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2~6歲幼兒溝通心理學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18078431
- 條形碼:9787518078431 ; 978-7-5180-7843-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6歲幼兒溝通心理學 本書特色
兒童的心理結(jié)構(gòu)是立體的,從每一個側(cè)面(行為、性格、溝通、情緒)都能夠看到不同的意義,而把每一個側(cè)面結(jié)合起來則能夠更加系統(tǒng)全面地了解孩子,這就是本系列圖書的主要特點——由點到面了解孩子,由外到內(nèi)走近孩子,進而去接納孩子,培養(yǎng)孩子,與孩子建立和諧的關(guān)系,引導孩子更好地成長。
2~6歲幼兒溝通心理學 內(nèi)容簡介
很多人以為, 只要做了父母, 就自然擁有了親子關(guān)系 ; 只要會說話, 就自然會與孩子溝通。尤其是幼兒, 他們的世界那么簡單, 還能不會和他溝通嗎? 這還真是父母的自大。說教、訓斥、冷暴力、給物質(zhì)、要求聽話, 這就是溝通嗎? 就算沒有這些, 就是良好的溝通嗎? 那些自卑、自閉、叛逆, 小小年紀就出現(xiàn)了心理問題的孩子究竟是怎么造成的? 很大一個原因是父母不懂溝通。本書從幼兒心理學的角度來講述如何與2-6歲幼兒溝通, 包括心理溝通、情感溝通、語言溝通、行為溝通等, 以幫助家長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發(fā)育特點, 以利于孩子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
2~6歲幼兒溝通心理學 目錄
01 溝通:搭建和諧親子關(guān)系的橋梁 001
活成誰的期待 002
良好有效溝通的途徑 006
有效溝通的五種方法 010
2~6歲幼兒溝通的特點 016
2~6歲幼兒溝通的發(fā)展現(xiàn)狀 019
2~6歲幼兒溝通中的常見心態(tài) 025
02 關(guān)于2~6歲幼兒溝通的認識誤區(qū) 031
上天給了我一個難“管”的孩子 032
霸道溝通,不懂溫柔 036
只懂物質(zhì)滿足,缺少情感溝通 041
溝通時,忽視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044
重視語言溝通,忽視非語言溝通 050
執(zhí)著于塑造孩子,忘記自我成長 054
03 情緒管理:在正面的心理能量下進行溝通 059
情緒管理在溝通中的重要性 060
覺察自己的情緒 064
拋掉劇情,不再假設(shè) 069
掌握自己和孩子的情緒敏感點 072
讓孩子學會用語言表達情緒 078
消除情緒從改變認知開始 083
關(guān)注孩子的感受先于對錯 088
拒絕暴力溝通 092
04 允許:允許是親子溝通的潤滑劑 099
“允許”讓一切風平浪靜 100
“允許”并不會讓孩子無法無天 105
如何允許孩子“如他所是” 108
我們可以允許孩子什么 114
05 傾聽:聽懂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是溝通的前提 123
溝通的前提:聽懂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 124
耐心聽孩子說,不急于表達 127
專心聽孩子說,不敷衍了事 131
在傾聽中,請給予孩子熱情的回應 134
在傾聽中引導孩子學習表達 139
你能聽出孩子的真正表達意圖嗎 144
06 表達:正確的表達會產(chǎn)生魔力一樣的效果 151
什么才是正確的表達 152
如何用述情向孩子表達負面感受 157
孩子令你開心時,要習慣述情 161
客觀表達事實,不夸大和歪曲孩子的行為 167
告訴孩子你的建議和需求,而不是決定 171
親子溝通中的魔力句型1:“我希望……” 176
親子溝通中的魔力句型2:“我喜歡……”和“好嗎?” 181
少盯著孩子的錯誤,多培養(yǎng)孩子的正確 185
用正能量語言把孩子往你希望的方向推進 189
07 共情:關(guān)注孩子的感受,與之產(chǎn)生情感鏈接 195
溝通變成說教,只因缺乏共情能力 196
覺察、關(guān)注和接納孩子的情緒 200
肯定孩子產(chǎn)生情緒的原因 203
