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沉積盆地熱演化史與油氣勘探進展叢書銀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與油氣成藏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67694
- 條形碼:9787030667694 ; 978-7-03-06676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沉積盆地熱演化史與油氣勘探進展叢書銀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與油氣成藏 本書特色
本書內容豐富,內容翔實,油氣勘探研究者的好幫手,裝幀精美,值得購買
沉積盆地熱演化史與油氣勘探進展叢書銀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與油氣成藏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在充分利用野外地質調查、地震勘探、鉆測錄井及大量分析測試新資料分析的基礎上,對銀額盆地蘇紅圖拗陷沉積構造熱演化史與油氣富集規律研究成果的全面總結,厘定了古生代和中生代不整合界面及地層層序,明確了古生代裂谷盆地和中生代斷陷盆地的疊合盆地屬性,分析了研究區內各時代地層及沉積相展布規律,探討了早白堊世的熱液噴流等特殊沉積作用,研究了蘇紅圖拗陷構造熱演化史及油氣成藏基本條件,落實了含油氣層系歸屬、有效烴源巖分布及主要生儲蓋組合特征,探索了有效儲層、縫洞及含油氣性的地震預測方法。通過典型油氣藏的解剖,探討了銀額盆地蘇紅圖拗陷的中生界和古生界的油氣成藏規律和主控因素,建立適合研究區的油氣成藏模式。
沉積盆地熱演化史與油氣勘探進展叢書銀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與油氣成藏 目錄
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 區域地質概況 1
1.1 地層特征 1
1.2 構造特征 3
1.3 區域構造演化 4
1.4 勘探歷程 5
第2章 地層展布及發育規律 8
2.1 地層劃分及對比方案 8
2.1.1 地層劃分及對比依據 8
2.1.2 孢粉化石組合 9
2.1.3 鋯石U-Pb同位素定年 14
2.1.4 X衍射全巖分析 17
2.1.5 地震層序界面 19
2.1.6 地層劃分方案 21
2.2 地層發育特征 22
2.2.1 石炭系 22
2.2.2 二疊系 22
2.2.3 下白堊統 24
2.2.4 第四系 26
2.3 地層展布特征 26
第3章 地震構造解釋、特征演化與圈閉識別及描述 33
3.1 野外地質露頭觀察 33
3.2 地震資料品質分析 41
3.3 層位標定 44
3.4 層位解釋及地震層序 47
3.5 斷裂特征 50
3.5.1 斷裂形成期次 52
3.5.2 斷裂剖面特征 53
3.5.3 斷裂平面特征 55
3.6 速度場建立及構造成圖 57
3.7 主要凹陷及構造特征 58
3.8 構造發育史 63
3.9 圈閉識別及描述 69
第4章 沉積相及沉積演化研究 72
4.1 區域沉積背景 72
4.2 沉積特征 72
4.2.1 巖性特征 73
4.2.2 沉積構造 77
4.2.3 砂巖粒度 80
4.2.4 地球化學特征 82
4.2.5 測井特征 85
4.2.6 地震響應特征 87
4.3 沉積相類型及單井相、連井相分析 90
4.3.1 沉積相類型 90
4.3.2 單井相分析 92
4.3.3 連井相分析 92
4.4 沉積相平面展布及演化 97
4.4.1 地震相識別 97
4.4.2 沉積相平面展布 100
4.4.3 沉積相演化 105
4.5 早白堊世熱液噴流證據 106
4.5.1 巖漿活動特征 106
4.5.2 巖石礦物學證據 112
4.5.3 地球化學證據 125
4.5.4 熱水沉積模式 135
