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江淮對流云人工增雨技術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2972820
- 條形碼:9787502972820 ; 978-7-5029-7282-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江淮對流云人工增雨技術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江淮對流云綜合觀測, 結合數值模擬, 分析研究了對流云宏微觀結構特征、演變規律及降水物理機理, 并結合外場試驗, 研究建立了對流云人工增雨作業指標體系。在綜合觀測和特征分析基礎上, 通過數值模擬, 分析了江淮對流云降水形成機制, 建立了降水物理模型 ; 通過催化試驗分析了不同降水物質在催化過程中的演變。在江淮地區開展對流云人工增雨外場作業試驗, 利用成對對流云效果評估方法, 評估了生命期內目標云各物理參量的變化。
江淮對流云人工增雨技術 目錄
前言
第1章 江淮對流云綜合觀測試驗
1.1 江淮對流云主要天氣類型
1.1.1 平直西風型
1.1.2 內陸高壓外圍型
1.1.3 低槽Ⅰ型
1.1.4 高壓脊型
1.1.5 副高控制型
1.1.6 副高外圍Ⅰ型
1.1.7 低槽Ⅱ型
1.1.8 低壓控制型
1.1.9 副高外圍Ⅱ型
1.2 江淮對流云綜合觀測試驗布局
1.2.1 綜合觀測方案
1.2.2 綜合觀測主要天氣過程(IOP)
1.2.3 綜合觀測數據服務系統
第2章 江淮對流云宏觀結構特征分析
2.1 基于衛星的對流云宏觀結構特征
2.1.1 對流云識別與分類方法
2.1.2 江淮地區夏季對流云時空分布特征
2.1.3 江淮地區夏季對流云分類特征
2.1.4 不同地區對流云特征對比分析
2.2 江淮對流云雷達宏觀結構特征
2.2.1 資料與方法
2.2.2 江淮對流云宏觀結構特征分析
2.3 安徽地區冰雹云雷達回波特征分析
2.3.1 資料來源與資料處理
2.3.2 降雹時間變化特征
2.3.3 冰雹云雷達回波參數特征
2.3.4 冰雹云單體VIL
2.3.5 冰雹云發展過程中的回波特征
2.4 對流云水汽場特征
2.4.1 研究背景
2.4.2 研究目的和方法
2.4.3 結果分析
2.5 江淮對流云結構分類特征
2.5.1 研究方法與資料介紹
2.5.2 結果分析
2.6 江淮對流云精細結構特征
2.6.1 資料與方法
2.6.2 對流云精細垂直結構特征
第3章 江淮對流云微觀結構特征分析
3.1 基于雙偏振雷達的對流云微觀結構特征
3.1.1 研究方法與資料介紹
3.1.2 對流云微觀特征分析
3.2 地面雨滴譜特征
3.2.1 研究方法和數據介紹
3.2.2 滴譜特征分析
第4章 江淮對流云數值模擬
4.1 江淮對流云微物理過程數值模擬
4.1.1 數值模式簡介
4.1.2 數值模擬結果分析
4.2 江淮對流云催化個例數值模擬
4.2.1 三維準彈性對流云模式介紹
4.2.2 對流云模式個例的模擬
第5章 江淮對流云增雨外場催化試驗
5.1 外場催化試驗方案
5.1.1 作業點選擇
5.1.2 作業指揮產品
5.1.3 作業預警指標及作業參數的確定
5.1.4 作業指揮流程
5.2 常規催化效果評估方法
5.2.1 統計檢驗
5.2.2 物理檢驗
5.3 成對對流云效果評估方法
5.3.1 資料與方法
5.3.2 結果分析
5.3.3 個例分析
第6章 江淮地區對流云人工增雨作業指標體系
6.1 江淮對流云潛勢天氣學閾值指標
6.1.1 研究方法與資料介紹
6.1.2 潛勢分析指標的選擇
6.1.3 潛勢分析指標判別閾值的確定
6.2 基于PGS/PWV的水汽條件判別指標
