳輸矩陣 36
2.3.1 均勻介質中微分方程的建立 37
2.3.2 均勻介質中上下行波分解(只討論P-SV 波) 40
2.3.3 邊界條件和震源影響 42
2.4 彈性波傳播矩陣 43
2.4.1 傳播矩陣 43
2.4.2 半空間的響應 43
2.5 廣義反射和透射矩陣 45
2.5.1 反射和透射 45
2.5.2 來自一個自由面下部區(qū)域的反射 47
2.5.3 層狀疊加介質的反射和透射系數 47
2.5.4 自由面反射系數的組合關系 48
2.5.5 層狀均勻介質的遞推 48
2.6 水平分層介質的反射透射系數遞推和地表位移 49
2.6.1 反射透射系數遞推公式 49
2.6.2 表面源矢量的響應 51
2.6.3 上覆一個流體層 52
2.6.4 表面源附近的表面反射 52
參考文獻 53
第3章 彈性波的傳播 54
3.1 層狀介質走時方程 54
3.1.1 反射震相 54
3.1.2 折射震相 56
3.1.3 OBS 折合時間剖面實例 59
3.1.4 折射波出射點距離的估計 59
3.2 分界面上的反射與折射 60
3.2.1 波動方程的解 60
3.2.2 分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系數 66
3.2.3 與Aki 和Richards(1980)公式的對比 68
3.3 分界面上P 波入射時的能量分配 70
3.3.1 P 波入射勢函數的能量分配(以張量形式推導) 70
3.3.2 P 波入射位移的能量分配 75
3.3.3 數值計算 75
3.4 策普里茲方程 77
3.4.1 策普里茲方程推導 77
3.4.2 反射系數的近似線性表達 78
參考文獻 79
第4章 海底地震儀特性和海上作業(yè)技術 80
4.1 海底地震儀特性 80
4.1.1 設計原則 80
4.1.2 OBS 結構和技術指標 80
4.2 德國GeoPro 短周期OBS 的主要性能 83
4.3 國產I-4C 型寬頻帶OBS 性能指標 85
4.4 OBS 的海上作業(yè)技術 86
4.4.1 主要技術指標 87
4.4.2 調查設備 87
4.4.3 海上勘測 88
4.4.4 數據的初步整理 90
4.4.5 OBS 資料的解釋 91
4.5 OBS 信號特點 92
4.5.1 氣槍作業(yè)激發(fā)的信號 92
4.5.2 噪聲特征及影響 94
4.5.3 天然地震記錄 96
4.5.4 小結 98
參考文獻 98
第5章 OBS 數據處理 100
5.1 數據格式轉換 100
5.1.1 操作系統(tǒng)及預備工作 100
5.1.2 將原始數據轉換成sac 格式 100
5.1.3 將sac 格式轉為segy 格式 100
5.1.4 將segy 格式轉為su 格式 101
5.2 時間和位置校正 101
5.2.1 放炮時間和位置校正 101
5.2.2 OBS 位置校正 102
5.2.3 OBS 時鐘漂移校正 104
5.2.4 增益恢復、濾波及預測反褶積處理 104
5.2.5 水深靜校正 105
5.3 OBS 天然地震的數據處理 105
5.3.1 OBS 水平分量方位校正 105
5.3.2 其他處理 106
參考文獻 106
第6章 OBS 的2-D 剖面反演建模 108
6.1 震相識別與拾取 108
6.2 初始模型的建立 110
6.2.1 一般原則 110
6.2.2 利用已有反射地震剖面和水深測量數據 110
6.3 使用WARRPI 進行初至波層析成像 112
6.4 使用RAYINVR 進行速度結構成像 114
6.5 海底廣角地震反演實例——南海禮樂灘OBS 剖面 114
6.5.1 正演迭代算法獲取的地殼模型 116
6.5.2 自動反演方法獲取的模型 118
6.5.3 由反演模型對多道地震剖面進行時深轉換獲得的地殼結構 120
6.5.4 地殼模型對比分析 122
6.5.5 禮樂灘地殼結構特征及意義 123
參考文獻 125
第7章 OBS 的3-D 地震層析成像 127
7.1 方法原理 127
7.2 西南印度洋中脊3-D 層析成像 128
7.2.1 初始模型 128
7.2.2 層析成像結果 129
7.2.3 模型評估 139
7.3 討論 145
7.3.1 與全球超慢速擴張洋中脊地殼結構對比 145
7.3.2 關于洋殼厚度 147
7.3.3 熱液噴口與構造關系 151
參考文獻 152
第8章 橫波與多次波的應用 156
8.1 轉換橫波的識別 156
8.1.1 兩種轉換模式 156
8.1.2 震相拾取 157
8.2 S 波的反演建模 159
8.2.1 走時模擬及反演 159
8.2.2 模型不確定性分析 159
8.3 由S 波結構討論南海共軛問題 162
8.3.1 禮樂灘及附近海盆的地殼結構特征 162
8.3.2 禮樂灘與中沙塊體互為共軛 162