第5章 烴源巖有機地球化學特征及評價 137
5.1 烴源巖分布及地質特征 137
5.2 烴源巖有機質豐度 143
5.2.1 有機質豐度指標及評價標準 143
5.2.2 有機碳含量 144
5.2.3 生烴潛量 158
5.2.4 氯仿瀝青“ A” 158
5.2.5 有機質豐度縱向分布特征及凹陷對比 159
5.3 烴源巖有機質類型 165
5.3.1 有機質類型評價標準 165
5.3.2 熱解分析法 166
5.3.3 元素分析法 169
5.3.4 同位素分析法 170
5.3.5 干酪根鏡檢法 172
5.3.6 有機質類型判別結果 175
5.4 烴源巖有機質成熟度 176
5.4.1 有機質成熟度評價標準 176
5.4.2 鏡質體反射率( Ro) 176
5.4.3 熱解峰溫( Tmax) 180
5.4.4 飽和烴色譜分析 181
5.4.5 生物標志化合物 183
5.4.6 有機質成熟度評價及對比 184
5.4.7 有機質成熟度平面分布特征 186
5.5 有效烴源巖分布及地質特征 187
5.6 烴源巖綜合評價 191
第6章 構造熱演化史與生排烴史 194
6.1 磷灰石裂變徑跡揭示研究區中生代以來的抬升冷卻史 194
6.2 研究區埋藏史恢復 204
6.3 研究區現今地溫場特征 209
6.4 鏡質體反射率剖面類型及古地溫恢復 211
6.5 構造熱演化史及生烴史恢復 216
6.6 研究區烴源巖排烴特征 219
第7章 常規及特殊巖性儲層物性特征及演化規律 225
7.1 儲層發育情況 225
7.2 儲層巖石學特征 227
7.3 儲層孔隙結構及物性特征 234
7.4 儲層電性特征及測井解釋 242
7.5 成巖作用及成巖階段 248
7.6 儲層綜合評價 251
第8章 油氣藏解剖、油氣成藏條件與油氣富集規律 253
8.1 油氣藏解剖 253
8.1.1 油氣藏特征 253
8.1.2 油源分析對比 256
8.1.3 油氣成藏期次 262
8.2 油氣成藏條件 263
8.2.1 烴源條件 263
8.2.2 儲集條件 264
8.2.3 成藏組合 267
8.2.4 圈閉條件 268
8.2.5 輸導體系 270
8.2.6 保存條件 271
8.3 油氣富集規律 271
第9章 有效儲層及圈閉含油氣性預測 273
9.1 儲層厚度展布預測 273
9.1.1 儲層巖性預測參數選取 273
9.1.2 不同類型儲層平面展布預測 278
9.2 儲層物性展布預測 293
9.3 儲層裂縫展布預測 296
9.3.1 地震資料特殊處理 296
9.3.2 疊前地震各向異性技術原理 299
9.3.3 裂縫儲層綜合描述 310
9.4 儲層含油氣性預測 318
9.4.1 疊后高頻衰減屬性預測含油氣 318
9.4.2 疊前彈性反演預測含油氣 321
第10章 資源量評價及有利勘探區預測 330
10.1 中生界資源量評價 330
10.2 古生界資源量評價 342
10.3 有利區預測 346
參考文獻 352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 區域地質概況 1
1.1 地層特征 1
1.2 構造特征 3
1.3 區域構造演化 4
1.4 勘探歷程 5
第2章 地層展布及發育規律 8
2.1 地層劃分及對比方案 8
2.1.1 地層劃分及對比依據 8
2.1.2 孢粉化石組合 9
2.1.3 鋯石U-Pb同位素定年 14
2.1.4 X衍射全巖分析 17
2.1.5 地震層序界面 19
2.1.6 地層劃分方案 21
2.2 地層發育特征 22
2.2.1 石炭系 22
2.2.2 二疊系 22
2.2.3 下白堊統 24
2.2.4 第四系 26
2.3 地層展布特征 26
第3章 地震構造解釋、特征演化與圈閉識別及描述 33
3.1 野外地質露頭觀察 33
3.2 地震資料品質分析 41
3.3 層位標定 44
3.4 層位解釋及地震層序 47
3.5 斷裂特征 50
3.5.1 斷裂形成期次 52
3.5.2 斷裂剖面特征 53
3.5.3 斷裂平面特征 55
3.6 速度場建立及構造成圖 57
3.7 主要凹陷及構造特征 58