啟發(fā)孩子思考事情或理解他人 207
引導孩子解決事情和關(guān)注未來 211
2~6歲幼兒溝通心理學 節(jié)選
01 溝通:搭建和諧親子關(guān)系的橋梁 良好的溝通是搭建和諧親子關(guān)系的橋梁,但這個橋梁卻常常被我們毀壞。原因是,溝通中充斥著控制和“塑造”。但幼兒無法完全按照父母的期待而活,所以,這條途徑走不通。那么,有效的途徑是什么呢?我們要了解幼兒和父母的心理特點、溝通特點,才能找到有效的途徑。 活成誰的期待 溝通中*大的障礙來自這個問題——活成誰的期待?可以說,溝通中的大部分問題都是由這個問題衍生出來的。 有心理學家認為,人*大的幸福感來自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心理學家武志紅則認為,人只有生活在良好的關(guān)系中,才能實現(xiàn)能量的流動,才能有幸福的感覺。而溝通是建立關(guān)系的重要方式之一。能量、溝通、關(guān)系,這三者的關(guān)系是:能量被全然接受,溝通就順暢;溝通順暢,人際關(guān)系就和諧。 說教、批評指責、忽視敷衍、暴力,代表對方不接受你的能量;傾聽共情、允許接納,代表對方接受了你的能量。或者說,如果對方不接受你的能量,就會對你進行說教、批評指責、忽視敷衍;反之,則會用傾聽共情、允許接納這類更易于建立良好關(guān)系的方式與你溝通。 這里的能量包括正能量與負能量。負能量并不都是壞能量。負面情緒具有一定破壞性的活力和激情,以及“不符合他人期待”的言行,這些很容易被他人視為“壞能量”而不被接受。尤其是*后一點,很容易成為親子溝通的障礙。 有個媽媽向我咨詢,說兒子身上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如拒絕做作業(yè),放學后不回家并且不向父母報告行蹤,不服從父母和老師的管教,不合群。這位媽媽還說,孩子從小就和別人家的孩子不一樣。在幼兒時期,別人家的孩子見了大人都打招呼,親熱地叫“叔叔阿姨”,自己的孩子卻從來不叫。她感覺很沒面子,反復教導孩子要和別人打招呼,做個有禮貌的孩子。結(jié)果越教育孩子越不配合,每次遇到別人不是低著頭,就是躲到一邊。 爸爸認為孩子不聽話,小小年紀就叛逆,總是訓斥孩子。爺爺奶奶有時也加入訓斥的陣營。媽媽雖然覺得訓斥不妥,但也覺得孩子有問題,需要教育,所以并不阻止爸爸和爺爺奶奶的行為,F(xiàn)在,孩子和爸爸很少說話,和爺爺奶奶的關(guān)系也有點緊張。 媽媽向我咨詢的時候,孩子剛好也在。我觀察到,孩子不是獨自待在角落看書,就是溜著墻邊玩,和媽媽之間的狀態(tài)也不像大多數(shù)孩子和父母那般親昵。 不和別人打招呼、不聽話,這些不符合父母期待的言行被視為是“壞”的,所以不被接受。這時,媽媽的溝通方式是說教,爸爸、爺爺奶奶的方式是訓斥。而孩子通常有兩種反應,一種是接受父母的“教育”,把那個“壞我”壓抑在潛意識里,變成能夠被父母接受的“好我”。于是在父母的眼里就變成了聽話、好溝通的孩子。另一種是不接受父母的“教育”,反而更加叛逆地將“壞我”展現(xiàn)出來。于是在父母眼里就變成了難以溝通的壞孩子。這時,親子關(guān)系就會出現(xiàn)摩擦、沖突,變得緊張。這位媽媽和兒子之間就是后者。 活成誰的期待?這是一個生命課題。如果可以選擇,每個人都想活出自我。但如果只有“好我”被接受而“壞我”不被接受,人就無法活出“自我”。那些叛逆的孩子,與其說是叛逆,不如說是想要活出自我的欲望更強烈,他們是在通過叛逆來爭奪對自我的控制權(quán)。而父母則是通過“你必須活成我期待中的樣子”來爭奪對孩子的控制權(quán)。這是溝通不暢、親子關(guān)系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網(wǎng)絡(luò)上有這樣一則視頻,視頻中一對母女正在對話。母親皺著眉頭、表情沉重、痛心疾首地對女兒說:“我心目中的孩子不是這樣的,我心目中的好孩子聽話、不會和媽媽犟嘴、不會惹媽媽生氣、不會讓媽媽傷心! 和許多媽媽一樣,這位媽媽在用“好孩子”的標簽來控制孩子滿足她的期待。這是一種隱性控制,有時連成人都意識不到。如“好妻子”“好丈夫”,我們會認為這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更好。孩子就更意識不到了,但他們能感覺到因此衍生出的強硬、惡劣的溝通方式使他們不舒服。就像視頻中的女兒,她一直哭著反復對媽媽說:“就算我惹你生氣了,你也不該那樣對我,那樣罵我! 同時,不符合父母期待的樣子就會被定義成“壞我”也很讓孩子崩潰。