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 基礎醫學綜合
**章 口腔組織病理學 /1
**節 牙體組織 /1
一、 牙釉質 /1
二、 牙本質 /3
三、 牙髓 /4
四、 牙骨質 /5
第二節 牙周組織 /6
一、 牙齦 /6
二、 牙周膜 /7
三、 牙槽骨 /8
四、 種植體周組織 /9
第三節 口腔黏膜 /9
一、 基本結構 /9
二、 分類及組織結構 /10
第四節 唾液腺 /11
一、 組織結構 /11
二、 組織學特點 /12
第五節 口腔頜面部發育 /12
一、 鰓弓和神經嵴 / 12
二、 面部的發育 /13
三、 腭部的發育 /13
四、 舌的發育 / 13
五、 唾液腺的發育 / 14
六、 頜骨的發育 / 14
第六節 牙的發育 / 15
一、 牙胚的發生和分化 / 15
二、 牙體、牙周組織的形成 / 16
第七節 牙的發育異常 / 17
一、 牙結構異常 / 17
二、 牙變色 / 19
第八節 齲病 / 19
一、 牙釉質齲 / 20
二、 牙本質齲 / 20
三、 牙骨質齲 / 21
第九節 牙髓病 / 21
一、 牙髓炎 / 21
二、 牙髓變性 / 22
第十節 根尖周病 / 22
根尖周炎 / 22
第十一節 牙周組織疾病 / 23
一、 牙齦病 / 23
二、 牙周炎 / 24
第十二節 口腔黏膜病 /25
一、 基本病理變化 /25
二、 常見口腔黏膜病 /26
三、 艾滋病的口腔表現 /27
第十三節 頜骨疾病 /28
一、 頜骨骨髓炎 /28
二、 頜骨的非腫瘤性疾病 /29
第十四節 唾液腺疾病 /30
一、 唾液腺非腫瘤性疾病 /30
二、 唾液腺腫瘤 /31
第十五節 口腔頜面部囊腫 /33
一、 牙源性囊腫 /33
二、 非牙源性囊腫 /34
第十六節 牙源性腫瘤 /35
一、 良性牙源性腫瘤 /35
二、 惡性牙源性腫瘤 /39
三、 與骨相關的病變 /39
第十七節 其他腫瘤及瘤樣病變 /40
一、 良性腫瘤及瘤樣病變 /40
二、 口腔黏膜癌 /42
三、 惡性黑色素瘤 /42
四、 惡性淋巴瘤 /43
第二章 口腔解剖生理學 /45
**節 牙體解剖生理 /45
一、 牙的演化 /45
二、 牙體解剖的一般概念 /45
三、 牙體外形及生理意義 /48
四、 髓腔形態及應用解剖 /54
第二節 與頜位 /57
一、 的生長發育 /57
二、 牙列 /58
三、 /60
四、 頜位 /61
第三節 口腔頜面頸部解剖 /63
一、 頜面部骨 /63
二、 顳下頜關節 /65
三、 口頜面頸部肌 /66
四、 血管 /68
五、 神經 /70
六、 淋巴 /71
七、 口腔局部解剖 /72
八、 面部局部解剖 /74
九、 頸部局部解剖 /76
第四節 口腔生理功能 /77
一、 下頜運動 /77
二、 咀嚼運動 /79
三、 吞咽、呼吸及言語 /82
四、 唾液的分泌和功能 /82
五、 口腔感覺 /83
第三章 生物化學 /86
**節 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86
一、 氨基酸與多肽 /86
二、 蛋白質的結構 /87
三、 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88
四、 蛋白質的理化性質 /89
第二節 核酸的結構與功能 /90
一、 核酸化學組成 /90
二、 DNA 的結構與功能 /91
三、 DNA 理化性質及其應用 /92
四、 RNA 結構與功能 /93
第三節 酶 /94
一、 酶的催化作用 /94
二、 酶輔助因子 /95
三、 酶促反應動力學 /96
四、 抑制劑與激活劑 /97
五、 酶活性的調節 /98
第四節 糖代謝 /99
一、 糖的分解代謝 /99
二、 糖原的合成與分解 /100
三、 糖異生 /100
四、 磷酸戊糖途徑 /101
五、 血糖及其調節 /102
第五節 生物氧化 /102
一、 ATP 與其他高能化合物 /102
二、 氧化磷酸化 /103
第六節 脂質代謝 /104
一、 脂質的生理功能 /104
二、 脂肪的消化與吸收 /104
三、 脂肪的合成代謝 /104
四、 脂肪酸的合成代謝 /105
五、 脂肪的分解代謝 /105
六、 甘油磷脂代謝 /106
七、 膽固醇代謝 /107
八、 血漿脂蛋白代謝 /107
第七節 氨基酸代謝 /108
一、 蛋白質的生理功能及營養作用 /108
二、 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及腐敗作用 /108