6.2.1 方法介紹
6.2.2 預報閾值
6.3 江淮對流云作業條件雷達宏觀參量判別指標
6.3.1 資料與方法
6.3.2 判別指標方程
6.4 江淮對流云作業條件雷達微觀參量判別指標
6.4.1 方法介紹
6.4.2 判別指標
6.5 江淮對流云催化作業指標
6.5.1 資料和方法
6.5.2 結果分析
6.5.4 效果評估指標
參考文獻
第1章 江淮對流云綜合觀測試驗
1.1 江淮對流云主要天氣類型
1.1.1 平直西風型
1.1.2 內陸高壓外圍型
1.1.3 低槽Ⅰ型
1.1.4 高壓脊型
1.1.5 副高控制型
1.1.6 副高外圍Ⅰ型
1.1.7 低槽Ⅱ型
1.1.8 低壓控制型
1.1.9 副高外圍Ⅱ型
1.2 江淮對流云綜合觀測試驗布局
1.2.1 綜合觀測方案
1.2.2 綜合觀測主要天氣過程(IOP)
1.2.3 綜合觀測數據服務系統
第2章 江淮對流云宏觀結構特征分析
2.1 基于衛星的對流云宏觀結構特征
2.1.1 對流云識別與分類方法
2.1.2 江淮地區夏季對流云時空分布特征
2.1.3 江淮地區夏季對流云分類特征
2.1.4 不同地區對流云特征對比分析
2.2 江淮對流云雷達宏觀結構特征
2.2.1 資料與方法
2.2.2 江淮對流云宏觀結構特征分析
2.3 安徽地區冰雹云雷達回波特征分析
2.3.1 資料來源與資料處理
2.3.2 降雹時間變化特征
2.3.3 冰雹云雷達回波參數特征
2.3.4 冰雹云單體VIL
2.3.5 冰雹云發展過程中的回波特征
2.4 對流云水汽場特征
2.4.1 研究背景
2.4.2 研究目的和方法
2.4.3 結果分析
2.5 江淮對流云結構分類特征
2.5.1 研究方法與資料介紹
2.5.2 結果分析
2.6 江淮對流云精細結構特征
2.6.1 資料與方法
2.6.2 對流云精細垂直結構特征
第3章 江淮對流云微觀結構特征分析
3.1 基于雙偏振雷達的對流云微觀結構特征
3.1.1 研究方法與資料介紹
3.1.2 對流云微觀特征分析
3.2 地面雨滴譜特征
3.2.1 研究方法和數據介紹
3.2.2 滴譜特征分析
第4章 江淮對流云數值模擬
4.1 江淮對流云微物理過程數值模擬
4.1.1 數值模式簡介
4.1.2 數值模擬結果分析
4.2 江淮對流云催化個例數值模擬
4.2.1 三維準彈性對流云模式介紹
4.2.2 對流云模式個例的模擬
第5章 江淮對流云增雨外場催化試驗
5.1 外場催化試驗方案
5.1.1 作業點選擇
5.1.2 作業指揮產品
5.1.3 作業預警指標及作業參數的確定
5.1.4 作業指揮流程
5.2 常規催化效果評估方法
5.2.1 統計檢驗
5.2.2 物理檢驗
5.3 成對對流云效果評估方法
5.3.1 資料與方法
5.3.2 結果分析
5.3.3 個例分析
第6章 江淮地區對流云人工增雨作業指標體系
6.1 江淮對流云潛勢天氣學閾值指標
6.1.1 研究方法與資料介紹
6.1.2 潛勢分析指標的選擇
6.1.3 潛勢分析指標判別閾值的確定
6.2 基于PGS/PWV的水汽條件判別指標
6.2.1 方法介紹
6.2.2 預報閾值
6.3 江淮對流云作業條件雷達宏觀參量判別指標
6.3.1 資料與方法
6.3.2 判別指標方程
6.4 江淮對流云作業條件雷達微觀參量判別指標
6.4.1 方法介紹
6.4.2 判別指標
6.5 江淮對流云催化作業指標
6.5.1 資料和方法
6.5.2 結果分析
6.5.4 效果評估指標
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
- >
二體千字文
- >
唐代進士錄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巴金-再思錄
- >
自卑與超越
本類暢銷