為什么一定要和別人打招呼?為什么我必須聽大人的話,否則我就是不好的? 這是造成一些孩子心理問題和行為偏差的重要原因。 在成人之間,一旦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他人,必然遭到他人的反抗。這時我們可能還會反省一下——不能越界。但面對孩子,尤其是幼兒,似乎我們?nèi)鄙龠@樣的反省。因為我們想當然地認為孩子必須服從父母的意志,我們有責任將孩子“塑造”為一個更加完美的孩子。這其實是將孩子視為自己的附屬品,是對孩子生命的一種侵犯。 其次,要求孩子按照我們的期待而活,孩子必然無法活出自我,無法自由地伸展他的生命,當然也就無法獲得人生*高級的快樂。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必然特別容易對孩子產(chǎn)生不滿情緒,從而挑剔、指責、限制孩子,看不到孩子的真實感受,從而帶來溝通中的很多沖突,造成親子關(guān)系的緊張。 有的父母會擔心,讓孩子按照他的期待而活,他會不會為所欲為。首先,真正為所欲為的是那些從不曾為自己活過的人,如殺害自己母親的北大才子吳謝宇。其次,幼兒為所欲為的代價很小,基本都在可承受的范圍之內(nèi)。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幼兒的破壞性呈現(xiàn)出來,父母才有修正的機會。而且,也并不是為所欲為就一定會帶來壞的后果。 所以,溝通中的**個問題是——思考究竟想讓孩子活成誰的期待?如果你允許孩子按照他的期待而活,全然接受孩子的能量,然后適度修正,那么溝通的一大半問題可能會迎刃而解。反之,不但溝通中會滋生很多煩惱,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會受到影響。 *后,溝通的質(zhì)量決定著親子關(guān)系的質(zhì)量,而童年時的親子關(guān)系又是一個人成年后親子關(guān)系的模板,決定著他此后人際關(guān)系的優(yōu)劣,甚至命運。這也是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探討親子關(guān)系、原生家庭這些話題的原因所在。而溝通在這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良好有效溝通的途徑 在和2~6歲的幼兒溝通時,以下幾個途徑能幫助父母和孩子更快地實現(xiàn)良好有效的溝通。 愉快的氛圍 當人的心中充滿負面感受時,溝通往往很難進行。因為這時,人的大腦忙于處理負面情緒,尤其是要抵御對方的負面情緒給自己帶來的傷害,沒有更多的心理空間去思考溝通的內(nèi)容。所以這時溝通,效果非常差。 例如吃飯時,你看到孩子的手很臟,立刻火冒三丈。那么孩子在**瞬間很可能被你的怒吼嚇住而哭泣,而不是立刻去洗手。也有可能因為排斥你對他的吼叫,而拒絕去洗手?傊,當下他**時間要消化的是情緒,而不是溝通的內(nèi)容。 人在心中充滿負面情緒時,**時間需要的是宣泄情緒,這個時候你說出的話更多的是情緒,而不是溝通的內(nèi)容。所以,當情緒沒有處理好時,溝通很難有好的效果。 溝通的**個方法是情緒管理。無論在溝通的哪一個環(huán)節(jié),先把彼此的情緒處理好了再溝通。起碼父母先把自己的情緒調(diào)整好了。因為幼兒缺乏管理情緒的能力,如果父母的內(nèi)心也是狂風暴雨,那么溝通很可能變成一場腥風血雨。 用事實說話 與幼兒溝通,我們特別容易使用父母的權(quán)威,勉強甚至強迫孩子去做一些事情。這會讓孩子誤認為,溝通就是強大的人向弱小的人施壓。你命令孩子去洗手,孩子會覺得不是我需要去洗手,而是父母需要我去洗手。但如果你拿出一個顯微鏡讓他看看他手上到底有多少細菌,或者給他播放一個關(guān)于細菌給人帶來危害的視頻,讓孩子直觀地感受到細菌的可怕,那么他就會認識到——我需要去洗手。 讓孩子活在事實的真相里,而不是活在誰的主觀感受里,往往比較好溝通。因為后者會讓孩子覺得——我為什么要聽你的,你說的就對嗎?但用事實和孩子溝通,會讓孩子覺得,我做這件事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需要,而是為了滿足我的需要。所以,當溝通事情時,用事實說話;當溝通感受時,用感受說話。 滿足孩子的需求 溝通是為了滿足誰的需求?當然*好是能夠滿足雙方的需求。但對于2~6歲的幼兒來說,他們還不懂得去照顧他人的感受、滿足他人的需求。