三、 氨基酸的一般代謝 /108
四、 氨的代謝 /109
五、 個別氨基酸的代謝 /110
第八節 核苷酸代謝 /110
一、 核苷酸代謝 /110
二、 核苷酸代謝的調節 /110
第九節 遺傳信息的傳遞 /111
一、 遺傳信息傳遞概述 /111
二、 DNA 的生物合成 /111
三、 RNA 的生物合成 /114
第十節 蛋白質生物合成 /116
一、 蛋白質生物合成概述 /116
二、 蛋白質生物合成與醫學的關系 /118
第十一節 基因表達調控 /119
一、 基因表達調控概述 /119
二、 基因表達調控基本原理 /119
第十二節 信號轉導 /120
一、 信號分子 /120
二、 受體 /121
三、 膜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機制 /121
四、 胞內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機制 /122
第十三節 重組DNA 技術 /122
一、 概述 /122
二、 基因工程與醫學 /123
第十四節 癌基因與抑癌基因 /123
一、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123
二、 生長因子 /124
第十五節 血液生化 /124
一、 血液的化學成分 /125
二、 血漿蛋白質 /125
第十六節 肝生物化學 /126
一、 肝的生物轉化作用 /126
二、 膽汁酸代謝 /127
三、 膽色素代謝 /128
第十七節 維生素 /130
一、 脂溶性維生素 /130
二、 水溶性維生素 /131
第十八節 礦物質 /132
一、 鈣 /132
二、 磷 /133
三、 氟 /133
第四章 醫學微生物學 /135
**節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135
微生物的定義、分類及特點 /135
第二節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 /135
一、 細菌的大小與形態 /135
二、 細菌的基本結構 /135
三、 細菌的特殊結構 /137
四、 細菌的染色方法 /137
第三節 細菌的生理 /137
一、 細菌的生長繁殖 /137
二、 細菌的代謝 /138
第四節 消毒與滅菌 /138
一、 基本概念 /138
二、 物理滅菌法 /138
三、 化學消毒滅菌法 /139
第五節 噬菌體 /139
一、 噬菌體的生物學性狀 /139
二、 毒性噬菌體和溫和噬菌體/140
第六節 細菌的遺傳與變異 /140
一、 細菌遺傳與變異的物質基礎 /140
二、 細菌遺傳與變異的機制 /140
第七節 細菌的感染與免疫 /141
一、 正常菌群與機會致病菌 /141
二、 醫院感染 /142
三、 細菌的致病性 /142
四、 宿主的抗菌免疫 /143
五、 感染的發生與發展 /143
第八節 細菌感染的檢查方法與防治原則 /144
一、 細菌學診斷 /144
二、 血清學診斷 /144
三、 細菌感染的特異性防治 /145
第九節 病原性球菌 /145
一、 葡萄球菌屬 /145
二、 鏈球菌屬 /146
三、 腸球菌屬 /147
四、 奈瑟菌屬 /147
第十節 腸道桿菌 /148
一、 腸道桿菌的共同特征 /148
二、 埃希菌屬 /149
三、 志賀菌屬 /149
四、 沙門菌屬 /149
第十一節 厭氧性細菌 /150
一、 厭氧芽孢梭菌 /150
二、 無芽孢厭氧菌 /151
第十二節 分枝桿菌 /151
一、 結核分枝桿菌 /151
二、 非結核分枝桿菌 /152
第十三節 動物源性細菌 /152
一、 布魯氏菌 /152
二、 鼠疫耶爾森菌 /153
三、 炭疽芽孢桿菌 /153
第十四節 其他細菌 /153
一、 流感嗜血桿菌 /153
二、 百日咳鮑特菌 /154
三、 幽門螺桿菌 /154
四、 嗜肺軍團菌 /154
五、 銅綠假單胞菌 /154
六、 白喉棒狀桿菌 /154
第十五節 放線菌 /155
第十六節 支原體 /155
第十七節 立克次體 /155
第十八節 衣原體 /155
第十九節 螺旋體 /155
一、 概述 /155
二、 梅毒螺旋體 /155
第二十節 真菌 /156
一、 概述 /156
二、 主要病原性真菌 /156
第二十一節 病毒的基本性狀 /157
一、 病毒的概述 /157
二、 病毒的結構和化學組成 /157
三、 病毒的增殖 /158
四、 理化因素對病毒的影響 /158