8.4 多次波的應用 163
8.4.1 多次波概念 163
8.4.2 多次波應用實例 163
參考文獻 169
第9章 海底天然地震的觀測與研究方法 171
9.1 接收函數 171
9.1.1 基本概念 171
9.1.2 基本原理 173
9.1.3 幾種典型地殼模型的接收函數數值模擬 176
9.2 OBS 接收函數:地殼-巖石圈結構反演 183
9.2.1 數據處理方法 183
9.2.2 OBS 實測接收函數的求取 184
9.2.3 S 波速度結構反演 186
9.2.4 結果和討論 187
9.2.5 模型評估及H-K 疊加檢驗 188
9.3 OBS 接收函數:MTZ 厚度反演 189
9.3.1 求取MTZ 厚度的速度譜疊加方法 190
9.3.2 西南印度洋中脊實例 192
9.4 地殼和地幔的各向異性 193
9.4.1 基本認識 193
9.4.2 地殼地幔各向異性成因機制 194
9.4.3 主要利用的震相 195
9.5 弱各向異性理論 196
9.5.1 本征值及本征矢量 196
9.5.2 各向異性界面上Pn 的速度 198
9.5.3 各向異性界面上Sn 的速度 199
9.5.4 Pn 各向異性分析方法 200
9.5.5 SKS 各向異性分析方法 203
9.5.6 ScS 的分裂參數計算 205
9.6 地球各向異性的深度探測方法 206
9.6.1 基于XKS 波分裂的深度計算方法 207
9.6.2 基于地震剪切波的深度約束方法 209
9.6.3 基于接收函數的各向異性深度計算方法 209
9.7 OBS 各向異性研究實例 210
9.8 OBS 微震觀測研究實例 216
9.8.1 地震震相拾取和地震定位 217
9.8.2 求解震源機制解 218
9.8.3 討論 219
參考文獻 221
再版說明
前言
第1章 海洋地殼結構的主要特點 1
1.1 標準洋殼 1
1.2 洋中脊 2
1.2.1 超快速和快速擴張洋中脊 3
1.2.2 中速擴張洋中脊 5
1.2.3 慢速擴張洋中脊 6
1.2.4 超慢速擴張洋中脊 9
1.3 深海盆地 11
1.3.1 正常洋殼 11
1.3.2 異常洋殼 13
1.4 大陸邊緣 15
1.4.1 主動大陸邊緣 15
1.4.2 被動大陸邊緣 16
參考文獻 18
第2章 彈性力學常用方程 24
2.1 彈性本構關系及常用方程 24
2.1.1 本構關系 24
2.1.2 各向同性線彈性常用方程 27
2.1.3 線彈性運動方程 28
2.2 彈性動力學方程的解 31
2.2.1 波動方程的基本解 31
2.2.2 標量亥姆霍茲方程的分解(柱坐標) 33
2.2.3 矢量亥姆霍茲方程的分解(柱坐標) 33
2.2.4 彈性動力學方程的本征矢量解(柱坐標) 36
2.3 水平層狀介質的傳輸矩陣 36
2.3.1 均勻介質中微分方程的建立 37
2.3.2 均勻介質中上下行波分解(只討論P-SV 波) 40
2.3.3 邊界條件和震源影響 42
2.4 彈性波傳播矩陣 43
2.4.1 傳播矩陣 43
2.4.2 半空間的響應 43
2.5 廣義反射和透射矩陣 45
2.5.1 反射和透射 45
2.5.2 來自一個自由面下部區(qū)域的反射 47
2.5.3 層狀疊加介質的反射和透射系數 47
2.5.4 自由面反射系數的組合關系 48
2.5.5 層狀均勻介質的遞推 48
2.6 水平分層介質的反射透射系數遞推和地表位移 49
2.6.1 反射透射系數遞推公式 49
2.6.2 表面源矢量的響應 51
2.6.3 上覆一個流體層 52
2.6.4 表面源附近的表面反射 52
參考文獻 53
第3章 彈性波的傳播 54
3.1 層狀介質走時方程 54
3.1.1 反射震相 54
3.1.2 折射震相 56
3.1.3 OBS 折合時間剖面實例 59
3.1.4 折射波出射點距離的估計 59
3.2 分界面上的反射與折射 60
3.2.1 波動方程的解 60
3.2.2 分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系數 66
3.2.3 與Aki 和Richards(1980)公式的對比 68
3.3 分界面上P 波入射時的能量分配 70
3.3.1 P 波入射勢函數的能量分配(以張量形式推導) 70
3.3.2 P 波入射位移的能量分配 75
3.3.3 數值計算 75
3.4 策普里茲方程 77
3.4.1 策普里茲方程推導 77
3.4.2 反射系數的近似線性表達 78
參考文獻 79
第4章 海底地震儀特性和海上作業(yè)技術 80
4.1 海底地震儀特性 80
4.1.1 設計原則 80
4.1.2 OBS 結構和技術指標 80
4.2 德國GeoPro 短周期OBS 的主要性能 83
4.3 國產I-4C 型寬頻帶OBS 性能指標 85
4.4 OBS 的海上作業(yè)技術 86