尤其是他們的“全能自戀感”若得不到滿足,溝通就很難進行。所以,與幼兒溝通,**考量是滿足他們的需求,照顧他們的感受。 但有些父母自身的全能自戀感還未完全褪去,他們會把溝通當作滿足自己需求的一個手段。如前文講到的那對視頻中的母女,母親對女兒說:“我心目中的孩子不是這樣的,我心目中的好孩子聽話、不會和媽媽犟嘴、不會惹媽媽生氣、不會讓媽媽傷心!边說:“你是我的女兒,我就該管你!”從這兩句話中可以看出,這位媽媽企圖通過溝通達到兩種心理需求,一是希望孩子能夠?qū)崿F(xiàn)自己對“理想孩子”的期待,二是希望孩子滿足自己“權(quán)威父母”的心理。所以在溝通時,這位媽媽首先在乎的是自己的感受,而孩子的感受被忽略了。這時,孩子基本上都會產(chǎn)生負面情緒。 溝通之所以溝而不通,是因為我們常常在潛意識里把它當作控制對方的一個手段。要走出這個潛意識,我們可以嘗試先考慮對方的感受和需求,那么你的表達方式、解決事情的方式就會隨之發(fā)生改變。只有具備了這個意識,才能做到共情、允許、耐心地傾聽等。同時,孩子才能從我們身上學到這些,從而漸漸走出全能自戀感,學會如何體會他人的感受及如何溝通。 實現(xiàn)情感互動 當孩子不喜歡和我們溝通時,我們需要想一下,我們是不是只會溝通事情,不會溝通感情。只會溝通事情的父母,是一個說教機器和情感黑洞,帶給孩子的是冰冷的教條、規(guī)則。孩子只能活在對錯里,而不是真實的感受里。長久下去,扼殺的不僅是孩子身上的活力和激情,還會有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 而好的溝通能夠在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情感鏈接,實現(xiàn)彼此情感的交流和互動,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昵程度,*終使事情更容易溝通。 在工作領(lǐng)域,我們可以為溝通事情而溝通事情,這樣效率更高。但在家庭領(lǐng)域,我們要懂得轉(zhuǎn)變身份和溝通方式,家人從我們身上*需要得到的是情感支持,其次才是對錯的判斷。尤其是幼兒,弱小的他們*需要從父母身上得到情感支持,而不是單一的評判。 所以,能夠看到孩子的感受,并懂得述情和共情,在溝通中特別重要,這是懂不懂溝通的分水嶺。 2~6歲的幼兒幾乎不怎么懂得溝通,更多的時候,溝通的主動方在父母,要想實現(xiàn)和幼兒的良性溝通,父母必須懂得這個時期幼兒的心理特點和溝通特點,采取適合他們的溝通方法。而這些方法都離不開愛,因為真正的愛也是要滿足孩子的需求,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無條件地愛孩子。所以,學習如何溝通,也是學習如何愛孩子的一個過程。 有效溝通的五種方法 良好有效溝通的途徑,可以轉(zhuǎn)化為以下五個具體可操作的方法或步驟。 方法一:情緒管理 良好有效的溝通必須在愉快的氛圍中進行,那么在溝通時,**要做的就是管理好情緒,包括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和調(diào)整好孩子的情緒。 但在和幼兒溝通時,彼此都管理好情緒并不太容易。首先,幼兒極容易因需求未滿足而陷入哭鬧、摔東西等負面情緒和行為中,可以說,他們幾乎沒有任何管理情緒的意識和能力。幼兒的頻繁哭鬧考驗著父母的情緒管理能力,缺乏這種能力的父母很容易把溝通變成情緒發(fā)泄。但一個成人是否成熟的標準之一就是能否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而不但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還能調(diào)整好孩子的情緒,則是能否勝任父母這個角色的重要標準。 這其中,更重要的是父母能否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寄希望于孩子“聽話、懂事”是不太可能的。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本身就是不聽話、不懂事、不容易滿足的,在這個時期,他們認為全世界都應該以他們?yōu)橹行摹? 其次,要求孩子聽話、懂事必然會壓抑他們的部分天性,也就是激情和活力。所以這就要求父母能夠很好地接納他們、允許他們、與他們共情,這樣,才能較好地管理好自己情緒。