第二十二節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158
一、 病毒的傳播方式 /158
二、 病毒的感染類型 /158
三、 致病機制 /159
四、 抗病毒免疫 /160
第二十三節 病毒感染的檢查方法和防治原則 /161
一、 病毒感染的檢查方法 /161
二、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則 /161
第二十四節 呼吸道病毒 /161
一、 正黏病毒 /162
二、 副黏病毒 /163
第二十五節 胃腸道病毒 /163
一、 概述 /163
二、 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及腸道病毒71 型 /164
第二十六節 肝炎病毒 /164
一、 甲型肝炎病毒 /164
二、 乙型肝炎病毒 /164
三、 丙型肝炎病毒 /167
四、 丁型肝炎病毒 /168
五、 戊型肝炎病毒 /168
第二十七節 皰疹病毒 /169
一、 單純皰疹病毒 /169
二、 水痘- 帶狀皰疹病毒 /169
三、 人巨細胞病毒 /169
四、 EB 病毒 /169
五、 人皰疹病毒8 型 /170
第二十八節 逆轉錄病毒 /170
第二十九節 其他病毒 /171
一、 狂犬病病毒 /171
二、 人乳頭瘤病毒 /172
第三十節 朊粒 /172
第五章 醫學免疫學 /174
**節 緒論 /174
基本概念 /174
第二節 抗原 /174
一、 基本概念 /174
二、 抗原的分類 /175
三、 超抗原 /175
四、 佐劑 /175
第三節 免疫器官 /176
一、 中樞免疫器官 /176
二、 外周免疫器官 /176
第四節 免疫細胞 /176
一、 T 淋巴細胞 /176
二、 B 淋巴細胞 /177
三、 自然殺傷(NK)細胞 /177
四、 抗原提呈細胞 /178
五、 其他免疫細胞 /179
第五節 免疫球蛋白 /180
一、 基本概念 /180
二、 免疫球蛋白的結構 /180
三、 免疫球蛋白的類與型 /180
四、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180
五、 各類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學特性和功能 /181
第六節 補體系統 /181
一、 概述 /181
二、 補體系統的激活 /181
三、 補體活化的調節 /182
四、 補體的生物學功能 /182
五、 補體與疾病 /182
第七節 細胞因子及其受體 /183
一、 基本概念 /183
二、 細胞因子的種類 /183
三、 細胞因子受體 /184
四、 細胞因子及其受體與疾/184
第八節 白細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184
一、 白細胞分化抗原 /184
二、 黏附分子 /185
第九節 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185
一、 基本概念 /185
二、 HLA 基因復合體及其編碼產物 /185
三、 HLA Ⅰ類抗原 /185
四、 HLA Ⅱ類抗原 /186
五、 HLA 與臨床 /186
第十節 免疫應答 /186
一、 基本概念 /186
二、 固有免疫應答 /186
三、 適應性免疫應答概述 /187
四、 B 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應答 /187
五、 T 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應答 /188
第十一節 黏膜免疫 /188
一、 概述 /188
二、 黏膜免疫系統的功能 /189
第十二節 免疫耐受 /189
一、 概述 /189
二、 免疫耐受與臨床醫學 /189
第十三節 抗感染免疫 /190
一、 概述 /190
二、 抗感染免疫的效應機制 /190
三、 病原體的免疫逃逸 /190
四、 口腔感染與免疫 /190
第十四節 超敏反應 /191
一、 概述 /191
二、 Ⅰ型超敏反應 /191
三、 Ⅱ型超敏反應 /192
四、 Ⅲ型超敏反應 /192
五、 Ⅳ型超敏反應 /193
六、 常見口腔過敏反應性疾/193
第十五節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 /193
一、 概述 /193
二、 臨床常見的自身免疫病 /193
三、 常見口腔自身免疫病 /194