3.8 構造發育史 63
3.9 圈閉識別及描述 69
第4章 沉積相及沉積演化研究 72
4.1 區域沉積背景 72
4.2 沉積特征 72
4.2.1 巖性特征 73
4.2.2 沉積構造 77
4.2.3 砂巖粒度 80
4.2.4 地球化學特征 82
4.2.5 測井特征 85
4.2.6 地震響應特征 87
4.3 沉積相類型及單井相、連井相分析 90
4.3.1 沉積相類型 90
4.3.2 單井相分析 92
4.3.3 連井相分析 92
4.4 沉積相平面展布及演化 97
4.4.1 地震相識別 97
4.4.2 沉積相平面展布 100
4.4.3 沉積相演化 105
4.5 早白堊世熱液噴流證據 106
4.5.1 巖漿活動特征 106
4.5.2 巖石礦物學證據 112
4.5.3 地球化學證據 125
4.5.4 熱水沉積模式 135
第5章 烴源巖有機地球化學特征及評價 137
5.1 烴源巖分布及地質特征 137
5.2 烴源巖有機質豐度 143
5.2.1 有機質豐度指標及評價標準 143
5.2.2 有機碳含量 144
5.2.3 生烴潛量 158
5.2.4 氯仿瀝青“ A” 158
5.2.5 有機質豐度縱向分布特征及凹陷對比 159
5.3 烴源巖有機質類型 165
5.3.1 有機質類型評價標準 165
5.3.2 熱解分析法 166
5.3.3 元素分析法 169
5.3.4 同位素分析法 170
5.3.5 干酪根鏡檢法 172
5.3.6 有機質類型判別結果 175
5.4 烴源巖有機質成熟度 176
5.4.1 有機質成熟度評價標準 176
5.4.2 鏡質體反射率( Ro) 176
5.4.3 熱解峰溫( Tmax) 180
5.4.4 飽和烴色譜分析 181
5.4.5 生物標志化合物 183
5.4.6 有機質成熟度評價及對比 184
5.4.7 有機質成熟度平面分布特征 186
5.5 有效烴源巖分布及地質特征 187
5.6 烴源巖綜合評價 191
第6章 構造熱演化史與生排烴史 194
6.1 磷灰石裂變徑跡揭示研究區中生代以來的抬升冷卻史 194
6.2 研究區埋藏史恢復 204
6.3 研究區現今地溫場特征 209
6.4 鏡質體反射率剖面類型及古地溫恢復 211
6.5 構造熱演化史及生烴史恢復 216
6.6 研究區烴源巖排烴特征 219
第7章 常規及特殊巖性儲層物性特征及演化規律 225
7.1 儲層發育情況 225
7.2 儲層巖石學特征 227
7.3 儲層孔隙結構及物性特征 234
7.4 儲層電性特征及測井解釋 242
7.5 成巖作用及成巖階段 248
7.6 儲層綜合評價 251
第8章 油氣藏解剖、油氣成藏條件與油氣富集規律 253
8.1 油氣藏解剖 253
8.1.1 油氣藏特征 253
8.1.2 油源分析對比 256
8.1.3 油氣成藏期次 262
8.2 油氣成藏條件 263
8.2.1 烴源條件 263
8.2.2 儲集條件 264
8.2.3 成藏組合 267
8.2.4 圈閉條件 268
8.2.5 輸導體系 270
8.2.6 保存條件 271
8.3 油氣富集規律 271
第9章 有效儲層及圈閉含油氣性預測 273
9.1 儲層厚度展布預測 273
9.1.1 儲層巖性預測參數選取 273
9.1.2 不同類型儲層平面展布預測 278
9.2 儲層物性展布預測 293
9.3 儲層裂縫展布預測 296
9.3.1 地震資料特殊處理 296
9.3.2 疊前地震各向異性技術原理 299
9.3.3 裂縫儲層綜合描述 310
9.4 儲層含油氣性預測 318
9.4.1 疊后高頻衰減屬性預測含油氣 318
9.4.2 疊前彈性反演預測含油氣 321
第10章 資源量評價及有利勘探區預測 330
10.1 中生界資源量評價 330
10.2 古生界資源量評價 342
10.3 有利區預測 346
參考文獻 352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二體千字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