同時,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表達情緒,讓他們從小學習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這樣,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或許就能在一個較為愉快的氛圍中進行。 當管理不好彼此的情緒時,可以暫時先不溝通,但這不等于可以實施冷暴力。冷暴力是一種隱性的情緒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更大。要用擁抱等肢體語言讓孩子的情緒先歸于平靜,之后再找合適的時機溝通。 但這也不是說父母永遠不能對孩子釋放情緒。當孩子的言行突破底線時,父母也可以嚴厲地教育;當孩子表現(xiàn)不錯時,父母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喜悅。即小事寬容,大事不放水;負面情緒要妥善管理,正面情緒要及時傳遞。 方法二:允許 允許其實是情緒管理的延伸。怎樣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固然有覺察、改變認知這些非常具體的方法,但*根本的辦法是允許。什么是允許?簡單地說,就是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允許他以他的方式存在。類似我們成人世界的——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你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權(quán)利;我看不慣你,但我接受你的存在。我不會越界去干涉和控制你。并且,你的存在不會影響我的心情。 允許包括包容和接納,又不完全等同于包容和接納。包容是把自己置于一個更高的道德高地——我比你更心胸寬廣,所以我能包容你的缺點。但允許是,那些對于我來說不是缺點,只是不同。我并不比你高尚,我們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哪怕我是父母,你是孩子。 允許也不完全等同于接納。接納是我接受你的全部。允許是,我不一定非要把你納入我的內(nèi)心系統(tǒng)里,你和我一樣都是這個世界中的一個存在。就比如山川、河流,需要我的接納嗎? 包容和接納有這樣的潛意識,我高你低或我大你小。而允許的意思是,我們一樣大,甚至我小你大,你比我更有力量。所以,允許是比包容和接納更高的境界。 具體到孩子身上來說就是,孩子身上并沒有那么多缺點,只是和你的認知或期待不同;即便有缺點,我們也要允許它存在,就像允許狂風暴雨一樣,和它共存。然后和孩子一起認識這個“缺點”,想辦法減少它對自身的傷害。 一旦你允許了,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沒有那么多評判了,也沒有那么多對抗的情緒了,原本那些你不允許的事情不再控制你的情緒。而孩子一旦被允許,他也舒服了,他能夠更加自由地伸展自己,他的情緒變好了,也充滿了力量。這時,無論你們溝通什么應該都沒有太大的障礙。 反之,當你不允許時,心理資源就會被占據(jù),你無法更好地去做任何事情,包括溝通。所以有一句話叫作“退后一步海闊天空”,退后就是允許,就是把不允許的事情從你的內(nèi)心清除出去,同時,也把負面情緒從你的內(nèi)心清除了。 方法三:傾聽 在溝通中,傾聽比表達更重要。若聽不出,聽不對,如何給對方正確的回應?沒有正確的回應,如何更好地溝通?在與2~6歲的幼兒溝通時,更是如此。他們還不太會表達,無法清晰準確地傳遞信息,更不懂得如何表達情緒,因此更考驗父母的“聽力”。 這個聽力包括,在傾聽的過程中要極富耐心,要專注地傾聽,并及時給予回應;不但要很好地接收到他們表達出來的內(nèi)容,還要能“聽”出來他們沒有表達出的內(nèi)容;要懂得幼兒的普遍心理特點及自己孩子的特點,與他們進行高質(zhì)量的互動。 除此之外,傾聽的能力還包括,你是否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表達,是否把他視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去傾聽、去溝通,是否愿意放低姿態(tài)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 重視傾聽代表你在乎孩子勝于自己,而沒有耐心傾聽只顧自己滔滔不絕表達,說明你更在乎自己。