四、 自身免疫病的治療 /194
第十六節 免疫缺陷病 /195
一、 概述 /195
二、 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195
三、 獲得性免疫缺陷病 /195
第十七節 腫瘤免疫 /196
一、 腫瘤抗原 /196
二、 抗腫瘤免疫的效應機制 /196
三、 腫瘤的免疫逃逸機制 /196
四、 腫瘤的免疫防治 /197
第十八節 移植免疫 /197
一、 基本概念 /197
二、 同種移植排斥反應的臨床類型與機制 /197
三、 抗移植排斥臨床策略 /198
第十九節 免疫學檢測技術 /198
一、 基于抗原- 抗體反應的檢測技術 /198
二、 免疫細胞檢測技術 /198
第二十節 免疫學防治 /199
一、 免疫預防 /199
二、 免疫治療 /199
第六章 藥理學 /200
**節 藥物效應動力學 /200
一、 不良反應 /200
二、 藥物劑量與效應關系 /200
三、 藥物與受體 /201
第二節 藥物代謝動力學 /201
一、 吸收 /201
二、 分布 /201
三、 藥物消除動力學 /202
四、 藥物代謝動力學重要參/202
第三節 膽堿受體激動藥 /203
毛果蕓香堿 /203
第四節 抗膽堿酯酶藥和膽堿酯酶復活藥 /203
一、 易逆性抗膽堿酯酶藥 /203
二、 難逆性抗膽堿酯酶藥 /204
三、 膽堿酯酶復活藥 /204
第五節 M 膽堿受體拮抗藥 /205
阿托品 /205
第六節 腎上腺素受體激動藥 /206
一、 去甲腎上腺素 /206
二、 腎上腺素 /206
三、 多巴胺 /207
四、 異丙腎上腺素 /208
第七節 腎上腺素受體拮抗藥 /208
一、 α腎上腺素受體拮抗藥 /208
二、 β腎上腺素受體拮抗藥 /209
第八節 局部麻醉藥 /210
一、 局部麻醉作用及作用機/210
二、 常用局部麻醉藥 /210
第九節 鎮靜催眠藥 /211
苯二氮?類 /211
第十節 抗癲癇藥 /211
一、 苯妥英鈉 /211
二、 卡馬西平 /212
三、 苯巴比妥 /212
四、 乙琥胺 /212
五、 丙戊酸鈉 /212
第十一節 抗帕金森病藥 /212
一、 左旋多巴 /213
二、 卡比多巴 /213
三、 苯海索 /213
第十二節 抗精神失常藥 /213
一、 氯丙嗪 /214
二、 碳酸鋰 /215
三、 丙米嗪 /215
四、 氟西汀 /215
第十三節 鎮痛藥 /216
一、 嗎啡 /216
二、 哌替啶 /217
第十四節 解熱鎮痛抗炎藥 /217
一、 阿司匹林 /218
二、 對乙酰氨基酚 /218
三、 布洛芬 /219
四、 塞來昔布 /219
第十五節 鈣通道阻滯藥 /219
一、 分類及代表藥 /219
二、 藥理作用及不良反應 /219
第十六節 抗心律失常藥 /220
一、 抗心律失常藥的分類 /220
二、 利多卡因 /220
三、 普萘洛爾 /221
四、 胺碘酮 /221
五、 維拉帕米 /221
第十七節 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物 /221
一、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抑制藥 /221
二、 強心苷 /222
第十八節 抗心絞痛藥 /222
一、 硝酸甘油 /223
二、 β腎上腺素受體拮抗藥 /223
三、 鈣通道阻滯藥 /223
第十九節 抗動脈粥樣硬化藥 /224
一、 HMG-CoA 還原酶抑制藥 /224
二、 貝特類藥物 /224
第二十節 抗高血壓藥 /224
一、 利尿藥 /224
二、 鈣通道阻滯藥 /225
三、 β腎上腺素受體拮抗藥 /225
四、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225
五、 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藥 /225
第二十一節 利尿藥及脫水藥 /225
一、 袢利尿藥 /225
二、 噻嗪類 /226
三、 保鉀利尿藥 /226
四、 滲透性利尿藥 /226
第二十二節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藥物 /227
一、 肝素 /227
二、 香豆素類抗凝血藥 /227
三、 抗血小板藥 /227
四、 纖維蛋白溶解藥 /227
五、 促凝血藥 /228
六、 抗貧血藥 /228
七、 血容量擴充劑 /228
第二十三節 組胺受體拮抗藥 /228
