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中國的經濟起飛實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22836
- 條形碼:9787520322836 ; 978-7-5203-2283-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的經濟起飛實驗 本書特色
馬泉山先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所研究員,《中國的經濟起飛實驗:新中國工業化回望錄(1658-1965)》是他系列工業經濟史書中的一本。 該書分析中國“二五”期間經濟政策及經濟狀況,1958年到1965年是中國經濟經歷陣痛的時期,經歷大躍進的中國經濟整體呈現什么樣的局面,政策出來的背景,作者一一交代,這是一本有一定深度的經濟史著作。
中國的經濟起飛實驗 內容簡介
馬泉山先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所研究員,本書是他系列工業經濟史書中的一本。1949年之后,每一個五年計劃都對應著一本書,本書分析中國“二五”期間經濟政策及經濟狀況,1958年到1965年是中國經濟經歷陣痛的時期,經歷的中國經濟整體呈現什么樣的局面,政策出來的背景,作者一一交代,這是一本有一定深度的經濟史著作。
中國的經濟起飛實驗 目錄
緒論
**節 人類社會的經濟飛躍現象與羅斯托的經濟起飛概念
第二節 毛澤東的經濟發展觀
**篇 起飛前奏
**章 加快發展的提出與反復
**節 加快發展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1958年“大躍進”的預演
第三節 中央一線領導人的反冒進與毛澤東的保留
第四節 弋舉扭轉“一五”計劃執行中的被動
第二章 單有經濟戰線的社會主義革命還不夠
**節 決策層關于“波匈事件”教訓的不同關注點
第二節 還要有政治思想戰線上的社會主義革命
第三節 適當收縮下部分計劃指標的被突破
第三章 從“擋水”到加快發展再號召
**節 周恩來的反思
第二節 寄望中下層的促進
第三節 兩個基本估計
第四章 “趕超”英國口號的提出
**節 有利的政治經濟形勢
第二節 莫斯科會議的激勵
第三節 一個形象化的口號:“趕超”英國
第五章 由下而上和從上到下的互動
**節 加快發展思想找到了自己的表達形式
第二節 直接訴諸廣大群眾的號召
第三節 從認識論角度總結經驗教訓
第四節 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形成
第二篇 “大躍進”的三年
第六章 第二個五年的原定任務
**節 關于中國工業化的設計
第二節 十五年遠景規劃的討論
第三節 黨的八大關于“二五”計劃建議
第七章 大煉鋼鐵與公社化運動并進
**節 催人奮進的躍進形勢與北戴河會議
第二節 農業“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
第三節 工業“大躍進”與鋼鐵翻番
第四節 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經濟體制和管理模式
第八章 八個月調整
**節 毛澤東的熱與冷
第二節 要求四級領導讀兩本書
第三節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體制的部分修正
第四節 降低過高指標壓縮過急任務
第五節 做報紙的工作
第六節 1959年上半年的經濟活動與經濟走勢
第九章 難以為繼的繼續躍進
**節 糾“左”的轉向
第二節 農業的預警
第三節 1960年繼續“大躍進”的受阻
第三篇 意外的經濟危機
第十章 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理論的方法論意義
**節 馬克思、恩格斯怎樣剖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第二節 列寧、斯大林將危機概念引入社會主義經濟分析
第十一章 農業歉收引起的糧食危機
**節 糧食增產期望一再落空
第二節 農業再生產能力削弱
第十二章 國民經濟危機的爆發
**節 農業危機向工業部門傳導
第二節 國民經濟自由落體式下跌
第三節 經濟危機的一種特殊形態
第四節 一個糾結的問題
第四篇 同嚴重困難的斗爭
第十三章 扭轉局面的關鍵一招:從農業抓起
**節 由“大躍進”到收縮調整的再次轉變
第二節 農業問題的兩個方面
第三節 找出了糊涂六年的癥結
第十四章 整個國民經濟的調整與一系列工作條例的推出
**節 設想在重工業現有生產水平上調整的失敗
第二節 “退夠站穩”有利于調整
第三節 不能失去前進的方向和信心
第四節 工業探底與農業企穩回升的意義
第十五章 決戰動員與緊要關頭的八屆十中全會
**節 不尋常的“七千人大會”及會議導向的差異
第二節 新增赤字引發的“地震”
第三節 內外敵對勢力的挑釁與應對
第四節 農業發展道路問題的波瀾
第五節 中共八屆十中全會和毛劉相得益彰的決斷
第十六章 經濟的復蘇與三年過渡階段的謀劃
**節 1962年國民經濟計劃完成情況
第二節 經濟再平衡與“超調”假定