而這一點也決定著溝通的效果和質(zhì)量。因為每一個人都希望他人看見自己的感受、在乎自己的感受,而傾聽正是看見孩子感受的一個重要途徑。 方法四:表達 在溝通的所有方法中,表達的學問*多。所以很多人認為溝通就是表達的藝術(shù)。與2~6歲的幼兒溝通,表達中更要注重共情和述情。共情是看到孩子的感受,說他們想聽的;述情則是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孩子與自己共情。我們要相信,幼兒天生就有與人共情的能力,只要你給他機會,就能開發(fā)出他的共情能力。父母不向孩子述情,不僅剝奪了孩子與你共情的機會,也使孩子的共情能力得不到成長。 同時,少批評指責,多說正能量的語言,以免給孩子過多負面的心理暗示。大道理少講,因為這對幼兒來說可能沒什么用,所以要循序善誘。 還要教孩子如何表達、如何述情,當孩子學會了表達事情和心情時,他就不容易哭鬧,更容易溝通了。這就和懂得述情的父母不會輕易發(fā)脾氣一樣——如果可以通過語言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還需要通過發(fā)脾氣來表達嗎? 所以,教會孩子表達,讓孩子成為一個會溝通的人,才會使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容易。 方法五:共情 共情指的是“看見”孩子的感受,關(guān)注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感受,理解和安慰孩子的感受,在這個基礎(chǔ)上,溝通就會變得相對容易。一個人的“內(nèi)在自我”被他人關(guān)注并關(guān)心,這帶來的力量是巨大的!因為每個人都是自戀的,都渴望被人關(guān)注,尤其是孩子。一旦被關(guān)注,孩子就會對父母產(chǎn)生信賴感,就比較容易對你敞開心扉,也更愿意配合你的教育。 父母若缺乏共情能力,就很容易把溝通變成冷冰冰的說教、命令、指責,溝通的內(nèi)容只有事情、規(guī)則、對錯,沒有情感,這樣的溝通效果可想而知。 即便一個人不會去說教、命令、指責他人,也很會鼓勵、夸獎、贊美他人,但言語之間若沒有共情,也不過是一個虛偽的巧舌如簧的人,并不能真正地打動人。所以,真正懂得溝通的人是具備共情能力的人。 共情并不完全等同于感同身受。感同身受是感受到他人的感受,進而理解他。但實際上,大部分時候我們都無法感受到他人的感受,因為我們沒有處于和他相同的境遇中。所以感同身受只是人的美好理想。但共情是什么?共情是我雖然無法感受到你的痛苦,但我看到了你的痛苦,接納了你的痛苦,并愿意去安慰你的痛苦。比如你感受不到孩子當下吃不到一顆糖的痛苦,但是你看見了他的痛苦,并去關(guān)注和安慰他的痛苦,這就是共情。 所以有人說,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感同身受,但只要你愿意,就可開發(fā)出自己的共情能力。 與幼兒溝通,共情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因為他們是如此自我、自戀,他們的感受若不被看到、關(guān)注,溝通還能順暢進行嗎? 溝通中當然還有影響的力量,比如我們不直接與孩子溝通,而是用語言、行為和環(huán)境迂回地影響孩子發(fā)生變化,這可以避免直接溝通帶來的摩擦,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幾種方法不是割裂的,要綜合運用。例如,父母如果能夠允許孩子的言行,就更容易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管理好情緒,才有耐心去傾聽和表達;聽明白了,才能表達清楚;懂得述情和共情,才能夠在溝通中建立起情感鏈接。將所有的方法綜合使用,溝通就會變得相對容易。
2~6歲幼兒溝通心理學 作者簡介
方聆,原名方向蘋,性格、心理學研究者、情感專家,癡迷心理研究,探索自我成長,出版有《兒童色彩心理學》、《別讓孩子傷在童年》、《從0-1:構(gòu)建有效溝通的親子橋梁》等書。作品以深厚的文學功底、獨到的見解深受讀者歡迎。
- >
月亮虎
- >
煙與鏡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我與地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