一、 H1 受體拮抗藥 /228
二、 H2 受體拮抗藥 /229
第二十四節 作用于呼吸系統的藥物 /229
平喘藥 /229
第二十五節 作用于消化系統藥物 /230
抗消化性潰瘍藥 /230
第二十六節 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 /230
糖皮質激素 /230
第二十七節 甲狀腺激素及抗甲狀腺藥 /232
抗甲狀腺藥 /232
第二十八節 胰島素及口服降血糖藥 /233
一、 胰島素 /233
二、 口服降血糖藥 /233
第二十九節 β- 內酰胺類抗生/234
一、 青霉素類 /234
二、 頭孢菌素類 /234
第三十節 大環內酯類及林可霉素類抗生素 /235
一、 紅霉素 /235
二、 林可霉素類 /235
第三十一節 氨基糖苷類抗生/235
一、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共/235
二、 常用氨基糖苷類藥物 /236
第三十二節 四環素類 /236
四環素類 /236
第三十三節 人工合成的抗菌/237
一、 喹諾酮類 /237
二、 磺胺類 /237
三、 甲硝唑 /238
第三十四節 抗真菌藥和抗病毒藥 /238
一、 抗真菌藥 /238
二、 抗病毒藥 /238
第三十五節 抗結核病藥 /238
一、 異煙肼 /238
二、 利福平 /239
三、 乙胺丁醇 /239
第三十六節 抗瘧藥 /239
一、 主要用于控制癥狀的抗瘧藥 /239
二、 主要用于控制復發和傳播的抗瘧藥 /239
三、 主要用于病因性預防的抗瘧藥 /240
第三十七節 抗惡性腫瘤藥 /240
一、 抗腫瘤藥的分類 /240
二、 常用藥物 /240
第二部分 預防醫學綜合
第七章 預防醫學 /241
**節 緒論 /241
第二節 醫學統計學方法 /243
一、 基本概念和基本步驟 /243
二、 定量資料的統計描述 /243
三、 定量資料的統計推斷 /247
四、 分類資料的統計描述 /252
五、 分類資料的統計推斷 /253
六、 秩和檢驗 /257
七、 直線回歸和相關 /259
八、 統計表和統計圖 /262
第三節 流行病學原理與方法 /263
一、 流行病學概論 /263
二、 流行病學資料的來源與疾病分布 /263
三、 診斷試驗和篩檢試驗 /265
四、 疾病監測 /266
第四節 臨床預防服務 /267
一、 臨床預防服務概述 /267
二、 健康相關行為干預 /268
第五節 社區公共衛生 /272
一、 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 /272
二、 環境衛生 /274
三、 職業衛生 /275
四、 食品安全 /276
五、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其應急策略 /277
第六節 衛生服務體系與衛生管理 /279
一、 衛生系統及其功能 /279
二、 醫療保障 /280
第八章 口腔預防醫學 /283
**節 緒論 /283
口腔預防醫學概述 /283
第二節 口腔流行病學 /283
一、 概述 /283
二、 研究方法 /284
三、 口腔健康狀況調查 /285
四、 口腔健康問卷調查 /290
五、 口腔臨床試驗方法 /293
第三節 齲病預防 /295
一、 齲病流行病學 /295
二、 齲病預測與早期診斷 /298
三、 齲病的分級預防及方法 /300
四、 氟化物與牙健康 /301
五、 窩溝封閉術 /308
六、 預防性樹脂充填 /310
七、 非創傷性修復治療 /311
第四節 牙周病預防 /312
一、 牙周病流行病學 /312
二、 牙周病的分級預防 /315
三、 控制菌斑及其他局部相關危險因素 /316
四、 提高宿主抵抗力 /318
五、 自我口腔保健方法 /318
第五節 其他口腔疾病的預防 /321
一、 口腔癌 /321
二、 酸蝕癥 /323
三、 牙外傷 /323
第六節 口腔健康促進 /324
一、 口腔健康促進的內涵 /324
二、 口腔健康促進的組成、 途徑和任務 /325
三、 口腔健康促進的計劃和評價 /326
四、 口腔健康教育 /326
第七節 特定人群的口腔保健 /328
一、 妊娠期婦女 /328
二、 嬰兒 /329
三、 幼兒 /329
四、 學齡兒童 /330
五、 老年人 /331
六、 殘疾人 /331
第八節 社區口腔衛生服務 /332
社區口腔衛生服務概述 /332
第九節 口腔醫療保健中的感染與控制 /333
一、 口腔醫療保健中的感染傳播及感染控制 /333