第三節 三年過渡階段的任務
第十七章 國民經濟的恢復性增長與內涵式發展
**節 繼續調整與再生產理論
第二節 伴隨復蘇的發展
第三節 躍進的另一重含義和“大躍進”的新詮釋
第四節 承前啟后的1965年與過渡階段結束時的國民經濟
第十八章 旨在鞏固提高的舉措及其效果
**節 充實國民經濟的“瓶頸”部門與薄弱環節
第二節 繼續改革經濟管理體制
第三節 邁出從西方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步
第十九章 “大躍進”年代的自然災害與救災
**節 中國農業的重要性與脆弱性
第二節 1959-1961年的自然災害及其特點
第三節 國家的緊急救災措施
第五篇 起飛實驗的綜合觀察
第二十章 概說
**節 寶貴的收獲
第二節 不平坦的道路
第三節 現行統計中一個有待商榷的問題
第二十一章 1958年的考察
**節 1956年的示范效應
第二節 高昂的代價
第三節 不一般的成就
第四節 評析
第二十二章 1958-1960年的考察
**節 得在哪里
第二節 失在哪里
第三節 不能省卻的一筆補償性投入
第二十三章 1958-1965年的整體考察
**節 作為發展周期的1958-1965年
第二節 基本問題在于中國工業化道路仍在探索中
第二十四章 1956-1965年十年建設成就
**節 1956-1957年竣工投產的建設項目
第二節 1958-1960年竣工投產的建設項目
第三節 1961-1962年繼續施工的建設項目
第四節 1963-1965年建設的部分重要項目
第五節 典型案例分析
結語
參考文獻
中國的經濟起飛實驗 節選
《中國的經濟起飛實驗:新中國工業化回望錄(1658-1965)》: 在展開正文以前,有必要就引入的經濟起飛概念有一個交代,同時說明我們是在什么意義上使用這一概念的。 **節 人類社會的經濟飛躍現象與羅斯托的經濟起飛概念 一 人類經濟社會固有的飛躍現象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也是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類不斷認識自然與改造自然的歷史。人在同自然界的斗爭中,總是結成一定的生產關系,又總是力圖用較少的勞動獲取較多的收獲,或者用同樣多的付出謀求更大的成果。歷史上一種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或者新型勞動組織形式的誕生;人類認識自然與改造自然的每一次重大發現或一項重要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的發明,都會在或長或短的時間內釋放出更大的能量,促使社會生產的發展和財富的增加遠勝過以往。例如,遠古的幾次社會大分工,*初歷法的出現對農業耕作技術進步的意義,鐵犁的發明及深耕法的推廣,手工紡車與織機的制作成功與普遍采用,甚至大規模集合勞動方式的應用,都具有這樣的作用。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在繁榮經濟、抵御自然災害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的南北大運河,以及都江堰等偉大水利工程的修建,應該說,都是大規模集合勞動的成果。沒有這種“集合勞動”方式,在古代要興修這些工程是不可想象的。社會生產的每一次重大進步,無不是一種質的飛躍現象。只不過在漫長的古代社會里,這種情況并不常有,更多的是發展遲緩,甚至停滯不前。 二 羅斯托對18—19世紀工業革命的研究 歷史進入近代,伴隨新生資產階級在歐洲北美幾個主要國家陸續登上政治舞臺,發生顯著變化。它們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加緊推進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并紛紛起而效仿發端于英國的工業革命,開始了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一改往日的情景,社會生產力仿佛像是一種魔力在驅動著一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社會財富迅猛增加。 在英國,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的以機器排擠手工勞動、現代工廠制度取代手工工場和家庭作坊的經濟大變革,被稱為工業革命(或產業革命)。它經歷了將近一個世紀,到19世紀40年代機器大工業一躍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鋼鐵、煤炭和機器制造等重工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被認為是完成了它的使命,英國也成為當時世界頭號工業強國。機器的發明和應用不僅引起工業生產的革命,而且深刻地改變著社會經濟面貌。伴隨現代工廠制度的確立,機器生產的廣泛采用,生產本身從一系列的個人行動變成一系列的社會行動。產品也從個人的產品變成社會的產品。過去是個體分散進行的生產,轉變為較大規模的社會化生產。