4.4.1 主要技術指標 87
4.4.2 調查設備 87
4.4.3 海上勘測 88
4.4.4 數據的初步整理 90
4.4.5 OBS 資料的解釋 91
4.5 OBS 信號特點 92
4.5.1 氣槍作業(yè)激發(fā)的信號 92
4.5.2 噪聲特征及影響 94
4.5.3 天然地震記錄 96
4.5.4 小結 98
參考文獻 98
第5章 OBS 數據處理 100
5.1 數據格式轉換 100
5.1.1 操作系統(tǒng)及預備工作 100
5.1.2 將原始數據轉換成sac 格式 100
5.1.3 將sac 格式轉為segy 格式 100
5.1.4 將segy 格式轉為su 格式 101
5.2 時間和位置校正 101
5.2.1 放炮時間和位置校正 101
5.2.2 OBS 位置校正 102
5.2.3 OBS 時鐘漂移校正 104
5.2.4 增益恢復、濾波及預測反褶積處理 104
5.2.5 水深靜校正 105
5.3 OBS 天然地震的數據處理 105
5.3.1 OBS 水平分量方位校正 105
5.3.2 其他處理 106
參考文獻 106
第6章 OBS 的2-D 剖面反演建模 108
6.1 震相識別與拾取 108
6.2 初始模型的建立 110
6.2.1 一般原則 110
6.2.2 利用已有反射地震剖面和水深測量數據 110
6.3 使用WARRPI 進行初至波層析成像 112
6.4 使用RAYINVR 進行速度結構成像 114
6.5 海底廣角地震反演實例——南海禮樂灘OBS 剖面 114
6.5.1 正演迭代算法獲取的地殼模型 116
6.5.2 自動反演方法獲取的模型 118
6.5.3 由反演模型對多道地震剖面進行時深轉換獲得的地殼結構 120
6.5.4 地殼模型對比分析 122
6.5.5 禮樂灘地殼結構特征及意義 123
參考文獻 125
第7章 OBS 的3-D 地震層析成像 127
7.1 方法原理 127
7.2 西南印度洋中脊3-D 層析成像 128
7.2.1 初始模型 128
7.2.2 層析成像結果 129
7.2.3 模型評估 139
7.3 討論 145
7.3.1 與全球超慢速擴張洋中脊地殼結構對比 145
7.3.2 關于洋殼厚度 147
7.3.3 熱液噴口與構造關系 151
參考文獻 152
第8章 橫波與多次波的應用 156
8.1 轉換橫波的識別 156
8.1.1 兩種轉換模式 156
8.1.2 震相拾取 157
8.2 S 波的反演建模 159
8.2.1 走時模擬及反演 159
8.2.2 模型不確定性分析 159
8.3 由S 波結構討論南海共軛問題 162
8.3.1 禮樂灘及附近海盆的地殼結構特征 162
8.3.2 禮樂灘與中沙塊體互為共軛 162
8.4 多次波的應用 163
8.4.1 多次波概念 163
8.4.2 多次波應用實例 163
參考文獻 169
第9章 海底天然地震的觀測與研究方法 171
9.1 接收函數 171
9.1.1 基本概念 171
9.1.2 基本原理 173
9.1.3 幾種典型地殼模型的接收函數數值模擬 176
9.2 OBS 接收函數:地殼-巖石圈結構反演 183
9.2.1 數據處理方法 183
9.2.2 OBS 實測接收函數的求取 184
9.2.3 S 波速度結構反演 186
9.2.4 結果和討論 187
9.2.5 模型評估及H-K 疊加檢驗 188
9.3 OBS 接收函數:MTZ 厚度反演 189
9.3.1 求取MTZ 厚度的速度譜疊加方法 190
9.3.2 西南印度洋中脊實例 192
9.4 地殼和地幔的各向異性 193
9.4.1 基本認識 193
9.4.2 地殼地幔各向異性成因機制 194
9.4.3 主要利用的震相 195
9.5 弱各向異性理論 196
9.5.1 本征值及本征矢量 196
9.5.2 各向異性界面上Pn 的速度 198
9.5.3 各向異性界面上Sn 的速度 199
9.5.4 Pn 各向異性分析方法 200
9.5.5 SKS 各向異性分析方法 203
9.5.6 ScS 的分裂參數計算 205
9.6 地球各向異性的深度探測方法 206
9.6.1 基于XKS 波分裂的深度計算方法 207
9.6.2 基于地震剪切波的深度約束方法 209
9.6.3 基于接收函數的各向異性深度計算方法 209
9.7 OBS 各向異性研究實例 210
9.8 OBS 微震觀測研究實例 216
9.8.1 地震震相拾取和地震定位 217
9.8.2 求解震源機制解 218
9.8.3 討論 219
參考文獻 221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經典常談
- >
推拿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