二、 感染控制的措施及方法 /335
第三部分 臨床醫學綜合
第九章 臨床醫學綜合 /343
**節 呼吸系統 /343
一、 慢性支氣管炎 /343
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343
三、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344
四、 支氣管哮喘 /345
五、 支氣管擴張癥 /346
六、 肺炎 /347
七、 肺結核 /349
八、 肺癌 /354
九、 肺血栓栓塞癥 /356
十、 呼吸衰竭 /359
十一、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359
十二、 血胸 /361
十三、 膿胸 /362
十四、 氣胸 /363
第二節 心血管系統 /367
一、 心力衰竭 /367
二、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370
三、 心臟瓣膜病 /374
四、 感染性心內膜炎 /375
五、 原發性高血壓 /379
六、 休克 /382
第三節 消化系統 /385
一、 消化性潰瘍 /385
二、 肝硬化 /386
三、 急性膽囊炎 /388
四、 炎癥性腸病 /388
五、 腸易激綜合征 /390
六、 急性闌尾炎 /391
七、 腹外傷 /393
第四節 泌尿系統 /396
一、 慢性腎小球腎炎 /396
二、 腎病綜合征 /396
三、 急性腎盂腎炎 /398
四、 尿路結石 /399
五、 慢性腎衰竭 /402
第五節 女性生殖系統 /404
一、 女性生殖系統生理 /404
二、 妊娠生理 /407
三、 自然流產 /412
四、 異位妊娠 /414
五、 前置胎盤 /417
六、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419
七、 子宮肌瘤 /422
八、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424
九、 激素避孕 /426
十、 子宮頸癌 /427
第六節 血液系統 /430
一、 貧血概論 /430
二、 缺鐵性貧血 /432
三、 再生障礙性貧血 /432
四、 急性白血病 /433
五、 淋巴瘤 /434
六、 過敏性紫癜 /435
七、 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 /435
八、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436
九、 血友病 /437
第七節 代謝、內分泌系統 /437
一、 水和鈉的代謝紊亂 /437
二、 低鉀血癥 /439
三、 代謝性酸中毒 /439
四、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 /439
五、 甲狀腺腺瘤 /440
六、 甲狀腺癌 /441
七、 甲狀腺結節 /441
八、 原發性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 /442
九、 糖尿病 /442
第八節 精神、神經系統 /443
一、 概述 /443
二、 精神障礙癥狀學 /444
三、 精神障礙的檢查和診斷 /447
四、 腦卒中 /448
五、 三叉神經痛 /449
六、 偏頭痛 /449
七、 蛛網膜下腔出血 /450
八、 顱內腫瘤 /451
第九節 兒科疾病 /452
一、 兒童年齡分期和各期特點 /452
二、 兒童生長發育規律 /453
三、 體格生長常用指標 /453
四、 骨骼發育 /453
五、 運動和語言發育 /454
六、 兒童保健原則 /454
七、 兒童營養基礎 /455
八、 嬰兒喂養方法 /458
九、 維生素D 缺乏性佝僂病 /460
十、 川崎病 /462
十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463
第十節 傳染病 /464
一、 總論 /464
二、 病毒性肝炎 /466
三、 細菌性痢疾 /469
第十一節 其他 /470
一、 系統性紅斑狼瘡 /470
二、 外科感染 /471
三、 軟組織急性感染 /473
四、 全身化膿性感染 /474
五、 骨與關節化膿性感染 /475
六、 特殊性感染 /475
七、 創傷和戰傷 /477
八、 火器傷 /479
九、 熱燒傷 /480
第四部分 口腔臨床醫學綜合
第十章 牙體牙髓病學 /483