工廠內部的分工,既是以社會分工為必要前提,又推動著社會分工的發展,進一步排擠小生產,把國民經濟各部門日益緊密地連接成一個整體,使生產真正具有社會化的性質。以機器生產為基礎的社會化的生產和生產的社會化性質,成為顯著不同于先前任何一種生產方式的標志。這是19世紀人類經濟社會的現代化過程。正如馬克思說:“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不僅是人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英國工業革命具有劃時期的意義,它吹響了人類歷史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進軍的號角。這是每個國家和民族遲早都將面對的歷史任務,必須經歷的轉變過程。 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而不是發生在資本主義發育更早的地中海沿岸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幾個國家,不是偶然的。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早在17世紀80年代就已經完成。這個發生在1688年到1689年的革命,常常被英國史學家描繪為“光榮革命”。它標志著英國封建專制政體的*后解體。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終確立掃除了障礙,為生產力的發展,為工業革命開辟了道路。資產階級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方面推進工業革命,確立現代工廠制度;另一方面加緊剝奪小農,在農業中推進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早期資本主義經濟是建立在簡單協作和工場手工業的基礎上的,就協作和分工的意義上,擴大了生產的規模,提高了勞動的生產率;但在主要以手工勞動為特征這一點上,還不能說完全脫離了中世紀。真正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顯示出自己的嶄新面貌,根本不同于先前任何一種生產方式的,應歸功于工業革命,即機器的發明和應用,特別是工具機的發明和應用。它克服了人自身身體器官(人手)數量的極限,能夠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機器生產以遠比手工生產先進的優勢,迅速代替它而占據著社會生產的主要地位,促成了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的轉變。作為工業革命的產物,資本主義的現代工廠制度確立起來了。在這里,在機器生產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找到了它的典型形態。與此同時,在1760年到1850年,英國農村的“圈地”過程進行得也很迅速。在這90年間,被圈的土地達到了700多萬英畝。國家用合法的形式,把小農趕出領地,對小農進行*后的剝奪。剝奪小農,不但是資本主義在農業中的勝利,形成了大地主、大租佃農場主、農業工人三個階級;而且也為現代工廠制度提供了大量的雇傭勞動者,為它的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到1848年《共產黨宣言》問世的時候,大工業在生產中占了絕對的優勢,用機器生產機器成為它的主要特點,煤炭、鋼鐵和機器制造等重工業部門上升到重要地位,英國成了一座“世界工廠”。1850年,英國在世界工業總產值中占39%,在世界貿易總額中占21%。英國成了各國工業品的主要供應者,許多國家成了它的原料供應地。1750年,英國的人口大約有770萬。到了1850年,人口增加到2750萬,城市化率達到50%。 ……
中國的經濟起飛實驗 作者簡介
馬泉山,1935年4月生,河南禹州人,研究員。主要學術專長是工業經濟理論與發展史,現從事工業經濟研究。1960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基礎系。1980年6月至工業經濟研究所工作。主要代表作有:《經濟建設方針政策簡論》(合著)、《實施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論文)、《改革企業低工資、多就業的勞動制度,走集約化經營道路,提高出口企業競爭力》(論文)、《傳統文化并非決定現代化進程的主要因素》(論文),并于1988年5月至1992年8月在原中顧委薄一波副主任撰著《若干重大決策與歷史事件的回顧》工作班子中承擔研究撰稿工作。
- >
月亮虎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巴金-再思錄
- >
二體千字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經典常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