**節 齲病 /483
一、 概述 /483
二、 齲病的臨床表現與分類 /489
三、 齲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 /491
四、 治療 /493
五、 常用牙體直接修復材料的性能及其使用 /503
六、 治療中和治療后的問題及其處理 /508
第二節 牙發育異常 /509
一、 牙釉質發育不全 /509
二、 氟牙癥 /510
三、 四環素牙 /511
四、 遺傳性牙本質發育不全 /512
五、 畸形中央尖 /512
六、 牙內陷 /513
第三節 牙急性損傷 /513
一、 牙震蕩 /514
二、 牙折 /514
三、 牙脫位 /515
四、 牙脫臼 /516
第四節 牙慢性損傷 /517
一、 楔狀缺損 /517
二、 磨損 /518
三、 酸蝕癥 /518
四、 牙隱裂 /520
五、 牙根縱裂 /521
第五節 牙本質敏感癥 /522
第六節 牙髓疾病 /523
一、 概述 /523
二、 可復性牙髓炎 /528
三、 急性牙髓炎 /529
四、 慢性牙髓炎 /530
五、 殘髓炎 /531
六、 逆行性牙髓炎 /531
第七節 其他牙髓病 /532
一、 牙髓壞死 /532
二、 牙髓鈣化 /532
三、 牙內吸收 /532
第八節 根尖周病 /533
一、 概述 /533
二、 急性根尖周炎 /535
三、 慢性根尖周炎 /538
第九節 牙髓根尖周病的治療 /540
一、 總論 /540
二、 蓋髓術 /542
三、 急癥處理 /543
四、 根管治療術 /543
五、 根管再治療 /559
六、 根尖手術 /562
第十一章 牙周病學 /565
**節 概述 /565
一、 牙周疾病的病因學 /565
二、 牙周疾病的檢查 /572
第二節 牙齦疾病 /575
一、 慢性齦炎 /575
二、 青春期齦炎 /580
三、 妊娠期齦炎 /581
四、 白血病的齦病損 /582
五、 藥物性牙齦肥大 /582
六、 牙齦纖維瘤病 /585
七、 壞死性潰瘍性齦炎 /585
八、 急性齦乳頭炎 /587
第三節 牙周炎 /587
一、 慢性牙周炎 /588
二、 侵襲性牙周炎 /606
第四節 反映全身疾病的牙周/608
一、 掌跖角化- 牙周破壞綜合征 /608
二、 Down 綜合征 /609
三、 艾滋病 /609
第五節 牙周炎的伴發病變 /610
一、 根分叉病變 /610
二、 牙周膿腫 /612
三、 牙周- 牙髓聯合病變 /614
第六節 種植體周組織疾病 /616
26 目 錄
第七節 牙周醫學 /617
第八節 牙周健康與修復治療的關系 /619
第十二章 兒童口腔醫學 /622
**節 齲病 /622
一、 乳牙齲 /622
二、 年輕恒牙齲 /624
第二節 牙髓病與根尖周病 /625
一、 乳牙 /625
二、 年輕恒牙 /628
第三節 咬合發育問題 /629
乳牙早失 /629
第四節 牙發育異常 /630
一、 乳牙滯留 /630
二、 早萌 /631
三、 遲萌 /631
四、 多生牙 /631
五、 融合牙 /632
第五節 牙外傷 /632
一、 發病情況 /632
二、 臨床檢查和病史采集 /632
三、 分類 /632
四、 臨床診斷及治療 /632
第十三章 口腔黏膜病學 /635
**節 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635
一、 口腔單純皰疹 /635
二、 帶狀皰疹 /638
三、 手- 足- 口病 /639
四、 球菌性口炎 /640
五、 口腔念珠菌病 /640
第二節 口腔黏膜變態反應性疾病 /644
一、 獲得性血管性水腫 /644
二、 藥物過敏性口炎 /645
第三節 口腔黏膜潰瘍類疾病 /647
一、 復發性阿弗他潰瘍 /647
二、 創傷性潰瘍 /650
第四節 口腔黏膜大皰類疾病 /651
天皰瘡 /651
第五節 口腔黏膜斑紋類疾病 /654
一、 口腔白斑病 /654
二、 口腔扁平苔蘚 /657
第六節 唇、舌疾病 /659
一、 慢性非特異性唇炎 、659
二、 口角炎 、660
三、 地圖舌 /661
四、 溝紋舌 /661
五、 舌乳頭炎 /662
第七節 艾滋病、性傳播疾病的口腔表征 /662
一、 艾滋病 /662
二、 梅毒 /665
第十四章 口腔頜面外科學 /667
**節 口腔頜面外科基礎知識與基本操作 /667
一、 口腔頜面外科病史記錄 /667
二、 口腔頜面部臨床檢查 /669
三、 輔助檢查/671
四、 消毒和滅菌/678
五、 手術基本操作 /679
六、 創口處理 /685
第二節 麻醉與鎮痛 /688
一、 常用局部麻醉藥物/688
二、 常用局部麻醉方法 /689
三、 局部麻醉的并發癥及其防治 /691
四、 全身麻醉 /693
第三節 牙及牙槽外科 /696
一、 牙拔除術基本知識 /696
二、 牙拔除術 /699
三、 牙根拔除術 /700
四、 阻生牙拔除術 /700
五、 牙拔除術并發癥 /702
六、 牙槽外科 /703
第四節 牙種植外科 /704
一、 概論 /704
二、 牙種植手術 /705
三、 效果評估 /706
第五節 口腔頜面部感染 /706
一、 概論 /706
二、 智牙冠周炎 /709
三、 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 /710
四、 頜骨骨髓炎 /714
五、 面部癤癰 /719
六、 面頸部淋巴結炎 /720
七、 頜面部特異性感染 /721
第六節 口腔頜面部創傷 /723
一、 概論 /723
二、 口腔頜面部創傷急救 /724
三、 軟組織創傷 /726
四、 硬組織創傷 /727
第七節 口腔頜面部腫瘤及瘤樣病變 /732
一、 概論 /732
二、 軟組織囊腫 /741
三、 頜骨囊腫 /743
四、 色素痣 /744
五、 血管瘤與脈管畸形 /745
六、 良性腫瘤(牙齦瘤、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成釉細胞瘤、骨化纖維瘤) /747
七、 鱗狀細胞癌(舌癌、牙齦癌、頰癌、口底癌、唇癌、中央性頜骨癌、上頜竇癌) /749
八、 其他惡性腫瘤(惡性黑色素瘤、肉瘤、惡性淋巴瘤) /752
第八節 唾液腺疾病 /755
一、 炎癥(急性化膿性腮腺炎、慢性復發性腮腺炎、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755
二、 涎石病及下頜下腺炎 /757
三、 涎瘺 /758
四、 舍格倫綜合征 /758
五、 唾液腺黏液囊腫 /760
六、 良性腫瘤(多形性腺瘤、沃辛瘤) /760
七、 惡性腫瘤(腺樣囊性癌、黏液表皮樣癌) /761
第九節 顳下頜關節疾病 /762
一、 顳下頜關節紊亂病 /762
二、 顳下頜關節脫位 /764
三、 顳下頜關節強直 /765
第十節 頜面部神經疾病 /766
一、 三叉神經痛 /766
二、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769
第十一節 先天性唇腭裂 /771
一、 概述 /771
二、 唇裂 /772
三、 腭裂 /773
四、 唇腭裂序列治療 /775
第十二節 牙頜面畸形 /775
一、 概論及臨床分類 /775
二、 治療原則 /776
第十三節 口腔頜面部后天畸形和缺損 /776
一、 概論 /776
二、 組織移植 /778
第十五章 口腔修復學 /783
**節 口腔檢查與修復前準/783
一、 病史采集 /783
二、 臨床檢查 /784
三、 修復前準備 /786
第二節 牙體缺損 /788
一、 病因及影響 /788
二、 治療設計和方法選擇 /789
三、 治療步驟 /796
四、 修復體戴入后的問題和處理 /804
第三節 牙列缺損 /806
一、 病因及影響 /806
二、 治療設計和方法選擇 /806
目 錄 29
三、 治療步驟 /828
四、 修復體戴入后的問題和處理 /834
第四節 牙列缺失 /837
一、 病因及影響 /837
二、 治療設計和方法選擇 /838
三、 治療步驟 /843
四、 修復體戴入后的問題和處理 /857
第十六章 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學 /860
**節 醫學影像檢查技術 /860
一、 口內片 /860
二、 口外片 /861
三、 唾液腺造影技術 /861
四、 CT 及MRI /861
第二節 牙及口腔頜面部正常X 線影像 /862
一、 牙及牙周組織 /862
二、 頜面骨解剖結構 /863
三、 唾液腺造影 /864
四、 顳下頜關節 /865
第三節 牙及口腔頜面部典型病變X 線影像 /866
一、 牙及牙周疾病 /866
二、 頜面骨炎癥 /873
三、 口腔頜面部囊腫、腫瘤及瘤樣病變 /874
四、 頜面骨骨折 /876
五、 系統性病變在口腔及顱、頜面骨的表現 /877
六、 唾液腺疾病 /877
七、 顳下頜關節病變 /879
附錄 醫師資格考試大綱 口腔執業醫師 /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